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笋富硒大米怎么吃最好(富硒竹笋)
踏上红色热土,丈量信仰高地。咸丰县融媒体中心推出特别策划“喜迎二十大·红色美丽村庄行”系列报道,请跟随记者一起深入红色美丽村庄,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和老区人民自信自强、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
今天推出
这是一片红色热土——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过光辉的足迹。
这是一个美丽村庄——远山层峦叠翠,路边鲜花盛开,农户庭院修葺一新,一片祥和景象。
这里是咸丰县忠堡镇高笋塘村。
近年来,高笋塘村激活红色记忆、建强红色阵地、夯实红色堡垒、发展“红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精心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图景。
信仰之炬,永远燃烧。勿忘历史,自强不息。
1935年6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长征,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红二、六军团,拟定了“围城打援”之策。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歼敌4000余人,成功牵制10倍于己的敌军,创造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的“忠堡大捷”临时指挥所就设在高笋塘村一个叫黄连棚的地方。
图
黄连棚指挥所旧址
1985年,为纪念“忠堡大捷”及缅怀先烈,咸丰县人民政府在高笋塘村战场旧址上修建纪念碑。2005年,忠堡镇政府对纪念碑进行了修缮,并建起了烈士陵园。
2020年7月,高笋塘村成功入选中央第一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咸丰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传承红色文化相结合,将高笋塘村作为县委党校的现场教学点,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
图
咸丰县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作为红色文化旧址,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利用和传承好。”忠堡镇党委书记孙晖表示。在他看来,红色文化资源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依托陵园建设,高笋塘村妥善保护革命遗址,相继修缮了战场旧址、指挥部旧址。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咸丰陈列馆内,当年忠堡大捷留下的枪械、衣物、文件、照片无声述说着战火的硝烟,战役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也以蜡像形式生动呈现在游客面前。
图
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咸丰陈列馆
气势恢宏的烈士陵园,躺卧在苍松翠柏间。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咸丰陈列馆、红色文化长廊、纪念碑与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红色文化广场、停车场与绿化带交相辉映。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一前夕,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咸丰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带领党员干部在烈士陵园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图
革命事迹陈列
一张张旧照片、一个个老物件唤醒红色记忆。烈士陵园如今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都有来自湖南、湖北、重庆等地的游客到此瞻仰,一些英雄后代不远千里到此追寻父辈或祖辈浴血奋战的革命事迹。
据高笋塘村党支部书记吕必胜介绍,今年以来,基地共接待州内外培训单位56个,近万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
高笋塘村有非常光荣的红色历史,可在很长一段时间,村子曾一度陷入困境,没有增收产业、村民穷得“叮当响”。
“上世纪六七十代,我们一家10来口人挤在一间茅草屋里。”现年69岁的老党员刘明桂对当年的居住环境记忆深刻。
刘明桂是高笋塘村6组村民,其爷爷刘祖学当年给贺龙带过路,父亲刘崇海1951年入党,是村里土改后第一个入党的党员。刘明桂小时侯经常听长辈讲革命事迹,深受触动,19岁就参军入伍。
“这十年的变化最大,我们的生活就像进入了快车道。”刘明桂感叹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相继印发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高笋塘村抢抓机遇,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
产业基地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高笋塘村依托忠堡大捷这一核心红色资源,以红色底蕴为旗帜,开展常态化政治学习和党性锻炼,选优配强红色村“两委”班子,把村党支部打造成攻坚克难、推动项目、助力发展的战斗堡垒。
该村构皮岭小组与来凤县交界,300多亩杨梅枝繁叶茂,树形婆娑。国道两旁的农家乐生意火爆,麻辣烫经营者宋先佳乐得合不拢嘴,“算下来一年能赚10万元,只要勤劳,日子就能越过越好。”
游客来到高笋塘村,先去烈士陵园缅怀英雄、瞻仰红色历史,之后沿着红军路去往忠堡大捷战场旧址、指挥部旧址参观学习,沿途领略乡村美景,最后回到游客接待中心感受红军食堂的饭菜。吕必胜介绍,“来这里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每年近10万人次,在接待中心,村集体每年能收入15万元。”
图
硒粮集团彩色水稻基地
位于忠堡镇工业园的湖北硒粮科技集团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
“富硒大米出恩施,陇间柒月才好吃。”公司董事长刘德政道出了他返乡创业的初衷。刘德政是刘明桂的二儿子,他说:“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以往出门打工是被迫无奈,现在家乡变美了,我们不能做旁观者。”
红色美丽村庄的建设吸引了众多能人返乡创业。今年年初,刘德政将集团总部从重庆迁回咸丰,建设5万多平方米生产车间,3个恒温仓储冷库,5000多平方米智能云仓,开展粮、面、油加工及包材生产,解决300余人就业,带动附近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图
咸丰工业园忠堡园区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在高笋塘村4组旱稻基地里,返乡创业能人赵晋驾驶着农机在地里来回奔波。
“我大伯参军21年,父亲参军8年,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军人的作风,这里的村民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家住咸丰县坪坝营镇的赵晋是高笋塘村袁家女婿,去年以来,他依托硒粮集团,在高笋塘村里租赁旱地50亩,水田30亩,种植高品质硒粮作物。
红色精神凝聚发展力量,注入不竭动力。“以前村民收入单一,出门务工占了很大比例。现在旅游业蓬勃发展,返乡能人越来越多,旅游收入占比大幅增加,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的收入占比越来越高。”吕必胜介绍。
走进高笋塘村6组大树峡院落,蜿蜒曲折的沥青路串起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民居,白墙黛瓦,鲜花盛开,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图
乡村新颜
村“两委”充分发动共产党员、退役军人、返乡能人、群众代表等力量,形成发展联手、纠纷联调、平安联建、困难联帮、环境联治、服务联心的“六联”合力,强力推进“六村同创”,努力打造“组织强、人才旺、产业富、治理活、生态美、文化兴”的红色美丽村庄。
建设红色美丽村庄,着眼“美丽”二字。村“两委”班子、志愿者逐户上门,引导村民将自家杂物、生产资料摆规矩、码整齐,并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共同打造最自然、最有生活气息的美丽村庄。
图
美丽院落
“往年高笋塘,穷得叮当响,而今高笋塘,家家住洋房,一年四季有花香,白日昼夜亮堂堂……”居住环境从过去的“住不下”,到现今的“住不完”,刘明桂道出了高笋塘村前后的变迁。
一边刷新乡村“颜值”,一边丰富精神内涵。高笋塘村在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上开拓创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起志愿服务、退役军人、返乡人才、致富能人四支小分队。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和“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文明家庭”等教育评选活动,在美起来、富起来的同时,实现了“颜值”“气质”同提升,物质精神双丰收。
策划:白涛
图文:白涛李维君孙东进全涛
视频:乐静张文清向慧覃明 郑勇
VR全景:白涛李维君文朝顺
海报:廖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