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特色富硒茶产业基地(陕硒茶园)

硒宝 10-18 10:07 3次浏览

第1页共1页陕西茶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摘要:陕西茶产业相对于福建、安徽等茶产业优势区域而言,具有明显的潜在优势。要想实现这种优势,陕西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与千家万户小规模、大群体式的茶叶生产基地相结合,形成茶工商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衔接的矛盾,实现增产、增效的创新型茶产业经营模式。关键词:茶产业;茶文化;龙头企业;利益共同体中图分类号:F31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3-0087-06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政府把快速发展茶产业作为调整、优化陕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点产业来抓,茶园总面积和茶叶总产量不断提高,先后打造了“秦巴雾毫”、“商南泉茗”、“汉中仙毫”等知名品牌。其中“汉中仙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得多项国际金奖。截止2010年底,陕南茶园面积发展到7.8万公顷,茶叶年总产量达到2万余吨,实现年产值21亿元。其中,汉中地区茶园总面积、总产量和产值在陕南茶叶中独占鳌头,成为广大农民增产致富的支柱产业。陕南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使得陕南茶叶的色、香、味别具特色。茶叶已成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茶产业化是以茶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第2页共2页中心,进行区域布局、系列开发、专业生产、规模经营,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设立行业龙头,将龙头、基地、农户联接起来,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一、陕西茶产业存在的问题(一)总产量低,优等品占比小2010年陕西省茶园面积在全国18个产茶区居第8位,产量居全国第14位,全国市场占有率仅有3.8%。年名优茶加工量3500余吨,仅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18%。陕西茶叶之所以市场占有率小,优等品占比小,除了观念的问题外,亩产量低、技术含量低是主要因素。(二)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尽管陕西省的茶叶年总产量不高,但茶叶的品牌最多的时候却有200多种。据了解,陕西最早的茶叶品牌是“紫阳毛尖”和“陕青”。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秦巴雾毫”、“午子仙毫”、“三里垭毛尖”、“汉水银梭”、“富硒茶”、“城固银峰”、“宁强雀舌”、“灵岩仙茗”、“定军茗眉”、“商南泉茗”等陕西名茶。一时间,21个种茶县区,县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不少乡镇也竞相开发了自己的品牌茶[1]。目前,陕西中高档绿茶,品质好,价位高,但产量很小,目前最高价格每千克1000多元,最低也有100多元。

中高档茶带来的超额利润促使各个县竞相开发自己的名牌茶,从局部来看,开发名茶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站在整个陕西茶产业的发展高度来看,品第3页共3页牌越多,经济效益可能越低[2]。2007年汉中市政府为了解决此问题,将汉中市的名茶整合到“汉中仙毫”品牌下,终结了多年来汉中茶叶品牌内战的局面。但同时品牌归属不明晰也导致了生产厂商对于品牌建设与推广的积极性不高,从全国来看,“汉中仙毫”知名度还未建立,“午子仙毫”、“定军茗眉”等品牌原有顾客群却在逐渐萎缩。(三)投入不足,生产能力低陕西省茶叶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基础状况普遍较差,政府对茶叶生产投入的专项资金较少,茶农自身的投入能力更加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陕南茶叶生产的扩张、升级和发展。20世纪70~90年代,陕西利用种子直播的方法建成大量群体种茶园。此种方法种植的茶树个体间差异大,芽头色泽、大小、形状及发芽时间各不相同,给茶叶采摘和加工带来了困难,由于管理不善,许多茶园已提前进入衰老期,产量很低,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3]。近年来,消费者对名优茶叶的消费需求增加迅猛,一些茶厂看到了商机,开始引进名茶加工机械,但由于资金问题,机械拥有量小,加工量很少,名优茶叶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制作,严重制约了陕西名优茶叶质量的提高。

陕南特色富硒茶产业基地(陕硒茶园)-硒宝网

(四)行业混乱,经营分散在陕西茶叶市场上,商标品牌意识淡漠,有些店主直接出售包装物、标签,为消费者进行任何品牌的包装。甚至有的外地茶商购买陕西茶叶进行贴牌销售,这直接导致陕西茶叶的可信度降低。第4页共4页由于多种原因,陕西省茶叶生产经营始终未形成一批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将整个产业链连接起来,市场导向作用失灵,政府行政指令推行成本高。同时,由于陕西茶叶生产经营以家庭分散种植、加工、销售为主,缺乏管理技能,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程度低[3]。二、陕西茶产业发展背景分析(一)市场背景茶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降脂消脂等作用。据统计,从20世纪初到2000年,世界人均年消费量从190克增加至500克,茶叶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了480万吨,消费量增长速度很快。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速溶茶、果茶等多样化产品的出现迎合了消费者对茶叶消费需求的转变,促进了世界茶叶消费的发展。而随着茶叶深加工工艺技术的快速进步,其在医药、食品、化妆业等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茶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4]。(二)宏观背景1.西部大开发机遇。1999年6月,同志在多次考察西部地区之后,明确提出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这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式出台。

陕南特色富硒茶产业基地(陕硒茶园)-硒宝网

2000年3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西部大开发成为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为了支持西部大开发,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如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产业倾斜、税收优惠、所有制结构调整;进行补偿性的财政转移;大力发展西部优势产第5页共5页业和特色经济等,这无疑给陕西省发展茶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2.国家退耕还林政策。2003年,为了保护和改造生态环境,国家出台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把茶树纳入了退耕还林树种范围,享受政策优惠,按照相关标准,每公顷茶树可获得2200余千克粮食和300元的退耕还林补助。而茶叶种植3年即可采摘,茶农的种茶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5]。(三)地方政策背景主导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带动和支撑作用,大力开发、培育主导产业,加速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对于陕西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民奔小康的迫切愿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省、市各级政府对于加速陕西茶产业发展,提升当地农民收入高度重视,为茶产业发展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1998 年,汉中市委、市政府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时,就将茶叶确定为特色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扶持。2002 年,汉中市委、市政府结合省党代会精神,制定了汉中市绿色农业发展规划,并做出了“建设绿色汉中,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的重要决定。

陕南特色富硒茶产业基地(陕硒茶园)-硒宝网

汉中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次论证筛选,确定茶产业为重点发展的绿色农业产业之一。2004年,汉中市做出了“做大做强汉中市茶产业的决定”,每年从市财拨付一定的发展专项资金扶持。2007 年又做出了“加快60 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决定,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2009 年,汉中市财政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 500 多万的扶第 6 页 共 6 页 持资金。三、陕西茶产业内部条件分析(一)优势1.自然生态条件优越。陕南地区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是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境内名贵植物达3 000 余种。森林覆盖率高、海拔高、云雾出现几率高。年均气温 12~14℃,降水主要集中在茶叶生产季节的 4~10 月份,年均降水1 000 毫米左右,对茶树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茶园土壤ph 为4.08~6.93,酸碱度条件适宜茶树生长。海拔多在800~1 200米,工业少,水质和土壤基本无污染且富含锌硒。陕南地区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使陕西省茶叶品质优良。2.茶叶品质卓越。陕南地区地处汉水流域,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十分优越,这里的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冲泡、富含锌硒等特点。

陕南特色富硒茶产业基地(陕硒茶园)-硒宝网

茶叶有效成分含量多,其中氨基酸含量达到 3%以上,咖啡碱含量达到4.5%以上,茶多酚含量达到28%以上,水浸出物达到43%。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测定属无公害茶叶,90%以上达到或超过绿色食品的 AA 级标准。全国著名评茶大师陈慧春教授评的结论是“汉中是全国罕见的高香茶区”[6]。3.历史悠久。据史料考证,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人。陕西种植、消费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中国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上记载,约在公元前12 世纪,臣子给周武王敬献的贡品中就有茶叶,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第 7 页 共 7 页 贡茶。而这“形似月亮,紧压成团”的“西乡月团”茶就产自汉中的镇巴、西乡县一带。至唐朝,陕西茶进入了辉煌时期,茶作为商品开始进入市场,茶叶的消费者不仅有达官贵人,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宋朝,茶叶生产遍及秦岭以南各地。周靖文的《宋朝的茶叶产区》言道:“秦岭以南包孕陕南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11 州‘岁产茶2 102 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30%。宋熙宁七年(1074 年)实行“茶马法”,在京西路金州设买茶场 6 处,全陕西设卖茶场 332 处。

当时,茶不仅是陕南农家衣食的重要来源,也是朝廷开辟财源的重要渠道[7]。明清时代,陕西成为以茶叶易马的全国茶马贸易中心,并在褒城(今汉中地区)建立茶厂,褒城茶厂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茶厂之一。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 年)‘户部言’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四十五顷,茶八十六万株。”陕西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博士生导师施兆鹏教授评价陕西是历史上茶文化鼎盛区和世界茶文化的传播中心。4.茶树品种优良。据陕西省茶树品种调查表明,陕西省茶区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仅汉中就有镇巴、西乡、南郑、宁强4 个本土群体加上镇巴高山苦茶共 17 个品种。目前已引进的龙井长叶、乌牛早、早白尖、浙农 117 等外地良种,栽植后都有良好的品质表现。2010年从湖南茶叶研究所引入碧香早、白毫早等绿茶品种,从福建引入黄观音、梅占等乌龙茶品种试种。第 8 页 共 8 页(二)劣势1.茶园建设标准低,管理水平不高。陕西省大部分茶园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低产园占比高,与建设高标准绿色生产茶园差距较大。当前,陕西省茶叶种植以农户为主,种茶方法简单,茶园管理粗放,标准化、规模化茶园不多。

茶农整体文化与技术素质偏低,造成不能适时进行施肥、修剪、采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导致茶叶生产力低下,生产工艺及质量难以保证[8]。种植加工技术落后,致使陕西省茶叶市场占有能力低,茶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2.茶叶加工设备落后,生产率不高。茶叶的加工设备虽然不断更新,但机械化程度仍然较低,家庭作坊式制茶厂多,技术缺乏,设备简陋,不能形成批量。加工厂普遍沿用老式机械和加工技术,破损率高,水分含量高,条形不完整,严重浪费了鲜叶原料。此外,名茶质量不稳定,大小茶厂争原料,品牌名茶有名无量。3.缺乏龙头企业。据安溪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资料显示,该县2010 年产茶叶 6.3 万吨,涉茶行业总产值 81 亿元;而陕西省 2010年的茶叶产量为2 万余吨,总产值为21 亿元。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多重因素影响,陕西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散而多,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茶园分布在地理位置偏僻的山区,山高路远,科学种植、加工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