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丰硒良姜有限产品(丰硒农业)

硒宝 07-22 10:27 82次浏览

“今年高良姜市场行情好,晒干高良姜45到50多元一公斤,新鲜高良姜也有10到12元一公斤。”7月末,“徐闻良姜”迎来今年的最后一波丰收潮,中山日报社“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全国行”采访组来到徐闻县,与高良姜种植基地负责人翁小泉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高良姜在徐闻有800多年的种植历史,此姜具有药食同源属性,既能入药,有温胃散寒、消食止痛之功效;又能食用,广泛用于调味料和香料。近年来,这一传统农业在政企合力推动下,引入科技力量,破局重生。目前,该县高良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年创收达30多亿元。依靠科技力量越走越稳健的徐闻高良姜产业,将为中山的“百千万工程”带来怎样的启示?

广东丰硒良姜有限产品(丰硒农业)-硒宝网

广东丰硒良姜有限产品(丰硒农业)-硒宝网

千亩高良姜田 带动村民致富

“今年高良姜产量不错,达到每亩8000-11000多斤,晒干后每亩2400-3000余斤,现在一亩干姜可以卖6万余元。”在徐闻县的龙塘镇高良姜种植基地,翁小泉和数十名村民们正在烈日下有序地进行着掘地采姜、抖土、削根的工作,一堆堆高良姜不多时就堆成“姜山”,再被整车拉走。

“每到高良姜收获的时候,我都来这里干活,专门帮忙挖姜,去掉根须,过秤后就能拿报酬。”村民陈姨介绍,她们都是来自周围乡镇的村民,每天早上五六点起来,自备午饭,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处理好的高良姜论斤计工钱,一天收入约200至300元,手脚快的人可以拿到600元。

广东丰硒良姜有限产品(丰硒农业)-硒宝网

村民将地里挖出的高良姜抖土、削根。记者 文波 摄

陈姨用铁耙锄起一大堆高良姜,又坐下来削去高良姜根须,不一会,削好的高良姜便堆积成山。随后不久,一辆大卡车驶进姜田,靠近了遮阳伞下的“姜山”,机械臂伸出,钩起“姜山”下的帆布带子,于是一大堆姜山便如此完成了过秤,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这样的挖姜专业队目前估计全县有超过1万人,由于今年的高良姜实现了三高,即:高产、高质和高价,我们给的工钱也爽手,加入进来的挖姜队伍的人更多,与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康,是我坚守在家乡一直种姜的心愿!”翁小泉介绍道。

“按照今年价格来计算,去掉化肥、人工、地租,一亩地的种姜收益约4万元。”翁小泉介绍,为了带领村民一起种姜创收,他成立了广东全丰农业有限公司,除了公司租1000亩地种姜外,还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负责数百户村民每年高良姜的收购,以确保村民种的高良姜有销路、有奔头。

“高良姜从种植到收成需要三年,我们种植面积1000亩姜,公司每年采收250多亩,就能实现年年有采收,也便于村民的散姜每年均可以一起找到好的买家。”翁小泉表示。

广东丰硒良姜有限产品(丰硒农业)-硒宝网

翁小泉(右)。记者 文波 摄

翁小泉表示,一亩高良姜的收成至少8000斤,最高可达11000斤,相差了3000斤,按照今年的价格每亩差价近1万元,因而必须科学种植和管理。“高良姜有一个‘脾性’,它不喜欢在同一块地中生长,我们在20多年的种植中发现这一点后,就提前与种植徐闻菠萝的村民约定,交换土地进行种植,如此便获得了菠萝和高良姜的双丰收。”翁小泉说。

广东丰硒良姜有限产品(丰硒农业)-硒宝网

科技指点“姜山”助产业做大做强

徐闻县是全国最大的高良姜种植基地和出口基地,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徐闻出产的高良姜因品质优良,色泽金黄,气味馨香浓郁,含粉率高,还被销往港澳、东南亚、中东和欧美,用于制作药材、驱风油或香水等物品。

作为传统农业种植品种,高良姜一直被当作轮作产业,没有真正作为高效经济作物来看待,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10年前,整个产业存在着机械化程度低、产地加工落后、精深加工缺乏、生产成本高、市场价格低迷且跌涨无常等瓶颈问题,导致徐闻高良姜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产业日趋萎缩。

在徐闻高良姜产业遭遇困局时,湛江市委、市政府和徐闻县委、县政府开始想方设法,请来科技指点“姜山”,从多个环节让高良姜“脱胎换骨”,从传统靠天模式,转变为以现代科技提速增效的大飞跃。

“我们建成的生产线,将传统平均干燥高良姜时间从16.5天缩短至24小时以内,产品品质明显提升。”徐闻县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精深加工方面,企业通过开发成套系列化、多元化精深加工技术,解决了高良姜加工过程中风味与活性协同保存、香气保留难题,并研发产品20余款,指导产业园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高良姜提取物、饮料、速溶茶、口含片、精油等生产线,填补了国内高良姜精深加工产业的空白。高良姜的价值也进一步凸显,价格节节攀升。

同时,为解决传统日晒熏硫干燥模式存在的加工周期长、品质差、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安定风险大等突出问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合广东丰硒良姜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高良姜科技创新中心”,设计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可实现周年生产的高良姜标准化无硫加工生产线,年加工优质姜片3000吨以上。

政府、企业和院所通力协作,通过科技创新和成品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擦亮“徐闻良姜”这一金字招牌。同时,围绕高良姜种植采收、产地加工、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关键薄弱环节,以科技特派员驻点帮扶、科研人员兼职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技术攻关,突破了一系列高良姜产业化技术、装备与标准,推动了徐闻良姜产业整体创新升级。

另外,为解决传统人工采收模式存在的采收效率低、采收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相关科研机构还研发推广了茎秆粉碎还田机、联合收获机、种植机等田间生产机械6套,实现高良姜种植收获环节人工节省95%以上,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以上。

2019年,徐闻高良姜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成功创建,进一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落地开花结果,初步实现了徐闻高良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徐闻良姜已从2013年种植面积不足3万亩,发展到2022年的种植面积近6万亩,遍及全县7个乡镇。规模快速增长,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50%以上,机械化生产覆盖面达到60%以上。

广东丰硒良姜有限产品(丰硒农业)-硒宝网

徐闻县有大片菠萝和高良姜种植基地。记者 文波 摄

随着高良姜产业的快速发展,徐闻县已形成采用土地流转、订单农业、“保底+分红”、创造就业等多种模式,辐射带动农户5002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75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的15%,共吸纳446户以上农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累计吸纳农民就业人员11200人,吸引返乡创业人员300人。

广东丰硒良姜有限产品(丰硒农业)-硒宝网

记者手记

科技赋能走出特色农业路

徐闻菠萝闻名遐迩,创出了“菠萝的海”品牌效应,年产值超60多亿元,而徐闻高良姜年产值也达30多亿元,这两大富农产业在全国都拥有绝对优势。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下,“小作物”实现了“大产业”的跨越发展。

徐闻推广高良姜的成功做法,中山也可学习借鉴。一方面,徐闻县建立了徐闻高良姜大数据平台,一改过去“盲种、不了解市场、收效低”的乱象,为高良姜发展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大数据平台上高良姜产业基础信息采集、生产加工过程管理、质量安全溯源、科技信息服务等功能齐全。每一批次的高良姜产品都有“身份证”,可以扫描二维码进行溯源,产品信息一目了然,确保了产品品质。通过大数据平台,种植户还可以实时了解全国各地的市场价格和需求量,更好地做好生产计划,科学安排高良姜采挖时间,根据需要错峰上市,防止囤货,提高了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高良姜产业紧贴产业发展需求,走科企融合之路,围绕高良姜种植采收、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等产业链关键薄弱环节突破,推动了高良姜产业化技术整体创新和升级。中山小榄的荼薇花也有这方面的尝试,比如采用了高科技冷冻技术,让清明前后采摘的荼薇花能够保鲜一年左右,到每年的中秋时节,小榄荼薇花月饼每一盒售价高达400多元,还供不应求,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中山的其他传统特色种植品种如三乡塘敢萝卜、黄圃关家尾头菜、三角沙栏粉葛等,更要多思考在市场大浪淘沙的环境中,如何持续转型升级实现蜕变。

科技兴农,人才同样关键。翁小泉坦言,他能在种植中发现高良姜的脾性和生长规律,正是县里培训获得了基础知识后通过实践所得。作为农业大县,徐闻县建立起“培训基地+农技站(中心)+远程教育+科技下乡”四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实现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和培训范围的广覆盖。徐闻县近两年来共教育培训农村干部群众5万多人次。中山在深化实施“百千万工程”中,也应重视人才要素,做好实用技术推广和培训,为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做好精准科技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陈彦 三审 程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