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3000元一斤(富硒茶含硒量是多少)

硒宝 07-11 18:28 45次浏览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调研】

产业好 医疗好 教育好

恩施龙凤镇:在“三好”中衔接脱贫与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李春林 夏静 张锐

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许家坪机场赶赴龙凤镇,几乎一路都在上坡。

初夏的武陵山区,山含翠,风送爽,青瓦白墙木格推窗的土家民居,时隐时现,亦诗亦画。

在去龙凤镇龙马民族学校采访的途中,偶然间被一栋气派的楼房吸引。

我们在院门外欣赏对联“户户丰衣足食皆赞国策好,人人乐业安居倍觉党恩深”,二楼阳台的房主热情招呼:“进门喝口茶!”

房主李光鑫原本在青堡村居住,6年前,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从高山上搬到龙马村,建起了3层洋房,还在院子里修了半个篮球场。如今,村里发展旅游业和茶叶产业,夫妻俩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90多岁的父亲在医院养病,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去照看;外孙子就读的学校,只有不到5分钟的脚程。

龙凤镇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衔接中,聚焦产业好、医疗好、教育好持续发力,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龙凤镇在新时代龙腾凤舞了。

抹茶抹出了大产业

“龙马一条河,两边是陡坡。吃粮靠救济,用钱无着落。年轻人往外走,老家伙守穷窝。”说起龙马的过去,正在编写《龙马村志》的退休教师陈雪原和退休干部陈卫远兄弟打开了话匣子。

就在十几年前,龙马街上还只有一家小饭馆。调不进医生,请不来老师,留不住人,稍微有点门路的都走了。龙马村,虽叫龙马,少了精神。

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让农民在土地上找到尊严,可持续的产业是铺路石。

龙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涂家介绍,近年来,龙凤镇按照“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原则,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建成茶叶、烟叶、蔬菜、小水果等特色产业基地6.2万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一村一品、一区一园”的产业发展格局。

恩施种茶,历史悠久。龙凤镇的产业,抹茶是亮点。

2018年1月,浙江新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湖北金果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融资5000万元,成立了以茶叶生产、茶叶旅游为主的恩施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

在新果公司的会议室,《杭州·恩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带动公示栏》铺满了一面墙。受益农户的姓名、所在村组、联系电话、家庭人口、托管面积、是否贫困户、带贫方式、是否脱贫、年人均增收等信息,一目了然。

新果公司总经理柴荣建说,公司发展抹茶,在龙马村建设了标准化全流转核心示范茶园500亩,按照每亩2000元流转农户成品茶园。此外,还在猫子山村、柑子坪村、佐家坝村、碾盘村建设了1000亩的订单式标准化抹茶基地,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以稍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以前这里只采春茶,每亩大约2000到3000元的收入,现在生产抹茶,春夏秋三季收购,有效提高了农户的收益。

62岁的龙马村村民张定国在修剪茶树的间隙告诉记者:“一天工作8小时,每天挣90到100元,中午还管一顿伙食。”两年前,张定国在东部省份的一家鞋厂打工。回乡后,他流转了4亩多茶园给公司,每年收入将近1万元。夫妻俩在茶园务工,一年又能多挣两到三万元。

“以前种玉米,一天忙到晚,累得一张黑皮,也只饱个肚子。现在,下雨天,在屋里唱歌跳舞;晴天,一个电话打过来,就去茶场上工。”龙马村村委会副主任张义国笑着说。

龙凤镇80%耕地变成特色产业基地,70%农户跳出传统种养模式融入现代产业链,成为懂技术、懂销售、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8年年底,龙凤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1950元。

恩施的富硒茶,远近闻名,新果公司的抹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食品企业和餐饮店。龙凤镇抹茶抹出了大产业。

医院离家近,少操很多心

一栋栋土家特色民居,像珍珠一样被公路串起。

“1986年自己修房的时候,请的工匠没有吃的了,还到姐姐家借湿玉米。现在修新房,政府还补钱。从来没想到自己能住这样好的房子,变化太大了,我们现在是享了天福。”青堡村村民刘帮春感慨。

2015年,刘帮春一家从上坝组搬到新居民点,新房3层楼,宽敞明亮。用富余的7个房间,她家在种烟叶时还顺带经营民宿,每年增加五六千元的纯收入。

龙凤镇落实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特色民居改造实物补助等奖补政策,结合产业布局及美丽乡村建设,引导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发展后劲不足等偏远区域的农户梯次搬迁,两万余农民挪出穷山窝,住进新家园。

住上好房子,让村民感慨“享了天福”。在家门口也能就好医,更让村民惊叹“不可想象”。

“医院离家近,少操很多心。”村民李光锐说这句话时,正在龙凤镇中心卫生院龙马分院病房里伺候90多岁的父亲。

在乡镇及以下的医院中,龙马分院是恩施州里最好的。病房为两人间和三人间,每个都有卫生间。

李光锐的父亲曾是公社的文书,上世纪60年代,为了从火灾中抢救账本,眼睛受了伤。现在老人住院,走的是公费医疗。

龙凤镇中心卫生院龙马分院科主任商守毅介绍,5年前,分院的医生护士只有5人。改扩建后,增加至17人,还添加了不少医疗设备,设立了远程会诊室,24小时急诊,床位42张,服务覆盖龙马村周围五六个村,有效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2018年,分院的住院病人1000多人,门诊病人每月600多人,转诊50多人,一年累计服务病人约7000人。

“这里的条件好,技术好,医生和护士对病人也好。”在龙马分院住院的柑子村村民敖忠香已经77岁了,刚进院的时候,她说话都困难,现在又健谈了。

近年来,龙凤镇建成龙马卫生分院及1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推行“大院带小院”城乡医疗服务机制,通过专家上门坐诊、视频远程会诊等方式,与市、州大医院构建联合体,实现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治已病,更治未病。来到龙凤镇,第一感觉,便是干净清爽。为改善乡村卫生环境,龙凤镇开展垃圾集中分拣处理,推进厕所革命。“一水进屋,两水出室”,洗漱水与厕所下水分开,污水经过处理厂集中处理后,再排入人工湿地。如今,村民基本上家家户户用起了冲水厕所,在街上的饭店吃饭,洗手时,打开龙头有热水。

这里改变了人们对乡村学校的印象

从《盐茶古道图》到《龙马赋》,从丁谓路到将军渡,从土家建筑到民族歌舞,湖北联投集团建设的龙马风情小镇,处处浸润着人文底蕴。傍晚时分,身着土家服饰的男女老少集聚广场,随乐起舞,莲响、摆手舞、腰鼓等重焕生机。繁华过后,星空下,蛙鸣虫啾,湖山朦胧。

“房屋只是躯壳,文化才是灵魂。”退休教师陈雪原几十年来踏访整理龙凤镇的掌故传说、民风民俗,心系乡土文明的传承。

在龙凤镇,最好的公共设施是学校。五座楼房组成的龙马民族学校,改变了人们对乡村学校的印象。

“让乡村的每个学生闪闪发光,成长成才。”吴艳锋2007年从三峡大学毕业后来到龙凤镇支教,如今已是九年一贯制的龙马民族学校校长。就在去年,他的学生唐杉也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十余年间,吴艳锋见证了学校的教学楼从低矮瓦屋变身四层大楼;见证了学生宿舍从只有一楼有厕所改善为每间寝室都有冲水厕所;见证了文体器材从啤酒瓶和床单更新为葫芦丝和电脑,见证了学生从腼腆害羞到自信开朗。

2018年,龙马民族学校参加恩施市健康素养知识赛,拿了第二名。在恩施市首届校园足球联赛中,得了女子第五名。

龙凤镇副镇长王东介绍,龙凤镇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迁建、新建初中、小学、幼儿园16所,城区11所中小学与龙凤镇两所初中、10所小学形成共同体,实行大校带小校、大手牵小手、大课连小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引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5月21日,龙马民族学校校园因为一群客人的到访更显热闹。龙凤镇龙凤初中的教师与龙马民族学校的教师一起,以研讨课、分科交流、猜题说题等形式,开展联校教研、名师送课、精准帮教等活动。

“马上要中考了,龙凤初中的老师来交流和分享冲刺中考的建议,让我们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曾在龙马小学念书的高雪平,2016年回到了母校担任生物老师。

龙马民族学校的教室,窗台上摆满小巧的盆栽绿植,墙上写着“十好”要求:上好课、写好字、读好书、着好装、吃好饭、睡好觉、走好路、扫好地、管好物、健好体。乡村学校的气场,如此古朴,又如此现代。

“我们的学校很温馨,同学之间就像一家人一样。喜欢待在学校,放假久了就十分想回学校。”702班的黄少华同学讲,在学校,可以跟着宿管徐贵琼“徐妈妈”用竹筒、塑料盒养多肉、佛珠,种绿萝、兰草;可以一起跳摆手舞,打莲响。

吴艳锋说:“新一代的父母更加重视教育,外出打工,再困难也想把孩子带在身边。我们要吸引他们回来投身乡村振兴,关键是办好乡村学校。”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30日01版)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