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富硒茶在外地不好卖(恩施富硒茶哪里有卖的)

硒宝 10-12 10:34 21次浏览

仔细观察一下中国农村的富裕村庄,无一不是依靠发展集体经济起家。一般都是在村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办企业,逐步积累资金,滚动发展,其中适当地选择工业富村,商业活村,旅游兴村之路或其中的某几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因时制宜,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同时以工补农,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地域不同,条件各异,但殊途同归,都以不同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包就灵,而是人一包就私,机器一包就旧,个人包包越包越鼓,人心越包越散,集体经济一包就跨,集体创造的剩余价值流进了私人的口袋,最后“三农”问题就出现了。

这些走集体道路的村子才是中国最后的基石,也是中国农村建设的最后希望!

鹤鸣八峰楚天阔

—-湖北省鹤峰县八峰村

八峰村,地处鹤峰县西北部,面积9.35平方公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后,该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姚绍斌的带领下,创办药化产业,将一个原来集体经济仅有0.47元、一把破算盘和一张缺腿抽屉的小村,变成了如今拥有资产近4亿元的“省管高新技术开发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26亿元,创利税43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313元。八峰村党总支连续三次被树为省级“十面红旗”之一,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恩施富硒茶在外地不好卖(恩施富硒茶哪里有卖的)-硒宝网

一、打响五场战役,穷山村走上富裕路

八峰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的一个原来偏僻落后,现在又被誉为“深山明珠”的苗家山寨。全村平均海拔1200米,原来是坡陡路窄地少,山秃水缺人穷。有八大难题:山荒、水荒、粮荒、钱荒、上学难、行路难、治病难、照明难。因为偏僻贫穷,外地女人一般都不愿到这里做媳妇。民谣:“有女莫嫁八峰山,嫁到八峰遭苦难;要嫁八峰备三件,水桶、弯架子和棺材板”;“山坡鬼剃头,滴水贵如油;黑灯瞎火熬,钱粮世代愁”。

1974年,本村苗族青年姚绍斌高中毕业回到八峰村。年底,他作为八峰唯一的“文化人”接任了大队会计,也第一次真正盘清了这个村的“家底”:人均收入68元,人均负债71元,集体积累为零,村里的存折只有4角7分钱,是鹤峰县的特困村。村里如此贫穷的状态,深深地刺痛了这个有志青年的心,他决定一辈子留在八峰,为改变家乡面貌尽力。1978年中秋,姚绍斌与十多个热血青年聚集在八峰山垭口上,商量着致富的路子。当时的八峰村还没有通电,一到夜晚,就沉浸在漆黑和寂静之中,而山那边的却是万家灯火的鹤峰县城容美镇。望着灯火辉煌的鹤峰县城,他们也决心建设一个崭新的八峰。姚绍斌发誓说:“城里有的,我们也要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从此以后,直到1982年他担任支部副书记、书记,1984年任八峰村党总支书至今,他都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带领全村人为了这一誓言,为了让父老乡亲们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而拼搏。那年上任伊始,姚绍斌就果断地动员群众废除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大胆推广新的耕作技术,解决社员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接着,姚绍斌就和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先后打响了“五大战役”。

第一战役:治山。

八峰村的优势在山,但山大,山险,开发难度大。党支部按照中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政策精神,实行“全民公决”,将村里一万多亩宜林地,除划分2000亩给农户作自留山外,全部由集体统一经营,大念“山字经”。干部群众吃在山上、住在山上,以“兵团作战”的形式,植树造林。历经十余载不懈奋战,山山岭岭终于重新披上了绿装,鹤峰第一景“八峰耸翠”终于又焕发出了迷人的魅力。全村集体林面积现已发展到13000亩,其中以杜仲、厚朴、黄柏、茶叶为主的高效经济林计24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0%,“绿色银行”存量价值达5000万元以上,人平10多万元。同时,水果园、小茶园、小竹园、小棕园、小药园等庭院经济如一幅幅风情画卷,点缀在农户的房前屋后,总面积达960多亩,仅此项收入每年人平就可达700多元。“山荒”不再,层岭聚宝,铺天盖地的绿色财富为20多年来村级经济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战役:引水。

为了根除“水荒”的困扰,让村民喝上自来水,解决工业用水问题,姚绍斌决定在大沟修提水工程。大沟,悬崖陡壁,“神仙怕,鬼发愁,滑倒麒麟摔死猴”,从外地请来的民工望而生畏:“天哪!不要命啦!钱是小事,命是大事。”姚绍斌横下一条心,拉起他的“战友们”组成党员“敢死队”,腰缚棕绳,背负百余斤的建筑材料悬空作业,全村人将建筑水池、建水库所需的砂石、水泥、石灰、钢筋、水管等材料沿着陡峭的山路,从10里开外、海拔落差800米的山下县城往山上背。几年下来,全村每人平均背了40吨!凭着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八峰山上终天建成蓄水7.5万立方米的水池,同时铺设引水钢管1.5万米,垂直高度达500多米的提水工程建成了,清澈的山泉引入了各个农户以及后来进驻的机关、厂矿和学校,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第三战役:拉电。

当时,村里连买一把扳手的钱都没有,何谈拉电?在电力部门的支持下,总算材料国家帮助,但还有许多开支。姚绍斌就把自家园子里的棕皮剥下卖了,买了一把扳手。全村干部群众也都迎难而上,白天上山砍树做电杆,晚上打着火把、电筒、在月光下挖坑、栽杆、架线。一台变压器,20多名党员、干部想尽了办法,吃尽了苦头,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才抬上八峰山,这才终于有了电。

第四战役:修路 。

“要致富,先修路”。把汽车请上山是几代人的梦想。八十年代初,有关部门决定修通县城至坪溪乡的公路,姚绍斌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迅速请专业技术人员勘测设计了一套公路从八峰村经过的方案,并提出不要土地补偿费和农户搬迁费。方案被采纳后,便紧锣密鼓地组织群众义务投工,男女老少齐上阵,日夜奋战,修通了干线至各村民小组的支线。到九十年代初,八峰村“行路难”的历史宣告结束,公路入户率达到了80%。

第五战役:兴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无工不富”。七十年代末,村委会一班人开始盘算如何发展集体企业,引导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向小康迈进。当时村里拿不出办企业的启动资金,姚绍斌同志就和其他村干部每人筹资1000元,买了一套加工设备,建起了村史上第一个集体企业——茶叶粗制加工厂。一年下来,盈利1500多元。群众第一次品尝到了“无工不富”的道理。以此为起点,又采取“滚雪球”的办法,相继办起了木材加工厂、饲料加工厂、酿酒厂、养猪厂、建材厂等“农字号”企业,使村里的资源逐渐得到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到1988年,村办企业总产值达到81万多元,人平均纯收入近千元,这在当时的山区农村已是凤毛麟角,八峰村从此成为一个名震湘鄂边区的富裕村。1988年3月,姚绍斌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在雄伟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商讨国家大计。

二、打造东方氨基酸王国

1988年3月,姚绍斌在参加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听到专家们谈到国内氨基酸原料生产是一个空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头脑中渐渐升腾。利用开会的空闲时间,他跑到了当时闻名全国的天津大邱庄参观学习,暗下决心要在八峰办一个像模像样的工业企业。

回来后,经过多方考察和反复咨询,确定了要办一个生产医药原料药的氨基酸厂。可是大伙儿心里都没底,高科技加工企业所需的原材料、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等,八峰一样也没有,这与建造空中楼阁有什么两样呢?但姚绍斌对此却信心十足,他决定借鸡生蛋。没有技术,他们从高等院校、科研所聘请来了教授、专家和技术人员;没有资金,他们跑州、省农业银行和扶贫开发部门,以一贯诚实守信作保证,以村办企业和林场价值作抵押,终于筹集到了启动资金。

1990年3月,氨基酸厂建起来了,可是经过多次试运行,生产仍然不能正常,原料消耗居高不下,企业亏损严重。那段时间,八峰山上到处是怨声载道,许多人心里打着退堂鼓。但村干部们却没有泄气,他们知道,要办大产业,就必须有遭受挫折的心里准备和迎难而上的巨大勇气。他们和专家、技术人员反复测试、研究,查明主要原因是设备质量不合格和工艺流程需要改进。为了筹集更换设备的资金,这些质朴、敦厚的山里人卖猪、卖粮、卖烟叶、卖棕片,全村筹资。在苦苦争取下,又得到州农业银行40万元的贷款。1991年上半年,甘氨酸厂投入正常生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创利税近百万元。

随后,氨基酸原料药工厂扩建、氨基酸口服液和氨基酸营养酒上市,短短几年时间里,“八峰”这个两个字总在不停地跳跃,欢腾。氨基酸原料药、口服液、营养酒及氨基酸制剂四大系列、30多个产品横空出世,并畅销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了产品下山过海的神话。八峰人终于拥有了别人没有的东西。1997年对八峰药化工业总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组建了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使企业实现了由乡村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吸引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高新投资集团公司等战略伙伴的加盟,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经过艰苦的奋斗,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氨基酸行业的领头羊,从2000年起到2006年止,连续7年向国家缴纳税金11334万元,年均缴纳1619万元。7年给县内缴税7441万元,平均每年缴税1063万元。自2003年始,八峰氨基酸口服液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连续三年达81%以上。具有领先国际水平科研实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八峰药化,被国家科委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和氨基酸国产化、产业化基地,产品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肩与日本的“味之素”,德国的“迪高沙”成为国际氨基酸领域的三大知名品牌。

但是发展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也曾经遭遇了挫折。2005,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徐某在新项目招标过程中大量受贿,并将公司重要商业机密出卖给武汉某公司。徐某害怕事实暴露,恶人先告状,并收买不良记者发表负面文章,使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遭受了严重损失。在公司元气大伤的情况下,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2005年5月31日,在姚绍斌和中国三江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洪至高的主持下,八峰药化与中国三江航空工业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06年9月底,三江航空工业集团正式入股八峰药化,成为八峰药化的控股股东,双方强强联合,合力打造东方氨基酸王国。

一业为主,多元发展。八峰村在打造东方氨基酸王国的同时,也注重发展本乡本土具有优势的酿酒、茶叶和生态旅游等产业。2007年,八峰经济开发区成立了湖北·鹤峰土王酒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200万元。企业在融合中国千年历史酿酒经验和现代高新酿酒科技的基础上,深挖武陵地区浓郁的土家族、苗族酒文化,开发出了土王1331、土王贡、星级土王醇、土王宴等系列酒,已经成为湖北西部的名酒。

八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硒矿储量丰富,所产茶叶无污染而且富含人体需要的硒元素。八峰农工商公司,年生产优质富硒茶300担,创利润300多万元,创税收120万元。八峰村还立足八峰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1.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百万。八峰村原是一个与原料、技术、人才和市场都沾不上边的穷山僻壤。今天,它却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种积极因素,发展起中国最大的氨基酸产业化基地,成为工业化、现代化繁荣美好的城镇。

三、建设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里人有的,我们要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这是八峰人在创业之初的誓言。它注重的是“我们”,是村民全体。经济发展起来后,有了财力作后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八峰村对村民实行了“八免”(即免交提留、免费上学、免费就医、免费用电、免费用水、免费加工粮油、免费看电影电视、免费理发)和“八补”(节育手术补、村民养老补、干部退休补、改善居住条件补、建省柴灶补、购买电视机补、通户公路补、购高档商品补)的福利政策,达到退休年龄的村干部享受每月480元的退休工资,老年人每年享受1800元的生活补助。这些举措使全村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八峰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发展。

村里对居民小区建设统一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累计投入700多万元,建成了5个居民小区,全村160户村民全部住进了居民小区。八峰还着力构建弱势群体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健全“五保户”、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同时,还把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洒向了更广的范围。先后招收了300多名县内的贫困户子女和下岗职工进厂工作,体现了八峰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仅物质富裕不能算作真正的富裕,要让群众生活富裕,身体健康,精神充实,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村里先后投资800多万元,建起了从幼儿园到成人业余学校的“一条龙”教育,把培育新型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企业还投资400多万元,开办了广播电视转播台,开通了有线电视,建起了卫生院,解决了村民看病就医的问题。今日之八峰,到处充满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气息。每天早晨,工人们在《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社会主义好》三支革命歌曲声中步入工厂,赌博、打架等一切恶习在八峰没有丝毫生存的土壤;职工俱乐部、蓝球场、歌舞厅、图书室、健身房、森林公园等成为人们娱乐、休闲、学习的主要场所。

鹤峰县燕子乡朝阳村属典型的高寒贫困山村。1996年,八峰村本着共同富裕的宗旨,向县委、县政府主动请缨,对朝阳村进行结对帮扶。10年来,八峰村向朝阳村共投入资金、物资1200多万元,为朝阳村农民脱贫致富“输血”,为朝阳村打通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开通了迈向小康的康庄大道。2005年,朝阳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9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3元。由8年前的全县倒数第二,上升到该县经济十强村之一。八峰村因此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

四、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30多年里,姚绍斌的头衔不断变换,从大队会计到党委书记,从一介平民到知名企业家和全国劳动模范,从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到中共十五大代表,不算省、州、县授予的各种荣誉,仅全国性的荣誉就有“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厂长(经理)”、“全国星火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中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等多项,但他作为共产党员的本色没有变。他给八峰的党员干部规定了一条行为准则:在八峰的土地上,只有艰苦奋斗的义务,没有贪图享受的权利。“精诚团结、克己奉公、自我加压、开拓奋进”的八峰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不断地发扬光大。“心中有危机,市场就没有危机”的经营哲学,“做事就是做人,辛苦就有幸福”的价值观念,“为人才构筑舞台,让业绩证明能力”的人才理念,“老老实实做人,坦坦荡荡处事,兢兢业业工作,点点滴滴创新”的行为理念,“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的职业道德理念,在他身体力行的带动下,已逐步变为八峰人的自觉行动。

这些年来,他和党总支成员年出勤大都在350天以上,且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节假日、双休在他心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对此,群众深受感动,所以每年年底评奖时,每次给他评的都是一等奖金,但是他每年都只拿二等。客人为找他办事,经常请吃请送,他无一例外的拒绝,若实在拒绝不了,就如数交给财务入账。1998年县政府发给他8万元奖金,他领到后的第二天,便给100多名干部每人发了200元,其余的交给财务科纳入集体财产;2001年,鹤峰县政府奖给八峰药化50万元,表彰其在纳税方面的贡献,其中10万元明确给予姚绍斌个人。对这10万元,姚绍斌又是分文未动,全部交归集体。多年来,他上交财务入账的红包、慰问金、贵重物品,还有上级的各种奖金等近100万元。这些钱,不是用做企业的发展基金,就是捐给学校用做奖学金,或者扶持村里的困难户。凡是要求一般党员、干部做到的,他总是率先做到。

八峰办事有一条规矩:就是“该办的事,不送礼也得办,不该办的事,送礼也不办”。1989年,姚绍斌的表妹夫中标承建氨基酸厂的土建工程,还只建起一层楼,就被发现有偷工减料现象,当时姚绍斌就与主管工程的人员一合计,立即终止了合同,取消了表妹夫的承包资格。

古语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姚绍斌和村党总支一班人凭着一身正气,以纯正的党风带出了文明的村风、厂风、民风。

姚绍斌作为八峰村党支部书记,视党的事业如自己的生命。他十分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置一流的基层干部队伍。始终坚持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不断强化村组织建设。狠抓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民主决策,规范管理,紧紧围绕八峰村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学习,自我完善提高。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进而提高村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加强对干部的廉洁勤政建设。姚绍斌带领八峰村党总支一班人,制定了党政廉政建设的具体方案和管理制度。按照“十不准”要求,禁止群众给领导拜年、送礼,倡导廉洁从政,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多年来,姚绍斌书记总是把评优评模、工资晋级的指标主动让给工作在一线的普通干部职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党、对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忠实地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诺言。

八峰地处深山高峰,也恰是一方精神象征和理想高地,这种环境不仅为八峰事业持续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而且为姚绍斌和八峰人启示着崇高、质朴、坚毅、永恒的精神动力。姚绍斌和八峰人把“肩负使命、报效母亲”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不懈地付诸行动;作为党和人民的优秀儿女,永远铭记对一方水土的责任,铭记为人民服务的重任,为父老乡亲谋福祉,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