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斤的紫阳富硒茶(紫阳富硒茶文化)
紫阳茶事
汪兴剑
前几天县长卖茶上了热搜,说得是陕西省紫阳县县长陈莲女士通过网络平台推广紫阳富硒茶,引起一阵阵热议;茶山背景,靓丽县长,富硒绿茶,搭配得档,很是醒目,为人民公仆尽职尽责点赞。关于紫阳富硒茶的正史,曾晓勤诸位先生们写了许多誉满业内的文章,故不画蛇添足,窃以民间角度说一说紫阳茶叶。
我生长在紫阳县瓦房店,从记事时候就有饮茶习惯了,放学回家,桌子上总有一大瓷壶冷茶,倒一杯出来慢慢喝,有时候爬上泰山庙的厢房,渴急了,会对着茶壶嘴就喝,半壶下,方解渴,算是牛饮吧。加之闻名西北的茶叶研究所就在瓦房店后面的营盘粱上,后来名声蜚扬的富硒茶大师程良斌、王道文、李必衡等等,皆是父辈朋友,上下瓦房店街道皆在我家打尖喝茶;所以从小就对茶叶耳有所闻,目有所睹,亲近喜爱;且不知道后来紫阳富硒茶闻名天下。其实参加工作以后我和茶叶也有个浅浅的交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单位分流,多种经营,我曾在瓦房店小河廊桥桥头的单位的营业场所有个收购过茶叶的尝试,准备运到关中地区去销售。那时候全国都改革开放,提倡多种经营,单位有个兄弟不满足于现状,承包第三产业,我刚到单位,领导分配我和另外一个女职员协助他工作,放弃单位三十多元的工资进入市场,于是乎进入社会群体的行业,单位投资三千,三个男女职员进入职场,自谋生路,也就是自寻活路,当时已身为人父,每天骑自行车四处赶集,向市场讨饭吃。由于每个员工只有一千元的创业基金,只好从小事做起,单位在桥头有两间门店有偿提供给我们,我无计可施,用一千元的本钱做起了茶滚子生意(茶贩子,左手买,右手卖);想来也很是辛苦,刚参加工作,没有实力(积蓄),只有向信用社贷款,在清明节前后收了一千多斤茶叶;想去西安卖,量也不大,汽车运输承租不起,反反复复,最后只有卖给紫阳县茶厂,我不太懂茶叶行情,价格买进比较贵,但过了一个夏天,经过瓦房店原来紫阳县茶厂的茶工黄胜斗的精心制做,后来卖出去,竞然没有亏本,心情大爽。当时瓦房店任河对岸垭上的孙氏兄弟,郭家兄弟的茶叶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据小道消息大批的四川万源茶叶涌入紫阳,混迹与富硒茶之间,鱼目混珠,流入关中及甘、宁、青市场,久负盛名的陕青茶受到冲击,加之云南、浙江、福建的茉莉花茶的进入,陕青茶一败涂地,原谅用词不当。紫阳县个别茶商以次充好,谋图私利。当时,紫阳县茶厂是国家二级企业,是人均年收入三万元的单位,是人人刮目相看的企业,最后也卖房卖地而破产,也许是大趋势下国退民进的一个缩影。
清明清半山,今年朋友相约紫阳,旅居异地二十来年,我从外地回到故乡是二零二零年春季,经过冠状病毒疫情的肆掠过的心情,放飞于巴山蜀水,施放下居家禁锢的身心;汉江岸边,天池茶山;原生态茶园溢流着青叶的芳香,品一杯富硒绿茶,满楼飞扬茶香的芬芳。据资料显示紫阳富硒茶的价值己超过六十多亿元,使游子的心得以慰藉。数十年来,从于若木老的倡导,在紫阳县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不懈努力下,紫阳县茶叶领域的程良斌、王道文、李必衡、梅紫青等等前辈领军人物的潜心研发,到紫阳和平茶厂曾朝和等一批紫阳富硒茶的实干推广专家,让紫阳富硒茶大放光彩,在中国茶叶乃至世界茶叶占有一席之地。微不足道的是紫阳富硒茶虽然说是名不虚传,以品质,口感而获得茶客们的厚爱,但是由于采摘周期短,(清明节前后半个月),采工人员缺乏并采摘技术的不成熟,也限制了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制茶工序繁琐,导致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物以稀为贵,市场的需求,导致于个别茶商唯利是图,使周边地区的川茶混迹与市,鱼目混珠,其品质影响了紫阳茶独特的口感;南有铁观音,北有紫阳贡茶的发展得不到大力展开,虽然说紫阳县政府统一了紫阳富硒茶这个品牌,其实在市场上还是有个别漏洞,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与规范,使其进一步扩大市场的拓展,简而言之,其实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让每一个喜爱紫阳富硒茶的客人能喝到没有任何瑕疵的紫阳富硒茶,体会一把:自古关南春独早,清明己煮紫阳茶。
汪兴剑,笔名阿剑,紫阳县瓦房店人,紫阳县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经历曲折,入伍参军,国企下岗,后解除劳动合同,漂泊海内打工谋生。不成功的经商试验者,喜酒爱好文学,闲时码字,对家乡深深爱恋,文字主要记述故乡过往趣事及生活经历,在《西部散文选刊》《安康曰报》《汉江文艺》《安康文学》等市级刊物及网络发表数十万字的文字。随笔《铁兵故事》《情系大米溪》入选紫阳县档志局编辑的《襄渝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