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温汤有富硒大米吗(温汤镇富硒大米)
宜春大米
莹碧如春的宜春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因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常有人评价宜春,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宜春古称“农业上郡”,农耕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是中国农耕文化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吴文化的源头。
作为全国三大富硒产地之一,近年来,宜春着力打造富硒农产品,宜春大米也因好山好水好文化而开启了品牌之路。
大米成就状元
宜春大米,又叫状元米或状元洲米,这主要和宜春的两名状元卢肇与易重有关,话还得从唐代说起。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初春,韩愈来到袁州任刺史。韩愈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又曾在朝廷任刑部侍郎,声名远播,因此宜春的学子都投奔其门下,易重就是其中的一个。韩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人品极佳,在位期间急老百姓之所急,在兴办教育、解放家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夏季大旱,韩愈亲赴仰山祈雨,喜获丰收,并将此次种植的稻米命名为“宜春大米”。这一切,作为韩愈的学生易重都亲身耳闻目睹,深受感动。
易重的家乡就在仰山的周围温汤九联坊,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一条溪水涓涓细流。据说村子周围有九座山峰,九条山脊,整个村子好像座落在九朵莲花之中,犹如九匹骏马奔向村内,故有“九朵莲花”“九马归漕”的风水宝地之说。易重从小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聪明伶俐,吃苦耐劳,勤奋好读,在劳动种地的同时常常挑灯夜读。
韩愈仰山祈雨这年,易重家乡也逢大旱,后来祈雨成功喜获丰收,他欣喜若狂,为老师的善举而欢呼,为老师的品德而感动。随着宜春大米的流行,同时为了纪念老师的丰功伟绩,学习老师的高尚品格,易重在读书期间有意专门种宜春大米。他常常把大米捎给同城学子卢肇、黄颇等人共享。
传说卢肇在鸭婆洲读书时还一度在洲上种了一块宜春稻谷,稻香洲上。因此,当卢肇和易重考上状元后,鸭婆洲称为状元洲,宜春大米也称为状元米了。
一碗米饭入皇宫
宜春大米历史悠久,久负盛名,其中与夏皇后就有着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
夏皇后乳名夏云姑,出生于宜春温汤夏家村,南宋人。据《宋史•卷二百四十三》记载:成恭夏皇后,袁州宜春人。其出生时有异光穿室,父协奇之,及长,以姿纳宫中。
相传,云姑16岁那年,宫里负责选秀的张公公路过明月山,一路留恋飞瀑奇山,信马由缰,不觉来到夏家坊村前石拱桥(现为跪马桥),马突然长跪不起,公公疑惑道:“莫非此处有皇娘?”马“唿”地站了起来,对着桥旁稻田仰天长嘶三声,公公定睛一看,发现一位纯真美丽的少女在溪边稻田放鸭,正是云姑。
时值黄昏,云姑热情地将公公延至家中用餐,片刻端上热气腾腾的一碗米饭,公公吃后暗暗称奇:此米颗粒修长,晶莹剔透,兼奇香沁骨。我出身皇宫,却未曾尝过如此好米!
“此米为当年韩愈韩大人祈雨所得,名为昌黎谷。” 云姑似乎看透了公公的疑惑,大方地解释道。公公大慰:此女天生丽质,善良贤淑,聪慧大方,如能母仪天下,岂非我大宋之福?
于是,夏云姑因一碗米饭被选入宫。后以贤德立为皇后,其夫赵昚也被后世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
传承农耕文化
宜春大米的文化传说还不仅于此,其农耕文化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并早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明。樟树三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打磨的石铲、石斧等农业劳作工具,其中樊城堆遗址是中国农耕文化两大支的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吴城文化遗址是吴文化的发源地;靖安东周古墓葬中出土了中国最早、密度最高的织绵及服饰,学界认为其足可改写中国纺织织造史。此外,发生在宜春大地上的农耕文化还有:东晋后期万载、袁州等丘陵区苎麻种植、绩纱与织布习俗;建于南唐保大二年的袁州谯楼,仰山梯田,明末奉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还有谷酒、红薯酒制造技艺,袁州皮蛋制作技艺等大量的农业农耕技艺。
为了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展示力度,宜春创办了“农耕文化节”,定期举办农耕文化方面的比赛,让大家积极参与宜春农耕文化的活动,使宜春农耕文化深入人心。同时组织编写农耕文化乡土教材,积极开展农耕文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宜春的农耕文化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