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样的人需要补硒元素(需要补硒的人群)
导 读: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硒具有抗氧化、防衰老、强免疫、预防肿瘤、参与激素代谢等确切的生物学功能,对于防治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和预防血管疾病、拮抗重金属离子毒性、预防老年痴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1973年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硒是人和动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
1988年10月
中国营养学会把硒列为15种每日必须摄入的膳食营养元素之一。
2003年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将硒作为抑癌剂,允许在含硒食品、药品包装上注明硒的抑癌作用,并明示:”硒能降低患癌风险”和”硒可在人体内产生抗癌变作用”。
2005年
在我国硒有防癌抗癌作用已被写入化学教课书(九年级下册96页)以及高等院校医药教材(微量元素与健康262页),”硒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及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癌基因的转录,干扰致癌物质的代谢”。
2016年6月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修订通过关于婴儿配方奶粉营养规格及标签的规例,要求必须把硒加入所需营养清单,并订立婴儿配方奶粉最低及最高的硒含量标准(分别为2.0微克/100千卡和7.0微克/100千卡)。
2010年
中国国家卫生部GB1076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中订立婴儿配方奶粉最低及最高的硒含量标准(分别为2.01微克/100千卡和7.95微克/100千卡)。
人体缺硒的危害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缺硒将引起一系列的健康疾病。《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推荐的硒摄入量标准为60-400ug/d(微克每天)。我国是整体缺硒国家,全国约72%的土壤缺硒或贫硒。土壤缺硒导致我国种植农产品硒含量普遍不足,目前我国人均硒摄入量不足30微克/天,远低于中国营养学会提倡的人均每天60-400微克/天的硒摄入量标准,远不能满足国民健康对硒营养的需要。 硒元素人体内是无法合成的,人体本身的硒总含量为6-20mg。硒遍布各组织器官,尤其体液肾中浓度最高,对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癌症非常重要。硒主要在小肠吸收,人体对食物中硒的吸收率为60%~80%。经肠道吸收进入体内的硒经代谢后大部分经尿排出。由于人体内硒不存在长期贮藏硒的器官,机体所需的硒应该不断从饮食中得到足够量的硒,硒浓度的平衡对许多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和促进作用。当硒缺乏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下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 四十多种疾病都与人体缺硒有关,如癌症、心血管病、肝病、白内障、胰腺疾病、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症状。
全民科学补硒刻不容缓
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壤缺硒,中国有72%的国土含硒量低于平均水平,国内外营养学界普遍认为日益剧增的各种疾病和亚健康人群都需要补硒。根据我国硒营养现状,仅靠日前的膳食远不能满足国民健康对硒营养的需要。2014年,国务院颁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明确指出要重视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
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曾发出呼吁:要像抓补碘一样抓补硒! 美国农业部微量元素首席专家Gary Banuelos曾指出:硒将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的微量元素,硒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已成为营养学乃至医学界的广泛共识。在全国开展硒科普宣传和全民科学补硒行动,已经成为关系到亿万民众身体健康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专 家 谈 硒
中国工程院士卢良恕:
“人体内硒含量的多少,跟细胞的恶变、甲状腺功能的降低、高血压、哮喘等多种疾病有相当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志澄:
“补硒可以保护肝脏,对肝硬化、肝坏死、各种肝炎及癌症等一系列疾病效果很显著。硒,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增强机体功能的,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沈桂芳:
“我们这些人研究了一辈子的硒,硒对人体的重要性我们最清楚了。但是只有我们这些专家知道还远远不够,要让老百姓知道硒,通过硒,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中高会硒产业专家委员会首席医学顾问顾礼慰:
“硒和维生素E配合,能够保护胰岛β细胞,减少糖尿病人对胰岛素的依赖。三十年来的科研临床工作使我深感,硒的的确确是个主宰生命的微量元素。一切慢性疾病,当你用临床药物治疗无效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补硒。
国家农业部副部长路明:
“中国是一个缺硒大国,人体补硒是关系到亿万人民健康的大事,我们应该像补碘那样抓好补硒工作,特别注意老年人的补硒工作。”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人体摄硒标准
健康生活 硒硒相关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推荐的成人硒摄入量标准为60-400ug/d(微克每天)。中国营养学会还推荐了不同人群硒摄入量参考标准。据调查我国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中,硒的成年人日摄入量大约在20–30微克范围,离中国营养学会提出的推荐值60-400微克相差甚远。因此,专家们提倡补硒,以提高居民硒的摄入量,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