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

硒宝 07-15 18:27 41次浏览

原创 党员生活全媒体 党员生活

在天门市石家河镇姚岭村,一望无际的稻田中,收割机轰鸣着穿梭作业,金黄饱满的谷粒“哗哗哗”地从收割机流向满载的卡车,一幅丰收的景象徐徐展开。

不到20分钟,10余亩稻田里的水稻就变成了高高堆起的稻谷,这在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如今,这已经是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近8.6万亩农田的常态,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就是这场农业机械化变革的领头人。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吴华平,现任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投身农业30余年,他带领的华丰农业合作社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全省五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荣誉称号,所在党支部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其个人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湖北省改革先锋”“湖北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党员生活》2020年09期·下封面人物。

让利于农民,创造种田新模式

十几台大型器械在稻田里作业,这样的景象在东北十分常见,在中部丘陵地带的湖北却并不多见。丘陵地形塑造了传统农业的耕种形态,也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成立于2006年的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68人,机械480台(套),流转省内土地8.6万亩,省外土地3万多亩,管理的农田遍布湖北、河南、湖南、安徽、黑龙江、上海6个省市。

从只有9个人的农机服务队,到成长为获得“湖北省五强合作社”和“全国示范社”的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合作社,吴华平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其实早在2002年,吴华平就购买了一台亚细亚手扶式插秧机,并在农业机械化领域崭露头角。2005年,当时正值国家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抓住机遇的他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响应号召,成立了湖北省内第一家专门从事农机插秧的服务队,为附近村里的人服务。

然而,由于插秧机维修技术掌握不到位和管理不善,在运行了一年多后,成员们纷纷退出。这次深刻的教训让吴华平意识到,空有农业热情,没有成熟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合作社的发展很难走得远。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2006年11月,吴华平主动前往江苏学习农机技术,又自费报名参加武汉大学组织的工商管理培训班,每周在天门和武汉之间来回奔波。在他看来,学技术、学管理都是在弥补自己的不足。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2006年底,吴华平再次成立了农机插秧专业合作社,以农业机械入股的方式,组织周边及外地18台大、小插秧机入社。

江汉平原土地肥沃,好种多打粮。

然而,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和进城经商,种田逐渐沦为中老年人的生计。吴华平意识到:“只有新的种田模式才能破局。”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吴华平开始大规模流转土地。2013年,当周围土地被以200、3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时,吴华平却给农户开出了1128元每亩的“天价”流转费。

“这简直是吃亏不讨好,”合作社副理事长兼财务部长沈社青算起了经济账,“一年到头,合作社赚的钱可能还不够支付农户的流转费。”

吴华平却给他算了一笔规模账:农村里,田地大量抛荒或交给亲戚种,假如只是按照低价格流转,那么可能流转的土地是分散的,不成规模的。如果能把农民小规模耕种所能产生的最大效益让利给他们,就能实现成片的大规模流转。“我们就是要把最大的利益让给农民,从规模化、机械化中找效益。”

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吴华平创新了土地流转、种植方式,对“全托”的农田实现规模化种植,为“半托”农田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或季节性流转,做到“人闲田不闲”。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这种模式既保留了现有的农村产权制度,又解决了农村无人种田的难题,还解决了农业小规模不经济的问题。2013年,“华丰模式”被写入省委1号文件在全省推广;2019年,吴华平荣获湖北改革奖个人奖。

向科技要效益,让种地也能挣钱

如今,华丰合作社提供机械化服务面积累计超过50万亩。2019年,合作社粮食产量达到了1.8亿斤,社员连续五年人均收入近6万元,最高时人均达到了8万元。

农业发展仅有规模还不够,还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随处可见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从耕整机、插秧机、收割机到灌溉、喷洒用的大型远程遥控无人机,从智能温室育秧大棚到“智力种田”展示区,无一不让人感觉到现代科技农业的气息。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除了设备的科技化,在管理上,吴华平也在合作社推行“企业化管理”。如今的合作社社员,有着相对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每天早上7点社员集中,安排当天生产,中晚餐统一到食堂吃免费餐,吃晚餐时汇报一天工作。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单打独斗的农民,转变为了有组织、有科技、有管理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我想让农民靠种田也能挣到钱,过上好日子。”吴华平用行动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初心和目标。

然而,农业科技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种植技术和自然灾害仍是发展路上两大难题。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2010年初,华丰合作社受天门熊望台农场委托,为2.13万亩土地提供水稻种植机械服务。然而,熊望台农场地处汉江边,土壤为青沙壤。

当时,农业专家普遍认为,青沙壤保水保肥性差,秧苗盘根性差,培育健壮秧苗难度非常大。要实行机械化种植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吴华平选择迎难而上。“要实行机械化操作,就必须攻克这个难题。”正月初六,吴华平就奔赴熊望台,20多天的时间里,连续开展了6个批次的青沙壤育苗实验。然而,前几个批次的秧苗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接连的失败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2010年2月28日,合作社作业组50多人到达熊望台。了解情况后,有人拍桌子说要退出。

吴华平却不甘心。他说:“实验我一定要做下去,损失由我一人承担。”“两万亩农田,不能机械插秧,这损失得有多少?”社员听罢摇起了头,纷纷离开……

几天后,第6批秧苗实验结果揭晓。看着秧苗繁茂的根须和紧密盘结的青沙结块,吴华平知道,自己成功了。

“你们快来看,看青沙壤到底能不能育秧,秧苗插秧机能不能用得上?”打电话告知社员试验成果时,吴华平底气十足。

这项技术的发明打破了行业内既往认知,也填补了国内软盘育秧技术的空白。2013年8月,吴华平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青沙培育机插秧秧苗的方法”的发明专利,并于2016年正式获批。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做一辈子“稻田守望者”

今年57岁的吴华平,仍保持着每天到田里看一看的习惯。早晨第一缕阳光撒进稻田,吴华平就沿着田间地头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仔细观察病虫灾害。他说:“我看一眼,就能知道水稻有没有问题。”

自2006年成立合作社以来,吴华平带领17名党员坚守着确保农民收益、带领大家致富的承诺。合作社积极发展农业相关产业,遇到连年的自然灾害,也坚持做到不减农户土地流转收入,农田损失由农业产业项目来补。

20多年来,“全国种粮大户”“全国十佳农民”等诸多荣誉加身的吴华平,始终坚守在粮食种植一线。不论是发展瓜稻、富硒稻、再生稻,还是创新虾稻共作、稻鳅共生等,他都坚持不放弃粮食的种植。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吴华平对粮食和土地的热爱,也延续在农民和农村上。华丰合作社的社员里,大多都是附近的村民,辐射周边16个村。村民在社里工作,不仅能拿到工资,年底还有分红。

第二作业组的林凯是小组里唯一的90后,2011年加入合作社后,在社里学到了各项农机的操作。从驾驶到维修,技能掌握得十分熟练。如今不用外出打工,在村里种田一年工资加分红就有7、8万,日子过得舒服又惬意。

在华丰合作社的统一设计规划下,社员们还集体搬进了新型农民社区——华丰小区。小区位于合作社旁200米,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门前的休闲门廊三两相聚。入住小区后,社员们生活环境改善了,腾出的土地又能继续整合为规模化耕地,“社村共建”让农民变成了“有地的市民”。

合作社发展起来后,吴华平着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石庙村12组原来的土路弯弯绕绕、杂草丛生,抽水到田地需要4个小时。合作社把沟渠硬化后,如今抽水到地只要半个小时。7组原来道路不通,种稻收割都是肩挑手提,一段段搬。合作社开展田边硬化后,现在车可以直接开到田边,运输起来十分便利。提起吴华平,村民们都说:“老吴这是在给我们做好事啊!”

疫情期间,吴华平更是主动将合作社培训楼60间标准房提供给政府作为新冠肺炎四类人员隔离区,并安排党员轮流值守。他还代表合作社向天门市人民医院捐赠价值10万元的华丰再生稻大米、柑橘。

面对今年国际粮食现状,他及时响应政府号召,调整水稻种植计划,力争粮食总产10万吨,增产1万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如今的吴华平,身份是多重的。他是党员、是农民、是理事长、也是华中农业大学创业导师、省人大代表。在这些身份中,他最喜欢的还是农民。

他说,“我作为普通农民,作为一名党员,能够带着广大农民发家致富,共同奔赴小康社会,这是我的心愿”。(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欧阳吟子 赵雯;摄影 张博伦;通讯员 李尧)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华丰合作社 富硒大米(丰城富硒米多少一斤)-硒宝网

记者手记:新型“专家型”农民

见到吴华平时,他戴着一副方形玻璃眼镜,穿着干净整洁的衬衫,脚上蹬着一双运动鞋,身形站得笔直。除了晒得黝黑的皮肤,他与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迥然不同,身上透着一副专家学者的气息。

不论是说起农业产业、国家政策还是耕种劳作、育苗插秧,他都十分健谈。眼前的吴华平,更像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的新型“专家型”农民。

吴华平扎根农业的几十年,是伴随着中国农业深化改革的几十年。他似乎踩在了每一个风口上,做了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的决定。然而,决定的背后,他也承担着一个又一个风险。

他顺应了时代潮流、响应了国家号召。同时,他也在农业领域创造了自己的“华丰模式”,影响着未来农业发展的走向。我们获悉,每年召开农业座谈会前夕,中央调研组都要向这位一直处在农业一线的“专家型”农民了解基层的情况。

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未来发展也在接受着时代的重重考验。近30年投身农业发展,吴华平创新了土地流转方式和种植模式,解决了未来农村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问题,为农村的未来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他守望的不只是眼前的稻田,也是农村未来的希望。

湖北所有A级旅游景区

对全国游客免门票开放!

还不知道怎么预约?

看这里

↓↓↓

如何进行预约

识别二维码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