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和毛尖的区别(信阳毛尖和紫阳富硒茶哪个好喝)

硒宝 10-12 18:24 12次浏览

紫阳富硒茶和毛尖的区别(信阳毛尖和紫阳富硒茶哪个好喝)-硒宝网

围炉烹茶,闲聊泾河。

本期由浩子给您聊一聊茯茶起名背后的那些事。

说起茯茶,有人熟悉有人陌生,百年前是风靡丝绸之路上的爆款产品。有记载,我国百年前的南疆地区民众尤其对茯茶颇为喜爱,活跃在中亚和新疆地区的柯尔克孜族牧民更是喜欢加奶加盐做成奶茶饮用,地位比现在的喜茶还高,当年的泾阳陕商就是靠它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茯茶属于黑茶,是一种发酵茶,历史上独属于泾阳一带,由具有独特真菌培育技术的砖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成茶内含金黄色小米粒状真菌,又称其为“金花菌”,这种富含金花菌的砖茶历史上称其为“茯茶”,且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可为什么这有独特金花的砖茶非要起名为“茯茶”呢?本期就让浩子,给您聊一聊这“茯茶”名称里的秘密。

关于为什么叫“茯茶”,历史上说法有很多。有伏天做茶才能发出金花的“伏天说”;有因为税法演变分正茶、副茶的“副茶说”;有茶叶原料来自湖(fu)南所以叫湖(fu)茶的“口音说”;也有慈禧老佛爷赐名《福茶》的“赐名说”等等,怎么听都觉得这产自泾阳并且有独特金花的砖茶真的是天选之茶,它不取“fu茶”这个音都觉得对不起这茶。

可是细细咂摸,以上的这些说法似乎都难以令人信服。那又是为什么偏偏选用了这个“茯”字来命名这款茶呢?而且还用了好几百年?围绕着这个字细细想来,还确实有这么一条重要的线索,关于茯茶有这么一个说法“茯茶的茶香中带有一股独有的味道,且其效用类似“土茯苓”。那土茯苓里的“茯”字,是不是解开“茯茶”起名的关键信息呢?

“茯”

先说说这土茯苓是什么吧,它是一味中药材,主要功能是: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简单讲土茯苓的功效可以归结为“解毒”,要是我们平时饮食不当,或者由于感染,皮肤出现了湿疹等疾病,就可以使用土茯苓祛毒。如果说茯茶的效用类似土茯苓,那可不可以大胆的进行假设,“茯茶”其实是一种药茶呢?会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茯茶一直是作为一款药茶,在茶马贸易中进行着商业活动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茯茶的名称本身就有两点非常特殊的地方,一是名称内含药物专有单词“茯”字;二是名称作为单一品类出现,好似从砖茶里另立门户一般,并不符合直接起名的特点。有这么多的谜团,单因为伏天做茶有土茯苓效果就起名为“茯茶”明显不足以说明茯茶的来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看来这得细细挖掘才能窥得一二。

起名规则

说起中原农耕地区给物品起名的方式,还是非常有一套的,有非常强的规律和逻辑,并且必须符合很多要素。比如好听、好记、简单、顺口、能说清功能、能区别不同等等,也有很强的逻辑关系,所以能见到的物品名称基本都是以“特性+种类”的组合出现,特性在前种类在后,其中特性也分外形、颜色、功能、地域等等。其中比较关键的是要符合人的记忆规律,那就是起的单词字数要控制在3个字以内,2个字为最佳,因为人的识记能力范围是3个字符以内,即使有4个字以上的物品名称也都是以2+2或2+3等的组合方式出现。一般2+2的组合也常用在二级分类里,比如泾阳砖茶、富硒红茶、紫阳毛尖等等。

就拿茶来说吧,按颜色组合命名的有黑茶、红茶、白茶、绿茶、黄茶、青茶六大类;按形状组合命名的有砖茶、沱茶、饼茶、紫笋茶等;按地域组合命名的有普洱茶、蒙顶茶、紫阳茶、六安茶、黄冈茶等。茯茶也不会例外,既然格外用这个“茯”字,肯定也是在物品交换的时候商人想要着重传达的信息了吧。但是按道理,作为砖茶的一种,茯茶的起名应该起成“泾阳砖茶”,“泾阳茯砖茶”,“茯苓砖茶”这类才符合物品起名的特点,而茯茶这个名称已经和砖茶这个名称一样拥有单独分支。单就名称来说,茯茶这个名称本身就不寻常,即便名称简化,也是需要很多条件的,不是没有门槛。

文化差异

我国是个多民族多元文化有悠久历史传承的文明古国,民族间坚持着互相尊重、宗教包容、文化交融的态度。民族间资源交换、共生互通的贸易自丝绸之路开辟以来持续至今,茯茶从诞生开始就是作为重要物资进行茶马贸易,在古代茶叶专卖政策下,陕西商人由秦岭以南进茶,在关中制作加工成茶砖,销向西北游牧地区换取马匹等重要物资来盈利的。这种贸易模式涉及到多个民族之间的物品交换,多个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从民族文化的差异去寻根溯源,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饮茶史颇为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全面普及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饮茶是从中唐之后的绢马贸易向茶马贸易的转变才开始的。中原与草原多民族间的种种差异,也决定着命名习惯的差异。

以农耕民族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茶文化是以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为背景的,茶叶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还被赋予了很强的社交属性,人们在为茶叶命名的时候,则更喜欢富含寓意,彰显文化素养的起名方式。这也衍生出了很多雅致的品类名称,什么雀舌、松萝、寿眉、大红袍、碧螺春等等五花八门几百种,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原人消费观,符合农耕民族文化背景,具有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底蕴的起名方式。

游牧地区就不一样了,因为气候原因那边不产茶,但茶叶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生活必需品,甚至连口感需求都与中原地区的消费者完全不同。游牧地区小伙伴们喜欢势大力沉的口感,再加点盐巴和奶简直是人间美味,农耕地区小伙伴则喜欢清新淡雅,百转千回更为细腻的口感。游牧民族的居住特点本身逐水草而居,因为变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文化的积累也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本质上无法形成如农耕民族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这也导致了对于茶叶这类贸易物品,他们精神文化层次上的需求并不大,更多的是物质需求。

基于农耕地区特有的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背景下富含各种寓意的起名对于他们来说既无法理解也不会买单,所以不管是给它起名为“伏茶”还是“副茶”、“湖fu茶”、“福茶”、“金花茶”等等,这些针对内地消费群体的起名思路,在西北市场上没有消费者会为这些花里胡哨的起名买单。他们更喜欢简单粗暴的命名方式,物品的命名只用告诉他们这是什么,产自哪里,有什么特殊功效这些信息就可以了。

“药”

茯茶的消费群体基本以游牧民族为主,牧区人民的聚居方式、生活习惯和人畜关系与农耕地区是非常不同的。农耕地区的民族以村落为聚集,有固定的社会分工,习惯用筷子吃饭,人畜分离,也形成了具有完整医学体系的中医体系。而游牧地区的民族正好相反,没有用筷子吃饭的习惯,逐水草而居,而且缺医少药,一旦得了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如果说茯茶有类似土茯苓的功效可以用来“解毒”治病的话,那么牧民由于平时饮食不当,或者由于感染等原因造成的疾病,靠喝茯茶就可以达到很好的预防和一定治疗效果的话。对于一个肠胃疾病高发,又缺医少药的地区,有这么一款兼具生活必需品和药品两种功能的产品,不被强烈的需求本身是说不过去的。

对于茯茶本身就有“一年为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的说法,而茯茶的产地泾阳当地就有很多人亲身经历过陈年茯茶对肠胃炎的奇效经历。在当地一些材料中也有记载古时泾阳县有名的商号贩卖茯茶都是先陈化三年才对外销售的商业规则。不难想象,历史上“茯”茶特殊的命名和药品之间那千丝万缕的关系。

聊到这里,不论从命名特点、独特功效还是多民族文化间的差异都揭示了不少茯茶起名背后的那些事,但是 “茯茶”名称里的秘密,依然疑云重重。

茯茶当年是否作为一款药茶进行销售?茯茶到底有没有经历过一次改名?由于篇幅的原因稍后的内容放到下期接着聊,下期依然由浩子给您聊一聊茯茶起名背后的那些事。感谢各位关注《围炉泾河》的朋友们,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