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鲜叶质量标准(紫阳富硒茶等级)

硒宝 10-19 10:32 36次浏览

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草案)

(2008-2012)

为进一步推进陕西省茶产业快速发展,依据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决定》和省政府《关于加快陕西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陕西“十一·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陕西茶产业现状

进入本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精心部署,扎实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茶叶产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十五”以来,陕西茶园面积年均约以13%、产量以20%速度增长,茶园面积年均增加近8万亩,产量年均增加1000多吨,同期增速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排全国第四位,面积排全国第8位。种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2、产业区域规模优势基本形成。陕南是茶叶生产的优势区,三市28个县、区中有22个县、区种植茶叶。2007年茶园面积101万亩,其中可采茶园面积69.08万亩,总产量1.4万吨。茶园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十九个产茶省区中分别排第8位和第15位。一批茶叶大县相继出现,如西乡县的茶园面积占汉中市的46%,产量占38%,茶产业已成为陕南区域性优势产业之一。

3、茶叶生产现代化、产品标准化体系初步建立,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经过多年的发展,茶产业从基地建设到加工、销售、人员培训、科研开发,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陕南目前建成的茶叶初制加工厂500多家,名优茶机制率达60%以上。商南县茶叶公司、陕西午子绿茶公司、陕西苍山茶叶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除自己建有基地外,还联手茶农发展茶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成为茶叶产业中最具活力的生力军。

4、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强化管理、精心打造名牌等政策措施,紫阳富硒、紫阳毛尖、平利五峰、定军茗眉、午子仙毫等一批名牌脱颖而,在国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

二、陕西茶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有利条件

陕南独特的生态、地理、人文等资源条件,是陕西茶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可增强在茶产业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1、具有良好的地理自然条件。陕南茶区地处我国亚热带,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漫射光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我国北方茶树生长的最适宜区之一。同时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加之森林覆盖率高,无工业污染,是我国南水北调水源重点保护区,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特别是大部分茶区位于富硒区域,具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资源禀赋。

2、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有足够的空间。陕南茶区地处秦巴山区,适宜茶树生长的丘陵、山地面积广大,适生面积达466万亩,截至2007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不到宜茶面积的1/4。

3、社会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市场前景乐观。茶是绿色健康饮品,实践表明,随着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将不断增强,有利于提高茶的市场需求量。目前,国内茶品人均消费由3年前的0.33公斤提高到0.5公斤,平均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饮茶有利健康的宣传促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需求层次提升,茶文化倡导的“健康、绿色、生命”为主题的消费理念将会进一步刺激需求,国内茶叶消费增速将进一步加快。按年平均20%增速测算,预测到2012年,人均消费茶叶会超过1公斤,仅省内茶叶消费总需求将超过3万吨,加上外销和深加工茶叶转化原料需求,茶叶消费市场前景十分乐观。

4、科技实力雄厚。在茶产业发展方面,经过多年的建设,陕西已逐步建成集教学、科研、技术推广为一体生产研发网络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等十几个专业研究机构拥有一批高素质专业研究人员和较先进的教学科研条件,他们长期从事茶树良种,栽培、茶叶加工,生理生化、综合利用等专业研究,并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茶叶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一些茶叶主产县还成立了茶叶科技推广站、技术服务中心,这些都为陕西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各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为了扶持茶产业,国家取消了茶叶农业税,取消了绿茶、乌龙茶出口资格行政审批,农业部把茶叶列为优势农产品九大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发展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并设立茶叶发展专项资金,引导支持茶产业发展;同时,全省一些茶主产区政府还成立了茶产业领导机构,专职谋划和组织当地茶产业科学发展,这些都为茶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陕西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紫阳富硒茶鲜叶质量标准(紫阳富硒茶等级)-硒宝网

1、发展速度不够快,茶园产出效益不高。上世纪80年代,全国21个产茶省中,我省茶叶年产量多年排第十一位,1999年以来,降到全国第十五位。相当一部分茶园,由于建园基础差,管理粗放,重采轻管等原因,低产茶园占全省茶园面积50.1%,单产排全国第十七位,是全国平均单产的27.4%,是福建的16%。

2、茶叶产业化程度不高。全省茶园大多是千家万户经营,生产经营规模小。加工企业数量少,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条件简陋。茶园流转机制尚未建立,茶农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应对大市场。

3、新品研发推广滞后,深度开发不够。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茶叶有: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紧压茶、普洱茶、黄茶等几大类,南方茶区一年采茶期可长达9个月,而陕西只注重春茶生产,十几年来一直是绿茶为主,夏、秋两季普通炒青茶多数没有开发,优良品种开发推广滞后。目前全省茶园多是老品种,无性系茶园发展滞后,仅占全省茶园面积4.3%,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

4、茶叶品牌多,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少。全省茶叶企业虽拥有注册商标97个,但其中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只有8个。目前陕西茶叶企业在“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领域还是空白。大多茶企业由于缺少专业营销人员,在市场开发上缺乏长远规划,茶叶终端消费市场营销工作做得不够,品牌广告宣传投入少,推介力度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少。

5、基层茶叶技术人员紧缺。陕南三市茶区茶叶生产技术人员仅627人,其中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不足百人,平均917名茶农拥有1个生产技术人员。基层科技人员匮乏已经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6、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各级财政对茶业投入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必要的扶持、引导及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影响了茶企业的融资和自我发展,特别是在良种苗圃建设、低产茶园改造、无性系良种茶园推广、名优茶机制加工、茶叶交易市场建设、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四、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建基地打基础,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的要求,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全力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树立“陕西富硒茶”的形象,奋力弘扬“大唐茶文化”,加快全省茶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二)规划原则

陕西茶产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1、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原则。坚持农茶自愿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实际困难。通过宣传、示范引导,充分调动群众务茶积极性。

2、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原则。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茶产业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实施。

3、合作和分工原则。陕西茶产业发展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围绕茶产业的发展目标,统一部署,明确责任,各尽其能,通力协作。

4、坚持效益优先原则。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扶优扶强,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加快发展茶产业,努力把陕南打造成 “中国的茶乡”,使茶产业成为陕南农村经济发展、茶农致富的特色产业。

1、 茶园建设指标:

——到2012年,全省5年新增茶园50万亩,种植总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占茶园面积20%;

——有机茶园面积发展到10万亩,占茶园面积7%;

——无公害、绿色认证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占茶园面积67%;

——可采面积达到100万亩,占茶园面积67%。

2、 经济指标:

——茶叶总产量达到4万吨,比2007年提高186%;

——茶叶总产值达到24亿元,比2007年增长208%;

——茶农人均种茶年纯收入2500元以上,比2007年增长163%;

——茶产业综合产出超过40亿元。比2007年增长212%。(150万亩茶园全部达产后,年产茶叶可达6万吨,产值36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出超过60亿元)

五、重点任务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实现,五年内重点实施八大工程,两大保证体系建设。

(一)八大工程建设

1、茶园建设工程

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的要求,抓好建园质量。凡新发展的茶园要选用优良品种,走无性系良种与有性系良种相结合的路子,逐步扩大无性系良种比例,提高茶树良种化水平。

——改造低产茶园。争取在规划期内基本完成50万亩基本条件尚可低产茶园的重点改造。衰老低产茶园改造以换种改植为主,做到连片改造,改造一批,淘汰一批。

——大力推广茶园耕作、采茶、修剪机械化技术。抓好现有16万亩生长旺盛、基础条件好的茶园和30万亩尚未投产的新茶园管理,积极开展机采试验示范,力争2012年主产茶区机采、机修、机耕科技水平取得突破性发展。

——高标准、高起点建园。抓好54万亩新茶园建设。凡新建茶园要选用优良品种,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加快茶树无性系良种发展步伐,提高茶园产出水平。每个市每年集中抓3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示范片,区县也要做好规划,集中建立自己百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示范片,通过示范带动茶农积极新建和扩大茶园面积。

2、良种繁育工程

——重点抓好种质资源、茶树良种母本园和无性系良种繁育苗圃建设。一是以西农茶研所在西乡县的试验基地为基础,建立全省茶叶种质资源圃。二是在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各建立茶树有性系、无性系良种母本园各1个。三是在茶叶主产县建立和完善年产500万株无性系良种的繁育圃30个。

——坚持外引与自繁自育、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对本地良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对本地优良茶叶品种如紫阳大叶泡等品种要加大培育、推广力度。加强高香、低咖啡因、抗病虫等新品种选育推广工作。根据各地当前及今后生产的主要茶类、无公害生产的要求,以及当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确定主栽品种。

——建立以县、乡繁育基地为基础、良种繁育户为补充良种引进选育推广的繁育体系。鼓励茶叶生产企业、个私经济以及外商通过反租倒包、土地流转等形式建立良种基地。加强茶树良种推广的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引导茶农建设一批成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良种茶园。推行良种茶苗的生产许可证、植物检疫证、经营许可证制度和种苗质量的追溯制。严厉打击生产、贩运、销售假冒伪劣种苗的行为,保证种苗质量。做好良种苗的发展规划、产销衔接、供需平衡。

3、茶叶加工清洁化工程

——茶园环境清洁化。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严禁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全面开展清洁化技术宣传与培训,普及和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有机肥施用。支持和鼓励茶企业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把好茶叶质量安全关。重点选择一些生态条件好,自然条件特别优越的乡、村建设生态茶叶示范基地,重点对外推介招商。

——茶叶加工清洁化。加大对上世纪80年代以前建设,设备落后、加工基本条件不够完善的茶叶初制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广多功能机、理条机、提香机、冷藏保鲜库等新机械设备,搞好名优茶机械的选型配套,完善机制工艺技术规程。结合QS认证,下决心淘汰一批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卫生不达标、资源浪费的初制加工厂,切实改变初制环节加工无证企业多、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的问题。按照茶园面积、鲜叶产量和运距,合理布局,新建一批标准化清洁化示范加工厂。2012年,使全省符合清洁化生产要求的初制加工厂达到800个,茶叶初制加工能力达到4万吨,逐步实现茶叶加工机械化、产品标准化的目标。

4、新产品开发工程

——支持年产茶叶800吨以上主产县,建设改造精制茶加工或初精制加工合一、年加工能力500吨以上加工厂,联合国内外有实力的茶叶经销公司,把市场目标锁定在省外、国外市场。

——鼓励企业开发紧压茶、乌龙茶、花茶、袋泡茶以及保健茶等茶叶深加工产品,促进现有乌龙茶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尽快达产;结合市场需要,加快恢复陕西具有六百年生产历史,工艺精湛、风味独特,深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嗜爱的茯砖茶生产,帮助年产5000吨茯砖茶加工厂加快建设进度。

——优先支持投资发展茶叶深加工企业、茶叶新产品研发机构、食品饮料等联合开发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以茶叶为原料的衍生新产品开发,延长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改变茶叶产品单一的现状,提高茶业综合经济效益。

5、品牌建设工程

——按照扶优扶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原则,支持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通过联合和扩张,集聚各种生产要素,打造10个以上名副其实的省内知名品牌,2-3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品牌。

紫阳富硒茶鲜叶质量标准(紫阳富硒茶等级)-硒宝网

——多管齐下,全方位塑造富硒陕茶形象。一是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定期召开茶叶博览会,通过博览会向国内外消费者展示富硒陕茶的独特功效和魅力,提高陕茶知名度。二是大力弘扬茶文化,引导茶叶消费。发掘整理陕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深入开展大唐茶文化研究,全方位多角度向国内外广泛宣传,揭示陕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陕茶的品位。三是充分利用我省旅游资源,加强茶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通过“茶之旅”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增强旅游对陕西茶产业的带动作用。

6、茶业龙头企业建设工程

——重点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龙头企业。各市、县(区)要把培植茶业龙头企业做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对拥有注册商标、建有基地、获得国内、国际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以经营名优茶为主、规模较大的茶企业,优先给予扶持。

——力争每个县区培育1~2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千万元的茶业龙头企业,全省培育5-10个年产值或销售额3千万元以上的省级龙头企业,2~3个年产值或销售额超5千万元的国家级茶业龙头企业,带动当地茶产业发展。

7、市场建设工程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年交易量5000吨、年交易额达到3亿元以上陕西茶叶博览展销中心1个,年交易量达到2000吨、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综合性茶叶批发市场3个。各县区在重点产茶乡镇建设一批茶叶初级市场,促进茶叶的生产和流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财团和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积极培育茶叶经纪人队伍。

——建立完善茶叶销售网络,积极探索连锁经营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方式。

8、基层科技队伍建设工程

——健全和完善茶叶科技研发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在茶叶集中产区,县、乡两级要配备茶叶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主产茶乡镇成立茶技辅导站,努力做到合理定编、人员到位、保证经费,确保重大关键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

——创新茶业企业与教学、科研单位联合协作新机制。成立陕西省茶叶研发中心,整合科研力量,强化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抓好专用茶新品种选育、有机茶生产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茶叶加工工艺革新和机械研发等科技攻关,着力研究解决制约茶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

——积极引进人才。各县区要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当地人才引进计划中,重点吸引涉茶专业大中专学生到茶叶基地工作。积极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评茶员(师)的培训认证,并争取开展茶馆经理人员培训认证,提高茶叶产业从业者素质。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对茶农和企业人员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茶叶专门人才。

(二)两大保证体系建设

1、抓好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挥茶叶生产大县的主导作用,在《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天然富硒茶综合体》等地方标准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及国际对茶叶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建立和完善全省茶叶标准化体系,涵盖茶叶管理、采摘、加工、贮藏、运销等各环节,规范陕茶的生产、加工和包装,逐步实现陕茶系列产品标准化。有条件和上规模的企业要积极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ISO4000环保体系、HACCP食品安全保证体系认证,确保茶叶质量卫生安全。

2、建立完善全省茶叶质量监测体系。整合现有的茶叶检测机构力量,成立陕西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各市要依托当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充实检测力量,完善仪器设备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建立市级茶叶质量检验站。在县、乡建立监测网点,根据分工对生产基地(企业)进行监控和不定期抽检,形成确保陕茶质量卫生安全的质量监测网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狠抓落实。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茶产业组织领导机构,是确保规划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成立陕西省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供销社、发改委、财政、林业任副组长,农业、水利、科技、质监、商务、税务、扶贫、农发行、农村信用社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供销社,负责制定全省茶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实施中的指导、协调、管理和目标考核工作。各市区县也成立相应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开展工作,制定本地区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落实好年度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把规划的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省政府每年将组织一次检查评比,表彰奖励先进,对到期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加快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协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政策扶持,引导龙头企业、茶叶大户、茶农自愿参与、自愿组织成立市、县(区)、乡、村茶叶协会,邀请热爱茶业和协会工作的市、县级离退休领导、专家、学者进入协会工作,市、县(区)可为协会配备1-2名事业编制的专职人员,组织开展茶叶科技普及与培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帮助茶叶种植户、茶叶加工企业、茶叶销售企业、茶叶科研机构之间进行横向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拓市场,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发展茶农专业合作组织,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能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衔接,逐步完善机制,切实增加茶农收入。

(三)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各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大中院校、协会、企业及农民,通过茶叶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承包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鼓励扶持各类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专业服务队,开展茶园机械耕作、机械修剪、机械采摘、病虫统一防治等有偿技术服务,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增强技术推广和服务水平。

(四)多渠道筹措茶产业建设资金。根据规划和投资概算,5年累计需投资27.1亿元。筹措建设资金以茶农投资、投劳和业主投资为主,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社会各行各业投资和争取信贷资金等方式筹措。由于茶叶种植不是短平快项目,其从投入到产出需要三、四年时间,因此,更需要政府和金融部门对茶产业发展的更大支持。

1、增加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贷款额度支持农户和龙头企业发展茶产业。

2、整合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做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移民开发、农业结构调整、陕南突破发展、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用于发展茶产业项目的申报,在申报这些资金项目时,对不同渠道资金要捆绑使用,集中用于重点茶产业项目。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来源,由各级财政在每年新增财力和财政支农资金中列支一定比例拨付。其中,省级财政每年筹集7000万元,汉中、安康、商洛市政府每年按1000万元、产茶县(区)政府按100-500万元配套。茶产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茶树良种培育和推广,茶叶示范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和加工厂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拥有品牌创建、评比奖励、市场监管、技术培训,茶叶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等。

(五)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八项扶持政策。

1、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引导茶园适度向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中;允许社会各界及经济组织(包括专业队、联合体、个体)承包国有或集体宜林宜果荒山、疏林地、采伐迹地进行茶叶开发;开发茶园使用山地,林业部门优先办理山场林权证书。

2、按照中央、省、市、县有关农机补贴政策,认真落实茶叶机械补助。

3、新建茶园三年内发给茶农一定定额补助,符合政策的还可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

4、扶持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对连片种植密植无性系茶园10亩以上的茶农及茶叶企业予以全额种苗补贴。

5、鼓励建立茶叶加工集中区建设,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享受乡镇工业园区优惠政策。

6、新建清洁化茶叶初制加工厂用地视同农业用地,免征相关税费。

7、集中连片茶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年度规划优先解决。

8、鼓励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等形式参与茶园基地建设和生产、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开发,对从事茶产叶生产的龙头企业,省上在各地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时,为茶产业龙头企业留出一定名额,使其进入省级龙头企业序列给予扶持。

(注:本规划由本人组织茶叶专家编写,省政府已经通过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