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栽培技术培训基地(富硒茶产业)

硒宝 10-21 18:33 39次浏览

陕西省旬阳市是秦巴腹地、汉水之畔的一颗璀璨明珠。俯瞰旬阳市,旬河水将城市分为两部分,绿水绕廊,阴阳回旋,宛若一幅完美的天然太极图,被誉为国内唯一、世界罕见“中华天然太极城”。太极,在旬阳的发展进程中,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地貌,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延续。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旬阳市以“富硒+有机”为特色,积极打造“太极旬阳”产业名片,形成了独特的太极品牌产业振兴模式。

富硒茶栽培技术培训基地(富硒茶产业)-硒宝网

一、打好太极生态牌,打造“富硒+有机”优势

太极,代表生态。旬阳市处在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汉江经济带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通道。旬阳市围绕打造美丽、畅通、创新、幸福、开放、活力“六个汉江”的总体要求,坚持绿色循环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工作。

打造“富硒+有机”优势

早在2017年,旬阳市就发布了县域公共品牌“太极旬阳”。“太极旬阳”品牌建立了多元产业融合、地域品牌联动的品牌战略,用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的模式打造旬阳市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创建了旬阳市域品牌“新名片、新身份”。

在旬阳的太极生态牌中,“富硒+有机”是一个核心优势。

在富硒产业方面,2022年,旬阳市深入落实第三次土壤普查、硒资源普查项目,采样化验工作持续推进。旬阳地处“中国硒谷”核心地带,硒资源丰富,市委、市政府坚持“富硒+”思维,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富硒拐枣、富硒林果(樱桃、黄桃、核桃等)、富硒茶叶、富硒魔芋、富硒生态肉业、烟草种植、生态渔业、蚕桑种养8大链主产业,落实一个产业链、一个包抓领导、一个包抓方案、一个奖补政策、一个考核办法的“五个一”包抓机制,深入推进良种扩繁、基地建设、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和品牌打造“五大提升工程”,狠抓富硒产业延链、强链、补链,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有机种植方面,旬阳市坚持走高标准、立体化、可循环的路子。2022年全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5万亩,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600万元支持粮油菜生产,粮食、大豆、油菜、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0.73万亩、9.4万亩、15.8万亩、11.4万亩,粮油产量实现17年连增。同时,借助结对帮扶力量,引进江苏企业落地双河镇高坪社区,成立锦神杨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鱼、虾、鳖、鳅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走出一条“稻渔共生”“渔菜共生”的循环发展之路。旬阳市还依托双河镇充足的秸秆资源,注入17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建设旬阳市娇富生物菌肥厂,为有机种植提供肥料保障,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带动50余人就业。

同时,旬阳市还积极推动数字化在有机农业中的应用。在苏陕协作项目支撑下,做强做优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隆科农业园区,以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为方向,不断提升稻田养鱼、软籽石榴、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的质效,着力建成旬阳市首个智慧农业示范点。

林下经济也是旬阳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旬阳市曾经的“老扒林”变成了现在的“聚宝盆”。投资1200万元,占地近300亩的陕西鑫绿林生态养鸡场目前已经拥有5万只土鸡,有效利用了林地,实现了山林立体式开发,打造出了有机循环农业的样板。截止7月,旬阳市发展林下种植涉及159户,种植面积8万余亩。林下养殖涉及53户,养殖规模林禽55320只,林畜1920头,林蜂180箱,预计产值395万元。

打造“富硒+专利+地理标志”优势

富硒产业是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都体现在技术水平上,因此,专利权在富硒产业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旬阳市高度重视富硒产业的专利研发和保护工作,打通“技术—产业—市场”经脉,用专利助推富硒产品生产企业提档升级,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

富硒茶栽培技术培训基地(富硒茶产业)-硒宝网

目前,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旬阳狮头柑”项目已通过验收。在专利技术推动下,旬阳市地理标志产业正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加强专业技术的培训,让专利转化为生产力,旬阳市建立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产业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道,形成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示范网络,不断加强水稻、马铃薯、油菜、魔芋、蔬菜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一年来,开展示范户科技培训22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600余份,带动示范户人均增收1200余元。

未来,将打造旬阳富硒产业集群、专利集群与创新集群深度融合,围绕富硒产业,探索实现地方主导产业政策链、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路径。

二、打好太极融合牌,打造产业集群优势

太极,代表融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聚集和产业融合,旬阳市积极打好融合牌,形成了产业规模化聚集的优势。

以拐枣为首位,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

旬阳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拐枣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里是拐枣最佳适生区和天然分布中心区。拐枣,又名“万寿果”。旬阳人常说“吃拐枣肉长寿、喝拐枣酒解酒”。

近年来,旬阳立足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把拐枣作为战略产业、首位产业进行重点打造,形成了“建基地、强龙头、大品牌、促研发”的“产研销”一体的拐枣产业链发展模式。

旬阳市紧紧围绕脱贫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1226”示范建设,专门制定了拐枣产业基地建设奖补办法,对从事拐枣种植的产业大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奖补,通过“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拐枣产业,共建成拐枣万亩镇6个、千亩示范村30个,拐枣种植总面积达40万亩,年产鲜果达8万吨,占全国拐枣产量的80%以上,累计带动8万余户村民受益。

富硒茶栽培技术培训基地(富硒茶产业)-硒宝网

2023年,陕西旬阳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拐枣之乡”,这是旬阳拐枣继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4项国家级认定之后的又一殊荣。也是旬阳拐枣产业向规模化、品质化、持续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

为了进一步提升拐枣产业发展品质,旬阳大力开展拐枣品种选育、产品开发和拐枣系统检测分析等研发项目,制定了拐枣标准,编写了《拐枣丰产栽培技术手册》,对拐枣丰产栽培管理等技术环节进行了规范。同时,积极引导、协调、鼓励拐枣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在拐枣新品种研发、资源转化技术集成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实现共同发力。

为了做好拐枣产业的服务保障,旬阳市还成立了拐枣专家服务团,健全“市、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全面实行规范产业管护。仅2022年全市就完成拐枣新建园15000亩,提质增效25000亩。

截至目前,全市拐枣种植面积达40万亩,建成万亩镇21个、千亩村30个,2022年拐枣产量10.5万吨、占全国拐枣总产量的80%,拥有太极缘、金茂生态、天正酿造等拐枣加工企业8家,生产拐枣饮料、拐枣酒、拐枣醋、拐枣汁、醒酒护肝系列等20多种产品,实现年销售产值6000万以上。全市拐枣产业的多元发展带动了农民致富,促进7.3万农户稳定增收。正在建设的陕西康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泸康酒业5000吨拐枣原浆酒项目,建成后产值可超10亿元以上。

在市场方面,旬阳拐枣借助电商走向世界,鲜果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建立起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网络。

弥陀寺村的拐枣产业就是旬阳拐枣产业的一个缩影。2017年,弥陀寺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早早都种上了大大小小的拐枣树,到2021年该村拐枣建园2000亩以上,已挂果的1000余亩,干果鲜果皆销路通畅,年产值达200余万元以上,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500余元。

以村镇为单位,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太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倡导和谐共生的生存哲学。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利于不同产业之间的跨界联动和互补共生,从而,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旬阳市以村镇为单位,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农民增收。旬阳市将富硒食品、生物医药作为高新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招引和培育数十家企业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生产,旬阳富硒拐枣功能食品、富硒大米、魔芋食品、富硒茶叶、野菜制品、旬阳黑猪、双麻饼、包装饮用水等多项产品备受市场青睐。据统计,旬阳市内农作物29类385个品种,中药材496种,特色农副产品狮头柑、樱桃、核桃、柿子、拐枣、花椒、油桐等在全国享有盛誉,这些农产品品牌在太极旬阳区域公共品牌的引领下,将从单点发力变为集体发力,在太极旬阳品牌设计营造中,优选旬阳当地狮头柑、拐枣、木耳、香菇、腊肉等产品作为县域公共品牌产品进行推荐,太极旬阳品牌建设工作极大推动了旬阳农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农旅融合产业集群,促进农业增效。旬阳市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依托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发展生态康养、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庭院经济等相关产业,仁河口镇的高山千亩平原水泉坪、南羊山的高山草甸、双河镇的稻田养鱼、仙河镇的千亩荷塘已成为宜业宜游的农旅目的地。通过三次产业联动,极大的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农业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202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24亿元,同比增长6%。

打造“一村一品”产业集群,实现一体化发展。旬阳市各镇都在践行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径。通过一村一品,打造出了协同共生的产业集群。以段家河镇为例,其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就是经过前期探索论证的,最后选定樱桃、蟠桃(黄桃)、拐枣、香橼、狮头柑“五棵树”。在镇级的一村一品的产业规划下,樱桃已经成为了段家河镇“五棵树”特色产业名片。2008年,薛家湾社区支部书记曹永刚在新建的樱桃园产业园区中栽植下第一棵樱桃树,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了以樱桃为核心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薛家湾社区深入贯彻“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核心理念,扎实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每年社区牵头举办的樱桃文化节采摘活动,让这里成为了一处网红打卡地。据统计,这里有3000亩的樱桃园区,年产量140万斤,年产值300万元以上,零散销售带动农民人均收入增长5000元以上,樱桃酒、樱桃干、樱桃酱、樱桃罐头”各类樱桃加工产品摆上了扶贫832的销售平台,带动“上百人用工,吸引上万人前来,实现上千万产值”。

三、打好太极创新牌,打造产业模式优势

太极,代表创新。太极精神讲究以不变应万变。所谓不变,就是乡村振兴的大战略。所谓变,就是千变万化的市场创新。旬阳市在践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紧紧围绕五大振兴,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以工带农模式

旬阳市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抓龙头、扩规模、优品质、强品牌,助推传统种养产业换代升级。

用“工业锅”做好“农业菜”,这是旬阳乡村振兴的一个宝贵经验。以白柳镇的润农实业有限公司为例,这是一家以生猪饲料研发生产销售、畜牧业养殖及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它是旬阳市的工业支柱企业,多年来,在工业领域做出了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发展理念。在以工带农的发展模式下,这家公司逐步向农业领域延伸,如今,成为了农业畜牧产业的“领头雁”。该公司生产的富硒饲料越来越受到养殖场青睐,一年的产量在2万吨左右。

润农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富硒饲料除了外销,还被用于集团下设的家润畜牧、京农农牧、京豪农牧三个养殖基地。基地主要培育原种母猪、二元母猪,每年出栏10万多头商品仔猪,保障了全市整个生猪产业链的发展。

庭院经济模式

“庭院经济”的“小切口”,盘活了乡村振兴“一盘棋”。

旬阳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主体、多种经营”的思路,大力推行以“房前屋后利用好、多种经营收入好、干净整洁环境好、崇德向善家风好、示范引领效果好”为重点的“五好庭院经济”模式,引导农民自主发展种养殖、代加工、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各种形式的“庭院经济”,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打造旬阳庭院经济“十镇百村万户”工程。

庭院经济的核心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文化旅游为灵魂,这种发展模式既能保留传统民居风格、传承农耕文化,又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动业态创新和产业创新,让小庭院小业主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富硒茶栽培技术培训基地(富硒茶产业)-硒宝网

为了做大做强庭院经济,旬阳市按照“规划先行、环境优先、共建共享、特质特色、引商富民”原则,在2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景区景点周边,组织发动乡村能人、返乡人员,灵活利用社会资本,进一步整合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空旷场所、空闲资源和搬迁群众保留的部分生产用房,自主发展黑猪、牛羊、拐枣、魔芋、蚕桑、渔业、中药材、餐饮、民宿、作坊等乡土产业,将长期空闲空置、杂乱无序的“方寸之间”得到充分利用,形成了家园变花园、民房变客房、农区变景区的发展格局,构建了一壶茶、一桌饭、一间客房、一份农产品的庭院经济产业链,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旬阳特色的小而精、散而众的“庭院经济”群体,促进了乡村振兴,实现了农民增收。

通过多年的不断推进,目前全市发展庭院经济示范镇1个,示范村43个,示范户1.1万户,率先发展挂牌的1020户已成为带动庭院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户户都有增收渠道”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2022年10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2023年“庭院经济”首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为旬阳进一步发展壮大庭院经济指明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园区+合作社+农户模式

旬阳市精心培育带农益农主体,打造“园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旬阳市以实施“十百千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为契机,组织发动乡村能人、返乡人员、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领衔和辐射带动农村产业发展。2022年新认定安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安康市级家庭农场21个、安康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安康市级航母园区2个,新申报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个、省级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7个。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崛起,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新活力,也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等模式带动数万户农民就地增收。

“园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又可以分为“园区+农户”“合作社+农户”两种模式。

在“合作社+农户”方面,旬阳市鼓励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合作社为纽带,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段家河镇通过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蚕桑合作社”、“绿源合作社”、“山农合作社”、“万阳合作社”等三农经济实体4个,培育职业农民30名,成为了带动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在“园区+农户”方面,旬阳市坚持把高标准建设农业示范基地作为展示和普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传播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和先进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园区优势,向周围农民提供配套资源,共同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园区+农户”的发展模式助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也有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吕河丰裕农业园区将100个蔬菜大棚承包给当地农民,园区统一供苗、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带动周边三个村800户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赤岩镇宏达化工有限公司依托该模式,重点抓好七里“安姜3号”示范点建设,带动全镇种植黄姜4500亩,实现黄姜产量6708吨,实现产值3600多万元。

农旅融合模式

旬阳市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出台实施了若干奖补政策、特色民宿验收奖补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农户依托景区景点发展餐饮住宿、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等配套服务,有效推动了镇域村域的高质量发展。如今,各镇落地了特色种养、垂钓露营、民俗展示、冷链加工等农旅融合产业,仁河口镇的高山千亩平原水泉坪、南羊山的高山草甸、双河镇的稻田养鱼、仙河镇的千亩荷塘已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蜀河八大件、蜀河烧狮子、构元版画、汉调二黄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下获得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构元镇羊山村是旬阳市海拔最高、旅游资源最丰富的村庄。在太极旬阳的品牌带动下,羊山村牢牢抓住旬阳市“兴文强旅”战略机遇,走出了文旅融合的共富之路。村民吕万新、柯成燕、王定基就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涌现的优秀代表,他们以羊山旅游村和羊山文旅基地为依托,带动周边农户参与闲置农房改造,在村里创新打造农旅康养产业,形成了少年院子、羊山小院、羊山记忆和万阳康养产业园等一批农旅融合的“庭院经济”新业态,日均接待游客200余人以上,带动周边群众产业、就业80余人。

再以蜀河古镇为例,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按照“川道区粮油蔬菜、中高山烟果畜养”的产业发展思路,蜀河古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走出了农旅融合的发展路径。该镇充分挖掘三官社区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率先在三官社区打造农旅休闲观光产业园区,进一步拉大古镇景区骨架、丰富旅游业态。园区发展藕田养鱼120亩、修建园区步道4公里、种植草莓12棚,建特色瓜果大棚1600平方米,管护特色林果500亩,园区建设成效初显,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三官社区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山货进城模式

旬阳市积极打通山货进城通道,建立了苏陕协作机制,开通了832平台,采取电商扶贫、直播带货等手段,将山货推广到全国各地。

在农产品销售环节,区域公共品牌的带动效应非常明显。2020年1月14日,旬阳市2022年“太极旬阳”线上年货节在旬阳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启动。通过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宣传、销售旬阳市“太极旬阳”区域公共品牌下的优质特色产品。本次活动为期13天,30家供应链企业、10家电商企业、5家新媒体直播间积极响应,调动了电商三级物流体系、邮政物流快递配送中心等共同参与,并且建立了旬阳本地的京东、淘宝、拼多多、一亩田等线上店铺,同步采取抖音直播、微信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广销售地方名优土特产、特色美食及文化旅游产品。

富硒茶栽培技术培训基地(富硒茶产业)-硒宝网

在太极旬阳的品牌带动下,旬阳市的农民收入节节攀升。以狮头柑为例,目前,旬阳市狮头柑种植面积约20000余亩,产值达百万元,解决了大量就业,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从地理生态景观的太极形态,到乡村振兴的太极品牌模式,旬阳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