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富硒大麦茶哪里有卖(富硒大麦茶能降三高吗)
溧水没有什么特别的茶,也就没有什么好茶水。名茶好像也不是特别多,原来在江苏省能有点名气的茶是白马乡的“溧峰”牌茶叶。九十年代茶场改制后并入白马镇,现在又在搞农业科技园,好端端的一个驰名商标就这样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刷的无影无踪了。
至于现在的各种几千元一斤的茶叶,那不是铁锅里炒的茶叶,而是人嘴上炒作而成的茶。玩噱头,炒概念。
讲到茶水,就想到茶馆。溧水原来有茶馆,我能记得的茶馆是在政府大院西南角的茶水炉子里面,还谈不上标准的茶馆,卖开水才是主要功能。
那是很晚的事了。
当时那个茶水炉子对外卖开水,一分钱一壶。茶水坊门对西,就是现在的后巷,文峰大门这里。里面有大约三张桌子,桌子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是几张简单的八仙桌,上面漆黑麻乌,黏兮兮的。
每天一大早,就有一些老人陆陆续续进来,茶水工泡一壶茶,放在八仙桌上,来喝茶的人给5分钱,后来或涨到1毛钱,就可以喝上一晌午或一下午,中途不换茶叶,里面都是大片茶。
不像现在讲究茶叶尖要小,采摘日期要在清明前。像这种场合的茶叶反而要大、要老,最好是老茶叶梗,有喝头,味道重,煞渴。其实也无须煞渴,要的就是那个味,就像烧鸡,不能太烂,要有咬劲。这种茶叶最好,大概也就是现在的草青、或大片茶、或者秋茶。味道浓,耐喝,解渴。
茶水上来了,然后茶工往台上放四根小木棍,和一副画糊,一种牌具。小木棍四根,一人一根,专门用来捞色(shai)子。每人面前一只茶碗,茶碗不大,口很深,大约有巴掌大小,也叫小二碗。想喝茶就拎起那只缠着麻线手柄的茶壶往自己碗里倒,水尽管喝,不要另外加钱,反正1毛钱。只要不离开就可以一直喝下去,到天黑也无所谓,但不换茶叶。
再早点的茶馆,只是听说。听老辈人说乡下也有茶馆,在白马街上曾经也有一个茶馆,来喝茶的主要对象是富裕人家或生意人居多。没有包间,就一间大房子,敞开的。茶馆主要以喝茶为主,聊天辅之,也是各种信息来源的集散地。
旧社会比较乱,各种势力像走马灯来来往往,就像老舍先生的《茶馆》里,就经常有“包打听”来免费喝茶。喝茶倒是其次,主要想借此打听各种消息,或发现异党分子,再去告密,以换取银子,这都是以人家的前途或性命为代价的。
那时乡下的茶馆一般设在镇子上,如果当地发生什么矛盾纠纷,都会“开茶馆”。就是请当地有名望的人和当事人,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到当地茶馆“开茶馆”,通俗地说就是土法的“听证”或“开庭”的意思。由那几位当地有名望的人在茶馆以喝茶的方式,在听取双方陈述之后,再作评判。一旦形成结论,就会判个输赢,不得更改,大家对结论不得再议,各自认帐。这是乡民自治的一种方式,是政府不作为的一种补充。
还有一种茶水,相当于现在的冷饮和散装矿泉水,在中大街邮政局对面的沿街,还有县政府门口大东门这条街的两边路沿上。经常看到一位老太,摆一张小方凳,方凳上面放几只小玻璃杯,大约二两五的酒杯大小,杯里有浅黄色的茶水。老太太就坐在旁边,摇着蒲扇,等候生意。凳子边上放一只面盆或一只竹壳的水瓶,水瓶或面盆里面放一小把老梗茶叶。大约小方凳上放有四到五个小杯子,一杯两分钱,后来涨到5分钱。杯子上面一片方方的小玻璃盖着,是防尘用的。
那时没有汽水,也没有后来的雪碧或冷饮,实在渴得不行,就掏出5分钱,买一杯解渴。喝完,老太太在旁边的面盆里用一只有把的瓷缸舀一点,再把刚刚被喝完的杯子加满。杯子是不洗的,都是共用,那时环保和卫生工作做得好,没有污染和传染病。
这种卖茶水的在各个场合都有,有的就在路边,有的在影剧院门口,有的在汽车站门口或院子里面一个角落。大多在人员密集的地方或人们经常经过的路边。生意还行,反正成本不大,挣一个是一个,老太太闲着也无事,挣几分盐钱。
溧水比较周边地区一直都欠发达,像扬州人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闲情逸致是不具备的。因为填饱肚子都有些困难,于是像这样悠闲地品茶闲聊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至于娱乐,也无非是过年的时候,白马东屏一带的跳旱船、打五件、和凤孔镇舞大龙、晶桥在城跳狮子,还有一些采花舞、推车舞、花鼓戏等,那时大家才有难得的空闲时间。一过正月,就要春耕了,谁还有闲功夫看那个。
因此,在茶馆里喝茶也是老人居多,路边也是为了方便行人,挣俩小钱而设的茶水,固定的茶社并不多。谈不上休闲,更谈不上生活,只能说是生存。
白马茶场也是因为60年代石臼湖水灾泛滥,当地人无法生活,被迁移到白马一带的丘陵地带,因此茶场都是和凤人,姓诸、史的多。那里不适合种植水稻,于是成立县茶场。
茶叶一直是一种稀罕物,因为当地不种植茶叶,只有白马一地有。计划经济时,只有供电、税务部门才能买到首批茶叶,其余都是卖给政府部门,用来送人打通关系的。七八十年代送一斤碧螺春给你,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消受得了的,一般人不喝茶,也喝不起茶叶。
到了80年代未或90年代初茶叶才开始慢慢地在民间流行开,走进百姓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尽快致富,政府提倡大力发展经济植物,于是许多家庭也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开始种植茶叶。从此,百姓的茶碗里总算出现了茶叶,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人都喜欢上了茶叶,其实这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并非一夜之间老百姓就喜欢上了茶叶,况且溧水人当初并不怎么喝茶的。
至于现在有什么富硒茶,那是比较金贵的茶叶,据说富硒这种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相当的好处。但好像也多是玩概念,一夜之间出来许多各种各样的富硒茶,谁也不清楚到底有没有富硒,这个富硒成分对人体有没有好处。反正什么稀缺,什么值钱。现在溧水又开始流行梅茶、桑茶,我估计那个东东有些玄。茶叶毕竟经过几千年的检验和考验,什么梅茶、桑茶、野茶或菊花茶、松针茶等等,我总觉得有点哧怕。
记得原来路边的茶水,都是大家共享一个杯子。农村人也不讲究,无论是大片茶,还是大麦茶,反正泡上一大钵子或一大盆,谁想喝谁就用一只共用的大碗舀一碗,一仰而尽。
现在的溧水人表面喜欢喝茶,其实并不会喝茶,也没有扬州人那样的优雅和成都人那样的闲散和福建人那样的繁琐。
至于像广东人的早茶,那其实与茶没有多少关系,就是我们说的吃早饭。溧水人的豆浆油条和烧饼而已。但明觉的茶点心倒有些像广东做派,边喝茶,边端上一小碟子用白菜杆做成的“香菜”。还有另一种茶点,在以前困难时期,来了贵客时,端出一小碟切成几瓣的桃酥或几粒“京枣果”或几根“小散子”,边喝茶边品尝,也很有雅趣。尽管那时艰苦,但难得的雅趣还是有的。
现在大家都带着自己喜爱的各种具有个性的茶杯,泡上一杯碧螺春或金骏眉或白茶,随身带着,再也不会共用放置在桌上那只内壁有着厚厚茶垢的杯子了。尽管独立的杯子这种方式适合现代人的饮茶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快节奏,总觉得缺乏那种在茶馆里的氤氲气和闲散味。有时偶尔在桌子上放一个茶盘,一起品尝铁观音,这种情况企业老板居多,机关弄这个不像,也没有时间。
至于茶点就不多说了,丰富多彩,再不像以前那样仅限于那几样小菜小点心之类。各种时令水果各种坚果,国内的、国外的,时令的、反季节的,还有本地种植的外地的品种,琳琅满目,目不暇给,这些都成了茶点。特别女孩子,她们办公桌和背包里就像一个零食铺。有时上班途中,突然嘴巴有点想法,外卖几分钟送到面前,方便得一塌糊涂。真正本地的谈得上茶点的,似乎只有明觉香菜和洪蓝玉带糕。
我们的习惯,还没有因为物质的丰富和经济的发达变得优雅起来,灵魂好像跑得慢了半步。就像我们的环境美了,但还习惯随地扔垃圾一样,可能还要有一个过程。
说得难听点,目前我们溧水人本质里还是一种粗犷式的喝茶习惯。也不过是当年在路边花5分钱,端起老太太的那杯茶水,一饮而尽的翻版。好在这也尽显了溧水人的单纯、简洁和对生活态度的直接。
有一点,人们对于茶叶和茶水的品质追求,对于饮茶的爱好,说明人们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从内心向往另一样的生活和休闲生活方式。因为那是生活品质,是生活态度,是生活的质量啊。好在茶叶茶水茶点再也不是富贵人家独享的东西了。
麻烦您点个在看,谢谢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