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村富硒大米产量如何(石台硒米的价格)
“功能农业”催生健康消费新场景
安徽:乡村振兴蹚出“硒”望路
春节临近,对于庄稼人来说,又到了盘点一年收成的时节。这几天,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东张村70后种粮大户梁英成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去年他和村里4个大户联合试种的500多亩富硒稻“成了”,经核算,亩均产量达到1000斤,预计亩均收入比高产杂交水稻高出400元左右,这也将有力带动村集体收入的增加。
梁英成第一次接触“富硒大米”“功能农业”的概念,还是在当地组织的职业农民培训班上。听到富硒大米能在市场上卖到十几元一斤时,他觉得不可思议。
东张村位于丘陵地带,尽管山清水秀,但耕地有限,搞“常规”农业,一年下来,除去成本开支,一亩只有几百元的收益。于是,他和小伙伴们一直在琢磨尝试功能农业。
不过,功能农业可不简单,梁英成走了不少弯路,直到长三角功能农业研究院落户滁州之后,他才算是真正“上了道”。
得益于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及其产学研合作单位——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梁英成种植的水稻全程进行富硒肥料的补给,最终达到了富硒的标准,获得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认可,成了不折不扣的“富硒米”。
“水稻育穗期是关键,他们的团队都盯在田间地头,一步一步地指导,确保水稻能够充分地吸收硒肥。”梁英成介绍,这当中也离不开农技站工作人员和镇里干部的全程服务。
“新品种靠个人力量很难打开销路,现在镇干部都分头在为这批富硒米跑销路。”全椒县西王镇副镇长许飞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目前这批大米已经销售过半,年底有望销售80%,不仅销往周边的企业,通过农产品展销会进入外地市场,还将通过“直播带货”进一步提高销量。
富硒米究竟是什么米,让农户和市场都看好?据了解,硒具有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尽管我国是世界主要的硒资源国之一,但境内分布不均。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提升,富硒产品备受推崇,富硒米、富硒茶等产品走红市场,其他品种的功能农业食品也是声名鹊起。
安徽科技学院教授、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院长尹雪斌介绍,功能农业就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等手段,使农产品营养化、功能化,解决人们硒、锌等必需矿物质普遍缺乏的问题。
在他看来,高产农业解决了“吃得饱”的需求,绿色农业解决了“吃得安全”的需求,功能农业旨在解决人们“吃出健康”的需求,正是农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事实上,功能农业自2008年提出后就受到高度关注,其有关表述被先后列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的文件。目前,在我国天然富硒、富锌矿特色土地区域,产业集聚开始形成,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也相应成立。
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安徽科技学院引进人才成立了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落户滁州高教科创城,并获评省级重点实验室。该院重点围绕功能农业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开展功能种质培育、土壤精准改良、功能作物栽培等。
富硒面条、富硒饼干、富硒玉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位于滁州高教城的该院成果展厅,看到品种繁多的功能农业食品,它们来自该院全国各地的合作企业。
对此,尹雪斌总结:功能农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可以说,居民的“健康消费”拉动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最终赋能乡村振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中发现,地方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拓展富硒农产品全产业链,是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许飞坦言,西王镇镇政府之所以在这500亩试验田上下这么大功夫,因为全镇拥有万亩改造之后的高标准农田,“一旦富硒米试点成功,可以大范围铺开种植”。
与全椒县东张村相比,地处皖南的宣城市郎溪县毕桥镇,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分布均匀且集中连片,具有规模发展富硒产业的先天条件,去年也成功试种了1200亩左右的富硒稻,同样得到了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的技术支持。
该县乡村建设投资集团副总经理郑建明介绍,其中有一部分实行的是“订单农业”经营方式,国有企业提供农资和种子,最后向农户收购大米。
“种植富硒米,就是为了让农户得到最大的收益。”他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户将大米卖给国企,平均每亩增收400多元,如果土地流转出来,每亩每年也能有六七百元的收入;国企的经营收入还可以拿出一部分反哺村集体经济。
在硒资源丰富的安徽,人们对“硒”的概念不陌生。不仅在农业领域,这种神奇的元素在文旅领域也起到了“催化作用”,催生出康养的消费场景,有力带动乡村振兴。
池州市石台县仙寓山镇大山村,自然风光优美,硒资源丰富,村民普遍高寿少病,被誉为“中国富硒第一村”。天南海北的游客慕“硒”而来,其中不少是老年人,每逢假期,山上常常是一房难求。大山村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康养产业和富硒产业,有170户经营农家乐和民宿。富硒茶、富硒米等当地特产也是供不应求,这里的康养业态也成为文旅经济新的增长点。
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近期为池州市、石台县编制了富硒产业发展规划,这让大山村党支部书记王自建看到了更明确的发展方向。他和村干部盘算着,接下来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可以进一步完善康养产业,还能打造科普基地、劳动教育基地,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功能农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1月29日 01 版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