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方正富硒大米价格(哈尔滨方正县大米)
案 由:关于打造产品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建议
提案者:张锡美
提案内容:
目前,在我省“十大重点产业”中绿色食品产业是成长性最好的,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不仅会带动农民增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还能够打造生态、环保,建设现代化大农业。而如今,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仍存在生产单元多、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打造我市绿色食品品牌,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生产单元多、规模小,产业链分割,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如何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扩大生产规模,将单一的种植(养殖)模式发展成为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模式,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迫切需要。
2.绿色产品商品化处理及深加工还不普遍,产品绿色有机认证、品牌创建意识淡薄。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志,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品牌产品,同品牌的农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强,消费者就会对某些品牌产生忠诚度,使不同品牌农产品之间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这也造成我市许多好的产品却卖不上好价格甚至滞销的缘由。
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式低级,融资渠道单一。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大多仍依靠生产规模扩张、以生产要素、资源消耗为主的增长模式,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过低。融资渠道大多来源于个体、企业自筹及政府财政补贴,由于资金制约很多从业者对自身发展力不从心。
4.绿色农产品订单生产、农超对接还处于初级阶段,与规模连锁超市、出口机构、大型批发市场缺少深入合作,导致农产品丰收卖不出高价甚至滞销。
5.对绿色食品的开发缺乏宏观调控及科学规划,导致企业布局盲目,产业结构趋同,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市场和品牌开发滞后。
6.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不够,导致对绿色食品认证、生产及销售过程的监管出现各自为政、监管脱节的局面,难以形成一体化的综合管理。
二、对策与建议
1.补齐短板,设立专项资金。以我市县、乡(镇)建设为突破口,打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状态,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同步发展。关注绿色食品产业开发中的服务环节,补齐在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科技投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五个方面短板。设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以奖带投的方式,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对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实施补贴政策,为调动企业开发绿色食品的积极性,对新认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产品实施补贴,对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补贴,对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实施补贴,对绿色食品专卖店实施补贴。
2.发挥优势,创建特色品牌。以政府为主导,健全农产品品牌的评价认定制度,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与发展的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其培育、扶持和管理,并实施资质认证。积极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加大监管与规范力度,发挥职能部门的市场监管作用,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品牌的市场环境。
3.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学习和借鉴农垦系统在发展现代大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面的成熟经验,取长补短,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均衡发展。发挥市场引导作用,按照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的原则,要因地制宜,按照规划,突出特色,确定绿色农业发展重点,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要把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绿色食品加工原料、加工企业、市场销售无缝对接。
4.整合环节,供购双方直接对话。组织整个县、地区及市的规模基地、合作社进行优质农资向厂家联采直供,联合采购增加谈判话语权,尽量省却中间环节,以规模化采购、厂家直供实现农资投入品的优质低价,少花冤枉钱,避免假冒农资坑害百姓。
5.宣传推介,提高产品知名度。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网络媒介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强化对品牌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引导和促进农产品的健康消费。
承办单位: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分办)
答复内容:
我市是农业大市,市政府一直在全力宣传和打造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寒地黑土的绿色食品享誉全国,但正如您在建议中提到的“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生产单元多、规模小,产业链分割,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绿色产品商品化处理及深加工还不普遍,产品绿色有机认证、品牌创建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式低级,融资渠道单一;绿色农产品订单生产、农超对接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绿色食品的开发缺乏宏观调控及科学规划”等问题确实存在,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品牌产品少,好产品没有卖出好价格等现实问题还长期存在。庆幸的是,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省、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面。2016年,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联盟成立,数十家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加入其中。2017年,由省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我省成立了大米网,该网站商品涵盖了我省几乎所有的农产品。近年来,我市双城经济开发区依托雀巢、大众肉联、完达山、旺旺、汇源等企业继续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园。目前,我市已创建 “互联网+农业” 高标准基地182个,三大作物标准化建设面积达到1740万亩以上。标准化绿色蔬菜基地县达到10个,50亩以上设施蔬菜标准园区发展到63个,面积267万亩,全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1030万亩。
(二) 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2018年,围绕发展立县特色支柱产业,实施了巴彦寒鲜食品的生猪肉制品加工项目、木兰昊伟农庄的鲜食玉米冷链物流项目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新续建项目50个,规划总投资13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1.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7.47亿元,开工建设项目41个,占计划的82%。2019年,突出粮食、肉乳、果菜、菌药等14个产业,规划建设双城翠翠食品5000吨花生加工、方正鹤旭食品6万吨大豆蛋白等30个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目前,已经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正在加大推进力度。
(三) 产品品牌打造方面。目前,我市农产品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8个,市名牌认定100个。绿色、有机食品各项认证总量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形成了水稻、玉米、大豆、乳品、生猪、肉牛、蛋禽、果蔬(山特产品)等八大产业集群,五常乔府大院、阿城笨磨坊、尚志珍珠山、五常十万人家、双城益助蔬菜、老村长酒业等一批领军品牌,提高了产品价值链。我市围绕抓品牌培育,增强产品竞争力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叫响品牌。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以及各类展会,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推介展示全市绿色食品。进一步提升了五常市大米、方正县富硒水稻、尚志市黑木耳、依兰县北药、通河县大果榛子、双城区蔬菜等一大批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目前,尚志市的黑木耳销量居全国前列,五常市的优质稻米畅销全国,宾县的红树莓远销国外。“五常大米”品牌价值位居全国食品产业第一名。二是整合品牌。通过兼并、控股、贴牌生产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着力扶持五常市齐府大院、方正县秋然等大米品牌,着力支持宾县禹王蛋白、延寿县香其酱业等大豆品牌,着力发展阿城区笨磨坊粘豆包、木兰县昊伟农庄等玉米品牌,有效扩大了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三是保护品牌。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严厉打击各种侵权、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有效维护了“三品一标”和品牌的公信力。组织开展五常大米“保真打假”活动,通过“溯源防伪”、“官方主销渠道”、“五常臻米网”等手段,保护了“五常大米”品牌。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已达31个。2019年,按照市政府的部署,重点推进了五常大米品牌建设,与五常市政府共同研究起草了《五常大米品牌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标以及20条具体工作措施,推进五常大米品牌建设。年初以来,重点在品牌建设、对外宣传、溯源防伪、拓展渠道等方面推进各项工作,五常市政府与京东就开设五常大米官方旗舰店有关事宜进行了接洽,并进一步研究五常大米官方旗舰店京东店开设准备工作;起草了《五常大米官方体验店授权经营管理办法》、《五常大米证明商标授权使用管理办法》,并对《五常大米官方旗舰店管理办法》、《五常大米溯源防伪体系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进行了完善和修订。2019年5月9日,由新华社、经济日报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活动中,五常大米品牌价值已677.93亿元,位列地标产品全国第六位,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
二、存在的问题
(一) 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管控出现新问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福祉,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得到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但同时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负面问题,违法违规使用极限用农(兽)药、化学添加物,过量使用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现象时有发生。客观原因:一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购买食用的农产品除了口感要求以外,更多是趋向于购买产品的卖相,卖相好,价值就高,生产者就多赚钱,往往是生产者和购买者都减低和忽略产品质量的安全要求。二是部分利欲熏心的生产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视法律于不顾。三是监管工作不够深入细致,宣传教育不到位。
(二)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受地域和气候条件限制,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愿意来我市投资建厂,即使我们近年来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招商引资,但收效甚微。我市部分优质农产品产量小、不能周年持续供应,也是影响产销对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成长速度慢。大量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条件不够无法进行直接融资,只能借助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进行间接融资。由于缺乏不动产抵押物,90%以上企业没有向银行贷款的资格。特别是当前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的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为突出。
三、下步打算
(一)推进标准生产,着力增加绿色供给。重点推动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抓好源头治理,持续推进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有效推动结构调整朝“绿”字上做文章。抓好“三品一标”品牌发展,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品牌化发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继续推进各区、县(市)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制定实施相应的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坚持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争取奖补政策和项目资金扶持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三品一标”,把“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农业项目考核验收的重要指标,不断扩大“三品一标”生产规模,继续巩固和保持我市“三品一标”的领先地位。进一步营造“护绿、产绿、唱绿”社会氛围,鼓励县(市、区)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产品,打造区域品牌。
(二)加强产品开发,把大粮仓变成绿色大厨房。在现代粮油加工上,重点发展米制食品、玉米食用酒精、谷物早餐食品、高纯度大豆磷脂、低聚糖、膳食纤维等。在高品质畜牧产品加工上,重点发展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特殊人群配方奶粉、功能性乳制品、特色熏酱、发酵肉制品等。广泛开展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骨粉、骨油等精深加工产品。在山林特产品加工上,重点发展食用菌固体汤料、调味酱、风味罐头以及食用菌休闲食品、方便食品。推进山野菜产品系列化、多样化,利用山野菜有效成分开发保健食品及精细化产品。
(三)加强品牌培育,构建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支持申请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鼓励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持续办好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青岛等地农产品展销会,推动我市在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青岛等地绿色食品展销中心建设,积极推介我市“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优质产品。
(四)开展专项整治,着力强化执法监管。主要聚焦三方面重点:蔬菜、水果、食用菌的重点是严格落实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治理限用高毒农药违规使用和禁用农药隐性添加等问题,切实规范农药使用行为,着力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水产品的重点是治理“三鱼两药”问题,强化水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兽药残留专项整治,加强违禁药物源头管控。农资打假的重点是抓住重点农时和重点产品,按照“五不放过”原则,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惩坑农害农违法犯罪分子,真正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承办单位:哈尔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分办)
答复内容:
我市是全国第一产粮大市,绿色食品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对龙江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在深度开发“原字号”方面,重点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重点任务,明确了各责任单位。在规划构建哈尔滨市现代产业体系工作中,将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作为全市近三年重点推动的主导产业之一,并提出重点发展现代粮油加工、高品质饮品、高端畜牧产品加工等3大领域和9个细分领域,通过实施“农产品深加工价值链提升示范工程”,力争到2021年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一是建立了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市级深度开发“原字号”联席会议制度,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成立工作专班,专项推进落实“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涉及的推动品牌整合升级、拓展营销渠道、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以及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等重点任务。二是推动绿色食品品牌整合。落实食品商标(品牌)使用许可规范指引,支持产权股权重组、企业合约、特许经营。借鉴北大荒集团“区块链”认证大米推向市场经验,集中打造“方正富硒大米”、“五常大米”等区域知名品牌和集体商标,锁定中、高等收入阶层消费人群,推动高端绿色食品品牌形象走进国内大中城市。三是拓展绿色食品营销渠道。鼓励食品龙头企业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壮大企业规模,整合区域品牌资源,建立市场竞争力强的“旗帜品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奖”和“哈尔滨市市长质量奖”等荣誉的企业,以及我市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产品予以重点奖励。四是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推进双城国家级、通河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方正、延寿、通河等3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品质监管、风险评估检测和专项整治力度。对企业主持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予以奖励补助。
下一步,我委将根据您提出的相关建议,在切实落实好《哈尔滨市关于贯彻落实深度开发“原字号”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以及《哈尔滨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的基础上,加快落实市政府工作部署,研究政策措施,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围绕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品牌建设、构建食品产业创新体系等方面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我市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承办单位: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分办)
答复内容:
一、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进食品产业发展
一是落实好国家和省相关政策。主要是深入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产业〔2017〕1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等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全省加快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方案》(省办发〔2017〕65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造升级“老字号”企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中确定的激励政策,认真对接省政府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扶持政策等。
二是落实好我市已有政策。用好用足《哈尔滨市关于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哈政发〔2014〕6号)、《哈尔滨市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哈政发〔2016〕24号)、《哈尔滨市促进工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哈政规〔2017〕45号)等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环境,做好政策辅导和信息沟通服务,帮助企业尽早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助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是发挥好政策引导作用。结合我市食品工业发展实际,重点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推动招商引企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推动食品工业增量升级,实现跨越发展。
二、 结合地区优势,推动特色品牌建设
利用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和地域资源,打造食品工业特色品牌理念、特色品牌文化、特色品牌形象,积极推动地方品牌培育和老字号品牌建设,对企业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龙江老字号的,分别给予奖励。加大宣传五常大米、方正大米、延寿黏玉米、双城菇娘、尚志红树莓、尚志木耳、玉泉酒等35个地理标识产品品牌,塑造“九三”非转基因大豆油品牌形象,跟踪培育“完达山”、“龙丹”、“太子”等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品牌,重点发展“哈尔滨啤酒”、“哈尔滨红肠”、“老鼎丰”、“秋林食品”等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区域品牌,叫响哈尔滨生态绿色农产品和食品品牌。
三、 加强宣传推介,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工信部印发的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计划,高度重视我市绿色食品市场营销工作,推动农产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一是积极组织展会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中俄博览会、国内外大型食品展销会等食品交流活动及“哈洽会”、“绿博会”、“寒博会”等国际性展会,支持本地食品加工企业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开展深度产销合作。二是借助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冰雪节、雪博会等契机,充分运用公交、地铁传媒以及其他的传统媒体和各类新媒体,大力开展哈尔滨食品品牌的宣传。三是发展“互联网+”营销新模式。继续深化与阿里巴巴、京东、中国粮食城等知名电商合作,加快推进双城、尚志等电商产业园建设,推动食品产业生产模式向定制化、精准化方向转型。
四、 优化服务环境,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加大服务企业力度,重点在项目建设、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科技创新、融资服务、诚信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掌握企业运营和项目建设情况,做好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服务保障工作,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搭建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促进我市科研院校所与食品企业对接交流,引导企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围绕特色优势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链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指导哈尔滨市食品产业联盟、食品工业协会不定期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政策解读培训、人才招聘会等,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助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