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富硒农产品有限公司(广西桂林农产品)
5月13日,梅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会召开,强调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打响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等“梅字号”农业品牌。
“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农特产品或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产品。
柚子全身都是宝,柚花可用来制作香氛。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梅州是农业大市,素有“东学梅州、西学高州”的美誉。近年来,梅州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持续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立足资源禀赋
发展绿色种养
一场龙舟水过后,林间“精灵”撑开了小伞。在位于平远县仁居镇上远村的广东原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仿野生灵芝种植基地,农户们正在山间忙碌着。
“平远县生态环境特别好,森林覆盖率达77.55%,十分适合灵芝的生长,这是我们选择平远的主要原因。”广东原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林介绍,公司建立了标准示范种植基地,开发、种植、管理严格按照标准执行。
平远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灵芝种植。受访者供图
“比如在灵芝种植阶段,我们只撒石灰消毒,不打农药。此外,使用物理防治病虫害,确保绿色有机。”吴林介绍,目前该公司在平远建设了6个基地,面积达3000亩。
得益于良好的生态与绿色有机种植,今年广东原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灵芝茶入选为深圳手信。随着灵芝被正式纳入药食同源目录,灵芝前景愈加明朗,该公司今年扩大种植面积,新增3个种植基地。
“现在越来越多人重视健康、养生,对食品安全要求更高,梅州农企要坚持绿色有机种植。”吴林认为,梅州地处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森林覆盖率达74.54%,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上,梅州的优势在生态,潜力也在生态。
“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近年来,梅州深挖当地“土”的资源,立足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向山地要效益,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区域优势的产业。目前,全国1/5、全球1/10的柚子,全省1/4的茶园,全省1/7的乳鸽,均出自梅州。
在打造柚果、茶叶、稻米、蔬菜、预制菜五大农业集群的基础上,近年来,梅州还鼓励各地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把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出一批“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
平远县上举镇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逐渐形成了集培育、种植、深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致富路。
蕉岭县三圳镇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该镇根据各村特色,建成莲子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等,打造“一村一品”,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兴宁市龙田镇发挥肉鸽养殖传统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肉鸽养殖,发展肉鸽深加工等产业链,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壮大特色产业。
……
随着乡村产业的快步发展,一些土生土长的小产业逐渐培育成了当地支柱产业,各地相继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梅州已形成“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及由点连线、由线结网的产业格局,正推动村、镇、县三级有机衔接,让小特产迈向大产业,推进富县强镇兴村。
打造特色卖点
提升竞争优势
刚刚结束春茶采摘,梅州市小密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婷便启程前往广西桂林。此行,李玉婷与数十名农业企业家参与梅州市关工委农村创业青年赴桂学习培训班,重点是学习如何充分利用富硒资源,努力发展特色农业。
梅州距离桂林虽有700多公里,但在发展特色农业上有着共同点:生态、富硒、长寿。近年来,桂林大力发展生态富硒农业,推动富硒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出产的沙糖桔、罗汉果、西红柿、优质米等特色农产品因“富硒”“养生”而备受市场青睐。
桂林经验对于梅州而言有何借鉴意义?“要打响‘梅字号’品牌,要着重在‘特’字上下功夫,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茶叶为例,全省多地都有种茶,梅州茶叶的区域特色不够突出。”业内人士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梅州农特产品应打好“富硒牌”“长寿牌”,把特点变亮点和卖点,提升品牌辨识度与市场竞争力。
梅州作为广东唯一的“世界长寿之都”,拥有8280平方公里富硒土壤区域,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2.3%,土壤硒平均含量达0.7毫克/公斤,比国家富硒标准高出75%。
“梅州富硒长寿资源全国少有,是广东省乃至我国生产长寿富硒高端食品的最佳基地,这为梅州打造绿色高端的长寿富硒品牌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梅州市农业农村局特色农产品发展中心主任吴水欣介绍。
事实上,含硒土壤种出来的并非都叫富硒农产品,需要通过富硒栽培技术,将无机硒转化为人体可吸收的有机硒。近年来,梅州充分发挥梅州土壤资源优势,大力推广富硒栽培技术,在5个县(市)区开展富硒农产品试验示范,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富硒产业。
在梅江区,当地联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潘灿平教授专家团队,开展富硒茶、富硒水稻、富硒鸡蛋、富硒灵芝等提质增效试验示范,茶叶累计示范1000多亩。
2023年,梅江区12个茶叶产品送检达到富硒茶标准,被梅州市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中心授权使用“梅州硒茶”品牌专用标志;1个大米产品被授权使用“梅州硒米”品牌专用标志;2个灵芝和灵芝孢子粉产品授权使用“梅州硒品”品牌专用标志。
“使用富硒茶栽培技术种植的富硒茶,叶片更厚、口感层次更丰富,销售价格也更高。”李玉婷介绍,随着大众对富硒茶认识度的提高,产品的销量也正在逐步攀升。
“我们一开始是试验了20亩,现在提升到了300亩,相继推出了富硒红茶、富硒绿茶、富硒白茶等产品。”李玉婷表示,参观完桂林当地的富硒产业发展,对发展富硒茶更有信心。
信心也来自市场的反馈。“普通茶叶卖150元/斤,而富硒茶能卖到380元/斤。”梅江区西阳镇茶叶协会会长、清凉山苑兴茶庄负责人熊苑兴通过发展富硒茶尝到了甜头。
“我们主要走定制路线,产品销往珠三角、潮汕地区。从市场反馈来看,富硒茶前景广阔。”熊苑兴介绍,发展富硒茶每亩可增收5000元左右,接下来公司计划扩大富硒茶面积,同时引导清凉山茶农使用富硒茶栽培技术,共同做大富硒茶产业。
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产业增值
5月正值金柚疏果期,梅县柚农李庆宏格外忙碌,一上午就修剪出堆成小山的小柚果。
以往李庆宏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小柚果废弃在果园里,如今有了公司专门收购,李庆宏不仅有了笔额外收入,还解决了小柚果的清运问题。
过去无人问津的小柚果为何成了香饽饽?答案就在产业链上。走进梅县区城东镇广东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深加工基地,只见一个个青绿的小柚果经过逆流提取罐、离心机、浓缩机、结晶平台等生产设备的加工,最终成了白色或淡黄色的粉末状物质——柚苷。
小柚果经过多道工序后被提取为柚苷。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柚苷具有抗氧化、降血脂、促进人体代谢等多种功效,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日化用品的生产。”广东李金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古秋明介绍,小柚果的回收利用让企业与柚农实现了双赢。
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大“产”尤为关键。金柚是梅州颇具影响力的“土特产”,也是农户增收致富的“金果子”。在素有“中国金柚之乡”美誉的梅县区,金柚种植面积27.84万亩,柚果产量66万吨,产值约46.2亿元;柚农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目前,梅县金柚区域公用品牌价值113.2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梅县区持续培育壮大金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金柚精深加工企业项目,成功开发出柚苷、甜味剂、金柚啤酒、果汁、果脯、果酱等一系列高附加值金柚产品,将柚子“吃干榨净”,让梅州柚“年年见”变成“天天见”。
科技赋能不仅让小柚果变成了大产业,也让农业发展有了更多种可能。在梅县区雁洋镇对坑村,占地面积324.3亩的梅州市华发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项目正在迎来收尾阶段。
“该项目采用华发现代农业首创G-Lab系统平台,实现农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公司项目管理部副总经理王志楠介绍,该项目摆脱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通过科技赋能,突破粮食种植的气候、空间、品种等限制条件,以提升粮食现代化种植水平,不断提高产量。
该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产出超2400吨串收番茄,产值超7000万元。同时,兼顾草莓、小青瓜、彩椒等小品类蔬果种植,满足人民对高品质食品的多元化需求,可有效保障经济效益。
“除了种植温室、育苗温室,我们还建有研学基地。通过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实现一产接二连三,挖掘出更多增值收益。”王志楠表示,农业产业链与精深加工、现代服务、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快。
从“单一种植养殖”到“接二连三”,当前的梅州正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挖掘“土”“特”“产”的潜力,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创意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拓展产业边界,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着融合发展的好“丰”景。
借着举办中超球赛的东风,五华菩米美食频频出圈。菩米,也称熟米、蒸米,属于主食类的大米,是五华特产之一,常用来煲粥、“炒米橙”。
菩米与同种白米相比,蛋白质含量约增加15%。与普通白米相比,菩米的营养价值较高,糖分相对应减少,是一种绿色健康食品。原广州军区总医院院长刘坚建议,五华要提升总结菩米概念,讲好用好菩米特色,制定推广菩米标准。同时,在工艺方面既要保留传统工艺,又要结合现代科技使用,推动菩米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以做好“土特产”文章为抓手,接下来五华将加大菩米产业挖潜力度,不断提高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全力擦亮“五华菩米”名片,助推“百千万工程”。
声音
梅州市食品行业协会会长朱宝寿:
整合资源 打造统一品牌
做好“土特产”文章,既要立足“土”,体现“特”,又要形成“产”。作为农业大市,梅州有何优势,存在哪些短板,又该如何扬长补短?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梅州市食品行业协会会长朱宝寿。
朱宝寿认为,在做好“土特产”文章方面,梅州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梅州地处山区,气候适宜,是世界长寿之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出的农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客家文化历史悠久,为梅州的土特产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三是传统工艺。梅州的地方特色原材料加上传统制作工艺,如客家盐焗鸡、梅菜扣肉等,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但同时短板突出,具体表现为品牌影响力不足。虽然产品有特色,但没有可以引领整个行业的龙头企业,缺乏足够的品牌建设和推广,导致知名度不高。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在产品加工、包装、营销等方面,工业水平不高,还需进一步提升现代化水平以适应市场发展。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对于外地市场和电商平台的开拓力度不够,销售渠道较为单一。
朱宝寿建议梅州要在四大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打造区域品牌,制定地方标准,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二是推进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工业园的建设,引导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引入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三是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和现代物流,拓宽销售网络,尤其是线上渠道;四是加强文化挖掘与宣传。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结合旅游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当前梅州“土特产”品牌多,但叫得响、立得住的少,如何破局?朱宝寿认为,要整合资源,打造统一品牌。将分散的品牌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梅字号”品牌形象。同时,利用“老字号”“非遗”“世界长寿乡”“湾区标准”等元素提升产品的含金量;要质量为本,标准化生产。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流程,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代表“梅字号”的品质;要故事化营销。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如历史渊源、制作工艺等,增加产品的吸引力;要跨界合作。制定梅州市食品工业旅游的规范与标准,推动企业与其他行业如旅游、文化产业进行合作,通过跨界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要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帮助品牌成长。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魏丽文
【作者】 魏丽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