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于都富硒农业)

硒宝 07-20 10:09 39次浏览

“准确把握新阶段新要求,保持帮扶工作力度不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折不扣地把定点帮扶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10月13日-14日,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王广华在赣州赣县、于都等地调研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时指出。

自定点帮扶于都以来,自然资源部始终心系于都各项事业发展,情牵老区百姓,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帮扶政策,先后选派6名优秀干部挂职,在脱贫攻坚、矿产开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全方位、订单式”帮扶,累计帮扶地质勘查、找水打井、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90余个,为于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规划引领,擦亮乡村靓丽底色

在自然资源部支持下,于都坚持以“三区三线”划定为基础,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突出乡村规划编制,充分发挥规划对乡村建设的引领和约束作用,科学谋划村庄布局,助推乡村振兴,着力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提升乡村“颜值”,擦亮山清水秀、炊烟袅袅、村美人和的乡村底色。

梓山镇潭头村是一个有着七百余年历史的赣南古村,受限于自然条件等因素,一直发展缓慢,是“十三五”贫困村,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20日亲临潭头村视察后,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江西省“1+50”个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的“1”,该村于2019年7月1日启动规划编制,2020年3月规划编制成果获于都县人民政府批准通过,规划编制成果荣获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省级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特等奖。如今的潭头村,在规划引领下,通过产业发展,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村更美了,村民更富了。近年,该村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西省文明村镇。

“目前,我们以梓山镇潭头村为蓝本,全面启动了县域352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这将有力地引领和助推我县的乡村振兴……”县自然资源局分管负责同志介绍说。

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于都富硒农业)-硒宝网

(村庄规划编制试点村-梓山镇潭头村新貌)

实景三维,支撑产业布局发展

在自然资源部支持下,今年4月21日,江西省自然资源测绘与监测院向于都县正式移交于都县实景三维建设项目成果。“此次实景三维建设项目成果的交付,将为今后于都产业布局、乡村建设等提供有力的地理信息数据支撑。”江西省自然资源测绘与监测院相关技术人员介绍。

实景三维建设是落实数字中国、平安中国、数字经济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2022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启动实施“实景三维江西”于都试点建设项目。该项目由省自然资源测绘与监测院历时1年完成,主要对于都县城镇开发边界内39.6平方公里包括建筑物、交通及交通附属设施、水系及水系附属设施、城市绿地以及其它地物的几何、纹理和属性信息等数据进行实景三维建模,以直观形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空间地理信息的一般性需求。同时对于都县城镇开发边界内39.6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分辨率为0.05米的彩色航空遥感影像采集,有利于保护、传承、发展和合理利用建国路历史文化街区、长征第一渡、雩都古城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性城市品牌,塑造富有人文气质的魅力于都。

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于都富硒农业)-硒宝网

(实景三维建设项目成果交接)

要素保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美丽的贡水南岸,形若扬帆起航、寓意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于都长征学院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长征大剧院隔江相望。该项目规划面积约435亩,总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可同时接待1200人规模的红色教育培训。

长征学院高效运营、集结大桥顺利通车、新长征富硒产业园盛大开园、天键股份敲钟上市……一大批重大项目的落地源于用地的保障。

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于都富硒农业)-硒宝网

(长征学院鸟瞰图)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继续保留了该县每年60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基础上,大力支持于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重大项目用地计划3000余亩,以及开展低丘缓坡试点4000余亩,有力保障了该县超百亿元工业项目——中金电子产业园和长征学院、岭下水库等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同时支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累计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30个,流转交易增减挂钩节余指标2631亩,收益达4.88亿元;同时支持利用灾毁园地和低质残次林地开发新增耕地,实施面积2000多亩,新增耕地近1800亩,有效破解了该县耕地占补平衡难问题。

土壤调查,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在梓山镇潭头村富硒蔬菜产业园的大棚里,阳光透过棚膜,轻柔地洒在长势喜人的丝瓜苗叶片上,棚内绿意盎然,一片生机。

“以前要常年外出打工,现在村里建了富硒蔬菜大棚,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又能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日子越过越好了……”正在棚内忙着整理丝瓜秧苗藤蔓的孙姓村民笑着说道。

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于都富硒农业)-硒宝网

(“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天然富硒地块”获颁全国首批天然富硒土地标识授权使用证书)

2016年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大对赣州市地质扶贫支撑力度,组织实施赣南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在于都累计完成1:5万富硒土壤调查1947.43平方公里,基本覆盖了全县主要耕地集中分布区。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赣州考察时,到该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考察调研产业扶贫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这里有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一定要打好这个品牌,让富硒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加畅销”。2021年,于都县梓山镇地块被中国地质学会首批认定为天然富硒土地。目前,于都富硒农产品卖到了广州、深圳,还搭乘中欧班列走向世界,点亮了当地农民致富新希望。

地质找矿,提升资源保障能力

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带领博士团队在于都银坑和盘古山实施了南岭3000米和2000米两个深孔钻项目,对该县钨和金银(铅锌)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探究,为于都县地质找矿提供技术支撑,目前,该县金银、铅锌、钨等资源找矿成果喜人。

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于都富硒农业)-硒宝网

(陈毓川院士带领博士团队指导3000米南岭科考深钻)

“我们企业位于南岭于都-赣县矿集区,是国家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2011年原国土资源部在企业矿区内成功实施了3000米科考深钻,2013年又将企业矿区列入了第三批整装勘查区主要区域,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长期在我公司开展技术应用试验,这些帮扶措施为矿山深部找矿、勘查部署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矿山长远发展提振了信心!”聊起企业近年来的发展,江西润鹏矿业公司的符总如数家珍。

找水打井,解决群众饮水安全

“我们村里几代人喝水难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感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干部。”在于都县段屋乡严岗村野猪组,村民们敲锣打鼓,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工作人员赠送了一面写有“为民打井心系苏区 饮水思源永感党恩”字样的锦旗。

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于都富硒农业)-硒宝网

(找水找井现场,尝一口清泉,孩子们乐开了花)

为帮助解决于都县饮水安全问题,助力脱贫攻坚,2017-2020年,中国地调局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完成全县约1900平方公里水文地质调查,实施钻探11000余米,建成106口水井,水量13850吨/日以上,满足了58处36916人的安全饮水水量需求,并为8处5000余亩富硒蔬菜基地提供灌溉用水。建设了银坑镇谢坑村、梅屋小学、罗坳镇峡山小学、段屋乡严岗村和小溪乡长源村共5处安全饮水示范工程或示范井。

望着井里流出的汩汩清泉,于都人民除了喜悦之外,更多的是心怀感恩,他们笑称这些井为“感恩井”“希望井”“振兴井”。

生态修复,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稻穗飘香处,秋意渐浓时。走进于都县银坑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点,经生态修复平整出的一块块水田里,稻谷在烈日的照耀下正在努力地抽穗灌浆,虽还不够丰满,但是丰收已经可以预期。

这里曾是一座石灰石石料矿山,多年的矿山露天开采留下的是高陡边坡、岩体裸露、碎石成堆、坑洼积水,在周边阡陌纵横、绿树环绕的秀美村庄映衬下显得格格不入,犹如一块恼人的“伤疤”,严重影响周边村民生产生活和人身安全。

“我们这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区涉及年丰、平安、洋泾三个村,总破坏面积181.99亩,其中采矿用地171.04亩,复垦方向为水田、乔木林地,这些覆土平整后的地块,今年我们种上了晚稻,看这长势,今年收成应该还是不错的”,项目部负责人介绍说,“管护期三年,之后交给当地村委会经营……”

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于都富硒农业)-硒宝网

(生态修复换来的是绿水青山,换来的是百姓的点赞)

在自然资源部等国家部委的亲切关怀和鼎力支持下,2017年5月,于都废弃钨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被列为山水林田湖草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3204万元,其中上级奖补资金2266.8万元,县内配套资金937.2万元;2022年,支持于都争取并下达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中央专项资金4100多万元,启动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对全县21个乡镇124个村231处废弃矿山开展生态修复治理,治理面积达8844亩。通过实施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消除了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呵护好于都的这片绿水青山。

授人以渔,技能培训提振信心

“只有改变陈旧的观念和守旧的思维方式,学会科学种养,我们的回乡创业才会有希望,才会有成果。这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能够对我们种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提振了我们的种养信心!希望经常有这样的机会……”贡江镇仓前村致富能手刘某口中的“培训机会”指的是自然资源部每年在定点帮扶县举办的定点帮扶赣州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班,他已参加了多期培训班。

乡村振兴,人才是首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然资源部每年都会根据帮扶县的实际需求安排肉鸡养殖、大棚菜种植、水稻种植等专题技术培训班,旨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每年帮扶于都培训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实用技术人才等各类人员千余人次,让广大的基层干部、农民在家门口学到“技能课”、掌握“致富经”,极大地提升了乡村“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的致富能力和信心。

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于都富硒农业)-硒宝网

倾心倾力倾情,亲民为民惠民。自然资源部“订单式”的帮扶,带来的是于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带来的是于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帮扶还在持续,力度仍然不减,相信未来的于都变化会更大,人们的笑脸会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