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微视(于都梓山蔬菜基地门票)
时光奔涌不歇,奋斗驰而不息。
日夜的轮回,让时光有了纵深,岁月有了层次。
于都人民清晰地记得,就在五年前的这个大美时节——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革命老区的深情牵挂,踏上了赣鄱大地。
深情嘱托,言犹在耳;殷切期望,牢记心间。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擘画蓝图,成为于都富硒产业发展的指路明灯,激励着于都人民不断开拓进取、奋楫争先。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
五年来,于都这片红色土地发生历史性巨变,在富硒产业这条新赛道上,于都儿女正一步一个脚印把殷殷嘱托变为美好现实。
使命在肩 勇毅前行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
五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于都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投身于“打好富硒品牌”的伟大实践,在科学谋划中促跨越,在攻坚克难中求奋进,在抢抓机遇中办大事,以大思路、大手笔、大项目,吹响富硒产业发展的进军号。
这五年,于都县用好富硒土壤资源禀赋,探索实施“硒+”战略,推动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于都富硒品牌越唱越响,迈出了“长征源头 生态硒都”新步伐。
组建全省首个县级富硒产业发展中心;出台《于都县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试行)》《于都县富硒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一揽子”制度文件,建立完善产业奖补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500万元专项经费,服务富硒产业发展……
这份沉甸甸的答卷,书写的是于都县牢记嘱托、勇毅前行的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映照的是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展现的是于都儿女阔步向前的奋斗豪情。
聚链成势 攀高向强
于都县硒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富硒土壤面积1012.53平方公里,是硒产业发展的沃土,但在加快推进富硒产业进程中存在缺龙头企业、缺上下游企业等问题。
如何把先天优势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胜势?
近年来,于都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生产,大力推进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拓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塔吊耸立,机器轰鸣,焊花四溅……近日,走进于都县新长征富硒产业园江西都夏园富硒果蔬加工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在各自的施工点位上奋战正酣。
“我们到这里投资兴业,看中的就是于都富硒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江西都夏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邦形介绍,公司是一家集富硒西红柿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富硒果蔬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3万吨富硒番茄汁、5万吨富硒橙汁,年营收可达3亿元。
头雁引领,众雁高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再以园区聚集更多上下游企业,成为于都富硒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关键环节。
如今,除了都夏园食品,新长征富硒产业园还聚集了茂雄集团、和盛集团等十多家企业,已逐步发展成为集研发、检测、孵化、生产、展销、体验为一体的富硒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园。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0至1”的突破,给了于都县推进富硒产业实现“从1到N”跨越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富硒产业发展动能越来越足,朋友圈越来越广,富硒产业逐渐成为于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张亮眼名片。”于都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志福表示,将持续做好“硒+”融合发展文章,做大做强“硒+现代农业”“硒+加工物流业”“硒+康养旅游业”业态,打造于都“三江六岸”富硒农业产业聚集带。
三道防线 铸就品质
要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硒”名片,就要从源头上保证整个产业链的规范化、标准化运作。于都县做了三件事:兴建现代化的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打造专业的产品认证体系,建立全程质量追溯平台。
在全县富硒产业开发规划制定后,于都县积极推动科研平台建设,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功能稻米于都分中心等一批平台相继运营,并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农硒科富硒农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单位合作,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探索新模式、推广新技术、展示新品种、培育新农民,是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的目的。”于都县富硒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禄生介绍:“我们积极推广农业农村部‘两增两好’绿色富硒和纳米硒生物转化技术,打造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提高农产品有机硒含量和品质。”
截至目前,于都县打造了172个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总面积10万亩,筑牢了富硒产品的“第一道防线”。
企业在检测机构名录中自由选择检测机构对产品硒含量进行检验检测,产品硒含量达到相关富硒产品标准的,可向认证机构名录中的认证机构申请富硒产品认证。认证机构发现获证企业存在不符合认证要求情形的,可依法依规暂停或者撤销其认证证书……
于都县严格落实《赣州市富硒产品认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坚持品质是产品的生命线,把筑牢富硒产品质量关作为推进富硒产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全程监管、严肃追责,从制度上保障了富硒产品的品质,守住了富硒产品的“第二道防线”。
走进于都硒优选旗舰店,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富硒农产品映入眼帘,富硒水稻、富硒脐橙、富硒茶叶、富硒禽蛋、富硒杂粮……拿起其中任意一件富硒产品,上面都有一个绿色标识,扫描其中的二维码,即可获得准确详细的产品信息。
于都县将富硒产品生产主体全部纳入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富硒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溯源监管。二维码标识使富硒产品不仅有了统一的着装,还配备了统一的“肩章”,巩固了富硒产品的“第三道防线”。
三道防线层层把关,环环相扣,促进于都县富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唱响品牌 走向世界
富硒产品好不好,还得市场说了算。想要富硒品牌唱得更响,必须让富硒产品走出江西,走向更宽广的市场,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于都县积极搭建平台,加大科普宣传和品牌推介力度,让“长征源头 生态硒都”名片越擦越亮。
“突出高端和细分市场,打造具有于都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全方位展示于都富硒产业的形象与实力,全面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富硒优质农产品品牌立起来、强起来、响起来。”于都县农业农村局执法大队大队长龙波表示。
应势而生,聚势而强。于都县大力推进“于都硒”区域公用品牌共建共享,取得了积极进展。依托富硒品牌优势,富硒西红柿单品获评“赣南十大名优硒品”,5家企业获得“赣鄱正品”认证,2家企业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有了品牌并非一劳永逸,还需打响品牌,持续获得消费者认可。
于都积极实施品牌“走出去”战略,不断打通“线上+线下”宣传推广双向渠道: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先后在广州、深圳、上海、成都、福州等地举办富硒农产品专项发布会;加强与京东、淘宝、抖音等平台合作,红品富硒蔬菜、璞实脐橙等富硒农产品进驻盒马鲜生、华润Ole等新零售平台。同时,于都县把冷链延伸到田间地头,让富硒蔬菜搭乘中欧班列走向国际市场。2023年,于都县新增入驻主流电商企业6家,富硒农产品电商零售额突破1亿元,增长15.4%。
兴县富民 振兴乡村
从过去的贫困村到如今绿树成荫的和美乡村,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村居青砖黛瓦整齐划一,街道宽敞整洁树木葱郁,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边一座座富硒蔬菜大棚里,时不时有新鲜的蔬菜运出。
2019年5月的江西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潭头村,与当地村干部、乡亲拉家常,详细了解老区人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等情况,并嘱咐当地干部要把乡村振兴起来。
五年来,于都县用潭头村的华丽蝶变回应这份深情的牵挂。
潭头村土壤富硒,针对这一特点,潭头村制定了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升级种植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先后建起了富硒葡萄基地、百香果基地、富硒大米基地、万亩蔬菜基地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
除了发展富硒种植业,潭头村还结合自身优势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2019年7月,潭头村成立旅游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吸纳162户村民入股,每户出股金2000元,构建“村集体+旅游公司+村民”运营模式;公司负责经营农家乐和土特产销售业务,以及与教育研学公司合作开发的红色研学旅游项目。截至2023年底,潭头村累计接待游客320万人次。旅游成为带动潭头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潭头村的变化只是于都兴县富民、振兴乡村的一个缩影。
依托自然禀赋,于都县盘活土地山林,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壮大富硒产业,激活老区经济。目前,全县聚焦富硒粮食、富硒蔬菜、富硒水果、富硒茶叶、富硒禽蛋等特色产业,带动富硒农业标准化种植30万亩,富硒农产品种类达11类,认证富硒产品218个,年综合产值达45亿元,带动2万余名农民增收致富,富硒产业成为于都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于都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用一连串飘红的数据、一份份喜人的捷报,书写着知重负重的勇毅担当,描绘着激荡人心的美好未来。
往者可追,昨日于都,遍野春光。
来者可期,今日于都,满眼“硒”望。
戴崇远 邱振宇/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于都县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