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富硒茶多少钱一斤(开阳富硒茶园)
核心提示
开阳县,我市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县,有国家现行脱贫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72户10080人。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肩负时代使命,开阳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魄、攻城拔寨的拼劲,党员干部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广大群众一呼百应,上下齐心、砥砺前行,勇于向贫困亮剑,攻克难中之难,破解困中之困。
截止到2019年11月,开阳县国家现行脱贫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2366元,增加至2019年的16595元,年均增速为10.3%;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6152.9元,增加至2019年的8850.8元,年均增速为43.8%。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后,开阳县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坚持“开明、开放、开拓”的“三开”精神,一鼓作气、乘胜追击,通过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带领群众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行。
7月13日至14日,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脱贫攻坚走基层·蹲点调研行”第四站走进开阳县,访群众、看产业,观察和记录这里的变化。
“随机应变”
寻找“致富大道”
眼下,开阳县龙水乡花山村村民周登祥家里的数十亩蜂糖李喜获丰收。看着沉甸甸的李子压弯树枝,丰收的喜悦之情挂在周老汉的脸上,他乐得眼睛眯成一条线,暗自庆幸多年前作出的英明决定——拆除网箱“上岸”,由渔民变成果农。
龙水乡花山村村民种植的蜂糖李丰收。
周登祥所在的龙水乡是开阳县海拔最低的乡镇,最低海拔仅有631米,有“开阳小海南”之称。2008年底,构皮滩水电站下闸蓄水,龙水乡域内形成3个深水库,水域面积达8平方公里。
良田被淹没成库区后,头脑灵光的周登祥放弃以前种植水稻、玉米的“老活路”,“靠水吃水”在乌江边搭建网箱养鱼点。“当时主要养花鲢,并不投放饲料,靠水里的微生物提供养料,心想着对水质的污染应该不大。”回想当年养鱼的光景,周登祥觉得日子过得也算滋润,因养鱼成本并不高,每年有十来万的收入。
在龙水乡,像周登祥一样在库区投箱养鱼的人不在少数。随着养殖户越来越多,库区水质越来越差。眼瞅着水质变得浑浊,周登祥预感养鱼致富并非长久之计,开始谋划转型发展,在乡干部的动员下,于2014年流转百余亩土地种植李子等经果林。
果不其然,2017年,为保护水生态环境,开阳县开展网箱整治工作,以乌江干流(开阳段)为重点,县域其他水域的养殖网箱一并纳入整治范围同步进行整治。其中,养殖户数量和网箱养殖面积均较多的龙水乡自然也在整治范围之中。
“政府一开始动员,大伙儿就知道,网箱养鱼这条路再也走不下去了。”早有准备的周登祥积极响应,成为龙水乡第一批拆除网箱“上岸”的村民。
上岸后,周登祥一心发展蜂糖李种植。“今年,虽受雨水影响,果实开裂有点多,但价格还算可以,每亩可收蜂糖李约2000斤,每斤批发价格在15块左右,保守估算产值至少有60万。”周登祥说,每日采摘的果子都有批发商前来收购,根本不愁销路。
看到蜂糖李的价格优势,周登祥把之前的脆红李也改种成蜂糖李,同时增种了十多亩枇杷。他对于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龙水乡海拔低,种植的水果一般能早熟半个月,这对于抢占市场、卖上好价格至关重要。”
由田农到渔民,再到果农,周登祥的身份几经转变。在这种“随机应变”中,龙水乡的产业结构日益丰富,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群众更是在这种良性变化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致富大道”。
“代建模式”
助农“退粮进经”
又到桃子成熟时。放眼望去,开阳县宅吉乡万亩富硒桃园枝繁叶茂、桃果累累。很难想象,传统烤烟大乡宅吉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已发展出两万余亩桃园基地。
宅吉乡潘桐村全景。
宅吉乡潘桐村村民喻元发也曾是个烤烟种植大户,20多亩的烤烟一年能赚上小十万,宅吉乡大部分村民像他一样凭借种植烤烟实现增收。
可好景不长,随着烟草收购计划的大幅下调,宅吉乡的农业产业结构面临“不得不调”的现实压力。“跟几年前比起来,现在烟草的收购计划不到原来的五分之一,价格也不高,产量更是上不去,再种下去也没多少盼头。”喻元发说。
穷则思变,困则谋通。为扭转困局,喻元发先试种下几亩桃林,但因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增收效果并不明显。为纵深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宅吉乡勇于试水,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组织新模式——“代建模式”,切实撬动“八要素”同振效应,助力脱贫攻坚。
何为“代建模式”?
据宅吉乡党委书记唐玉军介绍,在实施“退粮进经”战略中,宅吉乡针对解决群众“不敢退、不愿退、不会退”的疑虑,引进四川成都简阳玉和合作社,采取企业“代建模式”,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从本质上讲,“代建模式”是“政府+企业+村两委+农户”的农业合作组织方式,乡政府负责统一规划,村委会负责统一土地管理,企业负责统一投资建设,农户统一用土地入股分红。
按照代建合同,企业在建设精品水果示范基地中实行统一栽种、统一施肥、统一抚育、统一营销“四统一”。“公司派来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把技术教给当地参与管护的农户。对种苗、种植、施肥等技术把关,全程管护至挂果。”简阳玉和苗木专业合作社社长谢守国说,该模式可提升桃树的成活率,打消群众的疑虑。
发展至今,宅吉乡桃产业已超过两万亩,成为当地新的支柱产业。在桃产业发展初期,为解决桃树三年才能挂果的“空窗期”问题,合作社还在桃林中套种辣椒和大蒜,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成本,还能通过“短平快”项目带来“额外效益”,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发展致富产业。
宅吉乡万亩富硒桃园一角。
在“代建模式”的扶持下,喻元发又增种了一批新桃林,现在规模已达十几亩。“开阳硒元素富集,是有名的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这里产出的富硒桃不仅口感好,营养更是丰富。富硒桃上市每斤可卖到两三块钱,一年能卖几万块。”盘算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喻元发的干劲更足了。
干群齐心
共建富美乡村
夜幕降临,夜空繁星点点,宅吉乡潘桐村陈珍祥家灯火通明。部分乡、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又在这里开起坝坝会,共商乡村振兴发展大计。
吃水难,是宅吉乡几代人的记忆。宅吉乡处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带,无河流和流出的地下水,没有成型的山塘,是开阳县唯一没有水库的乡镇,加上水利设施薄弱,曾经是“滴水贵如油”。
“最恼火时要吃‘望天水’,后来挑水喝,几乎家家户户修有水窖,但水放久了容易变质,喝了拉肚子那是常事。”谈起“吃水难”,桐一组村民冉光平仍记忆犹新。
为做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宅吉乡瞄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契机,完成1000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60个,2019年底启动北部乡镇抗旱应急供水工程建设,于2020年2月23日正式通水,彻底解决了宅吉乡缺水问题。
“现在水管和水龙头安到家门口,随时都能接到水,水量大,水质也好,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冉光平的喜悦,参加坝坝会的群众感同身受,他们打心底感恩这来之不易的好生活。
“不仅是吃水不愁了,现在出行也更方便。”潘桐村党支部副书记田仁军接过话茬。
据田仁军介绍,以前,潘桐村道路大部分都是土路,路基破损严重,路面凹凸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曾是群众出行的真实写照。从2013年开始,潘桐村启动通村路建设项目,2015年建成第一条通村公路,后又陆续修通20余公里“产业路”、60余公里“组组通”路,覆盖全村28个村民组,长期困扰村民出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被打破。
村民张德书因患肾衰竭,一度心灰意冷。“当时治病就花了五万多元,生病后就干不了重活,每月还要吃药维持,家里又有孩子读书。”谈起当初的困境,张德书直摇头。
帮扶干部在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帮他解决实际困难。经医保报销,张德书的治疗费用报销了两万多元,每月400多元的药费自己花不到百元;孩子读书获得教育帮扶,每个学期有2000多元的补助;乡里还为他安排了生态护林员的公益岗位,每个月有800元的工资。
“等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个工作,家里也就更有盼头啦。”张德书说。
……
坝坝会上,干部群众聊起这些年的变化,个个喜形于色。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宅吉乡党委书记唐玉军说,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清零后,乡里深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乡村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目前,宅吉乡制定了“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村村有产业园、组组有示范基地、处处有经营主体、户户有产业增收、人人有股权收益”的经济发展格局,通过重点打造潘桐村万亩富硒桃“醉美”产业园、堰塘村“日月同辉”生态产业园、官庄村凉风坳千亩“桃花谷”产业园、保星村“七彩花海”观光产业园、三联村大脚板“金叶”产业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记者手记
以路为媒 因路而兴
从贵阳出发,沿着双向六车道的贵遵复线高速公路,不到一小时,就来到开阳县。日益便捷的交通,为开阳高速发展注入活力,也为脱贫攻坚铺就坦途。
曾经,交通是制约开阳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交通不便,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起不了步,脱贫攻坚更是无从谈起。
如今,开阳有了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其中连通县城的贵遵复线还是贵州首条全线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2661公里,实现全县2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部通硬化公路,通畅率达100%……打通外部交通“大动脉”,畅通内部交通“微循环”,这让开阳县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贵开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让原本就以乡村旅游而闻名的南江乡再度成为旅游热土。从贵阳市区到南江大峡谷、十里画廊等景点的通行时间大大缩短,声名远播的枇杷、樱桃等农特产品销往省内外,乡村旅游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经过开阳境内的贵瓮高速开通后,让曾经地处偏远的乡镇变成发展沃土。毛云乡拓宽发展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华蜂、肉牛等养殖和蜂糖李、油茶等种植产业项目多点开花,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龙岗镇以国家级特色小镇打造、省级示范性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同时坚持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发展理念,携手台湾产业园区,双双驶入发展快车道。
即使如龙水乡、宅吉乡等没有高速公路通过的乡镇,也在积极谋划修建与在建开瓮高速相联通的二级公路,依托各地的山水特色和产业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
小康路上,一户也不能落下,一个也不能少!
肩负时代使命,开阳县先后选派197个驻村工作队985名驻村干部,真蹲实驻、真帮实促,帮助蹲点村寨理思路、谋发展;
顺应发展潮流,2016年以来,开阳县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8.71亿元,实施产业项目816个,调减低效农作物26.8万亩,已形成经果林种植27.23万亩、茶叶种植17.03万亩,年种植蔬菜33.95万亩(次)、食用菌7034万棒,建成农业产业发展基地126个,构建茶、果、蔬为主导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年实现农业综合产值120亿元以上。
倾听群众呼声,全县上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2661公里,农村饮水工程1798处,实现所有行政村宽带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4G网络全覆盖,累计投入1.68亿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易地扶贫搬迁1200户5023人,全面实现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筑牢民生网底……
水东硒州沧桑巨变,诗画开阳面貌一新。如今,在开阳,一条条交通要道四通八达,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开花,一项项发展举措振奋人心……在这幅“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历史画卷中,开明、开放、开拓的开阳儿女英姿勃发!
来源丨贵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