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硒产品研究(中农科院研发的硒产品)

硒宝 07-22 10:25 58次浏览

中国农科院硒产品研究(中农科院研发的硒产品)-硒宝网

中国农科院硒产品研究(中农科院研发的硒产品)-硒宝网

2月25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饲料研究所原所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分会会长戴小枫带队赴吉林长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调研交流,同行的有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胡兆荣,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科研信息处助理研究员孙正恩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功能农产品分会秘书长魏有,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分会副秘书长赵俊杰,中关村中兽医联盟副理事长、秘书长刘凤华,中关村中兽医联盟办公室主任蔡晓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孔志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兴宏一起参加了调研。

特产所副所长刘志杰带大家参观了特产所,介绍特产所长春基地和左家基地概况,随后召开座谈会,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亚玉和各研究团队首席参与了座谈。

中国农科院硒产品研究(中农科院研发的硒产品)-硒宝网

刘志杰副所长介绍了特产所发展情况以及在特种经济动植物研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张亚玉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人参的研究和产业发展情况,双方就标准制定、人参产业合作等未来的进一步合作进行洽谈。

中国农科院硒产品研究(中农科院研发的硒产品)-硒宝网

特产所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建于1956年,是全国唯一的专门从事特种经济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也是中国农科院在吉林省的唯一直属单位,主要研究对象为珍贵、稀有、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动植物。特产所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原则,立足吉林、面向全国,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紧紧围绕人参、梅花鹿、毛皮动物、北方浆果等吉林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构建了特种动植物科研平台。建有特种动植物科研平台23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建有特种动植物资源库(圃)5个,其中特种动物种质资源库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建有长白山野生生物资源野外观测台站等2个;建有农业农村部特种经济动植物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等2个。

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近五年,特产所获得省部级奖励38项,其中一等奖6项;发表论文1111篇,其中SCI论文270篇,《Science》文章3篇;出版著作65部;获得专利85项、软件著作权67件;制定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8项,国家有证标准物质2个、地方标准21项;获得新兽药证书8个;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5项,经费3.3亿元。

培育了适合吉林区域的特色动植物品种。培育出梅花鹿、水貂、貉、雉鸡等特种动物新品种14个,人参、西洋参、山葡萄、软枣猕猴桃、五味子等特种植物新品种39个,成为了我国特色产业种植养殖领域主推品种,有力促进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

现代特色产业代表着区域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对于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国家产业安全、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特种畜禽产业就业人数1400余万。2019年梅花鹿产业产值近600亿元,人参、西洋参产业产值1200多亿元,中药材总产值已超过2000亿元。随着梅花鹿、水貂、狐狸、貉等16种特种畜禽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人参(5年参及5年以下参)列入食品管理,以及正在开展的西洋参食品试点工作,现代特色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