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要用多少度的水(富硒茶用多少度的水冲泡)
大家知道吗?在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个撕裂人心的情节,女主人公田晓霞在1983年宝康洪水中,为救一个小女孩而牺牲了。其实书中田晓霞被洪水吞没的地方——宝康市,现实中的原型就是陕西安康市,那场洪水也是安康市真实发生的“83·8”安康洪水。
本期我们向大家介绍的是守护安康人民幸福安澜生活的安康水文站。
金州城里话“安康”
——安康水文站
安康古称金州,夏代属梁州;商、周时期,为庸国的封地,称“上庸”;后被秦、楚、巴反复争夺;到了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安康”之名由此而来。
安康市俯瞰图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南依大巴山,北靠秦岭,地接重庆、湖北十堰等地,是重要的商贸集散之地,被誉为西安的后花园。
秀美的汉江自西向东穿安康城而过,见证和经历了依水城市安康市的变迁和发展。汉江也被安康人尊称为“母亲河”,哺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安康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康汉水文化。
安康市水系图
现今,安康的“一江两岸”美到惊艳,宛若画廊。安康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承担着“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但可曾有人知道,如今优美的汉江,在历史上也为安康带来了一场场灾难。
据历史记载,自公元1400年迄今,安康灾害性的洪水就发生过35次,其中造成城区被毁的,高达9次之多。在这9次特大洪水中,1583年、1693年、1983年位列前三。
历史洪水位标记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夏季特大洪水,是汉江流域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场历史洪水。根据当年洪水刻记推算安康水文站水位为259.56米,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在《陕西通志》有这样记载:“四月,雹如鸡卵,猛雨数日。二十三日,汉水涨溢,大水冒州城丈余,全城尽毁,溺5000余人,阖门全溺者、无稽者未纳入计数。”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历经百年生聚的安康城,又遭受特大洪灾。鉴于安康城因洪水毁城频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被迫再次迁城。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才迁回老城,重建城堤,防御洪水。
1983年夏,安康地区阴雨连绵。7月上旬,突降大雨、暴雨。安康以上汉江流域各县降雨量均超过100毫米。安康城江堤决堤,洪水如排山倒海般地摧毁房屋、电杆、大树。全城陷入汪洋,近两万人被水围困在高楼屋顶上,这是安康历史上罕见的一次水灾事件。当时,安康水文站实测相应水位257.25米,洪峰流量31000立方米每秒。
安康“83.·8”洪水旧照
洪灾后场景
“83·8”安康洪水后,当地政府加大了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水文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提升,使安康水文站的监测技术手段走在了全国水文行业的前列,精准的信息报送保障了人民的安康,为汉江流域的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自1983年后,安康也发生了多次的大洪灾,但洪水从未入安康城。
安康水文站
安康水文站始建于1934年,原断面位于安康市汉滨区金川街。受“83·8”安康特大洪水影响,1989年1月1日上迁1.7千米至安康市汉滨区吉河镇观新村马坡岭,改为安康(二)站至今。
安康水文站为汉江干流控制站、区域代表站、国家重要水文站、中央报汛站、一类精度流量、泥沙站,也是安康城区防汛指挥依据站。控制流域面积38625平方千米,距河口距离1018千米,距上游安康水库18千米,该站多年平均径流量16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率1601万吨,多年平均降水量830.9毫米。
安康水文站网信息图
安康水文站承担了水位、流量、水质、含沙量、降水量、水面比降、水文调查、水资源等监测和水文情报预报等任务。担负着向国家防总、省防总、安康防总以及下游湖北防总等重要报汛任务,下辖桂花园、白岩2个水文站及79个指导雨量站。
自计水位井
该站测验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更新,从无动力木船测流开始,到现在实现了水文信息采集、水情监测自动化。为了实现M9在铅鱼上测流,安康水文站进行了技术创新,在铅鱼上“开挖一个洞”,把M9镶嵌其中,并经过大量实验研究最终选择了306不锈钢材料作为铅鱼材料,解决了铅鱼吸附M9波束的问题。再在铅鱼上安装一个调节入水深浅的感应装置,不需要缆道系统控制就能够自动调节入水深度。
考察团观摩改造后的铅鱼
近年来,安康水文站获得了数字化绞车、缆道操作运行程序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拥有全省最为先进的全自动缆道及测流系统,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水位、降水量、蒸发、土壤墒情监测仪等水文设施设备。他们的水文测流系统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文站在2015年被授予陕西省水文系统“文明站标兵”。
安康水文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水文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抢测快报、精准预报,为安康城区及下游防汛减灾、汉江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耳目”和“哨兵”作用。
安康水文站工作准则
如今,安康市“万年丰乐,安宁康泰”的景象离不开安康水文站的保驾护航。在历史发展中,安康逐渐形成了多元包容、特色鲜明的安康文化,其区域内也留存着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遗迹。
安康是陕西蚕桑的主产区,据史料记载,安康兴桑养蚕已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1984年在陕西石泉县前池河出土的西汉鎏金铜蚕见证了丝绸之路历史,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蚕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个腹节,昂首吐丝或眠状,体态逼真,是西汉时期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讲道:“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了这段历史”。
西汉鎏金铜蚕
三沈纪念馆是安康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文化殿堂之一,位于汉阴县县城以西古城墙边的城新街。为纪念新中国文化巨匠、新文化运动先驱、北大著名教授、中国文学大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而建,“三沈”身处我国社会文化发生剧变的时代,他们成长于陕南灵秀之地汉阴,成名于中国高等学府之翘楚北京大学,学贯古今、融汇中外,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仅享誉当时,而且深受后人钦仰。
三沈纪念馆
20世纪60年代,国际风云波谲云诡,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出于国家安全,积极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在巩固海防、边防的同时,建设牢不可摧的战略大后方,并发出“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
三线建设为安康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地处巴山北麓的安康市平利县是三线建设的范例,当年属于贫困山区县。1969年,为了迅速贯彻落实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全县抽调29000多名男女民兵,组成浩浩荡荡的修路大军奔赴三线建设战场。经过三年苦战,他们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谱写出平利人民全力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的壮丽诗篇。
襄渝铁路安康段建设
安康种茶历史悠久,在上古巴国时期产茶;西汉时期出现茶叶贸易;唐代时山南茶列为贡品,运输西域;明代,《茶法》开始制定和实施,朝廷实行以茶易马,巩固边防,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紫阳茶叶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忙景象;清朝更是成为朝廷贡品,《西乡县志》载:“清代,陕南惟紫阳茶有名。”
安康茶园
安康茶尤以紫阳富硒茶最为出名,紫阳茶外形如梭似毫,汤香茶靓,清香四溢。若泡入杯中,茶的芽头在徐徐展开时呈现奇迹,叶片齐齐向上,立于杯中又称为“紫阳毛尖”或“紫阳银针”。兴盛于东汉末年。迄今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市平利县女娲凤凰茶叶现代示范园区考察调研,讲道:“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能够在这里脱贫奔小康,做好这些事情,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
紫阳富硒茶
注:文章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