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

硒宝 07-09 18:29 70次浏览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焕古散记

方万华

多次去焕古,都是陪远方的朋友买点地道的焕古茶叶,总是来去匆匆。2018年春茶上市的季节,焕古镇要我写个《导游词》,把一些其说不一的掌故统一个版本,才有了怡情漫游的机会。此行,让我深深的记住了焕古。

深藏寓意的镇名

焕古镇,因位于汉江上游的古渡口“宦姑滩渡”而谐音取意。明初,这里叫葡萄渡,传说人们靠一株伸向对岸的葡萄藤蔓攀援过江。尔后,一群以食鱼为生的水乌鸦在江边岩缝和葡萄藤上栖息繁衍,人们便把这渡口改叫“乌鸦渡”。明朝中期,有位采办茶叶的朝廷官员,遭“坐累”之罪,其女被一朝臣暗中放出逃生到这里,被一刘姓艄公搭救收养,取名“刘冬姐”,不久送进了附近的东明庵,取法号“远乡”,便演绎出了钦赐“凤凰茶”的故事。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官宦之女留下的恩德,又将“乌鸦渡”改名为“宦姑滩渡”。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后来,又因葡萄藤蔓长期受到鸟类筑巢和蚕食而慢慢枯萎,时有攀援的人落江丧生。街坊住户张氏和王氏夫妇先后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带头倡捐,加造船只,慨行义渡,于1858年蒲月,在渡口崖壁崁立“宦姑滩义渡碑”为记。区划命名也如此,明代为镇江里,清朝为西乡大南铺,民国为七宦乡,新中国成立后依次为“瓦宦乡”、焕古区、焕古乡、焕古镇,都是依据宦姑离庵赴京奉茶时,向乡邻吐露“叫我刘冬姐,命活乌鸦滩;也叫我‘宦姑’,剃度东明庵。遇难呈祥焕青春,东来紫气照茶山”的故事而命名。既有历史印记,又有奋发的新意。

浸满文化的老街

乘坐的游轮停靠在古渡口,我们起步便看到了《宦姑滩义渡碑简介》。踏着整洁的石阶巷上去约百米处的十字街口,左边的吊脚楼木板房是“古镇奉茶室”。是游客和茶商在这里歇息,免费品茶、听“龙门阵”、听民歌的地方。我翻了翻挂在板壁上的几本《留言簿》,里面已经写满了感慨的诗句和赠语。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奉茶室”的主人是一位乡镇退休干部,热情,健谈。他随手指向右斜对面,告诉说:“那是我国神州五号重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的祖居;旁边是晋商王紫丹的豪宅。”我们欣喜地跟随他去看,皆为徽派建筑风格。原来,李东的爷爷李守荣是安康地区有名的中医,清末常来行医,便索性在街上定居下来,开了“李记药铺”。李东的父亲李道廉是新中国成立后焕古的第一个大学生,在延安工作期间,还主持设计了王家坪毛泽东纪念馆。与李东祖居仅一巷之隔的是王紫丹的第一处豪宅,建于1862年,由三架屋梁构成,面江而向,面阔三间两层,采光、排水、内外布局十分讲究。现在经镇政府修复一新后,设为了“乡贤馆”。其人靠诚信发迹,也多行善举、匡扶正义。1871年在江边的庙沟口建起第二处豪宅——由三合天井构成的“紫丹庄园”。其次子王祝权于1910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在紫阳县乙种蚕业学校任教,后因学校停办,遂回乡倡捐,建成宦姑滩国民小学校。王祝权被推选为七宦乡乡长、紫阳县参议。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顺着“奉茶室”左行约三十米,再上几级台阶,便是约两百平米的天井。一巨幅浮雕《宦姑斟茶图》展现在眼前,这是2017年陕西省“文化扶贫”作品。我知道,图中的故事关联着朝廷与乡野、朝臣与平民、焕古滩与东明庵、刘冬姐与“凤凰茶”的历史情结,蕴藏着“孝、义、忠、廉”的人文情怀。浮雕顶端有灰色色瓦檐、有稀密匀称的迎春花,下方是长长的观鱼池;东有凉亭和商店;南有可供游客食宿、品茶和活动接待的三层仿古式楼房,是“秦巴山茶业”,里外洋溢着浓郁的茶文化气息;天井中央半崁着石磨、石凳和石碓,形成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喷泉;四周的沟槽泉水淙淙。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人称“焕古通”的袁洪钧老人告诉了这汪清泉的秘密。他说,镇上从2008年着手打造生态宜居集镇,请专业技术人员设计,形成了“地埋排污”和“明道清流”两大系统。人们所看到的“街巷清泉绕,古镇灵气生”的景观,的确是来自本无污染且经两次过滤了的山泉水。

“腊月采茶下大凌(刘冬姐),王强为母(牡丹花)卧寒冰咧(倒采茶)。王强为母冰上困(刘冬姐),天赐鲤鱼(牡丹花)跳龙门咧(倒采茶)……”这时,一曲《倒采茶》的歌声从我背后的茶楼飘来。这首紫阳民歌就出自于焕古,赞美的是十二古人忠孝节义故事。每段以“刘冬姐”为衬词,借以怀念宦姑。听着悠扬的民歌声,望着眼前的“宦姑斟茶图”,我被陶醉了。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一个方圆不足八百平米的江边小街,在明、清、民国时期就渐次有了天兴德、福盛长、义兴隆、协盛魁、留兴义、洪盛美、李记药堂等七八家商铺、药铺;有了李守荣、王祝权、高正贤、王吉仁等迁徙定居的富户人家。到新中国成立时,这里已经形成了前、后两条街,纵横五条巷,大多住户至今还保持着“朱漆门窗穿架房,砖夹木壁吊脚楼”的江边民居风格,家家门前挂着“茶”字红灯笼。这不能不说焕古是紫阳县因茶而兴的商贾、迁徙、忠孝文化并存的见证。难怪西安美术学院把这里定为“写生基地”,在通过老街的车道边陈列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写生作品”;著名书画家还在文化墙上题写了“仙居焕古”。

不负盛名的茶人

驱车去焕古街,是另一条线路,是现实茶事活动的另一幅欣荣画卷。

焕古镇大连村与城关镇双台村的深沟为界。沟边的岩壁上刻着“焕古镇”几个醒目的红色行楷大字。界牌墙上的一首小诗映入眼帘:“声声冬姐念难消,户户焙茗绝技超。硒茶又赢天下客,古镇醉听俚曲飘。”我暗自惊喜,这是我为全县十七个镇写的界牌诗之一。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目之所及,恰如诗意。如今的焕古镇漫山遍野都是翠绿欲滴的茶园,成块连片,成行成路。每一块茶园都荡漾着欢歌笑语,再不是攀爬荒坡,四处寻采野生茶,而是一块茶园就可采一天半天,甚至两三天。一座座茶叶小作坊顺着公路两旁延伸,每座作坊都是顾客盈门,买茶的外来车辆川流不息。

“全镇规模最大的茶叶精制企业是‘焕古庄园’。”我们把车停在街头的沟边,镇干部小金指着江边几幢仿古式建筑,说:“那是集茶叶鲜叶收购、精加工、精包装、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和线上线下营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自身还有几百亩示范茶园呢。”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远远望去,田坝村新区、大连村新区和焕古庄园连成一片,一条宽阔的滨江长廊与老街相接,城焕公路从新街穿过。古朴与新貌在春光里交相辉映。

我们到了新街的一家“绿芽春”茶叶店。这是我十年前采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过的。店主叫刘友兴,祖祖辈辈经营茶叶,把手工制作毛尖茶的技艺一代代地继传了下来,是旧时“紫邑宦茶”走俏大西北的基本货源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了自己的茶叶作坊。后来,销路供不应求了,便与焕古村和铁壁村的茶农签订鲜叶收购协议,每年无偿提供专用肥料和管园技术。2000年扩建厂房,成为焕古首个引进清洁化生产线的作坊。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而今,“绿芽春”已交由儿子刘乐、儿媳杨苗打理。“其实,我并没有闲下来,只是不管营销这一摊子事了。”刘友兴说:“好茶来自茶树。茶园管护、鲜叶采摘和验收是前提;鲜叶进了厂,制作是关键。机械制茶只是解放了生产力,达到了卫生标准,但还得靠传统流程和技术去把控。就凭这一摊子,没有两三个得心应手的人是不行的。”

茶叶店有三间大的空间,挤满了顾客,门外还有不少坐等的。两张长形茶几上都摆着一排小碟盘,碟盘里的茶叶样品都有标价和编号。这个编号不是一般的序号,而是以“清明节”为时间点,以明前明后的天日为序,标价随编号的增大而下降,也分等标价。手工毛尖茶的价格要高出机制毛尖茶的两倍以上。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杨苗是一位秀丽而精明的女子,本身就是拿了证的品茶师,多次获过茶艺表演奖。尽管人来人往,却能沉稳自如地应对。按一拨拨顾客指定的样品,现场泡茶、斟茶、品尝,笑盈盈地介绍每一天每一支茶的色、香、味、形和等级差异,听的顾客只点头微笑,只讲要多少,不讲价钱高低。直到落日西坠,顾客走了,刘老汉也告别我们去厂里验收鲜叶,准备夜战了。刘乐从茶叶包装室出来,歉意地说:“失陪!失陪!都忙的六天六夜没合眼了。”我们被他请到老街的农家乐,一面就餐,一面闲聊。

“焕古茶不愁销路。你们今天看到的只是‘线下’的明买明卖。”杨苗说:“我们的‘网上’销售量比这还大。大多是‘回头客’带新客户而来。”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沿途这么多的作坊都这样吗?”我问。

“是的。县上抓国家原产地商标保护,普及紫阳茶种,从茶园管护、采摘加工,到市场营销环节,一手‘打假’‘治乱’,一手扶持茶农和企业,谁都想经营好自己的作坊,靠‘诚信’和‘质量’把作坊做大做强。”小刘忙时不吭声,闲下来就有说不完的话。

当了一天看客,感慨良多。焕古,这片久产贡茶且出钦赐名茶的地方,而今又冠以了“富硒”的光环。联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紫阳茶研所把在焕古制作的毛尖茶送进人民大会堂,以及随后的多次高规格品茶评鉴活动,相继赢得习仲勋“健康佳品,驰誉神州”的题词;赢得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亲临紫阳,并题词“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看到紫阳茶在新千年里成为全县强劲的富民产业,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可,茶叶品牌价值飙升到六十二亿多。

“绿芽春”是焕古镇的缩影,焕古茶是紫阳茶不负盛名的底色,是千千万万茶人的情怀。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方万华,生于1954年3月,中共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县作协会员、县音乐家协会会员,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县老区促进协会秘书长,2017年受聘为安康市方志编修专家。有多篇通讯、散文、诗作在中省市报刊选登;报告文学《那朵紫色茉莉》获评陕西省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执行主编《红色记忆》《砥砺前行》《紫阳年鉴》《中国共产党紫阳历史》,参与编修《紫阳县志(1986—2010)》《紫阳老区发展史》。

往期推荐

点击打开▼

紫阳富硒茶中的焕古茶(紫阳富硒茶文化)-硒宝网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