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富硒认证有机农产品(重庆市江津富硒农产品)

硒宝 09-25 10:06 6次浏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产业振兴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大足农业产业如何振兴?富硒、富锶农产品是大足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大足农业的亮点所在。但现实是“优而不多”“亮点不强”,让人深邃。

一、大足富硒“家底”丰厚

“硒”是一种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医学界认为,“硒”具有抗氧化、抗癌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而富硒农产品就是富含微量元素硒的食品。据报道,我国绿色富硒富锶土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左右。大足的情况如何呢?农业农村部近年对大足土壤中硒、锶及重金属调查评估显示:

(一)富硒丰富分布广。27个镇街的土壤样品均含有硒、锶等元表。其中硒含量的平均值为0.25mg/kg ,高于重庆市主要土类硒含量算术平均值0.242mg/kg 。表层土壤硒含量达到富集水平的面积约199.06k㎡,占全区总面积的13.89%;适宜水平的面积约1223.56 k㎡,占全区总面积的85.37%。大足行政范围区内绝大部分土壤硒含量处于适宜水平,富集土壤(Se≥0.3)主要分布于巴岳山一带的古龙、雍溪、万古、拾万、玉龙、龙滩子、邮亭等镇街。

重庆富硒认证有机农产品(重庆市江津富硒农产品)-硒宝网

(二)富锶独特面积大。大足享有“亚洲锶都”的美誉,锶矿资源得天独厚。目前,古龙镇共探获锶矿资源量2000余万吨,属世界超大型矿床,亚洲第一大锶矿床,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2.2%、占国内总储量的47%,大足锶盐特色产业已正式纳入全市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大足区内所有土壤样品不同程度均含有锶元素,土壤锶含量平均为160.68mg/kg。土壤资源锶元素富集面积503.81k㎡,占全区面积的35.16%,适宜面积918.01k㎡,占全区面积的64.06%。全区土壤资源适宜级别以上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9.22%。

(三)产业发展基础实。以古龙茶、拾万稻、雍溪花、万古菜为代表的农产品初具规模。古龙镇形成了约5000亩的茶山规模,年产成品茶约50吨,产品涵盖龙芽、松茗、毛峰、春露、红茶等,且都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其“古龙”“石都”品牌均获“重庆名牌农产品”认定。“石都”2022年被评为重庆市“最美绿色食品”。拾万镇打造出“拾万香”“八念泰”优质大米完成绿色食品认证,种植规模达到1.6万亩。雍溪镇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初步形成8000余亩花卉园艺产业,涵盖6个村、1个社区。以万古、雍溪、国梁为代表的蔬菜基地规模近万亩,产销两旺。

二、富硒产业势不可挡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富硒农产品是功能性、绿色、健康的优质农产品,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要求。当今人们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到吃得健康转变,客观需求让富硒农产品成为人们餐桌的“热宠”,更重要的是富硒农产品是普通农产品价格的2-3倍。

重庆富硒认证有机农产品(重庆市江津富硒农产品)-硒宝网

(一)全国态势风风火火:据报道,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湖北、贵州、黑龙江、陕西、山东、浙江、安徽、湖南、江苏、广西、青海、辽宁、河南、四川、海南、天津等10多个省市区已开发出种类繁多的产品,有富硒大米、大蒜、蔬菜、食用菌、柑橘、香蕉、小麦、玉米、茶叶、魔芋、蜂蜜、菜(茶)油、大豆、家禽和禽蛋等多种产品。以湖北恩施州为例,如今已初步形成以硒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基础,以硒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开发生产为重点,以原料、研发和检测等为配套的产业体系,硒科技、硒标准、硒产品认证保持国内领先。全州现有“恩施土豆”“恩施硒茶”等地理标志认证商标35件,注册涉硒企业商标299件,涉硒市场主体超过3000家,硒产业总产值达720亿元,年均增速达14%。

(二)重庆态势你追我赶。据重庆日报报道,截至目前,重庆已成规模的富硒产业仅集中于江津、南川。位于南川兴隆镇金星村,金禾米业有限公司,大米包装袋印有“金佛山富硒贡米”标识,市场价格最高卖到20元/斤,最低也能卖到15元/斤。该公司生产富硒贡米的稻谷就来自兴隆镇金花村、三泉镇窑湾村、大有镇水源村等的富硒土地。江津享有“中国富硒美食之乡”称号,目前该区已举办七届富硒餐饮大赛,研发出70多种富硒新菜品。还有一系列深加工富硒产品已上市,如江津富硒米花糖、“江小白”富硒蓝梅见、富硒米骨、富硒菊粉等产品。据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富硒土地面积为4153平方千米,主要成片分布在大足、南川、江津、黔江、酉阳、秀山等地区。

(三)大足态势见于规划。三年前,大足就明确提出“擦亮硒锶品牌”。《大足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大生产+大加工+大科技+大品牌”全产业链,集中连片开发富硒、富锶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动现代资源要素在产业园高度聚集和有效配置。”《大足区茶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也提出:总体规划为“1+3”茶叶生产基地,以古龙镇为核心基地(共15000亩茶园)建设,包括硒锶茶业研发中心。建设重点主要包括:硒锶茶功能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与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科技支撑、质量监控与预警工程等主要建设。着力进行富锶产品的功能及产品研发,在此基础上,以“大足硒锶茶”特色小产区茶为公共品牌,形成以富硒富锶优质绿茶和红茶产品、粉茶特色产品。民间业内人士也不时喊出了“大足富硒茶”“大足富硒米”等口号。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庆富硒认证有机农产品(重庆市江津富硒农产品)-硒宝网

纵观近年大足富硒农业态势,给人的感觉是写在了纸上,但具体行动缓慢,相关部门、镇街相互观望等待,牵涉的如基础数据、相关规划、基础设施、标准体系、资金渠道、科技支撑等系列问题较多,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富硒土壤掌握不充分。农业农村部的调查专家认为,大足已有的农业地质生态环境与富硒资源调查工作,特别是重点地的大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不能完全满足全区产业建设需要,急需详细调查与评价各种资源。

(二)富硒产品开发层级低。从现有产品体系来看,全区富硒、锶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为种养类产品。现有的富硒、锶产业基地集约化程度不高,相关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不强,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产业优势。

(三)缺乏龙头企业与品牌。以古龙镇为代表的仅有两家茶叶生产企业,2个品牌。拾万镇的大米依托外协加工,2个品牌知名度不高。总体缺乏从事富硒、锶农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全区没有在市场上叫得响的本地特色富硒、锶品牌。

重庆富硒认证有机农产品(重庆市江津富硒农产品)-硒宝网

(四)缺乏富硒农产品标准。富硒农产品都属“进口货”,到底多少含量适宜不同人体需要,没有相关国家或地方标准,大家心里无底,担心食入后出现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体制人士瞻前顾后,业界社会人士一个“怕”字不为。

(五)投入巨大不愿触碰。发展大足富硒农产品“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一是没有完整可实施的详细规划,如区农业农村委、古龙镇、拾万镇等乃至企业,都不知如何“下手”;二是涉及巨额资金投入,谁也拿不出这笔钱而观望。想做此事的也做不了。

四、对策与建议

发挥大足富硒资源优势,发展富硒特色农产品,是增强区域发展的内在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通过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尽快推动“大足硒锶”农产品成为餐桌的“热宠”。其建议:

重庆富硒认证有机农产品(重庆市江津富硒农产品)-硒宝网

(一)强化政府引导。成立大足区富硒富锶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农委,主要领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对重大问题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科学决策。各镇街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专人负责抓建设,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有序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制订标准体系。通过富硒锶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富硒产业全过程的标准化、可控化、用法治化的思维和理念,加强富硒产业质量工程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二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逐步实现富硒富锶土地认证制度。发挥示范基地的标准化作用,制定富硒富锶农作物种植、富硒富锶产品加工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各种富硒富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大足区富硒富锶产品的统一标准化生产与管理。

(三)打造公共品牌。着力“大足硒锶”区域公共品牌,扶优扶强现有产业品牌。加大第三方机构对富硒产品进行的权威认证力度,提升大足富硒企业的品牌形象。江津区打造出“一江津彩”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富硒产业品牌5个、富硒特色品牌40个,南川打造“金佛山珍”区域公用品牌,扶持壮大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富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值得学习借鉴。

(四)完善政策支持。整合中央、地方等相关涉农资金,完善富硒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助力形成富硒、富锶产业集群竞争合作的内部机制和富硒、富锶产业集群的外部支持体系建设。发展区域营销网络,建设富硒、富锶产业集群的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宏观政策体系,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化环境,培育产业集群成长的文化环境,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环境,建设产业集群成长的公共设施硬环境。发展集群内支持性服务机构,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机制。

(五)健全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升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大足区富硒、富锶产业跨越发展。同时,创新融资机制,不断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二是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机制,推进PPP模式,与金融合作等方式,激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巿场主体投入富硒、富锶产业发展;三是重点扶植龙头企业,广泛吸纳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