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富硒大米十斤多少钱(高安富硒大米)
1952 年 8 月,我出生于旬阳县关口镇江北村,祖上是明末清初从关中到陕南的移民,到我已是第13代,400 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传,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养育,磨练了我们以诚实为本、拼搏进取的性格和精神。
旬阳“第一辆汽车”
1964年秋,我考入蜀河中学。那时全县有县城、蜀河、神河、赵湾四所初级中学。我们家离蜀河当时走小路30华里(公路修通后不到10公里),小路非常难走,不是上坡,就是下河,一般要走4个小时,冬春雨少,不涨水还好些,夏秋汉江涨大水,水位漫进下蜀河的必经之道,要攀悬崖,穿荆棘,跋涉到中游,越小泥沟、小水河,这段路要走差不多一天。
那时唯一的交通是汉江水运,遇涨水,要等到江水退后才能起航。60年代中期有了机动船,走顺水,早上开船,从安康经旬阳、蜀河下午抵白河,而从白河逆水到安康需三天,第一天抵蜀河,第二天抵旬阳,第三天抵安康。
除汉江水道外,全是人行小道,运输靠人挑背扛。我上中学的时候,家里最困难,兄妹六人,靠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交不起学费,申请国家每月助学金3元,其余靠自己想办法挣,初二时,一次,我们几个家在农村的同学商量结伴“挑脚”挣钱,那时挑脚运费是百里百斤3.60元,在班里我年龄最小,一次挑30斤,年龄大的有挑五六十斤的。我们选定从蜀河到双河这段相对平坦的路,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语文老师杨世英天还没亮给我们做了早饭,我们吃完早饭后就到粮库装粮,挑上一路小跑,后来速度越来越慢,最后两腿像灌了铅似的,越来越迈不开步,下午2点多才到双河,双脚和双肩打满了水泡,交了粮一算账,我挣了5角4分,然后我们赶紧往回赶,到蜀河是晚上八点多了,有了这5角多钱,一周的生活费有着落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坚持读中学。
1966年春,听说蜀河要来汽车了,那时全县没有像样的公路,更不要说车了,“要来汽车”马上就成了爆炸性的新闻,同学们奔走相告。记得,那是一个阴天的下午,同学们连饭都来不及吃,就往汉江边码头上跑,等我们下去,河边已站满了人,有学生,有居民,还有附近村民,大家都翘首眺望着汉江的上游,等待着汽车到来的那一刻,大约17点多,上游开来一艘木制机动船(早上从安康七里沟码头装车,由于枯水,船走的慢),木船在码头上停稳后,我们才看清楚,那是一辆墨绿色的四轮卡车,前面是两座的驾驶室,后面是大约3米长2米多宽的木质车厢,后来才知道,那是一辆从前苏联进口的嘎斯车。司机把车从船上开到码头边的河坝上,拿出一条50多米的长绳绑在汽车头上,我们这些围观的人一哄而上,把在绳上,汽车一发动,喇叭一响,大家一声吼,拉起汽车就跑,不一会就上了蜀河后砭子农具场前的场子。第二天汽车沿着沿河修的便道开到双河的青铜沟去了,听说是陕西第一地质队在青铜沟探矿。又过了几年,“三线”建设开始了,旬阳才真正进入到汽车时代。
人生道路的指路人
1966年下半年因“文革”停课闹革命,我就返乡参加生产队劳动,当一名记工员,1969年底应征入伍,在四川邛崃训练3个月,就坐上美国产大道机卡车,经半个月的跋涉,到西藏昌都察隅县的中印边界,当了6年兵。
1976年夏,我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那时年轻力壮,修田造地,农活样样都行,也舍得出力,受到乡亲们的好评,还推选我当上了生产队的保管员,全队的粮食都交给我保管。棕溪税务所所长经人介绍发现了我,他推荐我到他们所上工作,不久就看见录取到税务部门工作的文件。但时任公社革委会主任王卫东坚持不放我走,他专门到我们家给我说,“我们公社也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我在部队干了几年机要工作,有文字功底,我父亲当时是支部书记,经常叫我给公社广播站写稿子,帮他填写入党志愿书),你就在公社干。”王卫东在县委办公室工作过,他向县委书记明道友汇报,推荐我去公社任职,很快就批准我任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兼党委文书,就这样,我走上了从政之路。
公社的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要管春种秋收,割麦回茬,修田造地,积肥田管,农业生产无所不包,年初县上、区上和公社都要召开三级干部会议,部署全年工作,公社经常召开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干部会议安排工作,然后要下乡督促检查。那时干部不好当,如果在群众中没有威信,工作就推不动,到公社不久就发现王卫东主任在基层干部中威信非常高,他开会安排的工作,下边就是动得快,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工作有声有色。我上任后除了办机关一些事务外,多数时间下乡跑,我和王主任一起下了几次乡,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走村串户,晚上住下来就和大队、生产队干部拉家常、谈工作,征求基层干部的意见。每一个阶段他都要到各大队跑上一圈,通过看、听、问了解情况,体察民意,然后回来开会安排工作,他讲的也就是大家所想的。我也渐渐明白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什么是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后来我任构元公社党委书记期间,坚持每个月到全公社15个大队跑一圈,了解情况,然后部署工作,和大队生产队干部能够想到一起,干到一起。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使构元公社的工作走在全区、乃至全县的前列,并多次在县上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介绍经验。在后来所工作过的地方和单位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基层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第二个领路人是梁甲新,整个七十年代梁甲新一直在棕溪区担任区委书记。1978年底,我调任棕溪区委文书,一干就是5年,区上人少,文书要负责上传下达,下情上报,信访接待,文书档案,特别是领导讲话,文件起草等方面的文字工作量非常大,从早忙到晚,非常辛苦,由于勤奋努力,区上的文书档案工作多次受到县委办、县档案馆的表彰奖励,成为县上的先进单位。
工作中打交道最多的还是梁书记。梁书记文化程度不高,但思路非常清晰,讲话层次分明,且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把他讲话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时间长了,讲话风格重点等等慢慢就掌握了,所以,我给他准备的讲话稿子基本不改。区上开大会、小会,电话会、县上开会汇报材料都由我准备,文字工作非常枯燥,但也能学到不少东西,日后都受益匪浅。
棕溪区水田很少,绝大多数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山沟坡地)。但靠着梁书记苦干实干,硬是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了人均一亩基本农田,棕溪区也一举由过去吃粮靠返销变成了全县的产粮大区。梁书记那种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也是常人难以达到的,一是抓点带面,每年到秋季,他都要提前到点上住近一个月的时间,在点上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几十亩高标准水平梯地修出来了,待大面积秋收结束,他就在点上召开全区农田建设现场会,由点上介绍经验,各公社书记表态发言,会后各公社各显神通,谁也不敢懈怠,很快在全区掀起了冬季农田建设高潮,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二是督促检查,他亲自下到各公社检查,对动作缓慢推进不力的,轻则批评,重则撤职查办,定期评比通报。这种身体力行以点促面推动全局的工作方法是当时基层工作的法宝,我受到极大启发,后来在双河、菜湾区担任区委书记期间,都采用这些方法推动工作,效果很好。1989年底我在菜湾区任书记时,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开始前,我带区上干部在菜湾乡王坡村组织群众修水平梯田,在区上召开现场会前就修水平梯地近10亩,当时县上还把机关干部劳动的点选在这个村,在全县起到示范作用。1990年春,我又带区上干部在庙岭乡沙坝湾抓点,组织群众制作玉米营养钵,由此带动全区新技术的推广和粮食丰收。
第三个领路人是郭家茂。郭家茂曾在县上工作过,因家庭困难回到棕溪区,先为区上宣传干部,副区长、区长,后任棕溪区委书记。他非常善于学习,学以致用,文化理论功底深厚,看问题全面,客观公正,为人正直,关心下属,工作思路清晰,执行力强,他主政棕溪期间,棕溪区连续多年各项工作处于全县前列,同时也培养选拔并向县上推荐了一大批干部,在八十年代后期,不少区上主要领导来自棕溪区。他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影响了我几十年,在我后来工作过的地方和单位都以他为榜样,全身心地干好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和向组织推荐干部。
我和郭书记是在他任关口公社路线教育工作队副队长期间认识的,我在工作队办公室,后来我担任区委文书,直接在他手下工作,在他指导下,无论文字写作,实际工作能力都提高较快,期间由我撰写的《分配试点材料》几次被县委农工部转发全县,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区委讨论如何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我根据讨论内容撰写的新闻稿件在《安康日报》头版发表。1983年我任构元公社党委书记,由于各项工作成绩突出,1984年在他推荐下,经考察,我被县委破格提拔为双河区委书记。
宣传工作的三件实事
1990年下半年,我任旬阳县委宣传部长,宣传工作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我在干中学、学中干、并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努力使宣传工作接地气,化虚为实,任职5年里,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县委的部署做好各项宣传思想工作,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还做了几件看的见、摸得着的实事。旬阳县的宣传思想工作多次受到省、地宣传部门的表彰奖励。
一是编辑《可爱的旬阳》一书。
1994年,为了把中共中央提出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精神落到实处,省委宣传部、教委、新闻出版、团省委和省人民出版社联合组织各县共同编写一套《可爱的家乡》丛书,县委宣传部承担《可爱的旬阳》 编写工作,全书分:“美丽的画屏、悠悠的长河、丰富的资源、醉人的香醇、多娇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光荣的传统、绚丽的篇章、宏伟的事业”等九个章节,对旬阳概貌,历史沿革,自然资源,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古今人物,光荣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和光明前景进行较为全面的全景式描写和反映,全书近10万字。经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共印2万余册,发送到全县各单位及中、小学校,作为对群众和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
二是创刊《旬阳报》。
做好宣传工作需要阵地、工具和手段,九十年代初期,还不能制作和播出电视节目,县级宣传主要靠有线广播,没有其它手段,针对这一实际,我们经请示县委同意,决定创刊《旬阳报》。五十年代旬阳县委办过报纸,到1962年就停刊了,32年后《旬阳报》又复刊了,《旬阳报》 作为县委机关报,其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旬阳实际,全面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推动旬阳改革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旬阳报》于1994年10月19日出试刊号,每周一期,为四开四个版面:一版为要闻版,刊登县委的重大决策,全县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二版为经济版,介绍各地、单位和企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动态;三版为文史版,介绍旬阳古今历史、风土人情、文化、文艺方面的动态;四版为政文版,介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外地经验和报刊摘要。《旬阳报》创刊后,受到县委高度重视和支持,得到各级各界的广泛好评。
九十年代初期,汉字印刷处在铅与火的时代,电脑照排技术刚起步,当时旬阳县内没有,我和部里几个同志一起到安康找到一家印刷厂,我们和厂里的工作人员坚持奋战了两天一夜,才把第一张报纸编排出来。后来县印刷厂引进了电脑照排技术,就简单的多了。
三是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
九十年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部分群众的思想比较混乱,是非标准模糊,怎样做好新时期农村的政治思想工作,是摆在宣传部门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在这一形势下,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在全省率先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1992年冬季,县委宣传部和神河区委组成联合试点工作组,进驻铁树梁村,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我们摸索出一套“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办法,评选程序,并把试点过程拍成《闪耀的红星》电视片。通过试点,有力地促进了铁树梁村各项工作的完成,使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试点经验得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是搞好新时期精神文明的有益探索,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是抓住了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以每个农户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坚实的社会基础;二是“十星级文明户”把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对农民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引导教育,明确是非标准;三是“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形式直观,易于操作,便于量化,群众乐于接受和参与,家家一块文明星级牌,犹如一面镜子、功过是非一目了然。
1993年初,在全县十万农户中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工作。这项活动在旬阳县坚持评选了二十多年,得到省、地(市)宣传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中、省、地报刊对此给予充分报道。《安康日报》在刊发《红星进万家、文明开新花》的调查报告时还加了编者按,称此是“精神文明活生生的好教材”。
安康“第一届龙舟节”
1995年6月,我调任平利县委任副书记,到1998年底。换届时,组织上调我到地区行署任副秘书长,期间配合副专员分管文教、卫生、体育、计生及公安、司法等方面工作。
2000年初,地区酝酿如何以西康铁路通车和地改市为契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展示安康发展成就和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对外经贸合作,宣传和扩大安康的影响,以安康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做足做好经贸这篇大文章,实现文体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安康快速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地委行署结合安康自然及风土人情实际,决定举办安康第一届龙舟节,时逢由陕西、湖北、河南、四川、重庆五省市相毗邻的十一地市共同举办的中国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区第十五届协调会在安康举行,再加上在龙舟节期间举办的投资贸易洽谈会。所以,把这次活动简称为“两会一节”。这项活动为推动安康经济文化发展乃至安康走向全国具有重要意义。
据载,早在唐代,安康的先民就有民间组织的龙舟赛,官方组织的首次龙舟赛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在历史的扉页上,一次次的龙舟赛,镌刻着山城300年盛衰荣枯和时代的烙印,安康人难以忘怀的1958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一部《庆丰收赛龙舟》的记录片,展示了汉江儿女劈波斩浪的豪情壮志。可惜“文革”动乱岁月中,龙舟同四旧等一起遭到劫难。直到1985年,旬阳县的13条龙船腾跃汉江,1991年,久违了的龙舟终于载着安康人民改革开放的宏愿,游弋江中,尽显风采。
行署成立了以专员宋洪武为主任的“两会一节”组委会,下设贸展、项目洽谈、龙舟竞赛及水上表演、文艺晚会、公务接待、上访等工作机构,我任组委会成员和龙舟竞赛及水上表演、文艺晚会两个组的组长,负责龙舟赛水上表演和文艺晚会的筹备实施。我们多次走访民间艺人、有关专家,还拜访徐山林老领导,在广泛采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龙舟赛和水上表演:“五彩缤纷、彩船展姿、大雁飞翔、中流击水、鹰击长空、百航争流、蛟龙戏水”七个章节。
2000 年恰逢千禧龙年,端阳节这天正好又是6月6日,一切都预示着顺利吉祥,早上还乌云翻腾,到了10时开幕式已是阳光灿烂。开幕式盛况空前,省上领导崔林涛、张保庆、徐山林、潘连生、张伟、雷星平和有关部门,以及参加中国中西部经济技术协调会的五省十一地市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出席了盛会。汉江两岸人山人海,10万多群众参观了开幕式及龙舟竞赛,整个开幕式近两个小时,晚上先后在汉江剧场和汉江边举办了文艺晚会和焰火晚会。整个安康城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之中,各方对这次活动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评价,时任地委副书记黄玮在“两会一节”总结讲话中评价“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两会一节’开幕式,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展示了勤劳、勇敢、纯朴的安康人民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两会一节”招商引资、贸易洽谈也取得丰硕成果,有18省市和韩国、香港等300多家企业及近5000名客商参加投资洽谈活动,共签定投资贸易项目102项,总额12亿元,引进外地资金10亿元,商品贸易展销总额7680万元。
科技创新结硕果
2001年下半年,市人大任命我为市科技局局长,在这个岗位上干了近10年,到退居二线,后退休。我围绕市上的中心工作,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全市实施各类科技开发项目60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200多项,重大科技专项60多项。取得科技成果200多项,获得科技奖励180多项,其中省级奖励60多项,农业方面,培育新品种30多个,引进再创新及推广新品种300多项。工业和社会事业方面,研制新产品160多个,开发和引进新技术150多项,获得自主知识产权100多项,我市自主研发的“彩色蚕茧”“智能陈桥五笔”“绞股蓝系列产品开发”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安康市的科技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业务工作在全省考评中名列前茅,在市年度考评中,2007~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等次。
月河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
2001年12月10日,市政府印发《关于建设月河流域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的意见》,成立领导机构,我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示范带东起汉滨区关庙镇,西至石泉县绕峰镇,辖汉滨、汉阴、石泉3县区15个镇(办),人口54万,耕地面积41万亩。
围绕“高效设施农业、优质粮油、畜牧业、高产高效蚕桑、特色林果、名优花卉、园艺”六个科技示范项目,从西农聘请邹志荣、杨公社、钱永华等十余名国内知名专家为技术顾问,任命本市权威专家为各课题组首席专家,负责各示范项目的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市、县区近百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各示范项目的试验,示范和创新工作。5年多的试验示范和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设施农业:域内冬季弱光,造成了低温、高湿、病害严重,发展设施农业只能走“春提早、秋延后”的路子。
优质粮油:引进一批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双低油菜品种、高淀粉红苕新品种“梅营一号”等。
畜牧业:由于气候潮湿,奶牛、秦川牛饲养过程中病害严重,加之秋季阴雨多,饲草霉变,不适应大规模圈养。生猪饲养,先后发展汉滨区恒桥生猪养殖场、石泉县池河农科园、汉滨区阳晨牧业等企业,引进优良品种,饲养技术创新,建成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生猪繁育基地和省内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
高产高效蚕系:引进一批良桑新品种和果桑新品种,汉阴县从杨凌引进圣蚕公司,专门加工果桑产品,成为产值近亿元的企业。开发出彩色蚕茧、桑叶茶、桑枝菇、雄茧单养和雄茧酒以及从桑枝中提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桑叶多糖技术,走出桑树桑叶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的路子。
特色林果:建20多个果品示范基地,对大枇杷、大樱桃、桃李、皱皮柑、枣等果树试验示范,核桃、板栗、柿子、皱皮柑等自然选择的当地品种和大枇杷、大樱桃适宜栽培和发展。
名优花卉和园艺:不适宜日光温室和引进栽培名优花卉,秦巴山区野生兰花和微型盆景等可发展。
富硒食品产业。
硒和碘、锌一样,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化学微量元素,已证明硒决定人们的生命存在,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癌症,心血管病、肝病、白内障、糖尿病等疾病都与缺硒有关,科学补硒可有效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
1980年,国家宣布紫阳县发现富硒资源,之后陆续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以紫阳为中心均处在不同程度的富硒生态环境之中。为全面掌握富硒资源的分布状况,2008 年至 2010年,市科技局牵头,安康学院等单位参与,重点对本地土壤、水体、农作物等硒含量全面的调研、普查,止 2010 年 9 月底,十县区采样9228个,科学检测并绘制出安康市和各县区土壤含硒量分布图。结果显示:水体含硒量丰富,泉水、溪水均含硒;植物检测含硒量平均值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玉米、大米、小麦;蔬菜硒含量较高、干果类硒含量高,其中牛肝菌硒含量平均值最高,茶叶、桑叶、绞股蓝、黄姜、天麻等含量高,是亟待开发的特色产品和中药材。
此后,市上通过争取把陕西硒资源监督检查中心设在安康学院,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的富硒产品质量标准,已上升为省级标准;市上将富硒食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开发出一大批富硒食品、保健品,已形成年产值超二百亿元的大产业。“中国硒谷,生态安康”成为安康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旬阳人物传》编纂委员会
特邀顾问王昌顺 王春荣 巴胜基 刘 辉 孙宗政孙有堂 李世瑞 李兴友李启良 李树宏 吴连进 吴德珠 张先德 张绳清 杨金有 汪 强周 力 周 毅 罗 军 徐 勇 徐铁军 郭应成 郭岩昌 郭青山秦万江 梁 籽 鄢清才 赵文举 陈声环 刘彬忠 王怀长 陈厚培高怀德 王安利 马 涛 马 赟邹俊杰 陈良学 杨海波 李大明向明春 吴建华 张海波 杨荣玉 吴 刚 李启明 雷文功 周本文陈春来 吴世忠 周庆斌 陈明芳 向 莉 黄 毅
顾问梁 涛 陈德智 陈红星 田丽萍 王武臣 张 峰 程海林 王拥军
主任陈守业
主编杨孝琴 魏龙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