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水果的社会价值观(水果核心价值观)
沧桑巨变七十载,
八桂大地换新颜。
9月2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西专场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鹿心社,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陈武围绕“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记者 梁凯昌摄
>>>点击观看发布会现场直播
1949年12月11日广西全境解放,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70年来,
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奋进,
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
从偏远封闭走向开放前沿、
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
八桂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谱写了祖国南疆繁荣稳定的壮美华章。
70年来广西取得了哪些成就?
小编带你一起去阅卷~
▼
▼
▼
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凝心聚力抓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总量从小到大,综合实力从弱到强,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01
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201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0352亿元,是1950年的2165倍,财政总收入2790亿元,较1950年增长4164倍,翻12番,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实现由低收入阶段向总体中等收入阶段的历史性转变。1951—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7%,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变为“三二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形成二产、三产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
02
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
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形成食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10个千亿元工业产业,其中电子信息等9个产业超两千亿元,食品产业超四千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竞争力大幅提升。2018年MPV、交叉型乘用车产量以及玉柴的车用柴油机产销量居全国第一。
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广西铝工业“二次创业”。记者 何运斌 摄
03
现代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2018年,全区粮食产量达1372.8万吨,是1950年的3.17倍。食糖产量连续13个榨季占全国6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制糖基地;蚕茧产量占全国48%,桑蚕丝产量占全国30%,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茧丝生产基地。全国45%以上的木材产自广西,柑橘、芒果、火龙果、百香果、柿子等水果产量全国第一,成为全国重要的秋冬菜、园林水果、富硒农产品等生产基地。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兴起,形成了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渔业、优质家畜、优质家禽10大种养产业和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3大新兴产业“10+3”特色农业,累计创建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8200多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41家。
恭城瑶族自治县是“中国月柿之乡”。深秋时节,当地瑶胞忙着晾晒柿饼,产品远销海内外。记者 何运斌 摄
04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擎
建设122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会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9260.2亿元,比1950年翻13番,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1.5%;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62.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761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91.59亿元,比1950年增长2504倍。电子商务交易额由2014年的210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8002亿元,年均增长39.7%以上,阿里巴巴“一达通”、至简云图、谷歌、浙江聚贸、敦煌网等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纷纷落户广西。
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城乡面貌发生历史巨变
全区高速公路实现市级全覆盖,国省干线高等级公路实现县县通,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全面建成,民航运行保障和运输生产水平显著提升,铁路实现从“路网末梢”到“区域枢纽”的历史性转变。
0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先后实施西部地区通县油路、县县通二级公路、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桂西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县县通高速公路建设、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高强度、广范围的建设活动。2018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2.54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563公里,县县通高速公路率为91%,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10万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水、通电、通硬化路、通广播电视、通网络信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铁路运营里程达5202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771公里,排全国第二位。动车通达区内 12 个设区市和香港、周边所有省份以及国内重点城市,全区主要城市间和往广州方向基本实现动车公交化开行,2018年全区铁路客货运量双双破亿。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1亿吨,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直航粤港澳大湾区。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5亿吨,生产性泊位达到265个,去年集装箱吞吐量290.2万标箱,同比增长27.4%,北部湾千万标箱现代化港口建设加快推进,成为西南中南地区重要出海口。建成7个民航机场,飞行航线320条,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2766万人次。在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首个开通地铁。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金桂林浆纸一体化等一大批水利、能源、通信、生态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西部地区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站一期投产运营。
广西高铁营运里程达1771公里,位居全国前列。记者 周 军 摄
0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日益改善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水利事业进入投资规模最大、安排项目最多、建设速度最快、惠及民生最广的时期。目前,全区建成水库4537座,总库容710.57亿立方米,水库库容居全国第三位。建成海堤1320公里,水闸4256座,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739.81万亩。先后对225条小流域进行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48平方公里。解决17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4%,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03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城乡风貌改造等活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扎实推进,实现乡镇、行政村全覆盖,建成一大批基础设施和生态宜居项目,构建 “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边远村屯就近就地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三级收运处理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成90个广西特色名镇名村、526个乡土特色建设示范村,12个村获评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587个行政村入选国家级“绿色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04
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区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1978年全区城镇化率仅为10.61%。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与特色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北部湾城市群、桂中城镇群、桂北城镇群、桂东南城镇群,大力推进右江河谷走廊、黔桂走廊、桂西南和桂东北城镇带,“四群四带”城镇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数量由1979年的6个增加到2018年的22个,年均增加城镇人口约100万人,城镇化率上升到50.22%。全区住房保障覆盖面25.3%,城镇功能日渐完善,公共设施和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明显,“美丽广西•宜居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城镇居民生产条件大幅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地处中越边境的靖西市,素有山水“小桂林”美誉。梁颂生 摄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发展商品经济到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局部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扎实推进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开放再扩大、创新再提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取得新进展。
01
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贯彻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加强统筹、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根本性、全局性、制度性的重要改革措施,先后推出14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在行政审批、商事制度、财税体制、沿边金融、农村综合改革、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机构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在全国推进异地城市通信、金融、社保、口岸通关等服务同城化、一体化改革,取得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东兴、凭祥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成全国第一个东盟货币服务平台、跨境保险服务中心、国检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民币与越南盾特许兑换业务试点、中越跨境劳务合作试点等多个“全国第一、全国率先”。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互市贸易总量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沿边金融开放经验、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全区将重点推进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实施强首府战略、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等53项具有广西特色的改革,带动和促进各领域面上的102项改革,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仪式现场。记者 梁凯昌 摄
02
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出路
广西是我国西部唯一有出海口的省份,也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省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充分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盘活开放发展这盘棋,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03
在开放格局上
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提出的“五个扎实”新要求,着力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南向,就是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载体,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北联,主要是加快畅通联系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通道,把“一带”和“一路”在中国西部地区连接贯通起来;东融,主要是主动对接融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借力东部加快发展;西合,主要是联合云南等省份,加强与越南、缅甸、老挝等湄公河国家的合作。
04
在开放平台上
先后举办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共有79位中外领导人、3100多位部长级嘉宾出席,举办200多个专业论坛,吸引74.6万中外客商参展参会。今年9月21日—24日,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将在南宁举办。成功举办10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14届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大型活动,广西开放形象和影响力、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坚持互利共赢合作理念,以项目合作和园区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动跨境经济合作、互联互通建设,开创中马“两国双园”国际合作新模式,南宁综合保税区、凭祥综合保税区、钦州保税港区、北海出口加工区等保税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口岸设施建设和通关便利化水平明显提高,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启动并建成“单一窗口”的省份。获批建设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99平方公里,正在着力打造贸易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引领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以广西北部湾港为国际门户港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通道陆海两大干线常态化运行,成为西部地区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新引擎。
钦州保税港区。(广西新闻网)
05
在对外贸易上
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对外投资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2018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6%,199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2008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18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23.38亿美元,是1978年的231.5倍,东盟连续19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已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全区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01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436元和12435元,分别是1978年的112倍和104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8%。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935元,城镇居民食品类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0.7%,比1980年的57.3%下降26.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1%,比1980年的63.5%下降33.4个百分点。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旅游、体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成为新时尚。
02
脱贫攻坚成果丰硕
坚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举全区之力集中攻坚。解决好扶持谁问题,组织25万名干部进村入户,逐户摸底登记、打分评议、考核公示、大数据比对核查,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到人。解决好谁来扶问题,安排9000多个单位、5379名第一书记、3.6万名工作队员包村,52.3万名帮扶干部包户,大力推进粤桂扶贫协作,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解决好怎么扶问题,以极度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根据贫困对象致贫原因、贫困类型、帮扶需求,精准实施扶持生产发展等“八个一批”,推进特色产业富民等脱贫攻坚“十大行动”,按照前端抓好技术支撑、中间抓好生产组织、后端抓好市场营销的理念,积极探索大石山区扶贫产业发展,形成县级“5+2”、村级“3+1”特色扶贫产业,有力助推贫困地区脱贫。解决好如何退问题,制定贫困户“八有一超”、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贫困县“九有一低于”的脱贫摘帽标准,严格脱贫摘帽认定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经过努力,2012年至2018年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5万人,年均减贫11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降至3.7%。2016—2018年,广西在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连续3年获得“综合评价好”等次。
林下养殖助力广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莫锦锐 摄
03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和覆盖面逐步扩大,2018年全区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889.62万人、5136.69万人、323.52万人、412.6万人、366.2万人,12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2.2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4.7万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建立,2010年以来先后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55.52万套,解决了460多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
04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来坚守,作为工作接力棒来传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先后制定(修订)实施12个民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5个单行条例、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主旋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牢牢扎根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全区有130万个家庭由两个民族以上组成。去年,精心筹办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认真落实中央“隆重热烈、俭朴务实、突出政治性”的办庆原则,成功举办庆祝大会、文艺晚会、成就展等“八个一”重大活动,增进了民族团结,鼓舞了全区士气,展示了壮美广西新形象,得到中央代表团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各族群众在南宁市民族广场载歌载舞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记者 周 军 摄
05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坚决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法治广西建设深入开展。深化平安广西建设,加快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统筹抓好信访、安全生产等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层管理服务实现网格化智能化社会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禁毒严打整治行动成效显著,边疆安宁和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2018年,全区人民群众安全感升至96.15%,创历史新高。
06
教育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从普及走向均衡,在全国首创普惠办园机制。深入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系列改革,2007年率先成为实现国家“两基”目标的自治区,2018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发展工程,2018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4%。深入实施高等教育特色化上水平工程和高等教育强基创优计划,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2018年底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97.6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316.22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476.78万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积极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18年,全区共有624家医院,卫生技术人员达42.03万人,医院病床数17.32万张。
07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建国之初,广西仅有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78个。几十年来,广西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杜丽群、莫振高、骆春伟、黄文秀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18年底,全区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15个、文化馆1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74个、村级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1522个、博物馆251个、国有文艺院团31个;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56%、98.78%,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文化惠民活动向基层延伸拓展,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特色民族文化作品创作成绩喜人,一大批富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和桂风壮韵的艺术精品应运而生,电影《刘三姐》风靡海内外,“印象•刘三姐”首开国内大型实景演出先河,《八桂大歌》《碧海丝路》等13部舞台精品荣获“文华奖”,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连续举办20届,文学桂军、漓江画派等迅速崛起,成为带有明显广西标志的亮丽文化名片。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兴安灵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壮族霜降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容多样的八桂文化魅力得到充分展示。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
美丽广西绽放新光彩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一”重要论述和“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坚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良好生态,开拓绿色发展新路子,广西以更加洁净、更加优美、更加自信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01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200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建设生态广西的决策部署,2010年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2013年启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2015年就发展生态经济作出专门部署,2017年全面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区上下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明显加强。
龙城柳州,曾经的“酸雨之都”蝶变为“宜居家园”。黄保华 摄
02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行湖长制,探索林长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西江流域成为全国首个建成水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的大流域,九洲江污染治理成为跨省区流域环境治理典范,南宁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201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37%,排名全国第三位,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1.6%,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92.5%,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2%,近海生态质量主要监测指标位居全国前茅。
03
绿色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坚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生态工业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生态农业突出打好“绿色牌”“长寿牌”“富硒牌”,发展绿色、富硒、有机高品质农产品。生态服务业着力做好“生态+”文章,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面完成国家下达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林下经济种植面积约占全区森林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全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总价值约占全国总额的十分之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全面开启
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
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