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腺瘤切除可以补硒吗(切除补管状腺瘤硒可以吃多久)
提示: 点击上方”吴勇工作站”↑可预约挂号
胃息肉属临床常见病,目前随着高分辨率内镜设备的普及应用,微小胃息肉的检出率已有明显增加。国外资料显示胃息肉的发病率较结肠息肉低,占所有胃良性病变的5%~10%。
早期胃癌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病人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也有其特殊表现。贲门胃底癌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幽门附近的胃癌有幽门梗阻表现;肿瘤破坏血管后可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腹部持续疼痛常提示肿瘤扩展超出胃壁,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腹水、黄疸、腹部包块、直肠前凹扪及肿块等。晚期胃癌病人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组织学分类】
根据胃息肉的组织学可分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前者即胃腺瘤性息肉,后者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1.腺瘤性息肉 即胃腺瘤,是指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大都由增生的胃黏液腺所组成的良性肿瘤,一般均起始于胃腺体小凹部。腺瘤一词在欧美指代上皮内肿瘤增生成为一个外观独立且突出生长的病变,而在日本则包括所有的肉眼类型,即扁平和凹陷的病变亦可称之为腺瘤。腺瘤性息肉约占全部胃息肉的10%,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患者,好发于胃窦或胃体中下部的肠上皮化生区域。病理学可分为管状腺瘤(最常见)、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腺瘤。可根据病变的细胞及结构异型性将其病理学分为低级别上皮肉瘤变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0%以上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进展为浸润性癌。
内镜下观察,胃腺瘤多呈广基隆起样,亦可为有蒂、平坦甚至凹陷型。胃管状腺瘤常单发,直径通常学上呈管状腺瘤基础,混有绒毛状腺瘤成分,一般超过息肉成分的20%,但不到80%,直径大都在2cm以上,可发生恶变。
2.增生性息肉 较常见,以胃窦部及胃体下部居多,好发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BillrothⅡ式术后的残胃背景。组织学上由幽门腺及腺窝上皮的增生而来,由于富含黏液分泌细胞,表面可覆盖黏液条纹及白苔样黏液而酷似糜烂。多为单发且较小(
3.炎性息肉 胃黏膜炎症可呈结节状改变,凸出胃腔表面而呈现息肉状外观。病理学表现为肉芽组织,而未见腺体成分。胃炎性纤维性息肉是少见的胃息肉类型,好发于胃窦,隆起病灶的顶部缺乏上皮黏膜,其本质为伴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的纤维组织增生。炎性息肉因不含腺体成分,无癌变风险,临床随诊观察为主。
4.错构瘤性息肉 临床中错构瘤性息肉可单独存在,也可与黏膜皮肤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Cowden病)共同存在。单独存在的胃错构瘤性息肉局限于胃底腺区域,无蒂,直径通常小于5mm。在Peutz-Jeghers综合征中,息肉较大,而且可带蒂或呈分叶状。组织学上,错构瘤性息肉表现为正常成熟的黏膜成分呈不规则生长,黏液细胞增生,腺窝呈囊性扩张,平滑肌纤维束从黏膜肌层向表层呈放射状分割正常胃腺体。
5.异位性息肉 主要为异位胰腺及异位Brunner腺。异位胰腺常见于胃窦大弯侧,亦可见于胃体大弯。多为单发,内镜下表现为一狐立的结节,中央时可见凹陷。组织学上胰腺组织最常见于黏膜下层,深挖活检不易取得阳性结果;有时也可出现在黏膜层或固有肌层。如被平滑肌包围时即成为腺肌瘤。Brunner腺瘤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亦可见于胃窦,其本质为混合了腺泡、导管、纤维肌束和Paneth细胞的增生Brunner腺。
【胃肠道息肉病】
胃肠道息肉病是指胃肠道某一部分或大范围的多发性息肉,常多见于结肠。可见于胃的息肉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胃底腺息肉病(fundic gland polyposis,FGP)较多见,典型者见于接受激素避孕疗法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患者,非FAP患者亦可发生但数量较少,多见于中年女性,与Hp感染无关。病变由泌酸性黏膜的深层上皮局限性增生形成。内镜下观察,息肉散在发生于胃底腺区域大弯侧,为3~5mm,呈亚蒂或广基样,色泽与周围
黏膜一致。零星存在的胃底腺息肉没有恶变潜能。需注意在那些FAP已经弱化的患者,其胃底腺息肉可发展为上皮内瘤变和胃癌。
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 为遗传性疾病,大多于青年期即发生,息肉多见于结直肠,55%的患者可见胃一十二指肠息肉。90%的胃息肉发生于胃底,为2~8mm,组织学上绝大多数均为错构瘤性,少数为腺瘤性,后者癌变率较高。
3.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PJS)为遗传性消化道多发息肉伴皮肤黏膜沉着病。息肉多见于小肠及直肠,亦可见于胃,为错构瘤性,多有蒂。癌变率低。
4.cronkhite- canada综合征(CCS) 为弥漫性消化道息肉病伴皮肤色素沉着、指甲萎缩、脱毛、蛋白丢失性肠病及严重体质症状。胃内密集多发直径0.5~1. 5cm的山田I型、Ⅱ型无蒂息肉,少数可恶变。激素及营养支持疗法对部分病例有效,但总体临床预后差,多死于恶病质及继发感染。
5.幼年性息肉病(juvenile polyposis,JP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见于儿童,息肉病可见于全消化道,多有蒂,直径0. 5—5cm,表面糜烂或浅溃疡,切面呈囊状。镜下特征性表现为囊性扩张的腺体衬有高柱状上皮,黏膜固有层增生伴多种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多发育良好。本病可合并多种先天畸形。
6.Cowden痛 为全身多脏器的化生性与错构瘤性病变,部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全身表现多样、性质各异。诊断主要依靠:全消化道息肉病、皮肤表面丘疹或口腔黏膜乳头状瘤、肢端角化症或掌角化症确立。
【临床表现】
胃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可表现为上腹饱胀、疼痛、恶心、呕吐、胃灼热等上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疼痛多位于上腹部,为钝痛,一般无规律性。较大的息肉表面常伴有糜烂或溃疡,可引起呕血、黑粪及慢性失血性贫血。贲门附近的息肉体积较大时偶尔可产生吞咽困难,而幽门周围较大的息肉可一过性阻塞胃流出道引起幽门梗阻症状。很少见的情况是若胃幽门区长蒂息肉脱人十二指肠后发生充血水肿而不能自行复位时,则可能产生胃壁绞窄甚至穿孔。体格检查通常无阳性发现。
【治疗】
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对自己的身体加强补硒,硒有着”抗癌之王”的美誉,补硒可以很好的清除人体内的致癌物质,并能够修复胃黏膜,保护肠胃道细胞,避免其出现坏死或者癌变,对于防止胃息肉癌变成胃癌这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补硒最好是补充有机麦芽硒,这个是目前硒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转化吸收方面都较为出色,一天维持在200微克的摄入即可。
注:也可回复“微官网”查阅知识链接
085–医生日记(36)–消化科成功开展肠道支架植入术为患者解决病痛!
084–首例(ESVD)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在京东中美医院内镜室成功开展
083-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及治疗对策有哪些?
082–胃癌可预防吗?有哪些预防措施?
081–三伏天,除了漱冰棍,吃西瓜,你还可以干这件事!
080–结肠癌是可以预防的,预防措施是什么呢?
079–生命可贵-预防食管癌从自身做起。
078–国际癌肿研究机构认定幽门螺杆菌为为人类Ⅰ类致癌原!我们如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