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推荐什么锌硒宝片(锌硒宝片吃哪个牌子好)
神药“奥司他韦”和流感,药效被夸大的背后是肾损伤隐瞒未公开!
奥司他韦(Oseltamivir)是其活性代谢产物的药物前体,其活性代谢产物是强效的选择性的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是新形成的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细胞中释放和感染性病毒在人体内进一步传播的关键。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抑制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通过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
最近的感冒让很多家长都悬着一颗心,而此时神药“奥司他韦”成为了明星。奥司他韦又叫做达菲,因为朋友圈有人用奥司他韦有效,有人用奥司他韦无效,所以就产生了疑问。
奥司他韦早在10年以前都是进口药,一般比其他药物贵上十倍,直到2010年上海罗氏公司注册之后才在国内生产。罗氏这个大财团,用很便宜的乙酯磷酸盐每年卖中国人民几十亿美元。所以很自然,想搜负面作用是很难的。
再到2014年,一篇名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流感的防治作用”的研究报告发表在2014年4月10日的《英国医学杂志》。开始质疑奥司他韦的疗效,他们得出了结论:不建议各国把奥司他韦当成常规储备药物。
给出的理由是:
1、奥司他韦可能导致恶心、呕吐、精神异常及肾功能受损等副作用。其实验数据显示,达菲会使得患者恶心及呕吐的风险分别增加4%和5%,同时可能引起使用者精神疾病和肾功能损害。
2、没有证据显示奥司他韦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或作用于肺炎、支气管炎、鼻窦炎等流感并发症。
其实,奥司他韦本来也不是什么神药,跟其他抗病毒药一样,甚至在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期间“基本没有生产”。
大家都知道,因为病毒导致的呼吸道的不适,并不是并发症,仅仅是感冒的常见症状,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生命危害,真正危害大的是心脏等问题。
奥司他韦一直以来被当成治疗病毒感冒的神药,其实其效果跟其他感冒药没有却别。而正是因为涉及很大的商业利益,奥司他韦没有的肾毒性并没有被揭露出来。
对于服用奥司他韦的人来说,首要的不是预防流感,而是考量流感与肾之间的承受度。流感,不吃药也是七天之后才会变好,吃了药也差不多。
所以,在感到不舒服的第一时间就医是最好的办法,而奥司他韦不是预防流感的办法,所以各位家长们别再去备上很多的奥司他韦了,对于预防流感是没有作用的。
对普通感冒和细菌感染无效
奥司他韦仅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因此只能用于治疗流感,对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无效,对流感并发的细菌感染也无效。因此,在治疗前应首先鉴别是否为流感。确诊流感的最好方法是到医院进行取呼吸道分泌物检测流感病毒的核酸或抗原。得了流感也常并发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奥司他韦对流感并发的细菌或支原体感染也是无效的,并发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后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安全性好但并非无副作用
奥司他韦的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见。在奥司他韦的一些临床研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痛等,发生率为6%~15%,大多症状较轻,停药后即可消失;少数人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在奥司他韦上市后,还有一些可疑与奥司他韦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神经精神事件。神经精神的异常表现是多样的,包括头晕、头痛、幻觉、行为异常、嗜睡、谵妄和焦虑等,严重者可发展为抑郁甚至自杀。奥司他韦还有引起结肠或消化道出血的报道。但是,这些不良事件是否与奥司他韦相关,目前仍有争议。
总之,奥司他韦是治疗流感非常有效的药物,但不可滥用,更不能超剂量使用。有学者对2009年全球流感大流行期间收集的7482个与奥司他韦相关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发现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与药物滥用有关。滥用奥司他韦不仅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还有可能导致流感病毒耐药。耐药后的流感病毒仍可继续传播,但再用奥司他韦治疗就无效了。
流感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中的多酚类物质与黄酮类物质同样对流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发病初期,可服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常用的有清开灵胶囊、疏风解毒胶囊、银黄颗粒、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等。儿童则可选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抗感颗粒等。对于咽痛、目赤、高热、咳嗽、痰粘的患者,可选用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儿童可选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咳喘灵口服液等。
如何预防流感
预防流感,免疫力才是最好的办法,尤其是宝宝,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流感,因此需要给宝宝提高免疫力。
给宝宝提高免疫力,现在有着央视推荐、国家营养安全认证的营养品——锌硒宝片儿童,是给宝宝提高免疫力补充锌和硒元素的营养,对于提高免疫力,减少宝宝生病是非常适合补充营养的一个营养品,免疫力得到提高,那么流感病
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
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的接种,只能作为没有接种疫苗或者接种疫苗后没有获得免疫能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的紧急的预防措施。
一般的预防措施,即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增强体质及免疫力,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等。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