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富硒大米产地是哪里(富硒大米市场前景)

硒宝 10-29 10:55 44次浏览

石湾富硒大米产地是哪里(富硒大米市场前景)-硒宝网

左上:孩子们走进稻田体验插秧和农耕文化。

左中:无人机植保助力农耕。

左下:龙门县云鹏双丰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

右上:收割机在田间忙碌穿梭抢收早稻。

右中: 惠东县稔山镇竹园村村民收获早稻。

右下:惠东县稔山镇竹园村的广袤稻田。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盛夏时节,走进惠州乡野田间,各地种粮合作社、种植基地、农业企业、种粮大户加足马力,各类农机悉数登场,早造稻米颗粒归仓。

惠州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农耕文化底蕴深厚。亚热带季风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品质优良、稻香浓郁的双季水稻。

近年来,跟随现代农业发展的浪潮,惠州大力推动大米产业发展,建设3个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造罗浮山大米、龙门大米等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矮陂丝苗米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品牌化“稻”路。

与此同时,惠州大米产业也存在产业链延伸不够、品牌影响力不足等“挡路石”。惠州如何做好“大米”文章,走好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稻”路?

千年之“稻”

东坡寓惠为水稻农耕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工驯化野生稻是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端,此后慢慢演化出水稻生产、食用及储藏加工等,推动人类步入农业社会。

考古研究表明,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成功驯化出栽培稻。稻谷起源于长江中下游成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完成驯化后,逐渐北上南下,传入中国各地。

据《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书记载,1917年,有学者在惠州罗浮山麓至石龙一带发现野生稻。1980年,水稻专家又在惠城区古塘坳、梅湖、汝湖、三栋、河南岸、小金口等地陆续发现野生稻资源。

水稻喜温、喜湿,最适宜亚热带湿热环境。岭南常年高温湿润的环境,自然成了稻谷栽培的绝佳之地。稻既有水稻、旱稻之分,又有籼稻、粳稻之别,其播种方式普遍实行直播。有研究表明,稻的育秧移栽技术晚至东汉晚期才在局部地区推行。

岭南地区稻田的多熟种植在汉代已有记载,东汉杨孚在《南裔异物志》中就有“稻,交趾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的记载。交趾,古代泛指五岭以南地区。

惠州地处五岭之东,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及文化底蕴。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寓居惠州期间,曾在很多文章中提到稻米。如在《上梁文》中提到“年丰米贱,林婆之酒可赊”。这充分说明,那时稻谷种植在惠州已十分普遍了。

有意思的是,苏东坡抵惠不久,在与博罗县令出访、顺道游罗浮山之时,目睹农民在烈日下插秧的苦况,即向县令介绍中原插秧技术,并绘出“秧马”(插秧船)图形,命工匠制造,加以推广应用,号召山中的道士及当地农民引渠灌溉,利用罗浮山瀑布泉水种植水稻。一时“惠州民皆已施用,甚便之”。

东坡的善心之举被广传佳话。他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小小秧马在惠州的广泛传播,让辛劳的传统人工手插逐步转向省时省力的先进农具应用,为惠州水稻农耕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稻米飘香

机械化智能化推动水稻种植业转型升级

历经千年,惠州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如今,顺应时代发展,水稻种植逐步向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大米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近日,位于博罗县石湾镇的博罗县丝苗米产业园内,早造优质丝苗米迎来收获期,农户们抢抓农时,动作纯熟地操作各类机械,将粒粒稻谷“收入囊中”。

“这些年来,我们的水稻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多亩,发展到现在自有优质丝苗米种植基地1300亩。稻田不仅实现了插秧、施肥、收割等全程机械化,还开始向智能化发展。”惠州伴永康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伴永康公司”)总经理谢永佳告诉记者,智慧稻田安装了远程监控和天气预警设备,农业专家可以对农田在线“望闻问切”,企业也可以根据天气预警做出应变措施,有利于促进水稻稳产增产。

自2021年博罗县丝苗米产业园创建以来,伴永康公司作为牵头实施主体,通过建立种植基地和联农带农机制,带动3000多户农户种植水稻超3万亩。

“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头忙到年尾,非常辛苦,每次收粮时都忙得两脚不沾地。现在种植、打药、施肥、收割、烘干都用机械化,种田轻松了很多!”石湾镇铁场村种植户钟树明说,在产业园的带动下,他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高峰期种粮30多亩。

这是惠州做好“大米文章”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惠州把建设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群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建成龙门、惠城、博罗3个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去年,惠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惠州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越来越多的大米(粮食)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引入自动化设备,提升加工能效,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多种粮、种好粮的队列,让惠州出产的优质大米端上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餐桌。

“稻”路漫漫

产业链延伸不够,品牌影响力不足

尽管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但惠州水稻种植仍然存在产业链延伸不够、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

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加持下,惠州涌现出“矮陂丝苗米”“水中鲤”“年年丰”“双丰鱼”“伴永康”等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米品牌。市场上的“米产品”也不少,如惠州市惠兴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开发的“一米爱”米粉、河粉系列产品。还有本地企业开发的米糠饼干、米糠固体饮料、萌芽糙米奶以及谷壳餐具等产品。

可无论是大米新品种、大米深加工产品,要得到消费者和市场认可,都需要时间的检验。其中,品牌和品质是关键。

“目前公司需要突破两个瓶颈问题,一是大米深加工产品开发(如米制品产品),大米行业产业链往上下游延伸度不够,特别是缺少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二是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竞争力不强。”谢永佳说。

温和的气候,充足的光照,特别是土壤富含稻类生长所需微量矿物质,让惠城区横沥镇矮陂村出产的丝苗米穗粒饱满,米粒细长,做成米饭后又软又香,口感特别好。“然而,矮陂丝苗米品牌却一直打不响,要赢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惠州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靖新看来,惠州大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和推介力度。

类似情况在“龙门大米”中也存在。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在大米品牌建设方面,龙门县走在全市前列。早在2018年,“龙门大米”就已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龙门大米”品牌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大多数水稻种植户对于“龙门大米”的概念还很模糊,品牌认知度比较低。此外,由于龙门大米未成立认定标准,部分家庭小作坊式企业的加工工艺有待提高,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大米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广开门“稻”

政策红利和农业技术加持 水稻产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作为广东农业大市、广东水稻种植主要区域,惠州始终把粮食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以赴保障粮食生产。据统计,近三年,惠州水稻播种面积稳定保持在127万亩左右,水稻产量保持在47万吨左右。

水稻种植要规模、产量,更要效益。惠州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推广南晶香占、黄广香占、野香优莉丝、泰丰优208等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23年,全市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55.1%,技术普及率居全省前列。

有了政策红利、农业技术加持,惠州水稻产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种了10多年水稻的潘靖新对此深有感触。依托村里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农田灌溉“引水难”、农业机械“通行难”、精耕细作“管理难”、粮食产能“提高难”的问题得到解决,潘靖新种植优质稻品种,采用社会化机械化服务,把“望天田”变成“致富田”。“今年合作社自种500多亩,加上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的1000多亩,早稻产值约120万元,200多户合作农户从中受益。”潘靖新说。

惠州不断推动统防统治、农机社会化服务。目前,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已覆盖多个县(区),涵盖水稻种植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租赁、农资供应等服务。“接下来,要进一步拓展服务覆盖面,加强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进一步做好粮食安全及稳产高产保障。”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范”赋能大米产业

全自动化育秧播种流水线上,空秧盘从输送带一端进入,撒底肥、种子、面肥,出盘……这段时间,龙门县鸿远种子有限公司育秧工厂内一片火热。

将育秧地从农田“搬进”工厂,推广水稻优良品种,秧苗无菌安全、生长健壮,订单式生产,不受天气影响,不误农时。作为龙门首家有资质的种子经营企业,该公司有4条全自动育秧生产线,一天可以育秧大约500亩,比传统人工培育效率高10倍。

好秧一半稻。近日,博罗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举办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现场观摩会,吸引了全县各镇(街)农业技术人员与水稻种植大户参加。“以机械化育秧技术为切入点,引进水稻大棚生产线育秧技术应用项目并作为示范点,提升育秧质效,助推水稻提质增产。”博罗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科技范”正赋能惠州大米产业。一粒小小的稻种,从育秧到种植,到产出大米进行加工,均可实现机械化、智慧化和规模化生产。

目前,龙门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驻农业龙头企业10余家,园区稻谷加工量达800吨/日,烘干量达720吨/日。龙门县云鹏双丰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丰鱼”)是产业园牵头企业。敞亮的车间内,机器有条不紊运行,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查看各项数据,通过智能化操作完成去砂石、筛秕谷、脱谷壳、分米粒、抛光等大米加工工序。

三产融合联农带农,壮大产业带动增收

走进丝苗米文化体验馆,通过VR技术了解农耕历史、参观大米自动化生产线、体验水稻收割……近年来,双丰鱼推出的“工业+农业+旅游”模式颇受市场欢迎。

“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大家了解大米的‘前世今生’,又可以让游客为龙门大米代言,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刘俊鹏说,三产融合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通过为农户提供种子、水稻收购、加工、技术服务、农机农资等方式,目前公司已辐射带动周边2000多户农户提高收益。

如何做好大米产业三产融合文章,惠州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农业企业都在努力探索和尝试。

例如,惠东县宝口镇抓住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契机,建立了一条从土地流转到水稻种植、精加工及品牌销售的产业链条,并打造了“江源大米”品牌。近日,佐坑村的水稻种植基地成片复耕复种的稻田掀起阵阵稻浪,宛如一幅油画,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游玩。

在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惠城区农村科技特派员王国莉的指导下,惠城区汝湖镇围仔村农户改种附加值更高的富硒大米,将原来同品种每斤只能卖三四元的大米,提升到8元以上,为当地农户增收150万元。王国莉认为,应积极鼓励本地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上级机构,加快培育适合本地推广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水稻品种,加快推广应用现代种植技术,大力推进水稻上下游“全产业链”建设,从一二三产业融合角度推动产业增收。

政府引导、企业转型、科研院所支撑、种植户发力,不断推动水稻种植产业转型升级。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让惠州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好“丰”景正在成为现实。

记者手记

做好“粮头食尾”文章 让新“稻”路通达四方

一颗稻谷,可以变成大米、磨成米粉、做成米饭,满足温饱;一粒米,可以变成饼干、米茶、糕点,成为零食饮品;一块稻田,以农耕文化为魂,美丽乡村为韵,可以满足着游客望山看水忆乡愁的需求……

“一粒米”可以牵出一条产业链,拉动种子、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乃至品牌的升级。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发展预制菜和食品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与制造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有实力的生产经营主体。

这也为“小米粒”的新“稻”路指明了方向。做强“粮头”,推广良种、良机、良法,产出更多优质粮食,打响大米品牌知名度;摆活“食尾”,结合市场需求,延伸“一粒米”的产业链、提升“一粒米”的附加值;做活“稻米+”文章,融入乡村旅游、农耕文化、学生研学等业态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水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让新“稻”路通达四方。

记者欧阳成 骆国红 香金群 陈春惠 实习生钟婷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