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制茶工艺流程(紫阳富硒茶制作过程)
编者按
“茶乡风光好,茶农幸福长。”陕南紫阳是“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最美茶乡”,富硒茶产业是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脱贫增收的“绿色银行”和“金字招牌”,凸显出无尽的希望和无穷的魅力。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一代代、一批批紫阳茶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茶人风貌、茶人风格、茶人精神,为振兴富硒茶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紫阳文艺开辟“紫阳茶人”专栏,以“生活在茶乡,建设新茶乡”为主题,陆续推出致雅致和致道的优秀茶人茶事文章,欢迎广大作者赐稿。
神奇的茶叶人生
李胜璋
紫阳富硒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茶人的奉献,田元成就是大家熟悉的紫阳茶人之一。他是紫阳第一个学茶叶专业的大学生,他工作没离开过茶叶系统的,长期从事培育丰产茶园、研究推广烘炒青紫阳毛尖制作工艺、研发三支名茶、制定天然富硒茶标准等工作,是紫阳富硒茶开发的先行者,为紫阳富硒茶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说:“茶叶神奇,给他人生也带来了更多的神奇。”
1957年5月出生在紫阳县汉王镇的田元成,1975年紫阳县汉城高中毕业,下乡锻炼两年后,1977年时逢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康农校畜牧兽医班。1978年进校学习一年后,安康农校扩大规模,增加蚕桑、茶叶专业,在已有的农作、畜牧兽医两个班中选拔了10个人分别送到江西省婺源茶校、安徽省屯溪茶校、四川省南充蚕桑学校学习茶叶、蚕桑。田元成被选中安排到婺源茶校学习,成为解放后紫阳人第一个学茶叶的人。1980年12月毕业,被分配到全县最大的茶叶产区紫阳县红椿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两年时间,凭着双脚,他跑遍了全区6个乡镇56个社队茶场和60个大队的18000多亩茶园。结合茶园生长和管理现状,包括传统落后的茶叶加工技术,提出了低产茶园改造、丰产茶园培育、茶叶机械化加工的建议。1982年,他指导全区加工的炒青茶被县茶厂定点收购,价格比传统晒青茶翻了一番,使县茶厂后期成为上海口岸出口炒青绿茶的主要原料基地。在安康地区茶叶生产表彰会上,红椿区有10个社队茶场成为全安康100个受表彰奖励的社队茶场之一。这一年,他按照在学校学习的手工茶制作技术,手把手地教会了6个乡镇的茶叶专干做手工茶。特别是他选择红椿区具有代表性的红椿镇茶场茶园,亲手采摘制作手工茶,寄给省茶叶公司、省农业厅,请茶叶专家审评,得到了陕西省农业厅和陕西省供销社两个茶叶主管部门的认可。
由此,田元成在1983年被陕西省农业厅推荐选送到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全国茶叶干部专修班学习。全省仅有两个名额,这是农业部定点培养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的举措,毕业学员发放大专学历毕业证书。田元成1984年2月毕业后在红椿区农技站工作了半年就被调回紫阳县城在多种经营局工作。他负责县多种经营局茶叶技术推广站工作,工作天地更为广阔。他向领导建议从基层选调了两名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充实茶叶技术推广力量,率领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一班人,在全县开展了低产茶园改造、茶园丰产栽培试验,茶叶加工技术培训和指导。他记得最清楚的是1986年春季,组织茶叶技术推广站的4名技术干部到双桥区四坪乡四坪村茶厂现场指导加工手工炒青茶,改干燥方法由传统晒干为烘干或者炒干,从中选送的样品获得了全省茶叶质量评比第一名。由此,安康地区确定1987年全地区茶叶质量评比会议在紫阳举办。紫阳茶叶样品获奖达到50%以上,其中紫阳茶叶技术干部郭连举在蒿坪区复青乡三星村制作的紫阳毛尖获得安康地区1987年茶叶质量奖第一名。从此开始,紫阳绿茶手工烘炒青加工技术得到公认。手工烘炒青加工烘焙技术改变了紫阳毛尖茶的质量,带来的是茶叶价格的上涨。紫阳毛尖茶价格由传统晒青毛尖6.9元一斤,上升到手工烘炒青毛尖60多元一斤,最低一斤烘炒型毛尖茶价格也在38元以上。田元成顺势而为,从镇巴县协调回50口龙井大锅发放到全县产茶大村,推广名优茶手工烘焙干燥加工技术。当年全县加工名优毛尖茶15吨多。由于紫阳县具有成熟的烘炒型茶叶加工技术,使紫阳茶连续在安康地区和陕西省茶叶质量评比中获得大奖,受到省农业厅和地区林特局的表彰奖励。
作为紫阳县茶叶技术推广站站长的田元成,对丰产茶园的培育也是他的技术推广重点工作,主要从茶树的定型修剪和整形修剪着手培养丰产树形。第二个就是抓土壤管理,通过增施肥料、对茶园深耕等措施改善土壤质量。最突出的工作就是改原来的冬挖茶园,为秋挖茶园。为了尽快引导和改变茶农茶园管理的落后习惯,用紫阳人爱说顺口溜的特点,编了“七挖金、八挖银,晚挖茶园不得行”(即七月挖茶园收金子、八月挖茶园收银子,再晚挖茶园没收入)的顺口溜引导茶农。把茶园管理与全县开展的林特建园七、八、九大会战相配套,培育社队茶场的丰产茶园。高桥区龙潭乡龙潭茶场、何家堡茶场培育的丰产茶园亩产达到110斤,比农调队定点调查的全县茶叶平均亩产量47斤翻了一番。由此首批试点培育的5000亩丰产茶园给茶农增加收入450余万元。当年田元成主持和参与的低产茶园改造推广项目获得安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5月,田元成为了紫阳茶走得更远,茶农的价格卖的更高,背了10斤自己用烘焙型工艺制作的紫阳毛尖茶到北京市茶叶公司王府井大街碧春茶庄找到石承总经理介绍推销紫阳毛尖,通过现场开汤冲泡品鉴紫阳毛尖茶后,石经理十分惊诧,没想到陕南还有这样好的产品。当即留下了10斤茶叶,并以每斤茶38.5元的价格给紫阳县茶叶技术推广站打下欠条和收货单。事后紫阳人看到王府井大街碧春茶庄紫阳毛尖零售价是每斤150元,是他们进货价的3倍多。田元成又带着茶叶从北京辗转到安徽农学院专程拜访他的老师——国家制茶泰斗陈椽教授,陈教授在他的工作室对紫阳毛尖茶和九华毛尖进行对比审评后,对紫阳毛尖给予很高的评价。田元成记得审评结束时,陈教授的研究生打算把紫阳毛尖叶底倒掉,陈教授对田元成说:“小田,这个茶很好不能倒掉,倒到紫砂杯里,下午我还要喝”。陈教授主要是珍惜紫阳茶的好品质。得到自己老师的肯定,田元成对自己用烘炒型工艺制作的紫阳毛尖茶信心更足了。此后,他又带着茶样专程到杭州中国茶叶研究所拜见程启坤所长及阮一城研究员、茶叶审评室沈培和研究员等茶叶专家,通过各位专家的评审座谈,对紫阳毛尖茶研究开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当时紫阳县政府县长李振华刚好在杭州参加全国扶贫开发干部培训班学习,听了田元成的汇报,让田元成再主动联系,他前往中国茶研所与茶研所的领导及专家一起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
紫阳参加座谈会的有时任县扶贫办副主任邱直赞,时任县农行行长张文甫。会后,李振华县长代表紫阳县人民政府邀请茶研所领导及专家到紫阳实地考察并给予技术指导。9月份,中国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兼所长程启坤、茶叶研究员阮宇成、茶叶审评研究室主任沈培和等一行5人到紫阳县围绕全国扶贫开发、硒的发展和利用、名优茶开发,到紫阳实地考察指导。考察了县茶叶研究所,城关区和平、焕古茶园,参观了县茶厂生产加工包装车间。由此开启了紫阳县与中国茶叶研究所长期战略合作的先河。通过全面考察紫阳茶叶生产和县茶厂茶叶精制加工及经营,首次提出了紫阳茶叶加工机械化,重点开发名优茶,尽快打出紫阳富硒茶的品牌。在专家们的建议意见下,紫阳县由此把延续了几千年的紫阳茶正式更名为紫阳富硒茶。1988年,紫阳县科委在中茶所的指导下确定了紫阳富硒茶的两个科研项目。田元成自始至终参与,并且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他记得与紫阳县茶叶研究所老专家程良斌合作,在和平茶厂、毛坝关观坪山国营茶场进行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名优茶研制开发中,他昼夜不停地在茶厂工作。一天下午,他接到家里电话,说女儿出生了,他连忙请假回家照顾妻儿,但在家里住了不到一个周,他再也呆不下去了,他挂念着科研项目,因为名优茶加工季节不等人,不能因为自己家事耽误了科研项目进程。
他安慰好妻子后,就继续到和平茶厂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杀青工艺中求最科学的减重率一个研究细节,田元成连续杀青了17锅鲜叶,程良斌测试重量结果,减重率基本一致。说明同一批鲜叶杀青程度工艺控制刚好一致。后来这批茶作为样品参加全省茶叶质量评比,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后来又与地区林特局茶果站合作,开展了全区丰产茶园培育和机械化制茶研究等工作。地道的紫阳茶叶技术人员田元成在紫阳名优茶名声鹊起时,他发现了名优茶质量标准的问题。认识到产品质量的控制是紫阳富硒茶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滋生了起草制定紫阳毛尖茶标准的想法。1988年,他提出了制定紫阳毛尖茶地方标准的建议,很快得到了紫阳县茶厂王道文、紫阳茶试站胡兴礼等茶叶专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的支持,他执笔制定了《紫阳毛尖标准》,于1988年5月1日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紫阳毛尖茶地方标准》(DB/6100 X55 011—88)。这个标准由田元成、王道文、胡兴礼参与起草,由陕西省农牧厅、陕西省食品工业协会提出。
1989年紫阳县决定成立茶叶局,田元成担任茶叶局业务副局长后,主要负责推广名优茶加工机械。先后扶持新建了紫阳县名优茶公司、紫阳县春雷茶厂、向阳茶厂等茶叶企业。与此同时,结合江苏与陕西对口扶贫,重点对紫阳县名优茶加工工艺进行提升改造,先后引进江苏碧螺春和浙江西湖龙井一些先进的加工技术。特别是借鉴龙井茶的理条、足干焙香等技术,对紫阳毛尖茶加工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在紫阳富硒茶名优茶研究过程中,全县茶叶技术骨干先后研发出了紫阳翠峰、紫阳银针、紫阳香毫三支名优茶。加上传统工艺制作的紫阳毛尖四个品种先后分别获得西部地区“陆羽杯”名茶奖和中国优质食品金奖及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名茶奖。这些荣誉大大地提高了紫阳毛尖茶的知名度。1989年9月,紫阳富硒茶在北京通过鉴定,该消息的对外公布,进一步扩大了紫阳富硒茶的知名度,中外茶叶人士更是对紫阳富硒茶青睐有加。1990年,安康地区首届饮茶节在紫阳召开。这年,田元成因参与紫阳毛尖研制并参与陕西省名优茶标准的制定和陕西省农业技术科学普及推广等项目工作,分别获得了安康地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他所研制的紫阳毛尖被省政府授予省名牌产品,紫阳县政府破例奖励了10000元;他开发研制的紫阳翠峰名茶,获得秦巴茶王称号,并获得省名牌产品奖。在这期间他在《中国茶叶》《浙江茶叶》《安徽茶叶通报》《贵州茶叶》《江西蚕茶通讯》《陕西农业》等刊物发表茶叶论文20多篇,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被评为陕西省农村科普宣传先进个人和紫阳县优秀科技工作者,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茶叶高级农艺师,被各新闻媒体报道称之为“茶乡才子”和“争着抢的科技达人”。他也被多次推荐当选县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委员。
他担任紫阳县茶业局局长后,围绕紫阳富硒茶产业的持续发展,结合全国茶区的科技进步和市场主体变化,积极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献计献策,通过组织县上四大班子领导走出去学习福建安溪县、浙江省新昌县、安徽繁昌县等地先进经验后,统一紫阳县持续加强基地建设和茶叶专业市场建设的思想,走专业化、标准化发展之路,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因而有了由田元成等5人起草的《紫阳天然富硒茶标准综合体》,该标准由陕西省供销合作社提出,陕西省质监局2003年9月9日发布。陕西省地方标准《紫阳富硒茶标准综合体》成为全国富硒茶独有标准综合体,抢占了富硒茶生产和销售制高点。该标准的发布实施,规范了紫阳良种丰产密植茶园建设和茶叶加工体系建设,推动了茶园建设良种化、标准化、园林化、生态化,茶叶加工体系建设工厂化、工业化、标准化。通过连续三年的努力工作,紫阳县茶叶产业发展取得长足的成绩,引起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陕西省发改委以“以工代赈”项目下达扶持紫阳茶产业发展项目资金300万元,2006年又下达了项目资金200万元。与此同时,争取国家技术监督总局下达了“紫阳县茶园标准化建设示范项目”。在标准化茶园建设中,注重选育无性系良种,推广标准化建园良法。在田元成任局长的10年间,全县新建良种密植丰产茶园10万亩,由此推动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18万亩。
标准化建园打基础,标准化建设茶叶加工厂,生产出品质好的茶叶产品是关键。田元成在全省率先组织了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厂房面积不低于1200平方米,机械设备引进要求达到“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通过项目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引导,全县茶叶生产和销售实施“五统一”,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此提高茶叶生产综合效益。新建茶叶标准化示范加工厂10座,茶叶加工厂达380多家,成为陕西省发改委重点扶持对象和指定参观学习示范基地,被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确定为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这些基础工作成为以后“紫阳富硒茶”申报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产品做好了必备的条件准备。与此同时,他亲自撰写材料,三次进京申报的紫阳富硒茶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紫阳富硒茶地理证明商标,紫阳县列入“中国名茶之乡”,分别得到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中国茶叶学会的批准,使紫阳富硒茶拥有了“三块”金字招牌,分别成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产品”“中国名茶之乡”。也因此,紫阳县政府评为全国茶叶标准化建设先进集体,田元成也被评为全国茶叶标准化建设先进个人,并当选为安康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和第三届政协委员。
2017年,在茶叶系统工作一辈子的田元成退休了,但身为茶叶高级农艺师的他,对紫阳富硒茶的热爱和眷顾不会停止,仍然在为紫阳富硒茶产业发展默默的做着贡献。不仅为紫阳县几个茶叶品牌龙头企业做顾问,出谋划策、培训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和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还为千家万户的茶农进行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利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信息,提高茶农收入;并利用自身在茶叶行业中的影响,积极争取有关茶叶科研项目。利用紫阳丰富的茶树资源和夏秋茶原料,开发研制紫阳富硒红茶、黑茶、白茶和黄茶,积极参与修订《紫阳富硒茶标准综合体》,承担国家农业部全国富硒茶行业标准的修订和陕西省相关茶叶标准的审定,担任陕西省名优茶评审委员会委员,安康市茶叶协会副秘书长,安康学院陕西省茶叶重点试验室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针对农村新型农业主体的变化,紫阳富硒茶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需要,他受邀成为紫阳县总工会、紫阳县人劳局技能培训中心、紫阳县茶业局、紫阳县农林科技局、紫阳县市场监督局联合举办的职业茶农培训高级讲师和班主任,为全县培训职业茶农、茶叶职业经理、评茶员、茶艺师1500多人。既普及了茶叶专业知识,又提高了茶叶综合理论和各项技术水平,为茶叶企业和全县茶业科学发展培养了职业型人才。结合大众媒体的发展,他又积极建立和加入各种传播媒体,积极发布各种茶叶知识、技术信息、茶文化知识、市场信息,培养新一代茶人和茶叶及茶文化爱好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茶叶大叔”和“大叶泡茶神”。
他对茶业情有独钟,一往情深。他见证了许许多多茶叶的神奇故事,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茶叶成就了他人生的意义,茶业必将伴他走过神奇人生的辉煌历程!
李胜璋,男,1963年出生于陕西省旬阳县蜀河镇。大学文化程度,系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紫阳县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紫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因工作关系参与编写《可爱的紫阳》、《紫阳脱贫攻坚纪实》、《走出贫困》《希望的田野》等书籍;策划编辑《紫阳脱贫攻坚记事》、《汉水硒陶》、《紫阳园区印象》等摄影画册;为《襄渝往事》等书刊策划拍摄照片。写作、摄影既是原来自己喜欢的工作,又是后来个人业余爱好。在国家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100余篇(幅)。撰写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讲稿受邀到多地讲授。
往期推荐
点击打开▼
【紫阳茶人】丁文:紫阳茶苑拓荒者
【紫阳茶人】谭华锋:从“贡茶”故里走来
【紫阳茶人】唐丽:牵手金桔硒茶的结缘人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