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风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蔬菜示范园)
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苏婷
苏婷: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本场是济南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推进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8场—济阳区专场。
今年以来,济阳区抢抓战略机遇,勇担北起使命,聚焦全市“项目深化年”工作部署,进一步锚定“12345”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全区“攻坚突破年”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十大攻坚行动”,全力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建设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取得显著进展。本场发布会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济阳区委书记秦蕾;济阳区委常委、副区长、新闻发言人白宝强;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邓洪刚;济阳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宪亮。
下面,我们首先邀请秦蕾书记介绍有关情况。
济阳区委书记 秦蕾
秦蕾:
现场的各位媒体朋友、云端的各位观众朋友:
大家上午好!在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前夕,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并向大家介绍济阳区的有关情况。首先,我代表济阳区委、区政府,向现场的各位媒体朋友、云端的各位观众朋友,并通过你们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济阳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济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奋斗目标,锚定全区“12345”总体发展思路,按照“2022夯基蓄势、2023提升提质、2024攻坚突破、2025奋力冲刺、2026全面达标”的年度工作安排,聚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区域性消费中心、黄河岸边水生态城市、乡村振兴集中展示区和共建共享和谐家园,各项工作实现新提升、取得新突破。济阳区在2023年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荣获“一等奖”,并获科技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工业强市)两个“单项奖”;济北经济开发区在2023年全省开发区考核中荣获“一等奖”。在去年高增长的基数之上,今年以来,济阳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全市调度的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济阳区有12项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一季度、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6.4%、6.5%;1-7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3%,税收占比保持在80%以上。
一、突出重大项目牵引带动,全区跨越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坚持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认真落实五个环节的“三看三深化”工作要求,今年以来新策划储备项目233个,计划总投资417.8亿元。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各类招商活动20余场次,新签约项目43个,投资额155.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4529万美元,完成率位列全市第2。聚焦144个重点项目建设库,深入一线开展问题“摸-排-销”,项目用地、审批、融资、贷款、拆迁等关键要素得到有效保障,大自然二期扩建竣工投产,汉方中药制剂产业园完成设备调试,全芯达、嘉能嘉等重点项目实现主体封顶,下半年新能源卡车、345兆瓦风电、5万千瓦背压机组等大体量项目将陆续开工,科学有序的项目建设梯队,为全区跨越发展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支撑。新型工业化全面推动。全年计划实施工业技改项目70个以上,旺旺食品、欧锐激光、金晔农法等骨干企业纷纷增资扩产,矗峰重工、大自然产值保持50%以上正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工业投资增长9.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4%,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长42.8%,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率达到15.7%。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加快建设。今年2月9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的意见》,我们借势举办了高规格的“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推进会”,围绕食品饮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上半年合作区新引进台资及关联项目29家,目前已累计引进台资企业突破110家,台资企业投资额超过26亿美元。
二、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动能更加澎湃。加速融入起步区发展大格局。高水平编制起步区紧密协作区协同发展规划,借助开发区扩区调区谋划争取2.8平方公里空间,新签约延锋、延鑫、拓普等12个比亚迪配套企业,全力保障济滨高铁、绕城高速“大北环”建设,黄河大道北延项目启动开工,市域快线济阳段完成主体工程量90%。扎实开展城市更新攻坚行动。更衣亭、丽景社区等5个安置区建设有序实施,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迅速;闻韶街西延、龙海路北延、工业北路东延等市政道路建设按期推进;启动18个小区雨污分流及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新建城区排水管道2.7万米,完成城区雨污分流8公里。着力激活农村发展活力。科学谋划“甘甜黄瓜、多彩番茄、富硒西瓜、黄河稻米、万亩林果”五大共富片区,加快建设6个“一镇一园”项目、8个“一村一业”项目、10个基础设施项目、146个“联村共建”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7000万元,“一镇一品”经验做法获得省政府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学习。高效推进“九曲黄河万里情”项目,有序推进闻韶台复建项目,成功举办济阳特色农产品北京展销会、济阳区首届年货节、啤酒音乐节等节庆活动,“好味知济”区域公用品牌亮相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济阳区获评“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工作先进区”。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更有质感。1-7月份,民生支出22.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8%,10项民生实事顺利推进。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全力稳就业、促创业,开展“春风行动”“才聚济阳”“人才夜市”等线上线下招聘会20余场次,达成就业意向1.8万余人,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发放创业贷款2.6亿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医保跨省异地直接结算率达90%以上,城乡低保、特困等九类救助保障标准提高5%,建成农村幸福院助餐试点10处。加强住房保障,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57套,“保交楼”工作有序推进。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启动南湖实验小学扩建项目,加快新建滨湖实验小学验收移交,可增加学位2430个。扎实开展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提效三年行动,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之力,积极推进大型医疗设备更新迭代,持续深化区级医院与三甲医院交流合作,创新“网格+医格”服务模式,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名医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基层治理持续深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以综治中心为载体的社会稳定风险隐患摸排、化解、评估实体化运行机制,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等八项攻坚行动,被市委政法委确定为“一站式”矛调试点区县。深入开展“保民安·悦民心”主题行动,八类案件破案率保持100%,破案率、警种办案率全市第一,打处“量质效”序列第一。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6000余平方米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投入使用。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第二季度安全生产考评获全市第一。深入开展信访治重化积“百日攻坚”行动,扎实做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四、从严从实抓班子、带队伍,党员干部队伍在状态有干劲。紧紧盯住“人”这个关键因素,从严从实抓班子、带队伍,从思想、政治、作风、能力、纪律等方面入手,在全区接续开展“作风建设年”“作风提升年”“攻坚突破年”活动,积极倡树“一线工作法”,全力推行大班子领导“五包挂”工作机制,全区干部队伍精神抖擞、状态满满、干劲十足。聚焦抓好工作落实,对每项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工程化调度”,建立交办-督查-考核-反馈闭环工作机制,引导大家主动干、争着干、比着干、抢着干。聚焦全市“项目突破年”“项目深化年”工作要求,从项目谋划-落地-建设-达效-服务全链条入手,分门别类为各级班子压担子、交任务、搭舞台、给机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到经济发展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经风雨、见世面,一大批党员干部在攻坚克难中强壮了筋骨、增长了才干,为全区各项事业发展积累了最为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我就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苏婷:
感谢秦书记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请提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据悉,今年是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获批建设三周年,请介绍一下产业合作区的建设成效以及今后的目标、思路及打算。
秦蕾: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是2021年国台办、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联合批复设立的国家级对台经济合作园区,选址济北经济开发区。合作区自获批以来,在国家部委、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在合作区推进机制、要素保障、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成立了合作区管委会,增设了合作区建设发展局,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管理服务职能。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市、区两级推进合作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合作区建设工作被纳入了“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省市一体化推进济南加快发展重点事项”等,凝聚了省、市、区合力,合作区发展的支撑更加坚实。
二是发展要素加速集聚。结合国土规划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合作区发展空间,完成现有城镇开发边界用地规模调整,达到67.92平方公里;随着济北经济开发区扩区调区方案和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的获批,合作区近期用地得到了有力保障。今年2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市政府也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
三是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在济北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划定合作区51平方公里四至范围,明确了产业方向,初步形成“一带三轴两园一中心”规划框架。扎实推进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济滨高铁、济南绕城高速“大北环”等交通设施顺利推进,黄河战略精致城市、黄河大道北延等项目加快实施,合作区展厅建成启用,台商大厦和台湾特色生活服务街区项目加快建设,合作区承载力持续增强。
四是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推动合作区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三年累计实施顶津食品、金晔食品等技术改造项目180余个,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幅超50%。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超13%、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超30%,合作区所在的济北经济开发区获评“济南市绿色工业园区”,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集聚增强。
五是对外开放持续深化。高规格举办深化鲁台合作推进会、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推进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泉城论坛等大型活动,三年累计新签约引入秉信包装、全芯达等台资项目42家,台企数量达到110余家,台企总投资额超26亿美元;新签约金晔食品、博麒麟等关联企业150余家,项目总投资额超580亿元,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下一步,济阳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项目深化年”工作部署,锚定合作区“2025年”和“2035年”发展目标,凝心聚力、铆足干劲,努力打造先进制造、食品医药健康2个具备千亿级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合作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做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一是提速规划建设。持续完善合作区“一带三轴两园一中心”布局规划,加快黄河大道北延、台商大厦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合作区承载力。二是狠抓招商引资。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台资聚集区,围绕食品饮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精准科学开展招商引资,力争年内新签约台资及关联内外资项目40个以上。三是用活机制措施。加强对接沟通,用好市、区两级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合作区问题会商解决闭环管理机制,协调破解两岸人才交流、特殊食品产业合作、“三区”联动发展等问题。四是优化企业服务。坚持“围墙外的政府干,围墙内的政府帮”,衔接落实好合作区各类支持措施,强化空间、土地、配套、用工等要素保障,大力支持台资企业增资扩产、发展壮大,努力打造鲁台合作的新高地、服务台商的样板区。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济阳区将新型工业化作为2024年十大攻坚战之一,在此过程中,如何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济阳区委常委、副区长、新闻发言人 白宝强
白宝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从工业这个角度讲,济阳区经过历届区委、区政府的接续努力,打造了食品饮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主导产业,集聚了旺旺、大自然、金麒麟、汉方制药等数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可以说,工业是济阳发展的基石,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今年我区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开展“新型工业化”攻坚行动,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全力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大力推动产业的提质增效,力争新培育过10亿元企业1-2家、过亿元企业10家以上。一是全力抓好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实施工业技改计划,加快推进工业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全年实施技改项目70个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新增市级绿色工厂5家、市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二是全力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做大做强特殊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力争全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新培育市级以上瞪羚、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中小企业30家,新增上云企业50家。三是全力抓好未来产业布局。依托山东数字传媒产业园、达沃智慧产业园等专业园区资源,发展壮大5G通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积极培育5G全连接工厂、“双千兆”应用创新及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项目,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于济阳区来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在整个“十四五”期间,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明确了实施“科技强区”战略的工作重点,就是对标“科创济南”建设目标任务,深入实施研发投入提升、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搭建、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集聚、科技项目突破等“六个工程”,目标就是通过五年努力,全区科技创新发展实现“五个翻一番、一个全覆盖”。
工作中,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锚定目标不动摇,久久为功,建设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生态一流、创新动能强劲的创新城区,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做大科创载体“主阵地”。我们将更深层次融入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强高能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2025年基本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力争达到80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均实现翻番。二是做强科创企业“主引擎”。我们将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量质并举壮大科创企业梯队,2025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60家,两类企业数量均实现翻番。三是做优科创人才“主力军”。我们将持续打响“人才济济·向阳而行”工作品牌,全面推进头雁领航、群雁筑基、雏雁展翅计划,大力引育一批具有前沿引领力、资源集聚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确保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实现翻番,全力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谢谢大家。
济南日报记者:
请问,在统筹推进强农惠农富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济阳区有哪些具体做法,下一步又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济阳区委常委、副区长 李宪亮
李宪亮: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作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济阳区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推动“三个一体”,努力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今年上半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位列全市第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一产增加值增长4.4%,列全市第1位。
一是城乡空间在一体规划中打开新格局。我们坚持适度留白理念,打破行政区划边界,形成“一体两翼、一轴双廊”的区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集成编制产业、商业、养老等8个专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有效衔接,分类构建“5—10—15分钟公共服务圈”,推动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按照“片片有主题、村村有亮点”的原则,精心布局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市级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美乡村建设示范区等示范片区,推进特色产业、美丽乡村“线”上成景、“面”上开花。
二是城乡产业在一体发展中迈上新台阶。我们立足资源禀赋,保供给、塑品牌、促融合,推动城乡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强地方特色产业品牌,建成高标准农田19.2万亩,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率达80%,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区设施农业面积超16万亩,“好味知济”区域公共品牌连续两年亮相北京展馆,“一镇一品”工作获得省领导批示肯定,入选省级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贯通城乡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整合城乡全域的生态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田园风光等旅游资源,实施农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打造十大研学旅游精品路线,培育生态旅游、沿途研学等新业态。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发挥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作用,集聚旺旺、统一、康师傅、金晔食品等160家知名食品企业,获评省级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加速融入起步区发展大格局,起步区紧密协作区破题起势,以金麒麟、东风李尔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加速崛起。
三是城乡环境在一体优化中展现新面貌。我们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北部四街镇水质净化厂,完成500多个村供水、污水管网建设,城乡供水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农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乡村道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户户通”,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建成6个镇级共配中心、536个村级寄递网点,落实医共体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创建191个省、市文明村镇。推行“一窗受理、一站办结”审批模式,实现城镇转移人口“零门槛”落户。深化人居环境整治,2023年建成农村“四小园”270个,打造“微景观”1000余处,农村人居环境评估排名列全市第2位。清洁村庄建设实现全覆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列为市级试点,零碳生态循环EOD项目入选国家项目库。
下一步,济阳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具有济阳特色的乡村振兴集中展示区。一是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实施总投资6.86亿元的“一镇一园”示范项目,推进“一村一业、一村一策”等项目建设,年内建成投产仁风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二期、曲堤黄瓜全产业链示范园、蓬生食用菌科技种植示范基地等项目,带动特色产业扩面积、提品质,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支撑力。二是以示范片区为引领,实施全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三年行动,按照产业连片共兴、环境连片提升、组织连片共建、文化连片共荣、人才连片共育的思路,力争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50个左右,促进美丽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吸引力。三是以农村改革为契机,全域铺开农村“三变”改革,探索“耕、种、防、收、售”瓜蔬种植“全程托管”服务,探索组建区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推进“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扩域提效,激发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力。
谢谢大家。
凤凰网山东记者:
近年来,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能否介绍一下济阳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与下一步打算?
济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 邓洪刚
邓洪刚: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济阳有浓郁的特色人文基因,具体可以概括为“一河一线一新区”。济阳深入挖掘这些地域文化资源与自然禀赋,积极用文化“两创”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人文治理、城市品质提升与乡村全面振兴,奋力打造济南北部文化发展新高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强省会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一河”即黄河。济阳依黄河而建、伴黄河而兴,拥有全市最长黄河岸线,是全市践行黄河国家战略的主要战场。大禹治水、孔子闻韶、汉风儒韵,彰显了济阳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线”即济阳地处北纬37度黄金纬度线,九曲黄河,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号称济南粮仓,仁风西瓜、曲堤黄瓜、垛石番茄以及遍地的特色美食,都让人回味无穷。“一新区”即济阳是省会新区,并且毗邻起步区,还是全省唯一的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加澎湃,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硬支撑。在工作中:
一是坚持“融合发展”,实现了“文化提质”与“经济提效”的同步发力。全力竞逐“泉”在济南黄金赛道,做大做强“品味四季 乐享济阳”文旅品牌,吸引周边游客20余万人。举办黄河大集年货节、啤酒音乐节、汽车展销会等各类活动,带动消费上亿元。首届半程马拉松吸引了全国各地3000余名跑友,直接点燃城市激情与活力。“好味知济”农业嘉年华携手20余个本土特色农产品亮相北京,助力济阳农业焕发强劲生机,释放出文商旅体农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
二是致力“文化两创”,实现了“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协同并进。提升完善“济北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前端织密包括22个加工企业、5个专业合作社、69个个体加工户的“加工制造网”,后端构建包括5个线上电商平台、23个线下销售专区的“市场销售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供销产业链。深入推进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促进,扎实做好34处重点文保单位、59个优秀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作,强力推进闻韶台复建工程,长篇小说《粮安天下》入选“海右文学”精品工程,济阳鼓子秧歌连续三年在央视报道,文物保护工作获《焦点访谈》栏目点赞。
三是秉承“以人为本”,实现了“群众满意”与“文化服务”的双向奔赴。积极承办文旅部和省政府联合主办的“村晚·暖村”系列活动展演,精心推出全民阅读、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惠及群众42万人。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乡村延伸,开设公益培训1000余场次,建设2处馆外流动服务点,全区7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均达到一级站及以上水平,城乡文化资源进一步均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围绕区委“12345”发展思路,积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三项行动”助力实现“六增”效应:
第一、实施“文化效能提质升级行动”,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投资3.7亿元建设“九曲黄河万里情”项目,加快建设全国第一个集“文、旅、商、住”为一体的黄河文化主题文旅街区。投资3.4亿元建设天阳纸业二期项目,积极助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上规提质。重点支持泉麦酒业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持续推进“山东手造”济北推进工程,延伸“济北手造”产业全链条。积极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用元宇宙、AI等技术手段赋能济阳文化软实力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联动起步区,协同发力共同做好济南北部新城的文化“两创”文章。
第二、实施“文化场景融合焕新行动”,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持续推进“济阳@黄河”文化品牌建设,做大文化发展基金,打造黄河文化红色故事展厅,编辑出版《文脉济阳》《千古一脉闻韶台》《鼓子秧歌》《北纬37°线上的济阳》等系列丛书,以黄河文化涵养城市发展根脉。积极做好三官庙汉墓博物馆保护提升与活化利用,打造汉文化教育展示交流平台。聚焦“泉”在济南文化IP,持续打造“生态+”“工业+”“研学+”等多元场景,进一步擦亮“品味四季 乐享济阳”文旅品牌。
第三、实施“文化品质涵育提升行动”,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文化活动。按照有主题、有阐释、有场景、有组织、有人才、有服务、有成效、有品牌“8个有”实践标准,积极争创文化社区建设济阳标杆。坚持项目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融入”建设,扎实开展农村移风易俗综合整治,不断焕发城乡文明新气象。持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阳光”持续照亮群众幸福生活。
谢谢大家。
苏婷: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和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