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富硒地瓜多久熟透能吃(煮能熟透地瓜吃富硒吗)
那些年,大锅灶头里柴火正旺,母亲在厨房(正地)忙碌,自己将几块红薯埋在未熄灭的柴火灰里,不待多久,便不管熟不熟,火烧眉毛似的巴拉出来,急切地吹着气,不顾形象地快速啃食,母亲则看着满嘴黑灰的自己,在一旁慈爱地笑着……
红薯入中国,“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
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
当代《中华本草》说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
“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
红薯,别称番薯、甘薯、朱薯、金薯、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等。原产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
番薯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得益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我国当时的外贸非常繁荣。
一般普遍认为,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是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陈益,据史料记载,陈益搭乘友人商船来到安南(越南),安南官员用番薯接待了陈益等人。番薯吃起来香甜软滑,还能充饥。陈益潜心研究番薯的生长习性与栽培方法,两年后他冒着杀身的风险贿赂收买酋卒,把薯种藏在铜鼓中偷偷带回国。
被誉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的陈益
同时期,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经商南洋,见吕宋(即菲律宾)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
被誉为“番薯之父”的明朝商人——陈振龙
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止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将薯藤绞入汲水绳,混过关卡回到福建厦门。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赞誉其“功勋比神农”。
先薯亭,
福建人民纪念陈振龙引入红薯、金学曾推广红薯而修建。
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红薯传入中国后,在全国广为传种,尤其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普及,成为我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引进红薯后的各饥荒年代,它曾挽救了无数灾民的性命。
著有《金薯传习录》的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自胶州古镇试种红薯,
成功后推广至全山东,从此北方也有了红薯。
红薯,弥漫着泥土芬芳的岁月,
镌满一代人的时代记忆。
红薯大概是七零后记忆中最深刻的儿时零食,而对于七零后们的父辈,曾经当过主粮的红薯,更是浓缩了一个时代曲折的奋斗历程。
每当冬季来临前的霜降前后,农村的学生也都会放假回家帮父母去地里刨红薯、拣红薯。那时,红薯是农民冬天里主要的食物,早晨和傍晚的食谱里总少不了红薯的身影。
需要贮存的红薯会被放到很深的地窖里。如同乡村补锅这个行当一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红薯窖也慢慢地退出乡村历史舞台,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了。
逐渐消失在乡愁里的红薯窖,
儿时的小伙伴,是不是记忆深刻?
红薯有很多种做法,母亲喜欢在饭里放上几块在里面蒸,而我总要找几个大红薯,放到灶膛下面的炉坑里,用炉灰将其稍稍掩埋。大约半个小时,一缕缕薯香如丝如缕地散发出来,最后馨香弥漫了整个灶屋。
记忆中的炊烟,
总是跟烤地瓜、烤玉米联系在一起。
用火钳把红薯从炉灰中翻找出来,此时,红薯微糊,用手拍去上面的柴灰,红薯滚烫,便用手轮流倒换,轻轻将烤皱了的红薯皮扯掉,里面露出金黄色的红薯肉,香气更加浓郁迸发。吹着气,忍着热,将红薯肉吞到肚里,顿时感觉胃里暖暖的,心里暖暖的。
地瓜出灶的时候,
满满一层灰也抵挡不住它的诱人飘香。
长大后,进了城,人群扎堆的地方总能碰到烤地瓜的大叔大妈,如果赶得巧,还能看到在烤制的过程中红薯被烤的滋滋响,流出诱人的薯油,真的是香到连皮都吃下去!那又是跟灶膛里炉灰煨熟、柴火烤熟不一样的感觉。
捧一个烤红薯在手里,
身心都温暖起来。
跟糖葫芦一样,街边的烤红薯从来不只是种食物,它自带温情和感念,是冬季里的一段回忆,一丝温暖,一抹甜蜜。
“小的5块一斤,大的6块,都是红心红皮,包甜。”
对于没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来说,烤地瓜则是他们快乐的童年美食。红彤彤的炉火,熟透浓香的红薯,口舌生津馋涎欲滴的孩子,共同勾起了那个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而又物质匮乏的难忘的年代。
小时候的红薯味,
比长大后更香。
那时,地瓜干(生的叫干,熟的叫揪?)是冬季母亲制作的软糯香甜最可口的零食。肚子饿了吃上两块,肠胃立即得到安抚。嘴巴馋了嚼上两块,薯香充斥口腔,心里顿时感到无比满足。
分割均匀的红薯被码到篾盘或竹筛上面,
在暖阳的照射下渐渐释放水分,继续沉淀糖分。
机器将红薯加工粉碎,粉碎后的红薯浆过滤成为红薯粉,是烹饪大师们的心头好。
经打粉、搅浆、过滤、曝晒、煮浆、漏丝、晒丝等近30道工序,做出素有“人造鱼翅”之称的纯正红薯粉条。
红薯,一身都是宝。
烟薯25,薯界皇后,
为烤而生,寂寞无敌手。
烤地瓜,要是没尝过烟薯25,便绝不能称自己为标准的吃货。
而吃过的人,早已经沦陷其中,欲罢不能,心心念念着与之常相伴。
一只小小的红薯,凭什么能风靡全国吃货界,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
皮薄如纸,稀瓤软甜,为烤而生的烟薯25。
2005年,烟台市农科院通过改良杂交技术,选育出一个新的株系“0579”。2012年,“0579”通过国家鉴定和山东省审定,正式命名为全国通用的名字“烟薯25”。
烟薯25的口感超绝,薯肉细腻、少丝少筋,软糯到不需要咀嚼,入口即化。肉色橙黄还带着点桔红,无论蒸、烤、煮百般做法,都按捺不住它的浓甜,如同把舌头伸入蜜罐,甜味上头。
黄澄澄的瓜瓤呈现在眼前,诱人的色泽挠得你心痒痒~
“烟薯25”一面世就表现不凡:在国家层面的食用甘薯测试中,以鲜薯产量、食味、含糖量三个“第一”拔得头筹。其干基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极高,均居参试品种之首,简直就是为烤而生。如此优良优质的表现,在全国迅速掀起一股烤薯风,独领风骚,也彻底颠覆了红薯廉价粗粮的形象。
CCTV中央电视台“闻香而来”
要知道,中国历史上的烤薯品种,主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育成的遗字138、北京553两个品种,以前能代替这两个品种的很少,自从烟薯25号出来以后,才真正把这两个品种代替。
烟薯25的含水量比普通薯类更大,甜度更高,一烤就软,色泽橘黄鲜艳,口口回甘,恍如再现童年的那一抹甜意。
松软的薯肉流着油亮亮的蜜,让人看得直流口水。
因为水分充足的原因,刚出土的烟薯25需要在干燥通风处放置(俗称困一困)至少10-15天,随着水分的缓慢流失,完成红薯糖化的蜕变,此时再放进烤箱或空气炸锅。烤箱220度高火只30分钟,百米开外就能闻到甜甜的薯香,根据不同的大小,烘烤60—90分钟后,一道人间美味即告完成。
时间总能酿出最美的蜜。
烟薯25经过高温烘烤,表皮裂开,蜜油渗出。
美拉德反应下,表面结成褐色的糖浆状物,
增添愉悦的香气和诱人的色泽。
大辛店镇槐树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槐念,小时候的味道。
温暖的阳光照射在田野上,
泛起了片片耀眼的金黄,
随着机器的来回穿梭翻犁,
一个个体态饱满,
颜色鲜亮的红薯破土而出。
大辛店镇槐树庄村,烟台市槐念农业专业合作社富硒烟薯25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收获成熟的红薯。累累硕果,在秋风中摇曳着人们辛勤一年的汗水,静静释放出丰收的喜悦。
高远的蓝天下,红薯躺在地里,一行行,一片片,
沐着秋风,浴着阳光,红霞灿烂,令人赏心悦目。
摄影/白羊座
槐树庄的烟薯25基地位于大辛店镇东南部山区,这里三面环山,背靠天然水库,附近无工业污染。
淳朴的山村,槐树庄的山头。
摄影/白羊座
缘起,让理想照进现实
致富的路上总有光芒
2018年,紧靠山区,交通不便,老百姓靠天吃饭,村集体收入为零的槐树庄村,村书记李军,接到了一则培训观摩通知。自此,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便在李军的带领下,开始了槐树庄的探索。
彼时,参加“乡村振兴 齐鲁样板”高峰论坛的李军
图/槐念合作社
派驻大辛店镇槐树庄村的“第一书记”邹剑,这位来自蓬莱住建局的“泥腿子”扶贫书记,槐树庄的强力外援,同李军一起,谋篇布局,由党支部牵头成立槐念农业专业合作社,依托村里地瓜、花生等作物种植,发展优质种养殖项目,生态种植、有机养殖,促进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左为精准扶贫一线的“泥腿书记”邹剑
中为脚踝两处骨折仍坚持上山的“拼命三郎”李军
图/槐念合作社
但现实永远充满挑战。没有天下良田,哪来天下粮仓,合作社成立之初,名下没有半分土地。“向荒山荒坡要效益”,满山的人肩抗橛刨,平地、整形,修山路,治沟渠,让田成方、阡陌连、旱能浇、涝能排,2个多月时间,整治上山道路1500米,开发荒山150多亩,其后累计建成的流转土地达500亩,一举奠定了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
槐念农业专业合作社复垦的荒山与种满作物的山坡
图/槐念合作社
C位出圈的烟薯25
与富硒产业的天作之合
李军早就将眼光放在了“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走发展精品农业之路。”上,首先瞄准的,就是富硒烟薯25的种植。
烟薯25对土壤的适应性非常的强,不过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烟薯25,望文生义原产于烟台,它是烟台农科院根据烟台地域多是丘陵沙地的特点而培育出来的品种。最适宜烟薯25生长的土壤应该是沙质土壤,酸碱性维持在ph值5到7之间。
槐念富硒烟薯25基地土壤
摄影/白羊座
在沙土地中种植,沙土地土壤疏松,通风透气。加之烟台地处史学家、地理学家奉为「神奇的纬度」的北纬37度,光照充足、降雨适中、昼夜温差大,导致光合作用和同化作用特别强,从而有利于红薯的形成和膨大,以及糖分的积累。
沙土地由于土质疏松,病虫害等难以长时间存活,
受病虫害影响较小,植株生长旺盛,红薯健康成长。
摄影/白羊座
在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中,硒被称为“防癌之王”。从纯粹的硒概念,到一批批硒产品与消费者见面,如今,在田间地头,农民对“硒”从陌生到熟知;在企业、市场,“硒”字号农产品备受青睐。
槐念合作社的富硒烟薯25种植基地为烟台地区的丘陵沙地,天然具备烟薯25的最佳生长环境。
在蓬莱,槐树庄村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900余人的村庄,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0多位,90岁以上的老人9位,还有两位百岁老寿星。
如此天作之合,李军规划中的富硒烟薯25生态种植业水到渠成。2018年秋天,合作社产出了第一批富硒烟薯25,并迅速销售一空。
“槐念”富硒烟薯25,
百米深井甜水浇溉,施用富硒有机肥,
人工除草,不施农药、工业化肥和除草剂。
图/槐念合作社
优良的种苗、优质的水源和得天独厚的阳光、雨水、沙土生长环境,再加上精心的管理,孕育的“槐念”富硒烟薯25品质上乘,口感怡人,生的红薯糖度在14到18之间,而烤熟的红薯糖度可达40左右。
经青岛谱尼测试有限公司检测,
“槐念”富硒烟薯25硒含量140µg/kg,
符合富硒农产品质量要求。
富硒花生、苹果、梨,软籽石榴、大樱桃,茶叶、黑猪、跑山鸡,槐念村合作社一系列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
槐念地瓜叶茶精选6-8月鲜嫩叶子,
经过采摘,剥叶,摊青,杀青,风烘,筛分,
脱水等精湛工艺烘制而成。
图/槐念合作社
富硒花生油,挑选合作社生产的颗粒饱满的富硒大花生,
采用传统工艺物理压榨而成。
图/槐念合作社
放山黑猪,放养于山坡、林地,自由撒欢。
以青草、菜叶、玉米、豆粕为食,
辅以补饲南瓜、冬瓜、花生饼。
生长周期一年半左右。
图/槐念合作社
跑山鸡,完全散养,不圈、不隔离。
以虫草为食,辅之以合作社自产玉米,
饮用水采自百米深井。
图/槐念合作社
如今,又到“槐念”富硒烟薯25丰收时。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汗水终于滋润出硕美的果实。丰收,对于槐念合作社的劳动者们来说,不仅是对一年辛苦付出的回报,也饱含着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畅想。
勤劳的双手下,梦想总会变成现实。
摄影/白羊座
唐代颜仁郁《农家》: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舌尖上,美味飘香,唇齿间,珍馐流转,更应感念辛苦劳作的农家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们,肩挑日月,手转乾坤。沉稳坚实、略带弯曲的背影里,朴拙丰盈、坚韧乐观的内心中,播种着希望,期盼着丰收。一如曾经我们的父母,筚路蓝缕,沐雨栉风;也如现在的我们,负重前行,历经生活的磨打和锤炼,撑起孩子们的那片岁月静好。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撸起袖子加油干,劳动者,最美。
购买方式:
槐念农业专业合作社
《登州韵味》
整理编辑|蓬莱赶海人
图片编辑| 飞翔的蓬莱鱼
封图创意| 飞翔的蓬莱鱼
摄影| 白羊座
本文首发于【登州韵味】
如需转载,请联系【登州韵味】后获得授权。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