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

硒宝 09-28 10:10 49次浏览

第一篇 滁州:打造“一河两湖一山两城”

日前,安徽省16个地市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滁州以1938.1亿元的经济总量,坐稳安徽“第三城”。滁州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交出了一份绿色发展的优质答卷。生态保护和修复关乎民生福祉。近年来,滁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池杉湖湿地 吕华 摄

湿地公园成“幸福园”

树,留存着时间的印记,见证着发展的脚步。从滁州来安县出发,一小时就能抵达皖苏交界的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

登上一叶扁舟,向湿地深处渡去,一株株池杉映入眼帘,露出水面的部分由粗变细,树干笔直挺拔,树冠似尖塔。耳边百鸟争鸣,鸟儿时而站立枝头,时而群起盘旋。游客或水边漫步、或泛舟碧波、或远眺鸥鹭……丰富的湿地资源提升了当地的生态颜值,打造出一块会呼吸的城市“绿肺”,河畅景美、空气清新成为居民的共同感受。

“以前这里叫‘黄大圩’,由于地势低,常年遭水患。”谈及池杉湖湿地的变化,来安县雷官镇村民刘先生印象深刻,“现在不仅留住了水土,还吸引很多鸟类在这里栖息。”

环滁皆山,环滁亦多水。早年间,池杉湖湿地是长江下游典型的沿江低洼积水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安县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水涝严重的低洼浅滩,成功建起一片池杉林,这也是池杉湖湿地公园的雏形。此后数十年间,由于河流改道,河水长期浸没,这片池杉林形成了水中有树、树下有鱼、树上有鸟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并成为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鸟类重要的集中栖居地。

“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池杉湖湿地停留,还有‘老朋友’带着‘新朋友’前来。”据介绍,池杉湖湿地公园总面积5800亩,核心区面积2000亩,生长池杉5万多株,目前已发现苍鹭、黑翅长脚鹬、青头潜鸭、黄腰柳莺、东方白鹳等各种鸟类159种,常年栖息于此和每年经此迁徙的鸟类总数超10万只,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也带动地方经济和周边群众增收。当地政府协同池杉湖湿地公园打造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项目,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同时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莲藕能净化水质,荷花极具观赏性。在湿地周围种植莲藕荷花,不仅提升了水质,还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来安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以莲藕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带动园区就业、土地流转、农家乐等发展,解决周边百余户村民就业增收问题,实现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

今年2月,国家林草局正式授予安徽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国家级称号。滁州连续多年举办“观鸟周”活动,擦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金字名片。此外,皖苏两地共建生态智能监控保护网络,并组织高校院所组建科研技术联盟,为池杉湖生态保护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湿地之变,为滁州的绿色发展写下生动注脚。如今,池杉湖湿地公园成为居民休闲游憩、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的“幸福园”,漫步于池杉湖,看到的是光影变幻、荷叶摇曳、绿意盎然。滁州市走出一条“护林护湿和护鱼护鸟并举、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共赢”的和谐发展之路,为长江沿岸圩区湿地修复、保护以及合理利用作出了典型示范。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池杉湖湿地 吴梦君 摄

从宜业宜居到共生共融

在滁州,千年琅琊胜境,绿色林海与西涧湖景交相辉映,如诗如画;万亩黄寨草场,近前跃龙湖与远处鲁山相得益彰,如痴如醉……

一半山水一半城。在逐渐拉开的城市框架上,滁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从宜业宜居到共生共融的跨越。在生态布局中,滁州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加快城市湖泊建设,让市民推开门就能“听取蛙声一片”。

以海绵城市为理念建设的明湖,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绿心”,落日余晖照射下,碧波荡漾,美不胜收,仿佛是散落在城市版图上的绿色明珠;夏夜,位于闹市区的南湖芳容展露,湖面上水波湛湛,霓虹光彩流动,保生桥、八角楼,都宛如在夜色中披上华美礼服,站成新的风景和地标,喜迎八方来客。

越来越多的群众在享受生态保护带来的绿色空间时,也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刻进了心里,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生态改善、参与生态建设的和谐风尚。

近年来,滁州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实施以琅琊山、北古城、南新城、清流河、明湖、西涧湖为品牌的“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工程,描绘山水亭城秀美画卷。如今,一座“山在城中,水从城过,园建街边,亭隐林中”的山水园林城市正徐徐铺展开来,给群众带来幸福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滁州在区域竞争中的软实力。

此外,滁宁两地在滁河大保护方面坚持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完善滁河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治工作机制、区域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加强滁河流域生态保护。

两市还完成17.5公里的滁河风光带绿化景观工程,开展滁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滁河风光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惠及两岸群众。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已成为滁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第二篇 池州市石台县:“富硒养生游”年接待游客900多万人次

随着暑期游持续升温,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牯牛降景区迎来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徽派古村落的掩映中,在黑色富硒土壤的滋润下,游客们纵情山水,享受大山里的生态美景。作为全国闻名的“富硒县”,石台县含硒土壤面积达1398.8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99%,被誉为“中国生态硒都”。从硒品到氧吧,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给了石台县十足的底气。依靠“硒”引力,将绿色生态转化为绿色动能,成为石台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原生态吸引游客

硒作为一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诸多重要作用。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位于皖南山区腹地,地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含硒土壤面积占全县面积99%,富硒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0%,在目前已发现的富硒地区中占比最高。

石台域内群峰蜿蜒、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4.6%,大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平均值达6000个~14000个/m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其中,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7%以上,负氧离子平均值71438个/m³,是世界卫生组织界定清新空气标准的70倍。石台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被誉为“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

今年上半年,石台县接待游客579.33万人次、同比增长65.81%,实现旅游总收入75.12亿元、同比增长67.11%。

石台县大山村一位民宿负责人表示,暑期是旅游旺季,不少游客从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来到这边游玩。

旅游的红火,离不开石台独有的“硒”引力。来自上海的一位游客表示,趁着暑期他们带着孩子来深山里呼吸负氧离子,品尝“硒餐”喝“硒茶”,过几天远离城市的生活。除了在景区游玩外,还打算感受一下石台民宿的魅力。

大山村工作人员介绍,自2021年池祁高速池州至石台段建成通车后,便捷的交通为大山村吸引了不少游客。目前,大山村有民宿近200家,效益好的民宿每年经营综合收入超过30万元。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0万元。

在石台县中国生态硒都会客厅,展示着各类“石台硒品”,全县依托“富硒产业”开发出硒茶、硒泉、硒米、硒菜、硒禽、硒蛋、硒餐、硒果等富硒土特产八大类100多个品种,过去一年里,全县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激活“硒品”新动能

近年来,石台县高度重视硒资源开发,在产业强县战略中,石台把做强做大、做优做精富硒产业放在重要位置,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石台县富硒特色产业1710”行动方案》,制定了硒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和年度行动计划,并创建了“石台硒品”区域公用品牌。

目前,全县已培育硒产业经营主体220家,发展硒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43家,有10家企业与全国24家企业共同签约石台硒泉代理协议,签约金额达3.79亿元。同时,适时开辟新路,创新推出“富硒农旅+富硒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富硒健康养生游,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900多万人次,富硒康养业产值达6亿元,富硒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实现大跨越。

从硒品到氧吧,近年来,石台县全面推进“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战略,以全域旅游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挖掘特色资源优势,通过精细布局、精心筹划、精准营销等方式,深入实施“+旅游”,推深做实绿水青山“颜值”转化成金山银山“价值”,让皖南山区唯一的脱贫县开启了“高速发展时代。”

下一步石台县将继续坚守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相关政策,结合“百校兴百村”“万企兴万村”联合高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五大振兴的支撑服务,全力发展以硒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生态工业和富硒康养业,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第三篇 六安市霍山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群众富起来

“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境内千峰竞秀,绿水长流,森林覆盖率达75.93%,该县作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利用“山之巅,水之源”的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群众富起来。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单龙寺镇林下黄精基地

本草为纲,林下种植特色多

一边手脚麻利地将地头的杂草拔除,一边小心翼翼地将落在石斛苗上的松针摘下……该县太平畈乡天下泽雨石斛种植基地里,何家坊村46岁的村民万翠正在忙着给一片松树林下的石斛苗进行人工除草。原本她家的近10亩荒山因为外出打工一直闲置着,如今,她家的荒山也和众多乡邻一样都流转给了企业发展林下石斛种植。她和老伴也不再外出务工,成了石斛产业链上的一名员工,是石斛彻底改变了她家一度贫困的家庭面貌。

太平畈乡地处霍山西南边陲,曾是该县最为偏远贫困的一个乡镇。全乡森林面积达10万余亩,有道地中药材1460多种,是霍山石斛的原产地、核心区。经过多年招商,该乡现有十几家大型企业入驻,从事石斛生产加工的企业、合作社513家,共流转土地山场10000多亩,年产值15亿元。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陡沙河温泉小镇

太平畈不断盘活农户手中沉睡的林业资源,激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动力。截至目前,全乡常年从事石斛生产加工的就有3000多人,临时用工达20多万人次,帮助300多户贫困户脱贫。石斛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太平畈乡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太阳乡旅梦工厂

近年来,霍山县深入贯彻“两山”理念,秉持“生态立县”战略,不断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太平畈乡石斛产业方兴未艾,漫水河、上土市、太阳等乡镇西山药库功能区的天麻、茯苓、黄精、苍术等生态型林下经济项目也正在蓬勃升起。据该县中药产业发展中心统计,截至目前全县中药产业总产值约50亿元。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下符桥镇林下旅游

霍山县除了在林下优先发展中药材,在下符桥、但家庙、与儿街等畈区乡镇万余亩新造油茶林下套种艾草、菊花及大豆等经济作物2370亩。在佛子岭、诸佛庵等毛竹资源富集乡镇,实施高效笋材两用林培育项目,年竹笋采集加工11000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发展林下经济成为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山坡,如今都变成了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但家庙镇油茶基地骑行比赛

因地制宜,林下养殖致富快

夏日炎炎,霍山县下符桥镇三尖铺村一片杂树林间的天然牧场里,一群群膘肥体壮的大别山特种黄牛正在悠闲地吃着树梢的嫩叶和林间杂草。

2013年1月,霍山县水口寺农业有限公司在三尖铺村流转山林土地5000余亩,从事种植、养殖、养老、休闲观光农业等综合开发,是一家“种养+产学研”全产业链型企业。目前,该公司现存栏大别山黄牛1000余头,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大别山黄牛繁殖、保种、饲养、改良企业。2020年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摸索出了一条“饲料-秸秆利用-粪污处理-颗粒有机肥-沼气”的生态环保模式,基本实现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达标化排放。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太平畈乡万亩石斛园

吴军2014年因家庭原因被东西溪乡桃李河村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初,国家实行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加上县里出台的产业奖补扶持政策,吴军留意到村里许多荒山长满了青草,如果放养黄山羊既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又有宽广的放养空间。他四处学技术、引羊种。通过艰难打拼,吴军养殖山羊喜获成功,当年就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为了带动当地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成立了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周边10多户农民在他的支持下也开始养殖黄山羊,户均增收10000余元。

霍山县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宜林则林、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形成近期得利、长期得林的产业化效应,开拓了“一镇一品”、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林下经济发展新局面,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诸佛庵镇万亩竹海

天然氧吧,森林康养人气旺

酷暑难耐,霍山县上土市镇陡沙河温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的水上世界却一票难求、游客如潮。

近年来,上土市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突出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项重点任务,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先后获得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旅游小镇和健康小镇、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职工疗休养基地、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中国特色小镇50强等亮丽名片,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下符桥镇特种黄牛林下养殖基地

陡沙河温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森林总面积9.22平方公里,开发投资21.6亿元。基地内有温泉中心、穿越丛林冒险乐园、帐篷酒店、水上世界、越野公园等项目,自2017年运营以来创利税400余万元,带动周边家庭旅馆、民宿、农家乐蓬勃发展,解决560余名群众就业,茶叶、土鸡蛋、黑毛猪、红灯笼泡椒、陡沙河粉丝,中药材等农特产品日益畅销。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了富裕路。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诸佛庵镇毛竹林下石斛种植基地

霍山县大别山风景道贯穿白马尖、铜锣寨、六万情峡、陡沙河温泉等7个精品旅游景区、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省级避暑旅游目的地,辐射全县16个乡镇,形成霍山最美旅游环线。风景道沿线10万余人直接或间接分享旅游发展红利,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霍山黄芽基地

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了资源增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石斛、黄精在树荫下茁壮成长;天麻、茯苓在沙土里孕育生机;花菇、羊肚菌在覆膜下蓄势待发;黄牛、山羊在山腰间自在奔跑;各旅游景点停满了自驾车,周边的农家乐一桌难求……霍山县的林下生态经济点亮了山村的希望,鼓起了百姓的腰包。

第四篇 铜陵市枞阳县:白荡湖边的“云端淘金”人

秋风起蟹脚黄,又到了一年之中新农人陈陶胜最忙碌的季节。看着家乡的白荡湖大闸蟹、土鸡蛋、黑猪肉等越来越多的枞阳农特产品从直播间走上百姓餐桌,虽然辛苦,但他内心无比充实。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安徽省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里的“新农人”主播在种养殖基地内的直播间里卖农产品

退伍军人拼搏再创业

80后的陈陶胜是铜陵市枞阳县枞阳镇戚矶村人。2004年高中毕业后入伍,退伍后,陈陶胜曾经南下深圳闯荡多年,其间,他心心念念的一直是家乡枞阳。枞阳拥有众多特色农副产品,尤其是白荡湖大闸蟹,一直是他当兵期间心心念念的美味。

2014年,陈陶胜回到家乡。与大都市相比,陈陶胜还是觉得农村“更让人踏实”。他决定创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卖大闸蟹。在陈陶胜看来,家乡的白荡湖大闸蟹,名气虽比不上其他水域的大闸蟹,但品质一点儿也不差,还获得过“国家地理标志”。

没有资金,租不起店面,那就摆地摊。陈陶胜把地摊摆在了菜市场门口,晴时风吹日晒,雨时身湿脚凉,夜半电话响起,哪怕客户只要一只螃蟹,他也立马从床上爬起来送货上门。

刚开始创业的那几年很辛苦,军旅生涯磨炼了陈陶胜不怕吃苦、不怕输的品质。陈陶胜以优质的服务、一流的品质,占领了当地一部分水产品零售市场。

陈陶胜说,那个时候,他就是凭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只管“低头拉车”。因为他明白,要想有未来发展,就必须先立足当下。

2013年,他凭着摆地摊努力挣到的“第一桶金”,着手创办农业企业。当时,他的恋人、高中同学方慧娟也辞职回乡和他一起打拼。

方慧娟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当时正在合肥的一家外企工作,前途一片大好,年收入超30万元。提出返乡创业想法时,父母极力反对,但她还是毅然辞职回了家乡。

“我毕竟是农科院校毕业的嘛,回家既是因为爱情,也是希望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方慧娟说,工作后每次回家探亲,看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留守的老人在辛苦劳作一年之后收入甚微之时,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觉得,现代的农村和农业不该是这个样子,她希望可以回去做点什么,改变现状。“没有人规定农民就应该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让农民成为大家向往的职业。”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陈陶胜展示枞阳白荡湖大闸蟹

让特色农产品插上“云翅膀”

2014年3月,二人打造的主营地方特色农副食品的企业——安徽省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只有4个人,我们既要跑销售又要当客服,既要做财务又要打包,最困难的时候,公司年底账面只剩下5000多元的现金。”方慧娟说,虽然一开始困难重重,但他们却干劲十足。

夫妇二人的信心源于对电商行业的精准把握。陈陶胜说,当时正值淘宝等电商兴起,他们迅速从传统销售模式转战网络平台,成了枞阳大闸蟹电商销售“第一人”。

凭着优良品质和特色品牌,大闸蟹迅速在网上走俏,陈陶胜和方慧娟也顺势将当地的禽蛋、白茶、土鸡等特色农产品纷纷搬到电商平台,一时间,枞阳“土产品”成了网上“抢手货”。

2016年,陈陶胜瞅准机会,利用新电商平台销售“枞阳大闸蟹”“戚矶头”各类农副产品,带领公司团队一班人运用“数字经济”,做强“小枞”“白荡里”等自身持有的县域公用品牌。2017年,他们先后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种植草莓、葡萄,养殖龙虾等,转向产销一体化,并将基地打造成枞阳县产业扶贫项目基地。

在拓展产业链同时,陈陶胜还主动服务退役军官牵头新建电商直播项目,带领有志于立功“希望的田野”上的退役人员争当“新农人”。

尤其是2020年12月“双十二”期间启动运营的枞阳县扶贫特产馆和铜陵市扶贫馆项目,通过承接运营“电商平台”,用项目集成法来发展“实体经济”,近年还先后多次承办拼多多“农货节”,组队参加国内多场农产品会展活动,持续提升县域品牌农特产品的知名度。2021年,他们又策划邀请县长走进直播间销售农产品,销售额达446万元;公司全年线上线下累计农产品销售额超1.7亿元。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陈陶胜(左一)与村民一起在田间卖货

“品牌农业”撬动乡村振兴

年逾六十的枞阳县村民施祥龙多年前因病致贫,生活窘迫。病好后,他尝试稻虾共养,结果第一年就遇到了大米滞销的难题。不知所措的施祥龙在枞阳县商务局的牵线搭桥下,认识了陈陶胜,销售难题迎刃而解。见识到电商魅力后,施祥龙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种了600多亩虾稻田,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了周边20多个贫困户脱贫致富。

80后新农人鲍光九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接替父亲管理黑猪保种养殖场,前些年遇到了发展瓶颈时,同样是在陈陶胜的帮助下,无论是销量还是品牌,都有了进步。

作为铜陵市农特产品电商销售的“领头雁”,陈陶胜通过实施“主品牌+系列品牌”引导同类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先后与57家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基地、37个村级供销社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带动2500余户困难群众增收,帮扶16家合作社(农户)开设网店,孵化创建出“施祥龙牌”稻虾米、“黄玉介”牌瓜蒌子、“浮山”牌黑荞麦等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地方特色产品。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这才是新农村该有的新气象。”陈陶胜夫妇坚信,只要有更多的青年愿意投身乡村、发展农业,乡村振兴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阔。

第五篇 黄山市黟县碧阳镇丰梧村:山水阡陌吸引江浙沪游客

“如今,村里的基础设施和集体经济都在越来越好。”丰梧村第八批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吴晓亮2021年来到黄山市黟县碧阳镇丰梧村,看着村里这两年的变化,吴晓亮打心底里高兴。丰梧村依托田园风光和传统村落,引进无名初酒店、朴蔓农场等项目,通过植入新型业态,打造创意乡村,以文旅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与山区经济同频共振,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有山有水的“末脚村”

丰梧村古称“古黟十二都”,一直流传着“十二都,垫末脚,不是驮柴就驮料”的说法。丰梧村地处安徽省南端,位于黄山市西北、黄山西南麓,是黟县盆地与黟县西部山脉的交界处,背靠方家岭山脉,面朝黟县城区,西北部森林密布,新安江源头丰溪河、霍溪河穿村而过,东南部乡村田园,自然生态优良,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距县城5公里,辖16个村民组,546户1728人。

“由于地理位置靠山,我们这边很多村民之前都是靠山吃山,主要以油茶、香榧为生。”吴晓亮说道。

2014年被列入省级重点贫困村,当时丰梧村81户脱贫户,共150人,贫困发生率8.65%,2013年人均纯收入7233元,村集体收入2万元,2016年出列脱贫。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走出特色振兴路

过去被戏称为“垫末脚”的丰梧村如今走出了一条具有徽州特色的乡村振兴路。2022年,丰梧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入选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2.7万元,人均收入2.36万元,其中脱贫户收入1.76万元。

“起初就是在这边看见一泓清澈的山泉,于是选了这块有山有水有田园的山野做起了民宿。”无名初负责人王一寒说道。

“目前村里主打的是丰梧八景,有梧凤之鸣塔、朴蔓农场、无名初酒店、高山韩梯田、铜钱岭香榧、钓鱼岭古道、方家岭古道、丰之谷营地。”吴晓亮介绍,丰梧村旅游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充满徽州韵味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丰梧村建筑风貌独特,各处分布着与徽派不同的砖石结构的山里民居,高低错落有致的村落与现代民宿相互映衬,形成以山水阡陌入景,造园林楼阁隐世的景观。

吴晓亮表示,丰梧村散客数量会较多,因为丰梧村不需要门票的,“有一些自驾游的游客,会在西递、宏村游玩后选择来这边转一转。”目前,丰梧村共有4家民宿,分别为,无名初、徽舍小隐、丰溪兰庭、黟山园。

王一寒表示,无名初开业之初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开业第二个月就能做到40多万,我们现在会有一些固定客源,回头客也比较多。”此前,无名初的客人多来自江浙沪地区,自德上高速池祁段通车后,合肥前往黟县县城的时间较之前节约近1小时车程,从合肥来无名初的客人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安徽池州富硒农产品基地(安徽池州富硒村)-硒宝网

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近年来,丰梧村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精准把握三产融合新特点,以服务好人才、建设好村庄、保护好生态、培育好乡风为抓手,吸引了百余名城市人才携带资本下乡创意创新创业,通过“村企共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资产、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解决了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了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2022年,朴蔓农场、无名初疗愈酒店等村内企业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带动季节性务工180余人,平均每人增收约6000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47个。

“我们还带动附近村民就业,酒店固定用工将近20人,70%都是附近村民,而且每年不固定用工约有1万多人次,我们还会向周边合作社收购“五黑”产品进行展示销售,大约有30%的客人会买一些‘五黑’,尤其是黑玉米,销量最好。”王一寒说道。(通讯员 陈波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方荣刚 吴梦君刘晓然徐宏博 实习生 贾雨洋)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