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农产品富硒天然(青海缺硒吗)

硒宝 09-25 10:03 34次浏览

自然地理:

青海山脉纵横,峰峦重叠,湖泊众多,峡谷、盆地遍布。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境内。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柴达木盆地以“聚宝盆”著称于世。全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海拔较低,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境内的山脉,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组,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青海是农业区和牧区的分水岭,兼具了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的三种地形地貌,汇聚了大陆季风性气候、内陆干旱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的三种气候形态,这里既有高原的博大、大漠的广袤,也有河谷的富庶和水乡的旖旎。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5.1℃—9.0℃,降水量15—750毫米,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青海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平均年辐射总量可达5860~7400兆焦耳/平方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418.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高原,日照时数在2336~3341小时之间,太阳能资源丰富。

地形:

青海全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各大山脉构成全省地貌的基本骨架。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省内海拔高度3000米以下地区面积为1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5.9%;海拔高度3000到5000米地区面积为5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6.3%;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地区面积为5.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7.8%。青南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海拔6851米,最低点位于海东市民和县马场垣乡境内青海省最东端与甘肃交界处,海拔1644米。青海省地貌相接的四周,东北和东部与黄土高原、秦岭山地相过渡,北部与甘肃河西走廊相望,西北部通过阿尔金山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相隔,南与藏北高原相接,东南部通过山地和高原盆地与四川盆地相连。省内平原面积为19.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28.3%;山地面积为34.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48.9%;丘陵面积为10.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14.6%;台地面积为5.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8.2%。

气候: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处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漫长、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东部雨水较多,西部干燥多风,缺氧、寒冷。

年平均气温受地形的影响,其总的分布形式是北高南低。青海省境内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5.1~9.0℃之间, 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7.4~-4.7℃,其中祁连托勒为最冷的地区;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8~20.2℃之间,民和为最热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祁连山区、青南高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3以上,较暖的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年平局年气温在6~9℃左右。全省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祁连山区在410~520毫米之间,东南部的久治、班玛一带超过600毫米,其中久治为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到745毫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在17~182毫米之间,盆地西北部少于50毫米,其中冷湖为降水最少的地区。无霜期东部农业区为3~5个月,其他地区仅1~2个月,三江源部分地区无绝对无霜期。全省年太阳辐射总量仅次于西藏高原,平均年辐射总量可达5860~7400兆焦耳/平方米,日照时数在2336~3341小时之间,太阳能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海省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加之生态建设保护工程的实施,青海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数据统计为1961年-2015年)

土地资源

截止2015年,全省土地最新实测总面积共69.66万平方公里(0.6966亿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4510.5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4.75%。农用地中耕地面积58.57万公顷,牧草地面积4081.21万公顷,林地面积354.15万公顷,园地面积0.61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33.9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0.49%;未利用地面积2421.9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4.77%。

青海土地类型多样,垂直分异明显,大致以日月山、青南高原北部边缘为界,以西为牧区,以东为农耕区,自西而东,冰川、戈壁、沙漠、草地、水域、林地、耕地梯形分布,东部农业区形成川、浅、脑立体阶地,地块分散,难以连片开发集约利用。东部耕地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90.8%,宜耕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海南台地、环青海湖地区及东部地区。

草原、农牧业资源:

草原

全省草地面积4193.3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866.67万公顷,分为9个草地类,7个草地亚类,28个草地组,173个草地型。在各类草原中,高寒草甸为2366.16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64.92%,是青海天然草地的主体。在草地总面积中,可利用草地占86.72%,其中夏秋草场1825.35万公顷。在全省173个草地型中,以莎草科牧草为优势品种的草地型有40个面积为2091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57.37%。全省可利用草地每年总产牧草8093万吨。

农业资源

2019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3.5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71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0.2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06千公顷。其中,小麦102.41千公顷,减少9.19千公顷;青稞63.85千公顷,增加15.17千公顷;玉米20.97千公顷,增加2.52千公顷;豆类14.00千公顷,增加1.24千公顷;薯类77.10千公顷,减少11.17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73.3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66千公顷。其中,油料142.25千公顷,减少5.66千公顷;药材44.52千公顷,增加0.46千公顷(其中枸杞33.96千公顷,减少1.57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44.39千公顷,增加0.43千公顷;青饲料38.13千公顷,增加2.79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05.54万吨,比上年增产2.48万吨,为近五年来最高。

畜牧业资源:

2019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3.5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71千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0.2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06千公顷。其中,小麦102.41千公顷,减少9.19千公顷;青稞63.85千公顷,增加15.17千公顷;玉米20.97千公顷,增加2.52千公顷;豆类14.00千公顷,增加1.24千公顷;薯类77.10千公顷,减少11.17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73.3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66千公顷。其中,油料142.25千公顷,减少5.66千公顷;药材44.52千公顷,增加0.46千公顷(其中枸杞33.96千公顷,减少1.57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44.39千公顷,增加0.43千公顷;青饲料38.13千公顷,增加2.79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05.54万吨,比上年增产2.48万吨,为近五年来最高。

2019年,年末全省牛存栏494.61万头,比上年末下降3.8%;羊存栏1326.88万只,下降0.7%;生猪存栏34.65万头,下降55.7%;家禽存栏149.38万只,下降51.1%。全年全省牛出栏148.06万头,比上年增长9.2%;羊出栏804.43万只,增长7.5%;生猪出栏98.77万头,下降15.2%;家禽出栏498.19万只,增长0.8%。全年全省肉类产量37.40万吨,比上年增长2.4%。

林业资源:

全省林地总面积109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3%。森林面积45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3%,较2010年增加1.0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达到35.29%。天然林资源管护面积367.8万公顷,国家级公益林管护面积496万公顷。现有森林公园23处、总面积54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面积29万公顷,省级森林公园16处、面积25万公顷。国家级良种基地4个,面积0.11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为1903.5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5%沙化土地面积为1246.1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4%。

全省湿地面积814.3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5.19%,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列入国际重要湿地3处、面积16.7万公顷;列入国家重要湿地17处、面积21.98万公顷;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5处、面积30.4万公顷。

全省枸杞种植面积3.62万公顷、干果产量5.83万吨,沙棘16万公顷、可采果利用面积6.6万公顷,核桃1.55万公顷、年产量1388吨,大果樱桃0.17万公顷、树莓0.38万公顷。林业年产值42亿元以上。

动物资源:

全省有陆栖脊椎动物类约1100种,有经济价值动物250种,鸟类别294种、兽类103种,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动物有69种。珍稀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羊、盘羊、白唇鹿、梅花鹿、麝、雪豹、黑颈鹤、藏雪鸡、天鹅等。皮毛、革、羽用、肉用动物主要有水獭、喜玛拉雅旱獭、赤狐、猞猁、香鼬、兔狲、金猫、石貂、豹、岩羊、原羚、黄羊等。药用动物主要有马鹿、水鹿、毛冠鹿、棕熊等。家畜家禽主要有“互助黑猪”、“八眉猪”、牦牛、藏系羊、玉树马、贵南黑紫羊、环湖改良细毛羊、骆驼、山羊、黄牛、犏牛、“浩门马”、河曲马、大通马、柴达木马等。其它有益动物主要有灰鹤、鸿雁、豆雁、大鸨、岩鸽、藏马鸡、金雕、啄木鸟、猫头鹰等。

植物资源:

青海高原农产品富硒天然(青海缺硒吗)-硒宝网

有高等被子植物近1.2万种,蕨类植物800余种,其中,经济植物75类331属1000余种,涉及药用、纤维、淀粉、糖类、油料、化工原料、香油蜜源、野果野菜、观赏花卉等植物种类。药用植物约500余种,其中,著名中药50多种,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枸杞、甘草、雪莲、藏茵陈、党参、黄芪、羌活、莨菪、麻黄等。纤维植物有50余种,主要有紫斑罗布麻、箭叶锦鸡儿、马兰、芦苇、狼毒、芨芨、山柳等。油料植物有香薷、沙棘、文冠果、薄荷、宿根亚麻等70余种。淀粉类植物有蕨麻、锁阳、黄精、玉竹等50余种。化工原料植物主要有油松、金露梅、地榆、柽柳等50余种。香料蜜源植物有丁香、忍冬、百里香、玫瑰等40余种。野果和蔬用植物有草莓、山楂、山葡萄、猕猴桃等40余种。食用菌类有发菜、蘑菇、黑木耳等10余种。

水利、水产品资源:

水利资源

全省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380条。全省年径流总量为611.2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全国15位,人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倍,黄河总径流量的49%,长江总径流量的1.8%,澜沧江总径流量的17%,黑河总径流量的45.1%从青海流出,每年有596亿立方的水流出青海。地下水资源量为281.6亿立方米;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242个,省内湖水总面积13098.04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青海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长江、澜沧江流域人口中、工农业经济总量少,但水资源丰富。黄河流域是省内开发历史最早,人口、耕地比较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水资源占全省的33.1%,而流域内人口、耕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81%、84%、70%,其中湟水资源仅22.2亿立方米,占全省的3.5%,流域内人口、耕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56%、52%、56%,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分布不相匹配,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全省理论水能蕴藏量2187万千瓦,全省水能储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108条,可装机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241处。龙羊峡至青甘交界的寺沟峡276公里的河段上,可集中连线建设12座大中型水电站,黄河上游青海境内共规划建设25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045万千瓦,是我国水资源的“富矿”带。目前,已建成龙羊峡(4×32=128万千瓦),李家峡(4×40=160万千瓦),公伯峡(5×30=150万千瓦)、拉西瓦(6×70=420万千瓦),积石峡(3×34=102万千瓦)等电站,装机容量已达到1029.8万千瓦。黄河龙羊峡以上干流河段全长1360公里,规划了16个电站,其中青海省境内13座,自上而下为黄河源(已建成)、特合土、建设、塔格尔、官仓、赛纳、门堂、宁木特、玛尔挡、尔多、茨哈峡、班多、羊曲等梯级,总装机容量906万千瓦,年发电量362亿千瓦时。

水产品资源

全省有水域面积1970.42万亩,河流、湖泊众多,适宜野生鱼类繁殖和人工养殖,特别是人工养殖水产品数量增长迅速,种类增多,一些外地鱼、虾、蟹等品种也落户高原水域。2015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0579吨,主要为鲑鳟鱼。全省分布的各类水生野生动物中,哺乳类1种(水獭)、两栖类分属2目5科6属9种、鱼类分属3目5科18属51种。鱼类主要以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为主,且多数种类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按省鱼类区系分布,境内有21种产于长江水系、22种产于黄河水系、8种产于澜沧江水系,19种产于内陆水系。属国家二类保护水生生物有大鲵、水獭、川陕哲罗鲑3种,省内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有青海湖裸鲤、齐口裂腹鱼等14种。

矿产资源:

青海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衔接部位,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全省主要成矿区(带)由北向南划分为:祁连成矿带、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柴达木盆地成矿区、东昆仑成矿带、“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北段成矿带等。其中祁连成矿带以有色金属、石棉、煤为主;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以贵金属、有色金属、煤炭为主;柴达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气、盐类矿产为主;东昆仑成矿带以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为主;“三江”北段成矿带以铜、铅、锌、钼等有色金属矿产为主。按矿产种类的区域分,大致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属,西部盐类和油气,中部有色金属、贵金属,东部非金属”的特点;矿种上,有矿产种类多,共生伴生矿产多,小矿多,矿产地部分散,矿产资源储量相对集中的特点。全省盐湖类矿产资源(钾、镁、钠、锂、锶、硼等)储量相对丰富。石油、天然气、钾盐、石棉及有色金属(铜、铅、锌、钴等)矿产品的供应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各类矿产135种,查明矿产88种,单矿种产地数1121个,其中,大型184个,中型224个,小型713个。在已探明的矿种保有资源储量中,有56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镁盐(氯化镁和硫酸镁)、钾盐、锂矿、锶矿、石棉矿、饰面用蛇纹岩、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冶金用石英岩、玻璃用石英岩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有25种排在前三位。2010年在青海冻土带又发现了“可燃冰”资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陆地上发现“可燃冰”的国家,入选“全国十大地质科技成果”,有望成为未来的新型能源。截止2015年底,全省共有矿山831家,从业人数5.86万人,年产矿石总量10466.09万吨,2015全年矿产资源开发工业总产值551.61亿元,利润总额66.39亿元。

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

青海境内的矿产资源种类很多,品位普遍较高,分布范围较广。其中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重要地位。青海的有色金属矿产主要有:铜、铅、锌、镍、钴、锡、钼、锑、汞等。黑色金属矿产有:铁、锰、铬、钛等。稀有金属和稀散元素矿产有:锗、镓、铟、镉、锶、铷、锂、硒、铌钽、轻稀土等。境内所产的贵重金属矿产有:金、银、铂、钯,还有冶金辅助原村料等。非金属矿产:菱镁矿、普通萤石、熔剂石英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岩等,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青海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有: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芒硝、硼、磷、天然碱、硫铁矿、自然硫、砷、重晶石、化工灰岩、伴生硫等17种。青海的建材原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有:白云母、石棉、熔炼水晶、石膏、水泥石灰岩、水泥粘土和玻璃用石英岩等29种。地处柴达木盆地的茫崖石棉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棉矿床,已查明储量为3823.9万吨,居全国首位,占国内总储量的41.75%,所产石棉的质量好,以中短棉为主,可纺性强,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海北祁连县所产的石棉具有特殊的“湿纺”性能,可同加拿大魁北克石棉相媲美,驰名中外。

盐湖资源:

盐湖主要集中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的大柴旦、格尔木地区及东部乌兰县境内和西部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共有33个大中型盐湖,60多个矿床、矿点、矿化点,已发现大中型钾镁盐矿产地10多处,硼矿产地18处,锂矿3处,钠盐矿12处。其中储量超过100亿吨的特大盐湖有2个,10-100亿吨的大型盐湖有6个,储量几千万吨的小型盐湖星罗棋布,主要大中型盐湖有:察尔汗、大浪滩、昆特依、一里坪、东台吉乃尔、西台吉乃尔、大柴旦、茶卡等,其中察尔汗盐湖是全国最大钾镁盐矿床。盆地盐矿以液体矿为主,液固并存。博大的盐湖、盐矿中有丰富的钠、钾、镁、锂、锶、硼、溴、铷、铯、石膏、芒硝、天然碱等十几种矿种。已经进入国家矿产资源储量表的主要有,盐矿3085.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22.89%;镁矿55.68亿吨,占83.22%;锶矿2294.05万吨,占41.09%;锂矿1538.25万吨,占83.09%;钾矿8.37亿吨,占77.64%;硼矿1865.77万吨,占24.63%。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