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富硒产品有什么好处(富硒产品)
编者按
11月13日,《中国组织人事报》版面头条刊发《江西于都县潭头村——富硒地插上致富翅》一文,文章报道了于都梓山潭头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以党建引领富硒产业和红色旅游发展,从而蹚出一条产业致富新路子的经验做法。现予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江西于都县潭头村——富硒地插上致富翅膀
秋冬时节,驱车驶入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323国道旁万亩集中连片的蔬菜大棚内生机勃勃,村民正忙得热火朝天。数小时后,刚采摘的茄子将出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上。
“我们的农产品插上‘富硒’翅膀,品种更多,销售渠道也更广。”潭头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满脸自豪。
近些年来,潭头村党总支带领党员群众,发扬老区精神,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富硒农业、红色旅游等产业,蹚出了一条产业致富的新路子。5年间,村级集体经济从不足5万元增长到320多万元。
盘活红色资源
“红色是潭头村最耀眼的底色,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村里每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刘连云说。
潭头村位于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发展产业最独特的优势,就是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村党总支高标准制定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方案,做到直观感受“四个有”:有一个醒目的红色名村标识,有一个准确的红色主题定位,有一条精品红色参观线路,有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实现实质内涵“四个一”:一个坚强有力的村党组织班子,一个较高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一部包括红色历史、当代新貌和未来前景的村史,一套务实管用的乡风文明制度。
集中修缮红军军医学校、红一军团长征渡口等红色旧址,配套建设红色书屋、红色影院等场所。邀请党史专家挖掘本土红色故事,编印红色书籍免费发放给村民。打造红色参观路线,开发党性教育课程。村党总支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时,必讲红色故事。村里文化广场每月播放红色电影,组织群众排演红色剧目,传唱红色山歌,让红色基因在潭头村代代相传。
攻克产业难题
“2011年我当村书记时,村里‘一穷二烂人心散’。道路又破又烂,鸡鸭猪狗到处窜,牛栏厕所臭烘烘。”十几年前上任时的场景,刘连云历历在目。
不怕虎生三张嘴,最怕大伙心不齐。要想发展产业,就要解决好群众最期盼的问题,把大家的心拢起来。刘连云和村干部白天到田头,晚上进农户,半个月走遍全村800多户,摸清群众三个盼头,住上小洋楼、修条水泥路、在家把钱赚。
2012年6月,国家出台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好政策。刘连云带着党员群众改造危房、整修水渠,整个村庄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有了基础设施,搞什么产业?
2015年以前,党总支摸着石头过河,走了不少弯路。“一心想带大家致富,反而跟着我们亏了本。”刘连云心里很难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2015年,赣州市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大棚蔬菜、脐橙等产业。潭头村党总支请来相关部门做调查,发现潭头的土地富含硒元素,非常适合种辣椒、茄子等长茬菜。
吃下这颗定心丸后,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但群众还是顾虑重重。于是,刘连云特意组织村民在广场看《湘江战役》纪录片。看完片子,很多村民掉了泪。刘连云说:“当年我们的先辈闹革命不怕死、不怕难,现在我们搞产业,遇到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之后,抱怨的声音少了。村干部趁热打铁,带有顾虑的群众去大棚蔬菜搞得好的地方参观,原来“唱衰”的村民都“叫好”了。有了群众的支持,村里的富硒产业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随着产业不断发展,又一个难题出现了:怎样让老百姓长久得实惠?村“两委”紧扣富硒蔬菜、富硒水稻、红色旅游三大产业,以三种模式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群众持续受益。
对富硒蔬菜产业,推行“党总支+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对想创业的村民,党总支协调企业将大棚返租给他们,平均每亩年收入6万元以上;对富硒水稻产业,推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育秧工厂、农事服务中心,为种植户提供专业化保姆式服务,同时注册“潭头富硒大米”品牌,打上“富硒”标签,价格比普通大米翻了两三番;对红色旅游产业,推行“党总支+村办公司+农户”模式。党总支牵头成立潭头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出资。村民当起了旅游讲解员、餐厅服务员、卫生保洁员,年均务工收入3.5万元以上。
当好开路先锋
刘连云深知,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很多,光靠几个村干部干不了,也干不好。要把全村的党员组织起来,各尽其能,成为党总支发展产业的左膀右臂。
引领群众,党员干在先。建蔬菜基地时,需一个月内流转1600亩土地。全村党员不讲条件,当晚都签了协议。领种大棚时,党员第一批承包。流转土地时,党员纷纷表示:“群众的工作我们来做。”
服务群众,党员做得实。村里建起带货直播间,党总支把在家青年党员组织起来,开展直播带货培训,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注重发挥在外经商创业党员作用,在他们节假日返乡时,动员帮助拓宽销售市场。2020年,在上海于都商会党支部的牵线搭桥下,拿到每年6万斤的富硒大米订单。
刘连云说,“我们要用制度来管村集体的‘钱袋子’,让群众来监督,交给群众一个明白账、干净账。”源于公正公开,管好用好发展成果,多年来,潭头村没有一个村干部出现过经济问题。
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单设账户,单独做账,单独管理,并通过村财乡管,加强对村集体收入使用的监管。邀请专业会计公司对村集体经济收入预算、开支审批等环节进行审核把关。成立村财务监督小组,每月对集体经济收入、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
钱管好了,还要用好。村“两委”把村集体经济收入用在美化村容村貌、服务民生事业、促进乡风文明上。对村里进行整体规划改造提升、建设孝老食堂、开办“四点半”课堂、打造“党群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
经过多年的努力,潭头村富硒地孕育出新希望,品牌打响了、乡村变美了、旅游做旺了……村民收入越来越多,精气神越来越足。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