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需要补硒吗现在(沿海地区缺硒)

硒宝 09-06 18:14 59次浏览

非典疫情促使人们对各行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深刻反思。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加强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研究。本报邀请到几位环保专家,从环境医学、信息公开、环境立法的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 人类疾病与生态环境的性质及演变密切相关,许多疾病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联系。随着生态环境的演变,人类疾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存在着若干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人类疾病,实践证明,人类疾病的防治只有和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才能产生持久有效的结果。 人类疾病的流行与生态环境异常有关 克山病与大骨节病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其病变主要累及心肌,表现为心肌变性、坏死和瘢痕形成。该病于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暴发流行,故称克山病。其后在华北、西北、西南等地亦陆续被确认。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慢性、多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主要表现四肢关节对称性疼痛、变形、增粗、屈伸受限以及肌肉萎缩;幼年患病,可表现为肢体短小,关节活动困难,导致终身残废。现已证明,克山病与大骨节病均分布在低硒环境中,补硒和提高病区人群硒的摄入水平能控制二病发生。环境缺硒是二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和条件之一。 克、大二病主要分布在我国自东北至西南一条宽带内,主要在温带、暖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棕褐土系和中性紫色土的生态环境内。

但两者也有差别,大骨节病分布环境偏冷,在云南只有克山病而无大骨节病。从元素环境地球化学来说,病区恰好分布在我国低硒带内,其生态系物质硒含量均低于一定的阈值。低硒环境是在地理地带因素和非地带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硒在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维持低的通量。病区生态环境从岩石-土壤-水-作物-食物到人体均处于低硒生态循环。 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均分布在我国自东北大小兴安岭,经内蒙古东部、黄土高原、秦岭至西南及青藏高原东部的宽带内。 地方性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等。此外,在碘缺乏区还有一部分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单纯聋哑等也被认为是由于缺碘所致。 缺碘影响儿童脑发育,造成智力损害,甚至出现残疾。 我国是严重碘缺乏的国家之一,除上海市外,其他各省区市均有碘缺乏病存在。西部地区的甲状腺肿病情重于东部地区。 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主要是由于饮水或食物中含氟量过高,造成人体摄氟量过多,导致牙齿和骨骼发生病变,在临床上分别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高氟源地主要有富氟岩矿(萤石和磷灰石等)、干旱半干旱区盐碱化富氟区、高氟温泉、富氟含水层等。

沿海地区需要补硒吗现在(沿海地区缺硒)-硒宝网

病区生态环境类型包括浅层高氟地下水型、深层高氟地下水型、高氟温泉型、富氟岩矿型、生活燃煤污染型、高氟茶水(砖茶等)型。 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呈广泛性灶状分布,除上海市以外,其余省、市、区均有流行。 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是由于人体从饮水或燃煤砷污染的空气和食物中摄入过量的砷而导致机体慢性病变的地方性疾病,地方性砷中毒只有饮水型与燃煤污染型两种生态环境类型。 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为地下水砷含量过高,超过国家饮水标准0.05mg/L。富砷原因与含砷的岩矿源和含水层的地层结构有关。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类型,其流行区为云贵高原高砷煤开采区。由于当地居民敞烧高砷煤做饭、取暖、烘烤玉米和辣椒,致使室内空气、食物受到砷污染。人体从消化道、呼吸道摄入过量的砷,引起机体慢性砷中毒。 我国的地方性砷中毒除台湾外,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饮水型砷中毒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奎屯地区、内蒙古的5个盟(市)和宁夏的局部地区;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主要分布在贵州省。 风沙尘肺 风沙尘肺是危害西北和内蒙古地区人民健康的一种独特疾病。其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乏力、胸痛、气喘、桶状胸、呼吸音下降;进一步发展可产生肺气肿、肺心病、肺结核病等合并症;由其引发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称矽肺。

沿海地区需要补硒吗现在(沿海地区缺硒)-硒宝网

大气沙尘是风沙尘肺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该病一般出现于风沙严重的干旱半干旱环境。 该疾病分布研究尚不足,南疆若羌、且末、和田及喀什地区,北疆博乐、乌苏、奎屯、昌吉等地,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陕北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均有发生该病的生态环境条件。 鼠疫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病原体是鼠疫菌,宿主是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跳蚤。 我国鼠疫的流行、分布及疫源地的形成是与世界鼠疫相关联的。由于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的保存和延续世代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系统,即自然疫源地。我国有10块鼠疫疫源地,即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帕米尔高原红旱獭疫源地,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疫源地,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疫源地,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疫源地,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疫源地,锡林郭勒草原布氏田鼠疫源地,滇西北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和滇粤闽黄胸鼠疫源地。绝大部分鼠疫疫源地分布在西部地区。按照生态景观类型,我国鼠疫疫源地一是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半干旱荒漠草原与半湿润草原景观(包括高寒草甸和草原),二是部分分布在湿热沿海森林景观。鼠疫疫源地分布与景观地球化学有密切联系,即疫源地明显分布在富钙和富铁的景观条件下。

沿海地区需要补硒吗现在(沿海地区缺硒)-硒宝网

荒漠草原与草原景观以富钙为特征,而热带景观以富铁为特征。而且据研究,已经知道钙和铁是鼠疫菌的毒力决定因子。 我国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8个省、区、市的270个县境内。据1999年资料,全国鼠间鼠疫发生于53个县和193个疫点中,全都发生在西部地区;人间鼠疫发生在7个县,发病14例,也都发生在西部地区。 高山病 高山病是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 高山反应和高山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空气含氧量不足,一般在2500米或3000米以上就会有高山反应。 我国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占全国总面积的1/6。高山病主要出现在高海拔的西藏、青海等地。 生态环境演变对人类疾病的可能影响预测 对环境硒及有关疾病的可能影响 在环境低硒带内,根据克山病、大骨节病区生态环境系统物质中硒含量指标,估计受其威胁的人群约1亿左右。未来50年气候变暖、变湿,使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对低硒带的移动、硒含量水平以及硒的迁移转化过程等发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由于低硒带分布在我国温(暖)带森林、森林草原棕褐土系及紫色土区带内,未来气候若变暖、变湿,将会使上述区带向西北方向扩移,从而可能扩大西部地区低硒带的范围,并有增大硒缺乏人群的风险。

沿海地区需要补硒吗现在(沿海地区缺硒)-硒宝网

如大气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增加一些地区的酸沉降,降低土壤酸度,从而会降低土壤硒的可利用形态,降低食物链中硒的相对丰度,加重硒缺乏的危害。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降水中重金属污染增大,特别是汞能与硒结合形成难溶解的硒化汞,同样会降低硒的有效生态循环,加重硒缺乏的潜在危险。 低硒带的扩移会使与硒有关的疾病发生的危险度增大。除克山病和大骨节病之外,多种癌症、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免疫力、碘缺乏病等都与环境硒有重要关系。最近的研究提出,艾滋病最易在低硒地区流行。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硒地区与非低硒区食品的交流将增大,因此,一些地区也有可能减低硒缺乏的危险。 对环境碘及有关疾病的可能影响 碘是极易被淋溶迁移的元素,气候变化将影响到环境碘的循环,可能会加重环境碘的流失。 在干旱缺水区,由于加速开发利用水资源,开采和饮用深层地下水,致使局部地下水中碘浓缩,高碘生态环境有可能扩大,高碘性甲状腺肿疾病患者有可能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区域发展,生活物质来源多样化,多途径补碘有益于碘缺乏病减少或得到控制。 对环境氟及地方性氟中毒的可能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和区域发展,地方性氟中毒可能由于以下原因而扩大其流行范围或病情加重: 一是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将加速地下水氟的浓缩,提高其含氟量,加重氟中毒的流行; 二是人口增加,水源紧缺,居民不得不饮用水质差的水源,引发新的氟中毒; 三是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会污染地表水源,局部地区居民因直接饮用高氟温泉水会扩大温泉型氟中毒的流行; 四是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保护水源涵养林改变了燃料结构,由烧柴改为烧煤,可能引发新的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流行。

对风沙尘肺的可能影响 在我国,随着气候变暖和区域发展,极端气候事件如风沙、干旱的频率及强度有可能增加,土地退化加速,风沙尘肺的危害也有可能加重。 对疫源地生态景观及鼠疫的可能影响 气候变暖、变湿有可能使疫源地(荒漠草原、草原和草甸)的范围发生变化和扩大。在青藏高原有可能使疫源地向更高的高度扩展。在蒙新地区有可能向现在比较干旱的地区扩展。有研究预测,在未来CO2增加一倍的条件下,由于草原面积的增加,我国鼠疫疫源地的面积将增大40%左右,受威胁的人口也会相应增加。 鼠疫虽一般不适于在疫源地以外的地方长期保存、流行和传播,相对地比较封闭,但如果通过人类活动将菌蚤和动物带到非疫源地区,也可造成可怕的鼠疫流行。另外,我国的鼠疫疫源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将会使鼠疫的流行风险增大。如青藏铁路线穿越青藏高原鼠疫疫源地,如不注意防护,有可能影响到筑路员工的身体健康,导致鼠疫流行。 对疟疾的可能影响 疟原虫一般在16℃以上的气温条件下才能存活,暖湿环境有利于蚊虫的孳生繁衍。专家预测,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受疟疾影响的人口比例可能由现在的45%增至60%,每年将新增病例5000~8000万;云贵川桂等地2050年将升温1.7℃~2℃,则疫区将向北推移约两个纬度,并向高处扩伸。另外,人口流动频繁会导致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暴发流行。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