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汉粮大米价格多少(富硒优质大米)

硒宝 07-17 18:15 52次浏览

乡愁地理版

文研会版

富硒汉粮大米价格多少(富硒优质大米)-硒宝网

“乡愁里的河北”主题散文大赛|石家庄篇07

藁城三记

文/魏宝

台西商代遗址

藁城区西10公里、307国道北侧,有一个村庄叫台西村,隶属于藁城区岗上镇。台西村以前并不叫台西,据《藁城县志》记载,台西村在明朝以前,称为许村,那为什么改了名字呢?原来,在许村东南约10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名叫徐村,明朝时,徐村出了个礼部尚书石珤,威望极高,其父石玉和其弟石玠都是进士出身,被称为“一门三进士”。由于许村、徐村语音相同,常常出现误会,石珤就建议朝廷把许村改名,因为许村东北方向有三个土台,于是,就改许村名为台西,并一直沿用至今。

台西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西商代遗址,就坐落于该村,位于台西、庄合、故城、内族四村之间,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以3个高大的“台疙瘩”(西台、北台、南台)为中心。“西台”在台西村东北约260米处,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高6米;“北台”在“南台”北边约400米处,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高6~7米,两端高,中间低,呈马鞍形;“南台”在台西村东约200米处,因为常年取土,现已不复存在。

经过历史考古发掘,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从台西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范围的大小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看,台西可称得上是商代时期中国北方一重镇,出土的文物,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鉴定,认为这片遗址为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的文化遗存,台西应该是商王朝王畿内的一个重要都邑,是目前石家庄境内发现并确认的最早的城垣遗址。

台西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一个孕育了长达3500年的宝藏。

1973年6月,河北省文管处组织考古队,对台西商代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次发掘,让考古学家们大吃一惊,在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区域,先后共挖掘1889.75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14座、水井两眼、灰坑134个、墓葬112座(其中有奴隶殉葬墓10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3000多件。据考古学者推断,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人类。

在考古报告上,我们看到,当时这里发掘的14座商代房屋遗址,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物比较,分为早期和晚期。其中早期房子清理出2座,为半地穴式;晚期房子清理出12座,大部分为木制梁架的地面建筑,有硬山顶式、平顶式房子和斜坡顶式厦子等类型。房子的形制、结构以及建筑技术,都比早期建筑有很大进步。房屋墙壁也已经脱离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前期使用“木骨泥墙”阶段,下半部夯土筑起,上半部用土坯砌垒。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屋山墙上还留有“风窗”,这更是开创了房屋建筑史上防潮设备的先河。这座房子营造,还曾使用人牲祭祀,不仅有牛、羊、猪三牲,还有男女活人做祭祀牺牲。

其中的文化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角器、蚌贝器、漆器、甲骨、纺织品和植物种仁等。陶器多为夹砂和泥质灰陶,亦有其他彩陶,纹饰繁多,既有生活用器,又有生产工具;石器一般都经磨光,刀、铲、镰最多;骨角器加工精细,表面有光泽;漆器表面呈浮雕式花纹,先雕刻,后涂漆;纺织品以麻布为主,兼有丝品,包括丝织和麻织,这充分说明当时的纺织技术已有较高水平;植物种仁经鉴定均为药用的桃仁和郁李仁,联系同址出土的医疗器具砭镰,我们可以认定,当时的医药事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更令世人震惊的是,这次发掘加上1972年的出土,共发现了七项“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早的铁器 1972年11月,当地农民在“西台”南侧取土时发现的铁刃铜钺,生产于距今约3400多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器。经过鉴定得出两种结论:一种说法认为这件铁刃铜钺使用的铁,是利用陨铁锻造而成的;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件铁刃铜钺使用的铁,含有碳的成分,应该是人类冶铁打造而成。

世界上最早的铁矿渣 在台西遗址上出土的铁矿石和经过冶炼的铁矿渣,证明早在公元前1400年前,这里就开始采矿冶铁,把人类冶铁的历史,从春秋时期,又上溯了数百年。

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 在台西遗址上出土的石质砭镰,其实是3400多年前的手术刀。当时,在台西一个奴隶主墓葬中,首先发现了一个精美奢华的漆器盒,里面放着一枚石镰。石镰本来是劳动农具,但经过专家分析鉴定,这件石镰,原来是一件割脓疮的手术刀,称为砭镰,是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

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 在台西遗址上出土的平纹绉丝织物——縠,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它证明,早在公元前14世纪,这里的先民,就已创造并熟练掌握了纺织绉丝的技术,这是世界纺织技术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

世界上最早的脱胶麻织品 在台西遗址上出土的麻布残片,经专家鉴定,是经过人工脱胶处理的麻纤维合股纺织而成的,其纺织工艺水平与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的麻布相当,而年代却早了10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使用人工脱胶技术处理的麻织品。

世界上最早的酒曲实物 在台西遗址上发现了配套齐全的酿酒作坊,并且出土了8.5公斤酒曲酵母遗骸,这充分证明,中国使用酒曲酿酒至少有3400多年的历史,台西酒曲,成为世界上保存年代最久的酒曲实物。

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久的酿酒作坊遗址 在台西遗址上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酿酒作坊,从中出土了46件酿酒用的陶器,包括煮粮食用的“将军盔”、陶鬲和灌酒用的漏斗以及壶等盛酒器,是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久的酿酒作坊遗址。

通过对台西村商代遗址的考古、发掘、整理和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台西村这一带的商文化与商王室密切相关,台西商代遗址与河南安阳、郑州的商代遗址有许多共同点,但亦表现出了自己的特性;而和我国江南几处重要的商代遗址之间也存在着文化上的某种联系,这说明江南和中原商代文化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总之,台西商代遗址,集中反映出我国商王朝兴盛的文明。

台西村商代遗址的考古发现,对研究藁城的历史和人文起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表明早在商代中期,藁城的先民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类文明,这不仅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就是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话说藁城宫面

藁城宫面,系手工挂面,亦称“贡面”“须面”。与宫灯和宫酒,一起称为藁城“三宫”,是极具藁城地方特色的著名产品。

治愈唐太宗的怪病

藁城宫面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商代后期,藁城的先民就开始做面条,隋朝时期,面条加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唐代,在民间的零星作坊,已经开始生产挂面,其中,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相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之后,也想仿效秦始皇东巡大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这一天,李世民的仪仗走到了藁城县城,谁成想,李世民突然染上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病:四肢冰凉、卧床不起,吃什么药都不管用。这可急坏了娘娘、太监和御医们,他们限知县10天内找到名医,治好皇帝的病,否则就要治他一个死罪。这一下把县令急坏了,他派人四处寻访名医,但是,找遍了全县的名医,也没有一个人能治李世民的病。眼看期限将至,师爷向县令举荐了县城马记面食店的掌柜马九华,据说这个马九华很会做面条,而且还常常有神奇的功效,人们吃了他的面条,一些疑难杂症就会被治愈,县令只好差人去叫马九华。当时的马九华三十来岁,马记面食店传到他手已经有八代了。马九华急匆匆地赶到了李世民住的驿馆,看了看李世民的症状,就立刻为他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李世民吃了他做的面条,出了一身的汗,衣裳都给湿透了,就开始躺在床上静养,逐渐有了精神。第二天一早,一觉醒来,李世民的怪病,竟鬼使神差般痊愈了。从此,藁城挂面的名声大振,而这位马九华,也就成了藁城宫面的祖师爷。

从挂面到宫面的升华

北宋、元朝时,藁城挂面的生产量,有所增加。相传,宋代藁城人贾逵利用御林军殿前副班使身份,将藁城挂面带至军中,供官卒尝食。元代藁城人大将军董俊及儿子董文炳征战南北,也时常让家中亲人送挂面至营中、边关食之。到了明代,藁城人石珤、石玠兄弟二人在京城为官,家乡亲人在探望他们时,携带藁城挂面进京,还常常分给同僚们。商人的贩卖、官兵的捎带,使藁城挂面流传于中国的南北大地、城邑乡村,一时声名远播,成了名吃。清代为藁城挂面生产的旺盛时期,耿家庄挂面的制作,大约始于明末清初,据民间传说,藁城宫面的由来,源于乾隆皇帝南巡时的一个故事:一天,乾隆南巡归来路过当时的栾城地界,得到消息的老百姓,奔走相告,在道路两旁,纷纷拿出自己家的土特产品,敬献给乾隆皇帝。耿家庄村民田二柱的先人,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挂面,通过太监转递给了乾隆,乾隆皇帝吃后,龙颜大悦,连连称“美味”。所以,就传旨当地县令,年年为宫廷进贡手工挂面。因为是进贡到皇宫的贡品,先是改名为“贡面”,后又更名为“宫面”。于是,“宫面”这一美称,便由此而来。到了清朝后期,藁城宫面的制作达到了鼎盛。

“宫面”两个字的由来

一说起藁城宫面,几乎无人不知,但要问包装盒上的“宫面”这两个字的来历,恐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据原藁城县外贸宫面厂厂长刘来喜介绍说,那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地都在深入挖掘出口潜力。藁城宫面作为藁城县的一种传统名特优产品,自然受到了河北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的重视,既然要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要对产品进行包装,既然要包装,那首先就得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贡面、挂面、还是宫面?河北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和藁城各面大宫面厂负责人的经过反复商讨,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定名为宫面。当时,为了向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出口的便利,取“面”字的异体字“麺”,故定名为“宫麺”。

那么由谁来书写“宫麺”这两个字呢?通过筛层层选,供职于省粮油进出口公司样选科、著名书画家史斧振先生的作品被选中,并被注册为商标,印刷在包装盒上。从此,“宫麺”这两个字,便随着做工精良、口味鲜香的宫面,行销到了世界五大洲而家喻户晓。

后来,随着新《商标法》的出台,“麺”改成“面”, “宫麺”也就变成了现在的“宫面”了。

感人的平民故事

老人们一讲到藁城宫面的故事,往往就是曾经让清朝乾隆皇帝吃了就忘不了的奇闻;还有那柴王爷、张果老和财神爷转世的荷芑荪一同演绎的神话。其实,宫面在藁城民间也是颇有口碑的。

据一位制作宫面的师傅讲,“文革”期间,藁城城里有一个姓王的铁匠,人们都叫他王铁匠。这一天,他儿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说到生孩子,坐了月子,在藁城这一带,一直有个风俗,就是谁家妇女坐了月子,亲戚朋友都要提着挂面、鸡蛋、红糖、小米去看望,有的庆十二天,有的庆满月。凡亲戚多的,每年七大姑八大姨、姐妹妯娌生了孩子坐月子,没完没了。但是,在那个年月,人们的生活都很贫穷,怎么办呢?人们想来想去,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一个这样的办法,就是把竹竿削成挂面一样的细条条,用纸封好,放在篮子底下,上面放上真挂面。由于你来我往,大家都这么办,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就见怪不怪了。这王铁匠两口子弟兄多、姊妹也不少,来看月子的亲戚自然也就非常多,那“竹竿挂面”自然少不了,王铁匠一家都高兴地收下了。

再说王铁匠,添了孙子日子不长就得病了,找了多个大夫,吃了多付药,病情也不见好转,这可把一家人都给急坏了。一天,王铁匠突然说要吃东西,老伴就问王铁匠:“你想吃鸡蛋?”王铁匠摇摇头;“小米粥?”王铁匠还是摇摇头。过了一会儿,王铁匠忽然有气无力地说:“给我煮碗挂面汤喝吧。” 于是,老伴就颠着双小脚到了儿媳妇屋里,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找着个挂面影儿,“竹竿挂面”,倒是一箩筐。一问儿媳妇,才知道,早吃完了。老伴正在犯愁之际,忽然,儿媳妇说道:“娘,我想起来了,挂面虽说吃完了,可还有一封宫面没动哩,是俺小姑姑给的,她说,这可不是普通的挂面,是过去皇帝吃的东西,叫宫面,让俺省着点吃,这不,家里事儿一多,俺倒给忘了吃了,快给俺爹煮煮吃吧!”老伴赶紧从媳妇指的橱柜里,找出了那封包装精美的宫面,拿起来赶紧到煤火上,去给王铁匠煮。

不一会儿,老伴就把热气腾腾的宫面,端到了王铁匠眼前,王铁匠一尝,不由得喜上眉梢,就问老伴:“我说家里的,这不是挂面吧,挂面哪有空心的?我从来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老头子,你算说对了,这不是挂面,是宫面,是过去只有皇帝才能吃上的好物件,你看你,老了老了有口福了,是咱那孝顺的儿媳妇给你留着的。”听完老伴的一番话。王铁匠的精神为之一振,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说来也怪,一碗热乎乎的宫面下肚,王铁匠的病好了一大半。王铁匠用老伴递过来的毛巾擦了擦嘴,他斜躺在炕上,恍恍惚惚地觉得自己走进了金碧辉煌的宫殿,每天都能吃这好吃不过的宫面……原来,这是王铁匠睡着了做的一个梦。一觉醒来,王铁匠的病全好了。从此以后,王铁匠逢人便说,宫面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藁城宫面的直径仅为0.7mm,难怪人们常说:“藁城的宫面好做,眼(空心)难钻。”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藁城宫面,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完美结合的生产格局。有的文艺工作者,还把藁城宫面的制作过程,编成了舞蹈,通过肢体语言,将宫面的制作技艺,美轮美奂地表现了出来。宫面,这一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产业,正在藁城大地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一坛宫酒香,从古“醉”到今

“履佳地兮享酣宴,得杰士兮兴吾汉;美酒兮助吾,志酬兮永。厚封赏兮吾誓,皇天兮照鉴。”此乃刘秀畅饮当时的藁城名酒“浓香醴”后,留下的赞美之句。刘秀称帝后,“浓香醴”被列为皇宫御酒,“宫酒”便因此而得名。

藁城宫酒的由来

酒,在藁城,可以说源远流长。据藁城县志记载,藁城酿酒,源于商,兴于周,至汉代已成宴饮佳品。西汉末年,藁城县内出现酿酒名人——龙宫村马大丑。起初,他在作坊里苦心研制优质白酒,但一直没能成功。村里有一个传说,讲村北的老磁河下是龙王的宫殿,住着西海龙王,其水常年清澈见底,喝一口甘之如饴。“那龙王喝的水还能有差呀?”想到这儿,马大丑忽然灵机一动,他急忙找人在河南岸打了一眼深井,井里出来的水果然传说的一样,清爽可口,那个甜呀如同加了蜜一样。

几个月后,用龙宫里的水终于酿出来了第一坛酒,真是酒香四溢,喝一口,香甜绵柔,品一品,醇厚悠远。后经过精制酿造,取名为“浓香醴”,一传十十传百,“浓香醴”酒,以其良好的口感和低廉的价格,成为了藁城当地的名酒。西汉末年,“浓香醴”酒传至第九代马英俊,酒的质量越来越好,酒的产量越来越大,马家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在藁城,就是全国很多州县的客商都慕名前来选购。

更始(指公元23年二月,绿林军领导者王匡、王凤等人拥立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建立的更始政权,自称玄汉王朝)二年春,刘秀帅军征讨王朗,屯兵藁城,与真定王刘杨实现政治联姻,娶其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娶亲那一天,郭家即用马家生产的“浓香醴”酒招待刘秀。酒席宴上,刘秀开怀畅饮,连呼美哉,脱口称赞道:“嘉礼贵地兮飨酣欢宴,浓香酒醴兮绝妙一帜”。郭家陪客的族长郭洛满趁机奉承道:“天子真龙之相,故买龙宫醴酒助兴”。刘秀微酣随口说道:“称帝日兮孤选香醴”翌年,刘秀打败王莽等叛军称帝,下圣旨,把马家生产的“浓香醴”酒指定为宫廷专用酒,禁止出售。从这儿之后,马家生产的“浓香醴”酒便被称为宫酒了。后来,县内靠河边的酿酒作坊,纷纷在河边打深井,汲水酿酒,其质量均可与马家酒相媲美,藁城宫酒的产量开始增加,名气也日渐增大,以至于闻名全国。

藁城宫酒的渊源

1973年6月,河北省文管处组织考古队,对藁城台西商代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配套齐全的酿酒作坊,并且出土了8.5公斤酒曲酵母遗骸,这说明,中国使用酒曲酿酒至少有3400多年的历史,台西酒曲,成为世界上保存年代最久的酒曲实物。这次发掘还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酿酒作坊,从中出土了46件酿酒用的陶器,包括煮粮食用的“将军盔”、陶鬲和灌酒用的漏斗及壶等盛酒器,是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久的酿酒作坊遗址。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充分证明早在商代时期,藁城的先民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经能够从事成熟和完善的酿酒业了。

另据1986年的考古发现,藁城区张家庄镇北龙宫村同样是藁城境内的一处重要商代遗址,由此可以推断,汉代藁城龙宫村名酒“浓香醴”,亦是继承了商代先人的酿酒技艺,并将之发扬光大,才能够得到东汉光武帝的青睐与垂青。

汉以后,藁城的酿酒业,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和民国,代代传承。据明朝修订的藁城县志记载,当时藁城四大特产是靛、油、麯、麻。其中对麯的描述为:“士人造此以酿酒,商人造此以网利”。可见明朝时期,藁城的制麯行业非常发达,已经形成商业化规模。清代中后期,藁城的烧锅在民间日益增多,有白酒,也有黄酒。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至民国年间,有烧锅的村就有几十个,有的村还不止一个。如贾市庄、南古庄、梅花、朱家庄、西白露、南营、顺中、土山、宜安、马庄、小常安、后营、里庄、兴安、陈村、北楼、耿村、丘头、表灵、故城、內族、丽阳、岗上、双庙、城关、陈家庄、南董、小丰化、小慈邑、大慈邑、东慈邑、九门、只都、南孟、梁家庄、刘家佐、曾村、前西关、金庄、西门、丰上、韩家洼等,可以说遍及藁城县全境。

清朝时期,藁城的酿酒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藁城当时最大最典型的烧锅是表灵村的张家烧锅。清道光二十七年,即1847年,表灵村人张锺麟在县城西北角,创建了张家烧锅。因规模大、产品优、信誉好,烧酒曾一度供不应求。同时,张家烧锅还在县城北大街上开设了店铺,商号“敬和永”,并以此为名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开设了店铺,生意十分兴隆。据其后人讲,他的先人在一百多年的经商活动中,始终坚持把最好的酒卖给别人,次品留给自己喝的经营之道,用一颗诚心,呵护着“敬和永”这家百年老店的声誉。

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8月,以规模大、影响广的贾市庄中合烧锅为主体,汇集藁城、无极、安平、定县、饶阳5个县的13家酒作坊的器具和技师组建了藁城县酒厂,厂址设在城内东关,制麯车间设在北城墙下。这就是藁城宫酒厂的前身,也是藁城宫酒,从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向工业化迈进的一个起点。

藁城宫酒的发展

建国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藁城县的制酒业以藁城酒厂为龙头,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到了1980年,藁城酒厂从藁城城内东关搬迁至现在的藁城区廉州镇梨园庄村村南,北邻307国道,地理位置十分便利,全厂职工人数达到246人,技术方面,在继承自身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泸州老窖制麯工艺,年产浓香型白酒1000多吨。期间,厂名更改为藁城县廉州酒厂。

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刚开始实行商品注册的时候,廉州酒厂便注册了“廉州”商标,生产的“廉州浓香”白酒,在1985年、1986年连续两年在河北省白酒质量大赛中荣获“省优质白酒”称号,单品年销量达到120多吨,年销售收入326万元。1986年,由于企业产品质量好、信誉优,经省市有关部门批准,把藁城县廉州酒厂更名为石家庄地区廉州酒厂。1990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廉州浓香”系列白酒荣获“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酒”荣誉称号;1991年,又被评为“河北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酒”并获金奖;1992年,在中国第四届“双新”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1993年,在香港国际饮品博览会上再获金奖。

2004年,石家庄地区廉州宫酒厂,通过企业改制更名为河北宫牌酒业有限公司。改制以来,廉州宫酒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积极与四川省名酒企业联姻,在“浓香醴”酒和“廉州浓香”白酒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川酒”技艺,经过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研发出“五加六”工艺,即:五粮加六粮的独特酿酒工艺,生产出的“廉州宫酒”和“廉州浓香”系列酒,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和富硒小米六种粮食为原料,入陈年老窖,自然发酵,特别是廉州宫酒,融入了五粮液制麯,培养窖泥,酿出的原浆酒再进行木海窖藏,精心调制而成,其香醇厚、其味甘冽,入口绵长悠远,令人回味无穷。2007年,廉州宫酒荣获“河北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荣誉称号;2016年9月,在石家庄市举办的“石家庄游礼”活动中,被评为“最具石家庄味儿的20强特产”;同年11月,荣膺国务院新闻中心“中国品牌创新发展工程”唯一酒类推介企业;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阿丘,慕名前来对企业进行了专访。自2016年以来,廉州宫酒的“仁、德、贤”系列产品出口到澳大利亚,得到国外友人的一致好评,填补了河北省白酒出口发达国家的空白。

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更是一家企业的灵魂所在。今天的藁城宫酒,已经认识到这一深刻内涵,他们以河北宫牌酒业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出一个集旅游观光、酒文化鉴赏和酿酒工艺展示为一体的公园——宫酒文化园。走进该园,犹如走进宫酒的历史长廊,彰显出宫酒源远流长的独特文化魅力。游完宫酒文化园,不品一品宫酒,您是不是有点终生遗憾呢?那真是“宫廷玉液藁城产,从商到今美名传。劝君多饮琼佳酿,不羡鸳鸯不慕仙。”

富硒汉粮大米价格多少(富硒优质大米)-硒宝网

作者简介:

魏宝,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从1998年开始从事创作,体裁广泛,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文艺评论、时事评论、民间文学、报告文学和新闻文体。其作品散见于《新华每日电讯》《乡镇论坛》《河北日报》《家园文学》《信阳日报》《拉萨晚报》等报刊,并多次在全国、省、市举办的征文比赛中获奖。2019年3月,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开发区的春天》,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枣酒万果红杯“乡愁里的河北”主题散文大赛

石家庄篇

富硒汉粮大米价格多少(富硒优质大米)-硒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