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富硒大米价格表最新(富硒大米的价格)
近日,重庆召开英才大会,向全球发出招揽人才的“英雄帖”。
聚英才的方式有多种,引进智力机构、建立科研站是其中一种重要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通过在我市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推进“水稻革命”,为重庆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连日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循着袁隆平在重庆的科研足迹,相继走访大足、北碚、南川、垫江等地,探访袁隆平及其团队在渝的创新之举——
▲拾万镇的水稻田。
▲超级稻示范田。
初冬时节,薄雾轻绕在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蜿蜒的公路旁,一栋外观特别的两层小楼格外惹眼。
它就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
1952年,22岁的袁隆平在大学即将毕业时来到大足,开启人生中工作的“第一站”。66年后,袁隆平在这里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一个科研站。
“这里是我追逐梦想与事业起航的地方,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在科研站的影壁墙上,拓刻着袁隆平的寄语:“工作站成立,使我又有机会为这片牵挂已久的土地服务。”
作为目前在全国最后保留的三个科研站之一,大足拾万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距离他当年工作生活过3个月的那处农家小院仅三百米。
袁隆平团队的到来,让长虹这个原本沉寂的山村热闹起来。人们在一片花海上,用草扎了几只巨型的蚂蚁,还在公路边的民房上绘制了一幅幅表现袁隆平及其团队开展稻田科研的五彩墙绘。
多年平静如常的长虹村,正逐渐成为“网红地”,今年8月至10月竟有14万人前来“打卡”。
▲长虹村房屋彩绘。
▲200亩五彩稻田上“绘制”的巨画。
袁隆平重庆院士专家工作站于2018年9月16日挂牌。
说起设站的过程,拾万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王地生讲起一段有趣故事。
几年前,从长虹村走出的地产老板谷达敏在回乡交流时,谈到他有移民澳大利亚的想法,原因是他相中了那里一个风景如画的山野农庄。
“长虹村的田地十分肥沃,与其远涉重洋到国外搞山庄,为啥不在家乡建一个?”
王地生回忆,拾万镇当时正在招商,想做大做强水稻产业,而长虹村的连片稻田连着巴岳山、淮远河,具备建农庄的条件,大家希望谷达敏回乡与大家“共襄盛举”。
谷达敏思忖了一会儿,答应了。
拾万镇打造水稻产业的想法,得到大足区委、区政府的支持,有人在讨论中突然提到,大足是袁隆平工作的第一站,而今袁隆平成为全球知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能否请他到拾万设立专家工作站?
想法提出来不久,大足区、拾万镇很快付诸行动,并派人带着谷达敏一同前往湖南长沙拜访袁隆平。
令大家欣喜的是,虽然时隔60多年,但袁隆平看到自己工作“第一站”所在地来了人,十分热情。他对自己早年工作过的大足记忆犹新,言谈中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袁老爽快答应了大家的恳求,还表示愿意任大足区现代农业发展总顾问,并欣然为大足农旅融合项目题下“重庆隆平五彩田园景区”几个字。
就这样,大足依靠袁隆平,在拾万镇“筑”下一个“巢”。可“凤”又从哪里来?
除袁老外,在大足区委、区政府的努力下,工作站还聘来了6名“牛人”:其中4名专家来自袁老曾“掌舵”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3人获过国家科技进步奖;2人与袁隆平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现为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科研领域带头人。
今年年满60岁的马国辉是专家站的核心成员,作为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的杂交水稻栽培专家,他目前还担任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截至目前,马国辉已先后获得16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57岁的徐秋生是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曾主持和承担了多个国家科技项目和课题研究。他同样是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先后主持14项国家和重庆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的李贤勇,曾在30万份“材料”中探寻优质水稻“重庆密码”,最新成果是育出可在淹水中直播的新品种,同样是本土的知名水稻育种专家……
“巢好凤齐”,这支稻田科技“最强战队”启动了他们的科研革命。
事实上,不仅仅是大足拾万,在重庆其他区县,包括南川东城、北碚静观等地也都曾有“袁隆平的稻田”。
▲袁隆平院士检查指导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片。
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虽然去年才建成,可他在重庆的“稻田革命”其实很早就已“发芽”。
早在20年前,袁老和他的助手、秘书等科研人员,就在重庆的沃野上多次攻克水稻增量提质的“密码”,不断书写着“稻田革命”的传奇。
“公元2000年前,袁隆平第一块超级稻试验田就在北碚。”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何光华回忆,那时他还在上学,袁老的第一块超级稻试验田就在北碚静观。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因为成功研发“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并提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等创新性手段大幅提高水稻产量而为人所熟知。在重庆,袁隆平及其团队早期也把着力点放在了产量革命上。
“袁隆平团队除了在育种上、栽培上下功夫,还通过研制微生物肥料、探索解决稻田板结问题等手段来提高产量。”王地生说。
在大足,2013年种植的“准两优527”亩产达到843.6公斤,打破了重庆市一季中稻的亩产纪录。
在南川,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当地试种袁隆平团队的超级稻,平均亩产分别达到951公斤、954公斤。
在北碚,袁隆平与西南大学合作,试种“Y两优1964”品种,同样生产出了高产量、品质优的水稻。
到现在,袁隆平团队研发的几十个水稻品种,相继在重庆多地的试验田里试种。尤其是近年来,有更多超级稻品种在重庆试验出不俗的成绩。
南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宋敏说,袁隆平团队的超级稻连续两年在并非种粮优势基地的南川试种并取得了成功,说明超级稻的适应性好,推广价值大。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在全国布局的30多个高产攻关片,该项目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2019年,袁隆平大足拾万工作站成立后,袁老亲手向团队赠送了100公斤“超优1000”种,并在“隆平五彩田园”试种。
今年夏天,经专家组测定产量后宣布:超级稻“超优1000”在大足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903.9公斤。
除了引入“良种”,袁隆平院士团队的到来,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良法”,运用综合措施增加产量,提高土地综合收益。
在隆平五彩田园,专家组推行了淹水直播、机械化耕作等新的耕种方式,加大了土地产出。比如,淹水直播,就是将种子直接播撒在水田里发芽长株,不再进行秧苗移栽,这一新的栽种技术大大降低了水稻种植的人力和机械成本。
“这些手段的运用,让试验田的作物比老百姓的常规种法普遍增产近30%。”王地生介绍。
▲袁隆平题词。
吃饭可“治病”?
这不是神话,重庆“筑巢引凤”引来的科技工作者们,正在运用新技术将其变成现实——不仅让水稻的产量增加、品质提升,还使其具有特殊的保健、药用功效。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吴殿星教授是团队专家组成员之一。他说,水稻育种经历“填饱肚子”到“产量革命”后,水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初露端倪。
如今,吴殿星带领团队在主攻“功能稻”,他们的使命是,让吃饭不仅仅是为“饱肚子”,更重要的是“强身子”。
“功能稻”没有现成的“材料”可用,要“无中生有”只能靠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2007年,吴殿星和团队创制出第一个功能稻“材料”,历经8年的育种、试种等环节才出成品。
他们经过数年的定向培育,改良后升级版彩色水稻的稻米,富含铁、锌、氨基酸、黄酮等微量营养素又适合深加工,潜在的经济价值比传统水稻要高许多。
目前,吴殿星团队研发的针对糖尿病人的“宜糖稻”,主产区在浙江金华,面积超过1万亩。如今,在一些网购平台中,“宜糖稻”已在市面上公开售卖。
据介绍,“宜糖稻”能降低血糖、血脂,有利于肠道健康等多重保健功能,可从源头预防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害。
“这不是药,而是纯天然的稻米。”吴殿星解释,“宜糖稻”中含一种叫抗性淀粉的成分,食用之后人体不会马上将淀粉消化掉,而是慢慢地消化与吸收。
目前“宜糖稻”由浙江绿巨人公司规模种植。公司总经理徐开盛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是以“以销定产”的方式在种植,今年的产量大约有2000吨左右。
谈到市场前景,他提到全国有超过1亿人有糖尿病,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浙江有40多家医院都在推广‘宜糖稻’了!”徐开盛说。
从品质而言,“宜糖稻”与普通稻有啥不同?
徐开盛说,煮饭时水比普通米多一半,需要的时间也比普通米多一半,因为淀粉结构不一样,但“口感和杂交稻差不多”。
除了“宜糖稻”,他们还种植含锌、铁的“微营养稻”。吴殿星解释,缺微量元素靠药物来补,会产生副作用,而靠吃饭来补充就可避免。
吴殿星告诉记者,他正在考虑带几个功能水稻在大足试种,相关事宜还在落实当中。
王地生介绍,依托袁隆平科研团队及其合作伙伴,功能稻将是五彩田园的重点科研方向。他说,拾万镇种植“功能稻”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当地的土壤中富含硒及维生素E等微量元素,而硒和维生素E都是抗氧剂,长期食用可减缓因氧化而引起的衰老、减慢其变化的速度。
“稻米的品质好口感佳,再加上稻田土壤中含硒,米比往年更值钱,目前这里的米一斤可以卖到14块钱!”王地生说,算下来这个价格是一般稻米的好几倍,“目前,镇里已把几千亩的富硒米品牌也打出去了!”
通过专家的助力,拾万镇的米已经开始走上“优质优价”的路子,“功能稻”也将成为大足水稻种植的一个新引领。
▲袁隆平当年生活在大足拾万镇这样的农家小院里。
农业一直被认为是“弱质产业”,科技的助力能不能让农业“强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这是袁隆平及其科研团队在“重庆的稻田里”承担的又一重要使命。
11月初,五彩田园及周边几千亩田地里已收割完水稻,新翻的泥土中,刚刚撒下了油菜籽。
“刚收割的水稻是晚季稻,可以和油菜进行轮作,这样使土地不闲置,最大化地提升其产出效益。”在“袁隆平超级稻示范田”,王地生为我们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照油菜亩产200斤计算,再加上油菜菜薹的收益,一亩可产生收益1500元左右。由于栽种的是优质稻种,上一季的水稻因为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升,收入比常规品种好很多。
“做得好的话,品质水稻的综合收入能超过同一亩地栽种普通水果的收入。没有科技的力量,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王地生说。
除了提高复种指数,基地里还通过综合养殖的办法,提高稻田产出。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刘洋,因为看中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团队驻扎在当地,便在五彩田园附近的协丰村流转了200亩土地,重点打造“稻时光”稻虾共生基地,探索绿色循环种植养殖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今年,我们小规模试种了第一期虾稻米。这种米在推广期一公斤可以卖到16元左右,市场反响还不错,加上养殖虾的收入,从产值看,能超过水果。”刘洋说。
不仅仅是产品本身。如今,拾万镇围绕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还在“下更大一盘棋”——推进农旅融合,希望提高附加值,在稻田里“赚取”更多的收入。
从2018年开始,拾万镇便着手引进科研和营运团队,把“隆平五彩田园”打造成一个乡村景区。
今年夏天,他们运用彩色稻技术,在200亩的稻田“画布”上绘制了巨幅的袁隆平画像,同时还用彩色稻把大足石刻经典的《牧牛图》画面“种”在了大地上。
主导这场水稻“色彩革命”的,正是吴殿星教授。他也被誉为“彩色稻之父”。目前,其团队已率先创制出粉红、银白、黑紫、蓝黑等多种颜色的水稻。
彩色稻让拾万镇迅速走红网络,许多游客纷纷前来“打卡”。“高峰时一天要来4万人,最长堵了6公里远。”拾万镇书记何圣春介绍,今年8月至10月,五彩田园附近累计吸引了14万名观光客,景区旅游综合收入超过800万元。“重庆主城的旅行社每天都发团来,高峰期我们只好通过交通限流的方式控制客流进入田园。”
与此同时,五彩田园的“溢出效应”正在产生。
11月13日,长虹村获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为让五彩田园的旅游价值得到提升,做大做强农旅融合,在大足区委、区政府的统筹规划下,拾万镇还积极推进改善交通条件、特色农产品规划等一系列配套建设。他们从四川美术学院请来画师,用20多天时间,在公路两侧农舍2300平方米的外墙上,绘制了展现袁隆平开展稻田科研场景的巨幅彩绘,使这里更加充满了“乡野风味”。
依托五彩田园的带动,如今拾万镇正在联动周边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珍稀植物园,打造一个全域旅游目的地。“按照区里的规划,隆平五彩田园将与大足石刻、龙水湖旅游度假区串联起来,成为区内‘三景一线’的重要旅游区。”大足区文旅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稻区变景区”,依托袁隆平科技团队的助力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努力,拾万镇的这一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新闻多一点>>
与袁有缘 袁隆平的重庆足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虽然不是地道的重庆人,却与重庆有着“不解之缘”。
如今已是89岁高龄的袁隆平,日常的餐桌上仍常有麻婆豆腐、水煮肉片等“重庆口味”,访客若来自重庆,他张嘴就能来一口地道的重庆话。
记者梳理发现,在最近6年时间里,袁隆平也时常牵挂着巴山渝水,牵挂着这里的人和事。
少年时代 在重庆生活的时间最长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年少时,他随家人辗转于北京、天津、江西、湖北等地。
而重庆,则是袁隆平少年时代生活最长的地方。
在1939年,袁隆平一家乘船逆流而上来到重庆,不久后袁隆平就和弟弟袁隆德在龙门浩中心小学上学。
在重庆的几年时间里,袁隆平先后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后来,因为父亲工作变动,袁隆平和家人离开了重庆。
然而,他与重庆的缘分并未因为离开而结束。
1949年,袁隆平又考入了位于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这是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后,由重庆复旦大学校友创办的一所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
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本科毕业。
参加工作 第一站在大足万古镇
虽然1953年袁隆平才从当时的西南农学院本科毕业,但在1952年,他就参加了工作。
1952年,大足万古镇(原四川省大足县万古区)正进行“土改”,可村里识字的人没几个,工作很难开展。这时,从“上面”来了一个“工作组”,对“土改”工作进行指导。
这个“工作组”中,就有“袁大学生”——袁隆平。
这是袁隆平参加工作的第一站,他在这里参加了3个月的“土改”工作。
大足区万古镇老人卢中明,在土改时期曾与袁隆平共事。他生前曾在采访时聊起袁隆平与大足之间的“情缘”。
“这个人很肯干,大家都喜欢他。”卢中明生前回忆,当时袁隆平来帮助搞土改,主要是搞表格、搞统计、搞宣传,还要根据政策“支招”土地如何分。
当时的生活和办公条件艰苦,袁隆平白天在原万古区新石乡17村的莲花庵办公,晚上就住在村民家中。
那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了一整晚,因为天气原因没法干活,有两名工作队成员担心完不成任务。袁隆平知道后叫上两名成员,二话不说冒着大雪到队里加班,熬了一个通宵后把统计表做好。第二天,他们如期把统计表交到指挥员手中,让村民及时分到了土地。
考察南川 一到就直奔超级稻示范片
2015年8月11日,袁隆平再次回到重庆,考察南川区第五期超级杂交稻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片,他强调人才战略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基因”。
这一年,袁隆平已是85岁高龄,但他仍旧保持着一贯的风格,穿着简单朴素的方格衬衣,步履稳健。他一到南川,就直奔东城街道三秀社区第五期超级杂交稻百亩高产攻关示范片。
当时的袁隆平显得健谈而兴奋,他一边兴致勃勃地参观杂交稻示范基地,一边与农民和本地专家交流,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现场参观后,陪同的南川区领导请袁隆平为南川题词。袁隆平欣然写下“南川米”。
当天的午饭准备的是金佛山优质大米,这种大米粒细体长、形状似梭、质白如玉、米色透明,煮出的米饭绵柔甜香、清爽可口。袁隆平吃完一碗米饭后连说“好吃”,并认真询问了南川米的生产环境、种植技术等情况。
随后,袁隆平拿来他此前的题字,再次提笔在“南川米”后面加了一个“好”字。
今年结缘 89岁高龄任北碚区顾问
袁隆平最近一次回重庆,是2016年4月17日,参加次日的西南大学110周年校庆。
当天下午3点30分,身着西装的袁隆平,一现身西南大学光大礼堂,现场就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欢呼声。
继2018年袁隆平院士专家工作站大足挂牌后,今年他又与北碚“结缘”。
今年10月14日,北碚区委书记周旭一行前往湖南长沙,拜访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同时赠送了由北碚区复兴小学师生创作的袁隆平画像。
袁隆平欣然应邀担任北碚区人民政府顾问。交谈中,周旭表示将进一步增进与西南大学的校地合作。
袁隆平听了后很高兴,还特地为北碚区、西南大学题字“校地合作,共进共荣”。
袁隆平回忆,他大部分求学时光都是在重庆北碚度过,当年畅游嘉陵江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和重庆北碚有着非常亲密的联系。
“北碚有缙云山、嘉陵江,是个好地方!”他高兴地回忆道。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