富硒小麦标准(富硒小麦怎样才能合格标准)
近日,由新疆农业农村厅获悉,焉耆盆地富硒小麦产业发展正式写入《2020年自治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尽快制定《十四五焉耆富硒小麦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优质富硒小麦供给,打造集中连片富硒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具体要求,标志着焉耆盆地富硒小麦产业发展进入全疆引领的新阶段。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自2016年在焉耆盆地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以来,共发现天然富硒产品17种,成功打造并不断深化“西域硒都”区域性品牌,有效支撑地方多家骨干企业投身富硒产品的开发。中心先后采集小麦样品144件,硒含量介于0.02~1.09 毫克/千克,均值0.19 毫克/千克,依据《陕西省富硒食品标准DB61T556-2018》中富硒粮食标准(硒≥0.05毫克/千),小麦富硒率达96.53%。该成果得到焉耆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并确立了做大做强富硒小麦产业、示范引领区域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为推进富硒小麦原材料的精准化管理、富硒面粉的科学化生产,西安地调中心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一是基于土壤-小麦系统硒元素耦合关系研究,科学划定了焉耆盆地富硒小麦优势种植区,有效支撑1.5万亩富硒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二是基于不同品种小麦硒生物有效性研究,提出了富硒小麦标准化生产应优选新冬22号、新春6号、新春41号和新春22号4类品种;三是研究发现小麦籽粒硒含量从灌浆期、成熟期到收割期为上升趋势,其中灌浆期到成熟期对于小麦籽粒聚硒最为关键,因此应该加强小麦灌浆期到成熟期田间管理,确保土壤水分、肥力充足,成果有效支撑了《焉耆县富硒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四是基于硒在小麦籽粒中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小麦从芯到皮硒含量逐步升高,麦芯粉、普通面粉、全麦粉和麸皮硒含量均值为0.26毫克/千、0.28 毫克/千、0.29 毫克/千、0.34 毫克/千,依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的富硒面粉硒含量标准(硒≥0.15毫克/千),54件样本富硒率分别达33.3%、44.5%、50.0%和42.2%,据此提出富硒面粉生产过程中除在源头把控小麦硒含量外,应关注小麦籽粒在面粉加工过程中不同部位的配比,确保富硒面粉符合国家预包装标准,同时,数据支撑3481吨富硒面粉通过认证,潜在经济价值4000万元。以上成果,对于支撑富硒小麦产业高质量、科学化发展,推进富硒主食制品的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等产业化经营方式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西安地调中心与焉耆县农业农村局已初步达成建设富硒盆地小麦野外观测及科研示范基地、搭建“西域硒都”富硒资源溯源信息系统服务协议。下一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将持续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焉耆盆地做强做大富硒小麦产业,提升“西域硒都”富硒小麦品牌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多元主体协同发展,集中整合焉耆盆地富硒农产品资源,打造富硒产业集群,规划建设现代富硒产业园区;积极申请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十大天然富硒基地,打造新疆焉耆盆地富硒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示范引领南疆特色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兵地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小麦不同品种、部位及生长期硒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