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富硒水果萝卜产地(潍县萝卜发源地)

硒宝 07-20 10:25 26次浏览

中广网北京12月8日消息 中国乡村之声《乡土乡情》专稿:它是三皇五帝中大舜的故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政治重镇,位置险要,优势明显;它享有“小苏州”的美誉,商贾云集,繁华发达;它是举世闻名的世界风筝都,银线连心,风筝传情。它,就是山东省潍坊市。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临青岛,西近济南,南依五大镇山之首——沂山,北濒渤海,位于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位置,境内有胶济铁路横贯东西,是全国四大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之一。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生活定居。夏商代,潍坊境内就有斟灌、寒、三寿等封国。自汉代起,潍坊青州就是赫赫有名的军事重镇,而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则是诞生于古密州,也就是今天的潍坊诸城。

潍县富硒水果萝卜产地(潍县萝卜发源地)-硒宝网

俗话说:东北人参凤阳梨,不如潍坊萝卜皮。在潍坊人心目中,萝卜既是蔬菜,更是水果。家中来客,常以烟、茶、萝卜招待,咬一口甜脆的萝卜,再抿上一口香醇的热茶,口齿留香,肠腹温热,心里洋溢着潍坊人的朴实和热情。

潍县萝卜含有大量维生素,经常食用有清肺去痰、清热解毒、健脾理气、助消化等功效,配以热茶,不仅口味清甜香醇,更能暖胃排毒防病。在当地,就有“吃萝卜喝茶,气得大夫满地爬”,“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等说法。

清朝著名文人郑板桥曾在潍县任县令七年,留下了很多动人传说,其中一个就跟潍县萝卜有关。郑板桥为官清正,两袖清风,从不受贿,也不给上级送礼。可那时候,知州、知府、道台、巡抚以及钦差大臣们,却经常以巡查为名,到各地搜刮民脂民膏。

有一年,朝廷派了一个钦差大臣到山东巡查,这位钦差姓娄,贪婪成性。为了让郑板桥给他送礼,他封了一百两银子礼金,让人给郑板桥送去。按照当时官场习惯,上级给下级送礼,不收则为失礼,收了就必须还礼,且还礼须还十倍以上。

银子送到潍县衙门后,郑板桥心知肚明,礼金不收是不行的,如果收下,便是鱼儿上钩,自己不贪赃,不枉法,哪里弄一千两银子还礼啊。

没过几天,娄钦差来到潍县,郑板桥便命四个衙役将一个大食盒用红缎子扎好,给钦差大人送去了。钦差一见送来了大食盒,沉甸甸的,心想白银决不会少于一千两,乐的嘴都合不上了。他兴高采烈地解开红缎子,打开食盒一看,气得七窍生烟,原来食盒里装的不是银子而是一个个大萝卜,上面有信笺一张,写着四句诗:

东北人参凤阳梨,

难及潍县萝卜皮。

今日厚礼送钦差,

能驱魔道兼顺气。

这个《郑板桥还礼戏钦差》的故事是否真实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东北人参凤阳梨,不及潍县萝卜皮”的俗谚却流传至今,而“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两句更是点明了潍县萝卜顺气祛邪,防病保健的功效。

潍县萝卜主要产地白浪河及虞河两岸,地处平原,土壤多为轻粘壤土,保肥保水性好,有机质、磷、钾等元素含量较高,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得潍县萝卜中的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高于其他萝卜,造就了潍县萝卜独一无二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小小的萝卜,再寻常不过的一种蔬菜,但在潍坊市寒亭区,经过几年打造,它却华丽转身,成就了一个大产业。这里的潍县萝卜论个卖,每个竞有几元钱的身价,年产值近10亿元,是当地农民创收的“金疙瘩”,更成为了全区都市农业发展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