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甲状腺激素补硒的作用(硒对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早在两百年前(1817年),人们就已经发现硒元素,但直到1957年,人们才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硒的营养作用。1973年,美国科学家发现硒是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必要组分,证实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此同时,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克山病防治研究人员发现,克山病地区的人群处于低硒状态,补硒能有效预防克山病的急性发作,从而证实硒与人体健康有关。
硒蛋白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预后相关
研究证实,膳食中的硒主要在小肠中被吸收进入人体。硒几乎遍布于全身所有的器官和组织,并通过肾脏排出人体。硒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与蛋白质结合,称为“含硒蛋白”,而其中在活性中心含有硒代半胱氨酸的蛋白质则称为“硒蛋白”。人体内至少有25种不同的硒蛋白,这些硒蛋白是人体内重要的酶,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碘甲状腺氨酸脱碘酶、硒蛋白P、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硒蛋白S、15kDa硒蛋白和硒蛋白N等,对人体健康有多样性的作用,如抗氧化作用、抗炎性反应、促进活性甲状腺激素产生以及抗肿瘤作用等。最近二十年来,人们发现编码硒蛋白基因的多态性也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预后相关,更引起了人们对硒蛋白的关注。
硒与人体健康是一种“U”型关系
研究发现,当人体处于低硒和缺硒状态时,死亡率增加,免疫力低下,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高硒状态或应用硒的补充剂则可能具有对抗病毒感染,治疗不孕不育,以及减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作用。高硒状态可能还有助于减少前列腺癌、肺癌、结肠直肠癌和膀胱癌的风险。然而,硒与人体健康的相关性是一种明显的“U”型关系。也就是,当人体处于低硒状态时,通过膳食或补充剂提高体内的硒水平可获得各种健康益处,当人体硒状态适中或偏高时,再提高硒水平则不再能获得健康益处,而当人体硒过高时,反而会出现毒性作用,如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引起脱发等。
我国既有缺硒地区又有富硒地区
不同地区居民硒的摄入量的差异巨大,与当地土壤中的硒含量密切相关,缺硒地区出产的主要粮食含硒量极低。我国既有缺硒地区又有富硒地区。从我国的东北到西南有一条很宽的低硒地带区,这一地区人群的血浆硒水平低下,同时当地主要粮食的硒水平也低下,当地居民容易罹患克山病和大骨节病。而我国的湖北施恩地区和陕西紫阳县则是高硒地区,曾发生过因摄入高硒玉米而致中毒的病例,主要表现为头发脱落和指甲变形。在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成人膳食硒的平均需要量为50 微克/天,推荐摄入量为60微克/天,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400微克/天。
判断人体硒营养状况的方法
对于人体硒营养状况的判断,目前比较多用血浆硒,还可以检测发硒、指甲硒等,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研究提示,成人血浆硒水平在130~150 微克/升时,死亡率最低。不过,当成人血浆硒水平高于122微克/升时,给予硒补充剂可能增加肿瘤、非黑色素皮肤癌,以及2型糖尿病的风险。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