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万亩富硒蔬菜基地(于都县富硒蔬菜基地)

硒宝 07-20 10:13 24次浏览

于都万亩富硒蔬菜基地(于都县富硒蔬菜基地)-硒宝网

打造乡村振兴的“红色密钥”

——于都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纪实

最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公布2022年度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情况,于都县被评为优秀等次,排名第一。

于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红色密钥”。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该县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因村施策拓宽乡亲兴业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头雁”引领,富民产业百花齐放

眼下,于都县宽田乡龙泉村的食用菌大棚产出正丰,党员致富带头人郭木生一边组织人员采收一边忙着打包装车。他在村党支部书记刘称生的带领下承包了80亩大棚种植松茸、竹荪等,去年仅食用菌这一项就增收100多万元。“感谢村干部为我找到一条好路子,让我增收致富的同时,还能给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郭木生说。

群雁高飞看头雁。以前,龙泉的村干部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村党支部活力不强、动力不足,一度成为软弱涣散党组织,严重制约了村里各项公共事业和经济产业的发展。

2019年,四十岁出头、在县城创业的刘称生回到村里担任村干部,了解到食用菌的潜在效益后,自发前往外地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并打通销售渠道,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了40亩食用菌,为15户农户解决了就业问题,成了致富带头人。2021年,刘称生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有了“头雁”的引领,龙泉村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龙泉村以于都宽田龙盛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中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2680亩梾木果和油茶将起伏的山岭装点一新,480亩富硒水稻喜获丰收。2022年,龙泉村党支部甩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被评为“于都县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

于都着力优化村级党组织管理模式,2022年向206个村(社区)择优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609人,有12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得到整顿提升。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含在读)以上比例由27%提升至95.78%,致富能手比例由70%提升至89.3%,平均年龄由49.9岁降至45.1岁,培育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1200名。不久前,驻村第一书记王慧军、陈凡、胡喆还被选树为2023年度省级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

如今在于都,由村党组织引领推动产业振兴所带来的变化俯拾皆是:在利村乡上坪村,村“两委”无事不扰、随叫随到的贴心服务,让返乡创业的乡贤赖明秀吃下了养殖鲟鱼的“定心丸”;在小溪乡左坑村,有了村干部的示范引领,村民江长福靠养蜂过上了“甜蜜”的生活;在岭背镇谢屋村,村党支部书记谢荣辉经过5年示范带动,为全村大兴肉鸡养殖业积累了成功经验;在银坑镇新城社区,得益于镇村党组织凝聚起的强大合力,赣州鹏信德箱包有限公司今年初在此成功落户,为50余户易地搬迁户解决了“家门口就业”难题。

科技加持,富硒品牌不断打响

“仪表显示数值为40.4,明显低于喷施了氨基酸树苗的数值。这就证明,喷施氨基酸增加叶绿素、提升果品品质是可行的。”近日,在于都县仙下乡璞实脐橙基地的绿色赣南脐橙科技小院,通过对脐橙树苗进行叶绿素检测后,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高淳说。

据该基地负责人王东介绍,2015年,在乡村党员干部的多方支持和帮助下,他开始探索无农药残留种植富硒脐橙的新路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基地的富硒脐橙不仅品相好、口味好,还以无农药残留赢得了顾客赞誉。2020年,中国农业大学把他们牵头创办的绿色赣南脐橙科技小院,设在了璞实脐橙基地。“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赣南脐橙的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望着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脐橙树苗,王东信心满满。

位于罗江乡筀竹村的罗江乡智能化育秧中心,工人们正忙着将葱绿的秧苗装车发往周边乡镇。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在此开展驻村帮扶以来,驻村工作队协同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径,全村目前已初步形成智能育秧、脐橙、富硒水稻、狮头鹅等四大支柱产业,投资600多万元的富硒智慧农事服务中心(一期)已建成完工,可覆盖罗江、罗坳、新陂、小溪、祁禄山等乡镇水稻和蔬菜秧苗供应,预计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30万元。

发展富硒产业、打好富硒品牌,是于都推进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之一。2022年,该县推行党员干部“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工作机制,并通过融入湾区引才、依托项目聚才、强化培训育才等方式,以科技赋能、人才聚力“双重加持”,点燃经济社会发展新“硒”望。今年以来,该县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7名、急需紧缺人才357名。全县新增了富硒产品认证22个,51家企业获得了富硒产品认证。新增高标准绿色富硒脐橙示范基地1万亩,打造了2个万亩富硒脐橙示范基地和0.3万亩富硒蔬菜示范基地。

依托高质量党建,科技创新为唱响富硒品牌注入源源动力。在黄麟乡井塘村,乡村干部北上南下给村里添置了一套先进的加工设备,为拥有50多年老牌子的井塘杨梅做好深加工后半篇文章;在禾丰镇园岭村,依托现代农业水肥一体化和兰花培育体系,建成了禾丰兰花小镇,正引来越来越多的顾客与游客;在盘古山镇和平村,镇村干部凝聚合力,将先进的番薯干制作工艺“搬回”村里,让盘古山番薯干的品牌越唱越响。

用活资源,红色旅游持续升温

近年来,于都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突出打好长征文化品牌,以“突出一个主题、建强两个阵地、推进三个融合、强化四大保障、释放五红效应”的“12345”工作法,融合推进红色名村建设、传统古村落保护、“五美”乡村示范点建设。目前,全县已打造市级以上红色名村18个。

以梓山镇潭头村为例,近年来,该村用活红色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组建了党员志愿者队伍,帮助维护交通秩序、引导游客、提供免费讲解服务。据统计,2019年5月以来,该村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60万人次,实现附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全村户均年增收8000余元。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60万元,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全省4A级乡村旅游点。

党建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形成共建共享强大合力,让一大批红色旧址焕发出勃勃生机。2022年,于都跻身江西省风景独好旅游名县行列,新长征之旅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祁禄山镇金沙村入选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今年7月,位于铁山垅镇丰田村的中华钨矿公司旧址,被命名为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行走今日于都广袤乡村,处处可见高质量党建带来的蝶变:罗坳镇将孟口、鲤鱼和石尾三大中央红军长征渡口串联起来,打造成感悟长征精神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在车溪乡坝脑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仅用一周就筹得25万元资金,将传统古村落和段桂秀奶奶的守望故事有效衔接,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在沙心乡沙新村,乡村干部引进网店,让当地的黄元米馃走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2022年,于都红色旅游累计接待游客805.13万人次、同比增长16.8%,综合收入达66.02亿元、同比增长12.1%。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红色密钥’。”于都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高华告诉笔者,近年来,于都获评省级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15个、市级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6个,市级以上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5人、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16人,先后选树“新时代赣鄱先锋”3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