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富硒特色产品是什么(于都获得全国硒资源)

硒宝 09-22 18:13 33次浏览

农村不比城市差芝麻开花节节高

——江西省于都县潭头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一、基本村情

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位于323国道旁,位于于都县城东部,距离县城10公里,是十三五贫困村,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达到16%。东邻该镇下潭村,西接安和村,南连岗脑村,北依绵江河,总面积 2.3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600 亩,林地面积 188 亩。全村辖18个村小组850户 3125人,有党员63人,村两委干部8人,村民以刘、孙、李、张等姓为主,主导产业为富硒蔬菜、水稻等。

潭头村是文明古村,人文底蕴深厚。境内有南北朝古城址,古墓葬、城隍庙、操所里(指兵营)等人文遗址。据《雩都县志》记载,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唐武德五年(622年),县治先后两度迁大昌村(今潭头村),设县治先后有64年。城隍庙历经1450余年的风雨沧桑,几经兴毁,至今保存完好。社区有两座祠堂,一为明朝中期所建的孙刘祠堂,一为清康熙年间所建的刘氏大祠堂。苏区时期,于都临时县委在潭头(固院)建立了中共于东区委,发动了著名的“潭头暴动”,长征前夕,毛泽东主席亲赴潭头消费合作社视察,称赞合作社的食盐供应及帮助群众解决食盐的工作搞得好。

其核心区名曰“固院社区”,又曰“石岩潭”,有6个村民小组聚居。社区村居围绕大小紧邻的三口大塘,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社区白墙黛瓦,飞檐琉璃,廊轩水榭,垂柳依依,犹如一幅水彩画。村外四周是一马平川,广袤无垠,白浪翻滚的大棚富硒蔬菜。

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村,实地视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闻讯前来的老百姓说“我这次来江西,是来看望苏区的父老乡亲,看看乡亲们的生活有没有改善,老区能不能如期脱贫摘帽。”随后,总书记步入观景台举目环视村庄,只见白墙黛瓦、池水清碧,绿树掩映。总书记由衷赞道,“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农村不比城市差!”

潭头村脱贫攻坚已连续开展了七年,总书记视察也过去一年多时间了,潭头村取得了什么新成效?有了什么新变化?调研组一行来到潭头村,走组串户,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看现场,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潭头村脱贫攻坚成效进行专题调研。

二、高质量脱贫举措及成效

(一)扎牢织密“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中总书记牵挂的“核心”问题。也是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潭头村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呢?

调研组一行走进潭头村禾坪脑组李连香家。李连香听说我们要来,赶紧到外面小店买来一大瓶“和其正”凉茶,并装出花生,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攀谈起来。言语中充满对党和政府及扶贫工作人员的感激。李连香今年70岁,是村里的孤寡老人。20年前改嫁到潭头后,未生育子女,前几年丈夫去世,留下她一人住在土坯房里,2018年村里给她盖了二层80平米砖混房,并给予公益性岗位,聘请她为村里的保洁员,月工资收入700元。2019年实现就业收入9200元,健康扶贫585元,葡萄园土地流转1.58亩、收入987元,“一村一品”合作社产业分红357.5元,地力补贴238.56元,兜底保障4665元,养老金1460.28元,2019年全年收入为19227.84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府高质量保障到位,现已稳定脱贫。2019年初,胡春华副总理亲临关怀,来到李连香家,看米缸、查锅灶和她拉家常,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最基层的贫困户家中。胡春华副总理对李连香家帮扶政策落实和帮扶成效表示肯定和满意。

潭头村曾经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大部分群众居住在危旧土坯房,电压低、道路差,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水利设施方面,在河堤未修筑之前,有“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的谚语,村无致富产业。

于都富硒特色产品是什么(于都获得全国硒资源)-硒宝网

为了扎牢织密“两不愁,三保障”的兜底网,村里用足用好县里各项帮扶政策,通过低保、公益性岗位、四道保障线,把全村全部兜底保障到位。周文才是分散供养五保户,单身了近70年,前年才结婚,平时在外村守庙,2017年,村里建起了保障房,他和妻子住进了保障房,分到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另外还有11户贫困户也一起住在集中保障房。

截止2020年全村已脱贫101户459人,未脱贫7户1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16%降为0.45%,全村已于2017年实现整村退出。2014年,全村辖18个村小组754户 289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382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元,到2020年,850户3125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万元,贫困户人均增加到8000元。

年份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820

于都富硒特色产品是什么(于都获得全国硒资源)-硒宝网

4600

5300

6800

7950

10000

13000

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元)

2100

2800

3500

4200

5600

于都富硒特色产品是什么(于都获得全国硒资源)-硒宝网

6500

8000

贫困发生率(%)

16.3

14.1

10.2

1.3

1.2

0.45

抚今追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潭头村脱贫攻坚七年来的巨变,家有两个残疾儿子的低保户刘洋福,感慨叹道,“两不愁三保障,共产党托底保障把我们托到了小康幸福路上!”

(二)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发展富硒产业富泽一方百姓。

脱贫之后,如何实现持续增收,从而实现兴村富民,小康生活,这是考验基层干部的一道难题。潭头村是全县少有的地势平坦、有沃野千顷的良田的村庄,土壤中微量元素硒含量丰富。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全身免疫能力,称为“抗癌之王”。总书记来过之后,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对潭头村土壤含硒量进行了检测,测得该村土壤含硒量高出正常值5%至10%。村党支部在县乡帮扶干部的热心帮助下,根据本地资源条件,通过反复比较,选定发展“富硒果蔬”产业。

“这里有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一定要打好这个品牌,让富硒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加畅销。”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头参观蔬菜基地时,谆谆嘱托潭头村干部要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富硒产业。

在上级组织、帮扶单位、村党支部的策划和引领下,通过引进外资,潭头村先后建立了乐兴园葡萄基地(340亩)、富硒绿色蔬菜基地(396.4亩)、荒漠甘泉西瓜基地(213.7亩),顺嘉食用菌基地(212亩),优质水稻基地(276亩)等五大基地,流转土地共计1098.1余亩,其中涉及贫困户48户69.6亩,闲置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流转率达67.29%。每年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可获益近65.886万元。

发展产业,目的是让村民增收,让脱贫之后的老百姓有持续增收致富的动能。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该村引进了山东金瑞盛农业公司和怀德农业有限公司,对全村及周边村土地进行承包流转,村集体自留了470余亩土地,成立了潭头村蔬菜专业合作社,124户农户(贫困户109户)通过合作社入股蔬菜企业,每人至少两股,每股1000元,入股金额达到30.2万元,以“固定收益+按股分红”,户均增收2000多元。合作社先后种植水稻120亩、马蒂30亩、油菜120亩,新建蔬菜大棚200亩,销售富硒大米10余万斤(仅销售给江西绿滋肴就有10万斤富硒大米),近一年,合作社产值突破60余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贫困户”这种模式,带动385户农户(贫困户109户),实现户均增收3300多元。

同时,由于蔬菜企业进驻村内,村民不再外出务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不仅方便照顾家庭,生活也逐步富裕起来。截止目前,5大基地共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余个,按每日务工收入70元至120元算(男工100元/天,女工80元/天),年创工资收益近360余万元。

走进潭头村松树下组张忠华大棚内,只见枝蔓碧翠,吊悬瓜棚,硕果累累的羊角蜜、香瓜一望无际。张忠华喜不自禁道:“再过两天就要采摘了,几万斤的瓜果可以卖出五六万元的好价钱嘞!”张忠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原与妻子在广东务工十几年,看到村里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在帮扶干部和工作队的帮助下,贷了5万元政府贴息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承包了3个大棚,在他的辛勤劳作下,他的大棚当年就获得丰收。如今的他,腰包鼓了、精神足了,脸上时刻洋溢着笑容,逢人便说共产党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富硒大棚时,面对丰收的富硒果蔬景象,欣喜的对潭头村乡村干部和田间种菜的老百姓说,“产业发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方式”。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的日子会更好。”

(三)农村不比城市差,强化基础建设,增强农民获得感,大大提升百姓满意度。

过去的潭头村,土坯房成片,烂泥路蜿蜒。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基础设施无从谈起,群众意见大。自脱贫攻坚伊始,潭头村“两委”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在各级党政的关心下,分期分批分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面改善了交通状况。全村18个村小组全部修建了3.5米宽通组路,通组路改造26条13.6公里,潭头社区主干道修建了柏油路,92%以上农户实现了家门口通水泥路。二是全面提升住房条件。扶贫攻坚以来,实施危房改造85户、补助金额达160万余元,房屋维修加固提升34户,实现了全村农户住房安全有保障。三是全面实施电网改造升级。通过精准扶贫实施低电压改造、增加了6个变压器,电压稳定了,家家都用上了安全电。四是不断改善饮水条件。全村18个村小组,15个村小组用上了自来水,2个村小组通了供水主管、入户管道正在实施中,1个村小组供水主管正在安装协调中。五是持续改善村居环境。村里建立了“户集中、村收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配置垃圾收集桶按15户1个配备到位,保洁员按人口千分之三配备到位,开展了门前“三包”专项治理,建设垃圾中转站1个,污水处理设施1处,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完成改厕385户,目前98.7%的农户都建有卫生厕所。六是全面覆盖网络通讯。宽带网络、广电网络实现全覆盖,有意愿收看电视的农户,都能够免费收看电视节目。七是完善公共服务。目前全村民办卫生室有4个,在潭头社区建有公办卫生室1个,109户贫困户都签约了家庭医生,并为所有贫困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在潭头社区建立了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设有农家书屋、阅览室,全村18个村小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120余盏,极大方便了村民夜晚出行。如今的潭头村民,对村庄环境的大变化感受最深,获得感最强。村支书刘连云是六级书记同框的最基层书记,他说,“总书记说我们这里农村不比城市差。一年多过去了,我要加一句,我们潭头村要比城市好,比城市美。”现在的潭头村,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宛如一幅风景优美的风景画。正所谓:脱贫攻坚不寻常,干群勠力筑脊梁,路、电、水、网生态美,堪比城市美风光。

(四)聚焦新型业态,发展乡村旅游,拓宽了增收致富门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潭头村,如万里春风,给老区人民带来不止是温暖和关怀,还带来了旅游观光的“厄尔尼诺”经济风暴效应。这一年多来,循总书记路,不忘初心前往潭头村旅游的团体和游客络绎不绝。为抓这个重要机遇,村两委果断于2019年7月组建了潭头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旅游合作社),由潭头村162户农户入股,入股金额达32.4万元,(公司按照“532”分配原则,收益的50%用于村民股金分红,30%用于公司经营、发展,20%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公司开发了富硒餐饮、乡村民宿(130多间)、特色农产品、智恒研学、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一系列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同时,先后成功举办了农民丰收节、顺德年夜饭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一年多来,潭头村接待游客突破37万人,其中红色研学团队6万余人,合作社实现收益70余万元,并实现附加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潭头村全村户均年收益增加5000元。潭头特色乡村旅游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孙观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是革命烈士后裔。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亲切看望他。总书记走后,孙观发家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孙观发对调研人员说:“总书记看望我一家,我是三生有幸,无比感恩啊!”孙观发一家也顺势办起了餐馆、开办了富硒特色农产品超市,他几乎每天都要接待来访游客,帮助介绍总书记视察情况及红色故事。他还搞起了民宿,2019年仅小卖部与餐馆收入就有9万多元,真正实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50岁的刘春女是潭头乡村旅游带动致富的典型。全家6口人在三口塘边经营起一家老字号麻饼店。小店原先开在圩镇,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已。5月20日以后,村子游客越来越多,旅游越来越旺,春女麻饼店就又搬回了老家。刘春女自己估摸,麻饼店平均一个月能做五、六百斤饼,8月旺季的时候能做到1000多斤,按18元/斤算,年收入可达20万。春女麻饼店不仅给刘春女一家带来不错的收入,而且也带动了全村其他土特产品的销量。这样的变化是刘春女始料未及的。“总书记是福星,是财神菩萨啊!”不善言辞的刘春女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旅客的增多,旅游民宿经济方兴未艾。村里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开发共增加就业岗位50个,人均收入24000元/年。旅游合作社和旅游公司将收益的50%进行了股东分红,股东人均年分红1000余元。农户自愿参与,统一装修标准,已装修标准间130间(单价120),单间16间(单价150),单日接待住宿能力近300人,总收入百余万元,利润70%分给农户。民宿大户刘广昌和刘晓尉是叔侄俩,也是第一个办民宿的社区农户,他们分别有12、13个标间,他们说基本上都能住满。从去年至今民宿一项收入已分别达到五、六万元。餐饮方面,利用宗祠,闲置房屋开办旅游食堂,共招聘12人,包厢6间,能同时容纳300人同时就餐。

(五)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幸福美丽乡村。

《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是中国古人对文明的最早描述。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歇过对文明的追求,潭头村也不例外。通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战,潭头村改变的不只是物质条件和村庄环境的变化,更体现在一种源自内心的脱胎换骨从愚昧到文明的蜕变。首先是开展清洁美丽家园大行动。清洁家园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潭头村通过乡风文明行动,开展了“五净一规范”和“六清两改一管护”行动,村保洁员每天对辖区内卫生进行清扫,对村庄内池塘、沟渠进行了彻底清理。合理设置垃圾桶,巧用篱笆围挡菜地,整齐美观。通过美丽庭院评比,房前屋后花草树木或整齐划一,或错落有致,整个村庄红绿点缀、鸟语花香,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其次是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潭头村积极贯彻上级部门政策,多措并举。成立了潭头村红白理事会,通过召开户主会,制定村规民约,利用村务公开栏,入户发放宣传单、微信、村广播等多种途径。从党员干部带头,在全村广泛开展了倡导厚养薄葬,反对薄养厚葬、乱埋乱葬殡葬改革;提倡零彩礼或低彩礼,反对高价彩礼;提倡办集体婚礼或旅游婚礼,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家庭和睦;倡导孝敬父母,反对老人住老房;倡导邻里守望相助;提倡干部群众诚信感恩,反对不守信用;倡导勤劳致富,反对好吃懒做。

倡导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等活动。通过上述移风易俗活动,村民的素质普遍提高了,大操大办的现象没有了,高价彩礼有效遏制。孝顺父母、邻里守望、妯娌和睦、诚信感恩。涌现了市文明家庭孙观发家庭,勤劳致富之星张忠华,感恩奋进之星刘洋福等一批先进典型。……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潭头村通过开展农村道德讲堂,邀请了中国十大孝子王凯前来宣讲孝道文化。举办了2019年农村春晚、农民丰收节,邀请党校老师来村授课。文化电影放映、拔河比赛、广场舞、道德讲堂、重阳节敬老活动。道德评议内容更加多元。开展了脱贫攻坚扶德扶志“三讲一评”颂党恩活动,群众了解了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及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让群众铭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每季发布“道德红黑榜”,让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开展赣南新妇女运动,家风更加淳朴文明。第三是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强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一是建设了潭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文明实践理事会和志愿服务队,制定了每月活动主题。县文明办通过制定课表的形式,组织了14个县直单位志愿服务队,到全县32个实践站,以固定时间每月2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含党的政策宣传、法律知识宣传、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家庭教育、种养技术讲解、广场舞培训等志愿服务内容。

二是开展了“五星创评”活动,五星:即环境卫生星、移风易俗星、勤劳致富星、孝老爱亲星、诚信感恩星,全村共评选出“五星户”140余户,兑换奖品金额共计5000余元。第四是描绘乡村美丽宏图。脱贫之后,潭头村统筹城乡发展。利用丰厚人文资源和总书记视察千载难逢机遇,高标准制定《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规划》,拟打造成为集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红色研学为一体,布局合理、环境适宜、设施完善、服务优良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启动革命老区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红色样板”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84.5亩,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示范点建设内容主要由入口服务区、田园交响区、农耕文化区、520核心区等四个片区组成,主要建设内容为游客服务中心、花海田园、观光车道、文化馆、讲演堂、特色景观绿化等。目前房屋及土地征收征用工作已完成,管线搬迁已启动,四个片区已全面启动,计划在8月底完工。届时,潭头村将是一个阡陌纵横、桃红柳绿、果蔬丰盛、游人如织的江南特色小镇。

三、潭头村脱贫攻坚启示与思考

(一)因地制宜,选择发展产业,是兴村富民奔小康的前提

发展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巩固脱贫,激发当地群众内生动力、形成持久发展活力的前提。潭头村因地制宜、因情制宜,把富硒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潭头村在发展富硒产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潭头建村700多年,农耕历史悠久,同时,就耕种习惯而言,农户易于接受选种蔬菜;二是蔬菜产业投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种植效果好,是立竿见影“短平快”产业;三是土壤富硒,硒的含量高达0.3以上mg/kg,而且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便于集约化经营;四是距县城近,毗邻湖南、广东等省市,区位优势显著,市场潜力大。所以综合起来,潭头村选择富硒产业作为脱贫富民的支柱产业,是行之有效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通过产业扶贫,实现村民增加收入,才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措施,才是奔入小康的关键所在。在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下,潭头村有了自己独特的富硒产业,为兴村富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持久的动力。

(二)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是农村不比城市差,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关键。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因地制宜改造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保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不比城市差的美好生活。潭头村以脱贫攻坚,举办农民丰收节等契机,以项目带动,大力改善村居环境和基础建设。通过对饮水、立面提升、道路硬化、教育、用电、网络、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等大力改善,逐步形成了文化、教育、娱乐不出村,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我县其他乡镇提供了乡村发展新样板。

(三)抓住机遇,发展乡村旅游,聚焦新业态,增加农民收入,是提升乡村发展质量的新路径。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于都视察,潭头村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重点以农业观光旅游。致力于打造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好去处,让城乡居民欣赏美好田园风光、品尝乡村绿色美食、呼吸清新洁净空气、休闲康养放松身心、体验学习农业知识。注重传承老锅老灶老味道,打造主客咸怡好空间,开发出既符合乡村独有特色,又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着力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开辟了乡村经济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