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怎样补硒的呢(萎缩性胃炎硒酵母片)
我国是胃癌高发和高死亡率国家;
胃癌多是从胃癌前病变逐渐演变而来的;
阻止或逆转胃癌前病变是预防胃癌发生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长期用于胃癌前病变的治疗,疗效可靠稳定。
现根据以往文献,兹整理如下,以飨同仁。
1. 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胃癌高发地区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胃癌约90万例,其中约40万例在中国。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胃癌都是我国第三大常见肿瘤。胃癌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或上皮内瘤变→肠型胃癌这样一个渐进的质变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列为癌前疾病,
将肠上皮化生( IM)和上皮内瘤变( IN)称为胃癌前病变(, PLGC)。
如果能在肠化生和/或上皮内瘤变阶段阻止其继续进展、甚至逆转其病理改变,就能抑制肠型胃癌的发生,降低胃癌的发病率。长期的临床随访研究发现萎缩和肠化是有可能被逆转的。对于PLGC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抗幽门螺旋杆菌、服用叶酸和硒酵母等措施,其对萎缩和肠化的有效率约为50%左右。
中药治疗PLGC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许多临床研究显示中药不仅能改善PLGC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逆转其病理改变。总有效率在60-88%之间。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根据CAG和PLGC的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胃痞”、“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对于其病因病机,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
一、毒瘀交阻
热毒留滞于胃,耗伤胃阴,病传及脾,脾失运化而生湿,湿热毒邪久滞,损伤胃络,瘀血凝络,而产生毒瘀交阻的病理结局。
二、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横逆太过,及于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司,肝、脾、胃三者功能失调,产生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病理变化,久恋伤络而导致病。
三、脾肾气阴亏虚
”肾为胃之关”,脾肾气阴亏虚则胃络枯槁失养,成为本病的始动因素。胃络承载的气血流动随胃络的逐级细分渐缓。在胃络失养的情况下,气机郁滞,凝滞为痰瘀,胶结后还可内生毒邪,形成痰、瘀、毒阻滞胃络的病理状态,日久血腐肉败则形成CAG、PLGC。
四、发生、发展、转化与伏邪密切相联。
脾虚为伏邪之前提与基础,外感或内生病邪伤胃,邪伏潜内,后邪郁久化热,故出现活动期常见的胃脘部灼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等症候,反复发作,终酿成PLGC甚至是癌变。伏邪具伏则无机可循,发则有证可辨特点。故而CAG呈慢性起病,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进展性。
五、寒湿入络
脾胃虚弱,寒湿之邪损伤脾胃,病延日久,邪伏血分,留滞胃府络脉之中,与络脉气血相互裹结,产生瘀、痰等多种病理产物,瘀阻脉络,致胃府络病。
六、气机不畅,六淫太过
浊为阴邪,毒为阳邪,具有二重性,导致诸症百出,所以CAG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在CAG前期浊毒盛,多为实证;疾病后期浊毒之邪入血入络,多见虚实夹杂证。浊毒之邪黏滞不解,盘踞成积,使CAG病程长,反复难愈,演变为PLGC。
七、湿热中阻
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致湿浊,郁而化热;或病久反复不愈,肝气郁结,化生湿热;或是饮食不节,生成湿热,均是湿热之来源。湿热内蕴,直接损膜伤络,使胃因损而萎;湿热困阻中焦,脾胃不荣而萎,久则病邪入络,痰瘀互结,故出现PLGC。
总之,本病病位在胃,与脾、肝、肾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总的病机为虚实夹杂,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实则以湿热、痰瘀、毒浊为主。
3. 辩证论治
3.1. 脾胃虚弱证
脾胃虚弱证多表现胃部隐痛,餐后饱胀,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舌体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弱。治疗多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理气为基本方。
1.胡美兰方:补中康胃汤
(生晒参9 g,茯苓20 g,山药、炒薏苡仁、蒲公英各15 g,白术、藿香、丹参、赤芍各10 g,白蔻仁、绿萼、甘草各5 g)。
2.颜幸杰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党参各20 g,桂枝、白芍、白术各10 g,炙甘草6 g,田七粉3 g,生姜3片,大枣3枚)为基本方。
3.郭占芳方:四君子汤为基本方加味。
4.沈洪方:健脾益气方
(炙黄芪、党参、白花蛇舌草、茯苓、炒白芍、仙鹤草各15 g,法半夏、陈皮、炒白术各10 g,炒苡仁30 g、炙甘草3 g)。
3.2. 胃阴亏虚证
胃阴亏虚证多表现为胃部隐痛或胀满,同时伴有口干咽干,舌质偏红,舌有裂纹,少苔或者无苔,脉细。治疗多以益胃汤滋养胃阴为基本方。
1.陈怡君方:健脾养阴和胃汤
(太子参50 g,五指毛桃、石斛各15 g,脘佛手、元胡、沙参、白芨、麦冬各10 g,丹参12 g)为基本方。
2.杨沈秋方:自拟养胃散
(白术、麦冬各20 g,茯苓、白芍各25 g,甘草10 g,生地黄30 g,延胡索15 g)。
3.张贵玉方:滋阴养胃汤
(西洋参、当归、三七参、香橼、枳壳各10 g,黄芪20 g,赤芍、麦冬、连翘、鸡内金、谷芽、麦芽各15 g,生地黄20 g,蒲公英、生山药各30 g)。
4.刘敏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党参20 g,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川楝子各10 g,当归、芍药各15 g,甘草5 g)
3.3. 肝郁脾虚证
肝郁脾虚证多表现为胃部胀满疼痛,胀痛可以牵及两侧胁肋部,消化道症状常由情绪所诱发或加重,苔薄白舌淡红,脉细弦。治疗多以六君子汤合四逆散以健脾疏肝理气为基本方。
1.李玉清方:香砂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太子参、香附、元胡、丹参各15 g,茯苓、白术各12 g,醋柴胡、白芍、枳壳、陈皮、木香、莪术、三棱10 g,砂仁6 g)。
2.袁懿等方:柴术消痞方
(柴胡、白术、党参、生半夏、茯苓、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延胡索、甘草)。
3.赵翠丽方:以四逆散为基本方
(柴胡、枳壳、白芍、郁金、白术各10 g,陈皮、甘草各6 g)为基本方。
3.4. 瘀血气滞证
瘀血气滞证多表现为胃部胀痛,痛有定处,而且病程较长,舌质暗红或者舌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治疗多以失笑散合丹参饮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基本方。
1.沈铀方:丹参饮加失笑散加味
(红丹参30 g,炒延胡、檀香、苏梗、橘络、蒲黄、五灵脂各10 g,春砂仁、大黄各5 g,甘草3 g)联合西药(丽珠得乐、多潘立酮、维乐生)。
2.刘善京方:膈下逐瘀汤
(炒五灵脂、当归、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香附各10 g,甘草3 g,红花5 g,川芎、枳壳各6 g)。
3.刘新文方:自拟益气化瘀方
(黄芪30 g,党参、山药、当归各15 g,丹参20 g,甘草6 g,白花蛇舌草15 g,白芍、茯苓、八月扎、檀香、三棱、莪术、枳壳各10 g)为基础方。
3.5. 毒瘀互阻证
毒瘀互阻证多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或灼热疼痛,口苦,舌暗红苔黄,脉弦滑。治疗多在益气健脾药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的中药。
1.何善明方:用自拟方(黄芪、白芍各30 g,土茯苓、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20 g,人参、白术、天南星、法半夏、莪术、丹参各15 g,三七10 g,甘草6 g)。
2.张福荣方:用自拟方复萎汤(丹参、三棱、莪术各6 g,三七粉3 g,半枝莲、薏苡仁各15 g,白花蛇舌草30 g,黄芪24 g,党参18 g,炒白术10 g等)。
3.白海燕方:用活血解毒方(当归、郁金、冬凌草、柴胡、佛手、延胡索各12 g,赤芍药15 g,八月札、连翘、蒲公英各20 g,莪术、胡黄连、蚤休、僵蚕各6 g,三七粉3 g)。
4.刘晓辉方:用化浊养胃汤(茵陈30 g,百合、茯苓、白术、白芍、当归、砂仁、乌药、白花蛇舌草各15 g,川芎12 g,生黄芪、丹参、鸡内金各20 g,三七粉2 g)为基本方。
3.6. 湿毒内蕴证
浊毒内蕴证多表现为胃部痞满疼痛,纳呆,口腻,苔黄白腻或者浊腻,脉滑。治疗多在益气健脾药的基础上加用清化湿浊和清热解毒的中药。
1.刘雪婷方:用自拟方(藿香、佩兰、砂仁、黄连、黄芩、茯苓各12 g,茵陈、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各15 g,全蝎9 g)。
2.霍永利等方:用自拟化浊解毒中药复方(柴胡、黄芩、连翘、藿香、瓜蒌、砂仁、山慈菇、全蝎、莪术、苦参、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三七等)。
3.张颜伟等方:用化浊解毒方(紫蔻、黄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9 g,砂仁、白术、黄连、苦参各6 g,蒲公英、云苓各15 g)。
4. 总结
上述临床研究提示,中药不仅能改善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可能逆转其病理改变,中药可能是防治胃癌发生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是从现有的临床研究来看,中药防治胃癌前病变还存在以下问题:
1) 临床设计不够严谨规范,多数研究样本量小,没有采纳随机方法,或者虽提及随机但没有详述随机方法(仅有三项研究提及随机方法,胃镜病理取材方法未详细叙述,这些都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2) 胃癌前病变中医证型的辨证无统一标准,治疗疗程也各不相同,导致横向研究之间缺乏可比性,无法对属于同一治法但不同方剂的疗效进行比较;
3) 缺乏中药不同治法疗效的比较,例如健脾法、活血法、解毒法、化浊法等,究竟何种方法疗效更好,或者哪几种方法联合疗效更好。
这些问题对于规范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提高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疗效都是至关重要的,应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沈汉澄 (2007) 胃癌前病变: WHO新标准与综合干预. 浙江临床医学, 11, 1441-1442.
[2] 王捷虹, 宇文亚, 惠建萍, 等 (2012) 论“毒瘀交阻”是胃癌前病变高危证型的核心病机. 辽宁中医杂志, 10, 1958-1959.
[3] 周小潇, 梁建, 邓鑫 (2012) 健脾柔肝法在防治胃癌前病变中的作用. 辽宁中医杂志, 7, 1291-1293.
[4] 吕林懋, 曹志群, 王淑敏, 等 (2011) 芪莲舒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1, 7-9.
[5] 王健 (2012) 白兆芝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中医杂志, 2, 101-103.
[6] 到[30]略。
感谢关注胃与肠科普:科学 严谨 专业 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