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富硒农产品怎么种)
走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初冬暖阳,稻谷归仓。
9日上午,在兴宾区凤凰镇长福村,我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千亩的富硒水稻种植基地一派丰收景象,一台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在宽广的田地里来回驰骋,浓浓稻谷香散发在青山绿水间,金灿灿的水稻粒粒饱满,品质良好,收割、脱粒、卸仓、装车、运输……农机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忙着收割水稻,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富硒水稻丰收年
作为我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全产业链的重要板块,富硒水稻种植基地项目位于园区北大门内的兴宾区凤凰镇富尧水库灌区的富尧村、石桥村、长碑村、樟村、长福村、莲安村集中连片的水田,种植面积为2000多亩,其中以长碑、长福村一带为核心区。
“当前分批收割、烘干、入库工作紧锣密鼓,预计11月中旬左右可全部完成水稻收割。”项目负责人、来宾市农投集团工作人员钟明浚说,“今年产业园的富硒水稻种植赢得‘开门红’,头一造就实现大丰收,基地水稻平均亩产达到883斤。我们坚持品质优先、质量安全,利用基地土壤天然富硒、按照绿色农产品种植标准,冬种油菜全部还田,全部施用有机肥,全程管理采用机械化和病虫防控统防统治,确保出产高品质的稻米,预计今年收获富硒水稻超过600吨。我们产品销售走精品高端路线,销往外地。”
据悉,富硒水稻种植基地项目于今年5月启动,从旋地、平地、打浆、筑埂到插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2000亩水稻以本地热销品种丝香一号为主,并试验性种植日本和北方的品种秋田小町、越光、兆香一号等。
水稻生产全程执行绿色优质种植的要求和标准控制,使用生物有机肥、生物无公害农药、人工除草、秸秆还田、土壤深耕等技术手段,保证大米品质达到富硒、绿色优质标准要求。
田间地头,一边是紧张的收割作业,一边是细致的测产验收。
当天上午,市农业局、科技局派出专家组对产业园富硒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经过随机选择地块、取样观察、测产量,专家组有了结果。“水稻长势良好,样本田平均亩产达到高产标准,仅‘丝香一号’这优质谷晚稻品种平均亩产就达到443.92公斤,比往年农民种植产量要高出11%。”手捧颗粒饱满的有机稻谷穗,专家组成员、市农科院粮油科研组组长、农艺师陈建国高兴地说,“经自治区对该基地样品米进行检测,硒含量平均在0.25至0.3毫克每公斤,达到富硒米标准,并且质量安全。”
富硒富农兴乡村
近年来,我市顺“硒”而为,立足本地丰富优质的硒资源,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引导和推动富硒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布局,产业规模实现质的突破,富硒农产品认证成果丰硕,富硒品牌建设跃上新台阶,助力产业园建设不断提质增效。
基地的富硒资源也成为富农新资本。钟明浚介绍到,基地创新利益联结模式,在生产经营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园区内由五个自然村组成的来宾市兴宾区富联康农业服务部签订劳务服务,与相关村农机、产业等合作社合作。目前该服务部已为该基地提供了施肥、追肥、田间管理、补苗、安装诱虫灯(片)等劳务服务。实现了农民既享有租金,又获务工收入。
长福村村民严有对,被基地聘用为田间管理员,如今享受“专业农民”的待遇,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年得到土地租金5000多元,在基地务工月薪3000多元。“跟着基地干,腰包鼓得快,长福村就要变成有名的富硒水稻村了。”严有对如是说。
对于未来的发展,钟明浚说,基地将对现有的灌溉、排水系统和田间道路进行全面提升,并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排灌,通过利用网络技术随时对排灌进行调控,田间道路将完全适应更高机械化耕作要求。同时,基地将依托富尧水库和油菜、水稻种植基地的自然田园风光,建设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沿道路两旁建设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田园观景、种养体验、农家客栈、土特产超市等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更多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