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土地大米在那购买(富硒大米产量)

硒宝 07-13 18:25 47次浏览

央广网太原7月14日消息(记者郎麒 见习记者张洁)“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宋代范仲淹在《晋祠泉》一诗中,描写了晋祠泉水的充盈和晋祠水稻种植的盛景。历经千年,沧海桑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晋祠泉水断流,晋祠水稻一度停耕。2015年晋祠大米恢复种植到现在已是第9个年头。今年5月开始,晋祠镇多处泉眼复涌,对晋祠水稻的高品质种植无疑是极大利好。近年全面实施的晋祠大米质量标准化生产,也在重塑这一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晋水育晋米,难老泉畔,水丰田茂之姿日渐重现,已传承3300年的“北稻之最”正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富硒土地大米在那购买(富硒大米产量)-硒宝网

盛夏时节,晋祠稻田像绿色的巨毯铺展开来(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黑土地孕育老味道

据记者了解,晋祠大米的种植主要集中在晋祠镇赤桥村、花塔村、南大寺、北大寺等10个行政村,种植面积从复种后最初的1000亩增长到如今的3500亩,亩产也由800斤增加到1200斤。目前,山西晋祠大米集团与部分村以“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大米种植,涉及农户500余户。

富硒土地大米在那购买(富硒大米产量)-硒宝网

农户职卫东向记者介绍水稻种植情况(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今年56岁的农户职卫东是晋源区晋祠镇北大寺村的村民,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走在自家的田埂间,观察水稻的长势。一块块稻田像绿色的巨毯,在平坦的地面上铺展开来,空气中是泥土混着植物的清香味,炽热的阳光照射着稻田,“绿毯子”下波光粼粼……今年五月下旬插秧完成后,职卫东承包的200亩水稻长势喜人。“现在可比40年前种地省事多了!”早在1984年,职卫东就开始跟着村里人一起种晋祠大米,“那时候每家就那么一小块地,投入多产出小,费时费力。现在不一样,整地、插秧、施肥、除草,都是以机械为主工人为辅,还有公司和专家来管理、指导,科学高产还省心省力。”据职大爷介绍,再过几天,就要对这些水稻田进行无人机田间管理,喷洒富硒液并进行田间病虫害防治作业。

晋祠水稻生长的土壤是黑色的,这种黑土属于弱碱性有机土壤,土质松软,腐殖质层深厚,蓄水性强,性状好,肥力高,是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在华北地区,这黑土尤为稀有珍贵。对这片“老天赏饭吃”的土地,农户们倍加珍惜。为了改良和保持土壤环境,让种出来的晋祠大米最大程度还原老味道,职大爷专门购买了400多吨有机肥料,还从文水县的养牛大户那里,运来了50车的牛粪为稻田“加餐”。

除了土壤的先天优势外,被誉为“农业芯片”的种子也是晋祠大米丰产提质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通过山西农业专家的不断选种培育,晋祠大米的品种、品质不断优化。目前,晋祠大米主要以“晋稻17号”“锦稻香103号”等改良品种为主。

富硒土地大米在那购买(富硒大米产量)-硒宝网

水稻新品试种为晋祠大米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在职大爷的水稻田里,有15亩是山西省农科院的水稻新品种试验田。记者看到,“晋彩稻试YSD-2”“晋稻试19020(2)”……每块稻田都插着水稻的名牌,“这里一共试种了20多个品种,专家说了,等今年收割后,看看这些品种里哪个口感、米质更好,以后我们就种哪个!”看着自家地里这些晋祠大米未来的希望所在,职大爷满眼疼爱。

一碗大米展晋韵

近日,记者在太原街头看到,有农民骑着电动车,带着几袋大米在售卖,袋子上印着“晋祠大米”四个红色大字,成为最醒目的招牌。“我是晋祠镇的,这是我们自家种下的大米,买点尝尝吧。”这位农户的米袋子前围着不少选购的市民,不一会儿两麻袋约一百斤大米就销售一空。

据山西晋祠大米集团负责人郭志文介绍,在每年收获后,集团会以每亩地400斤大米,作为土地租赁费用返给农户。“农户们都想要大米,留着自己吃或者再次售卖。晋祠大米对太原人来说是一种记忆和情怀,也有广阔的销售市场。”支撑这些情怀的,是晋祠大米不断提升的口感。近年来,通过种子品种改良、土壤环境改良等方式,晋祠大米越来越好吃,随之而来的是农户卖米收入的增加,售价从原来的两三元一斤,逐年提高,如今售价每斤9.9元。

除了农户自行销售的部分外,晋祠大米集团将大米经过近十道工序的精加工,变身1斤、5斤、10斤的精致小包装,让晋米被更多人熟悉和品尝。“我们在太原古县城设有专门的米铺,此外还在晋祠公园游客服务中心销售。来山西的游客可以带着晋祠大米回家,通过一碗大米饭,品尝晋味晋韵。此外,我们还带着大米参加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农产品展会,一亮相就非常受欢迎。”郭志文说。晋祠大米虽然产量在逐年提高,但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斤水稻只有65%的精米产出,剩下20%是碎米,还有15%是糠皮。能在市场上售卖的精米数量每年也就100万斤左右,上市不久就销售一空。”

富硒土地大米在那购买(富硒大米产量)-硒宝网

水稻长势喜人(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米醋、米酒……这20%的碎米向深加工要效益。近年来,以晋祠大米制作的衍生产品也格外受市场青睐,“每年基本上能销售一万斤晋祠米酒、一万斤晋祠米醋,客户都是外地企业,以团购为主。”郭志文说。

晋祠大米历史悠久,因米而生、因米而兴的吃食不少。晋源区所产的元宵、粽子因为有晋祠大米的加持,而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产品,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特色。

晋祠桂花元宵制作技艺是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传承人,72岁的韩福元向记者描述用晋祠大米制作出的元宵口感,“元宵一出锅就有浓浓糯米香,吃在嘴里软糯却不粘牙,咬一口米香四溢。每年元宵节前来这里买元宵的人特别多,队伍排得好长咧!”为了让这美好的味道继续下去,传承好非遗技艺,今年晋祠大米集团还种植了30亩糯米水稻,以满足制作桂花元宵和粽子的原料需求。

晋稻重“饮”晋泉水

水是稻田的灵魂,也是影响水稻品质好坏的关键因素。曾经,晋祠大米种植所用为晋祠泉水。研究证实,晋祠泉水属于优质深层岩溶水。水温恒定,水质优良,含有丰富的硒、钾、锶、生物碱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水稻生长。曾经的晋祠稻区水田相连,水稻种植面积一度达到5万多亩。“当时水多啊,水多温度就低,我们晋祠镇一带夏天气温要比太原市中心低四五度,特别凉快!当时的水稻田是梯田,水从一层田里哗哗地流到下一层田里,像小瀑布一样。水大到可以推动磨坊碾米,我记得小时候晋祠一带的水磨坊特别多。”职大爷给记者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晋祠灌区水田盈盈的景象。

1993年4月30日难老泉断流,晋祠自然泉涌难以再现,晋祠大米种植也遭到了沉重打击。在晋泉断流后,复种的晋祠水稻只能靠雨水、井水以及引黄入晋的黄河水进行灌溉。“田里的水温不好保证,水质肯定没有咱自然涌出的泉水好。”职大爷说。

近几年,经过当地政府实施煤矿综合整治、水源置换和生态补水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晋祠泉水位明显止降回升。“索村稻田里泉眼复流!”“花塔村稻田公园里也有多处泉眼复流!”“王郭村的‘冒泉’复流能满足上千亩田地的灌溉”……进入今年五月以来,晋源区接二连三传来多处泉眼复流的好消息。泉水复流为今年晋祠水稻的种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鲜的泉水不仅让灌溉更加方便,水温更加恒定,水质好了,种出来的大米肯定好吃。”

富硒土地大米在那购买(富硒大米产量)-硒宝网

泉水复流为晋祠水稻的种植打下了良好基础(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在职大爷的水稻田里,记者看到从灌渠里哗哗涌出的水,正顺着渠道流进田间,涓涓细流滋润烈日下的水稻,“晋祠四河之一的陆堡河河道就在我们北大寺村,这河里的水是地下泉水汇集而成的,今年水量比往年大了很多,基本能满足我们浇灌稻田的需要。”职大爷说。这些水也勾起了职大爷的“怀旧”情结,他计划重现老传统,用水磨碾米磨面,再现晋祠当年“72盘水磨昼夜不舍”的盛景。“今年九月,在这稻田边的水磨坊就开张了,想让人们体验下地割稻谷、水磨碾米的地道晋祠大米收获、加工流程,还能现场把大米磨成面,做晋祠元宵。”职卫东充满期待地说。

晋祠大米传承山西千年农耕文明,“晋献嘉禾”的故事始终在难老泉边久久传颂。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地,这泉水、黑土、稻秧,绘就成晋祠一幅美好的生态画卷。春播秋收的轮回里,晋祠大米有“一成不变”的坚守,也完成了”有滋有味“的创新。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