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富硒产品主要有哪些(青海富硒主要产品有哪些品种)
“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惠及千万群众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重要论述精神,切实推动气象科普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2023年,中国气象局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第二届“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
自活动启动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实际情况,坚持面向基层群众实际需求和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工作要求,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科普,围绕主题“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截至2023年8月,“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共走进363个市(区)、1422个县、1841个村,举办1114场讲座,914场研学活动,参与公众约94.7万人。
兼顾避害与趋利,深耕为农服务
农业生产最需“看天吃饭”。各地广泛开展气象科技下乡,结合农时农事,将科学管用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农民手中,助力农业生产科学减灾。在春耕时节,陕西省榆林市气象局工作人员走进寨山石坪村,和农民面对面谈天气、聊种植,详细解答农业气象技术问题。“我是种植大枣的,就怕大风、暴雨、冰雹天气,气象局的同志让我更清楚,怎样用好天气预报安排种植。”当地一位村民感叹道。在雷电多发的虫草采挖季,青海省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前往海南州兴海县,用藏汉双语为当地群众讲解雷电天气特点、识别雷雨云方法以及防御雷电灾害等常识。在汛期,四川省南充市气象局组织专家深入顺庆区双桥镇龙岭村,开展科普讲座,和村民们面对面交流雷电、暴雨、山洪等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帮助村民提升应用气象知识化解灾害风险的能力。在“七下八上”期间,黑龙江省依安县气象局的工作人员走进太东乡民裕村田间地头,向农民朋友传递科学防御雷电知识,并针对农作物大田管理关键期,介绍玉米受洪涝灾害及雹灾后的补救措施。
四川省资阳市气象局志愿者走进槐树社区,为当地居民讲解气象知识。图/文 段怡
各地气象部门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结合当地发展特色,为农村产业发展、绿色生态观光等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和科普服务。福建气象部门组建“气象科技帮帮团”深入生产一线,通过与农业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举办农业气象服务专家与企业代表的“面对面”恳谈会,服务产业振兴;通过气象主播直播展示旅游、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助力当地文旅发展。辽宁气象部门开展“科技下乡助振兴 气象服务菜篮子”“气象科普服务助力水果稳产增收”主题系列科普活动,气象专家联合蔬菜、果树专家进蔬菜大棚、万亩果园服务农户,并建立“气象科普助农实践基地”。
陕西省汉中市气象局气象科普小分队到结对的徐望镇吴家营村留守儿童家中,为他们讲解常见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范措施。图/文 张婷 马艳
科普服务延伸,当百姓贴心人
各地气象部门以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等系列活动为桥梁,将气象科普有机融入人民生产生活,让气象科学之光照亮更广大群体。在广东,各级气象部门充分利用气象科普场馆,常态化开展气象科普研学活动,全省共建设10个气象科普展区、29个气象科普实体馆、84个气象科普基地,气象专家定期走进镇村、校园,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在江西,“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走进樟树市34个社区,进一步提升广大社区群众气象灾害应急自救能力。在湖北,气象部门开展科普进企业活动,促进孝昌桃产业发展。“近年来,影响农事活动的气象灾害多发,还好气象局及时提供专业服务,提醒我们根据天气情况做好桃树农业生产。”湖北某公司总经理程琪说道。
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气象部门各出奇招,用老百姓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气象科普资源向基层地区倾斜,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在河北,气象部门在迁安市马兰庄镇侯台子村组织开展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皮影戏下乡展演”活动,通过贴近农民生活的表演引导村民科学应对地震、雷电、洪水等灾害。在广西,柳州市气象局联合群众艺术馆到中渡镇英山小学开展“当非遗遇上科学”气象山歌进校园活动,气象知识在山歌中广泛传唱。
江西省宜黄县气象局科普小组成员到二都镇三都村竹荪菇基地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图/文 吕小倩
未来的工作中,“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将继续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优质的气象科普服务夯实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为有效地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持续推进农业气象、生态服务等科技成果向基层一线转化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气象科普力量。(王晓凡)
天津:做亮科普品牌“插上”科技翅膀
蓟州山区科普行、“应急之星”活动、大V探秘气象、村民参观研学……自今年“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开展以来,天津市气象局持续面向防灾减灾救灾和科普的重点区域,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易发气象灾害等实际情况,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和科普活动。
针对重点人群 分领域开展精准科普
“同学们,你们知道影响我们生活的气象灾害都有哪些吗?”“暴雨、雷电、冰雹、台风、沙尘暴……” 这是在蓟州区下营镇中心小学开展科普活动中气象专家与四年级学生的对话,也是市气象局狠抓山区作为科普主阵地的生动缩影。
今年5月,市气象局启动2023年“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联合蓟州区下营镇政府,邀请气象科普志愿专家面向重点人群精准开展科普宣传,为镇村干部、农业生产大户、村民代表等人举办科普讲座,在镇中心小学讲解山区主要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赠送气象科教产品,携手提升山区人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今年‘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分领域、分人群精准开展科普,提升社会效益。”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服务科副科长张妍表示。
做强活动品牌 引导提升避灾技能
5月26日,市气象局与河西区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开展“应急之星”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进社区活动,让社区居民了解气象防灾减灾相关知识,增强群众安全意识。
今年以来,市气象局联合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科技、地震、海事、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等15个部门共同主办“应急之星”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进社区活动,聚力多部门优势资源,引导广大群众提升灾害防范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依托活动,由市气象局牵头组建了涵盖气象、应急、地震、海事等近百名科技工作者的防灾减灾科技志愿服务队,组织百余名乡村中小学教师开展气象科技知识培训,走进天津气象科技展览馆等地举办科普直播。
借力科技成果 延伸科普服务链条
今年,市气象局在“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中,还注重将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服务内容,进而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气象服务的更高需求。
自3月开始,市气象局围绕春耕春播等时间节点,针对农业生产需求,组织气象专家前往东丽区、西青区等村镇开展“送服务上门”活动,不仅为广大村民普及农业气象科学知识,还将先进技术送到村民身边。为助推优秀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市气象局开展“丰聆”小气候监测站动态监控,基于物联网、“云+端”等技术,针对当地作物种植,提供气候观测,为农户培育“精品作物”提供定制化服务。
“气象专家来得很及时,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种植中的实际问题。”东丽区胡张庄村一位葡萄种植大户说。有了小气候监测设备,她不仅能及时了解大棚里的葡萄生长气候环境,还与农业气象专家建立了点对点咨询通道,有了专业指导,她对今年的收成信心满满。(郭玲)
浙江:气象科普与乡村有个“约会”
每年初夏,浙江省气象部门都与基层群众有一个“约会”,今年也不例外。今年是浙江省气象局参加省政协“六送下乡 两走进”活动的第11个年头,也是“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的第二年。自活动启动以来,省市县气象专家赶赴山乡海岛,送去一份份科普大“礼包”,也送去关注气象知识助力防灾减灾的理念意识,更搭建起气象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浙江农气专家在遂昌县水稻种植地为当地种植户进行科普知识讲解。图/张洁
问农——
6月6日,在浙江省气象局的组织发动下,今年的“一期一会”在丽水市遂昌县拉开序幕。省市气象专家“联队”深入其间,开展了以实地指导、项目支持、科普进村为主要内容的“送科技下乡”和以实地指导、科普宣讲和水稻制种气象服务座谈为主要内容的“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与气象联队同行的,还有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杂交籼稻制种基地,粮食生产是遂昌“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在遂昌杂交稻制种基地的核心区域蕉川村,今年的气象送科技下乡活动带去了项目支持和技术支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为农业生产进行服务是气象部门的职责。”带队下乡的省气象局副局长潘劲松言辞恳切。
活动当天,蕉川村乡镇领导、制种大户、制种公司和相关部门专家纷纷就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节点等,提出了气象服务需求。气象专家们对此梳理归纳,与相关部门联合研发针对制种关键节点和病虫害防治特别需要的精细化预报产品,并实现直达农户。
解惑——
6月19日下午,温州市平阳县榆垟镇中心学校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老师”,他们是在全省气象科普讲解大赛中斩获佳绩的选手们。在他们生动的讲述中,灾害性天气、气候变化、气象探测和农业气象等科学话题,通俗易懂地呈现在师生们面前。
不仅如此,在陈小平的见证下,省气象局还向榆垟中心学校赠送了校园气象科普提升项目经费、2000册科普书籍和1套校园科普气象站。“气象部门的‘送科技下乡’和‘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不仅把实实在在的项目和科技成果、专业技术送到了基层,还让气象科学理念、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落地生根。”潘劲松表示。
今年,全省气象科普好戏连台。在兰溪市下吴村,农气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分享农业气象保险理赔实例;在海盐县绮园广场,气象专家“摆摊”,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咨询服务活动;在平湖市乍浦镇龙湫社区,气象志愿者走进青少年宫为孩子们带来生动的讲解……撒向浙江山乡沃土的一把种子,正在破土发芽。(张晓晨)
青海:科普花开 助力乡村安康
走进高山荒漠普及气象知识,编写汉藏蒙三语防灾手册、组织气象研学实践活动……自2023年“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开展以来,青海省气象局针对省内气候特点,多点发力,精准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多措并举 虫草采挖季防雷科普宣传效益明显
每年的5月至7月是青海的冬虫夏草采挖季,这一时期,玉树州气象台台长何永清都会和团队奔走在杂多、囊谦、称多等各县之间,给山上的牧民普及野外防雷知识。为了克服与牧民的语言沟通障碍,他用手机播放提前制作好的藏汉双语防雷动画供牧民学习。
虫草采挖季正值青海雷雨高发的季节,青海省气象部门编写了《农村牧区雷电灾害防御手册》《气象灾害防御手册》等少数民族语言防灾减灾手册,采用图解、藏汉双语等形式线上宣传虫草采挖季防雷避险科普知识,并组织专家赴玉树、果洛、海西等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及采挖虫草集中点开展气象科普宣讲活动。
“今年我们多次走进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班,讲授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尤其是高海拔地区雷电防护知识,成效明显。今年因雷击死亡人数较去年相比大幅下降。”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马海玲说。
润物无声 常态化科普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8月,青海省气象局举办主题为“体验气象日常,探寻气象奥秘”的青少年气象研学实践活动,来自西宁市、海东市的24名学员和辅导员一起走进气象天地。
青海省气象局还结合全省各地文体活动开展情况,组织气象科技人员走进互助县“老家东山”村BA、海晏县草原那达慕大会、土族纳顿节等,向农牧民群众普及气象知识,让群众在享受文体盛宴的同时,了解气象、参与气象,活动参与人数达10万人。
目前,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联合省科技部门,累计开展各类活动超过80场(次),气象科技走进学校、社区、田间地头、军营、工矿企业等,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气象科技知识的认识度,为共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发挥积极作用。
知识转化 气象为农牧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在“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活动中,青海省气象局将气象科普与农业服务有机结合,促进农业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多亏了气象局的技术支持,现在大棚里的温度、湿度等指标一目了然。”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负责人说。平安区气象局在种植示范园内新建了小气候监测设备,针对温度、湿度等进行观测,为种植户提供特色气象服务。
“久治牦牛也有了身份证!气象部门的品质认证让我们的牦牛卖上了价钱!”久治县牦牛养殖户感叹道。今年,青海省气象部门着力推进气候品质认证工作,不断提升农畜产品知名度和价值。
结合青海枸杞、大樱桃、紫皮大蒜、循化线辣椒等特色种植产业,青海省气象服务中心联合当地气象局及农牧部门,制作气象科技助力特色种植业科普图解,在各类媒体及时播发,普及防御气象灾害知识。(刘璐 金泉才)
西藏:走独具特色的气象科普之路
树立大科普理念,让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以下简称“自治区灾防中心”)牵头的“千乡万村·西藏气象科普行”活动开展以来,走出一条以独具西藏特色宣传科普品牌为抓手的新路子。
让科学普及喜闻乐见
“老师,老师,我知道。雷雨天不能在大树下避雨,要远离高压线……”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完全小学的小学生踊跃作答。
9月8日,以“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 ”为主题的科普活动走进才纳乡完全小学,自治区灾防中心的宗吉为现场的近60名小朋友带来了精彩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借助汉藏双语的动画和视频等形式,普及雷雨天气、山洪、泥石流等情况下紧急避灾的实用技巧。
这只是西藏气象部门开展社会化、常态化科普工作的缩影。
今年开展的“阳光少年气象角”活动,分别在拉萨市城关区第二小学和对口支援的昌都市左贡县扎玉镇理巴村驻村点,建设集科普图书柜、科普视频互动点播、科普模型拼图等为一体的气象科普角。预计年底建设完成后,将惠及超过3000人。
树特色科普品牌
独具高原特色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宣传西藏气象事业发展成果,有序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向基层社区和农牧区拓展。
在今年6月开展的“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科普探索”活动中,团队成员前往林芝、那曲等地,围绕冰川、湖泊、湿地,挖掘气象服务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中的贡献和科普转化工作亮点。
近年来,自治区灾防中心以“千乡万村·西藏气象科普行”活动为依托,巧妙结合具体区情和民风民俗,打造了一大批行业高度认可、社会广泛好评的汉藏双语原创科普作品,形成不错的品牌效应。如结合气候特征和本地谚语,讲述文化和美食的《高原二十四节气》《高原气候物语》系列;讲述气候变化与动物迁徙的、已出版的儿童气象科普读物《冲冲“嘎玛”的迁徙》;讲述天气、人文、情感的《天气漫谈》;以及讲解高原常见气象灾害的《洛次聊“天”》等作品均受到好评。
下一步,科普创作团队将制作“气象主播话农气”系列短视频,以更加接地气、更容易传播的方式推进“智慧气象”在农业中的深度应用;正在筹备“气象美学打卡地”活动,充分挖掘西藏气象景观资源,探索高原气象公园建设,打造西藏文旅新名片,培育“气象+文旅+科普”特色产业发展新高地。(张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