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火焰茶的冲泡方法(火焰冲泡茶富硒方法是什么)

硒宝 07-09 10:31 39次浏览

雨中的母亲

魏传朝

记忆里,母亲的影像画面大多与雨有关,雨中的母亲,影像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我在雨中看母亲,捕捉母亲的影像,时而遥远,时而贴近,那么亲切,那么伤忧。较多较重的影像是母亲冒雨给家里挑水,一两尺多高的水桶,母亲只能挑半桶,满桶水她挑不起;雨天不用牛,是放牛的好时光,于是,见我胆小,更怕把牛放丢了,她总是要帮我赶牛上山,进到村西头的桐树林里,往深去,是茅草坡,遍地牛草,牛不怕,我也不怕,母亲怕,她一淋雨,就不住声地咳;有候,灶火烧着了却没菜下锅,母亲赶忙奔菜园弄菜,一阵风,一阵雨,南瓜茄韮菜的弄一篮子,母亲头发全湿,一脸雨水,一身浸透;收麦打麦时,雨常偷袭场院里的麦垛和地里还未收割的麦子,那个累呀那个急呀,雨中,母亲们把麦堆成垛,把麦草盖在金灿灿的麦粒堆上,再用帆布盖上。一会儿,日头爬出云端,雨过天晴,可母亲们个个一身雨水,一身麦糠,一脸的倦乏,虽如此,天晴了,母亲笑了。三伏天里锄草薅秧活儿母亲也干,只是,常被雨淋,只是,再累,回屋里第一个动作是生火做饭,开后门迎接待在门口的鸡子回笼,接着给等晚饭直哼唧的猪们喂食,尔后给牛添料,尔后关牛棚闭猪圈。又下雨了,这时,母亲要给我们烧水洗脚冼澡,待我们睡了,才给父亲煮碗包谷米酒,加点猪油,放点红糖,让父亲喝下。

印象是有些活有些事好像是母亲的“专职”,必须时时处处去做:天粉粉亮要喊娃儿们起床上学去,尔后便是她放鸡出笼给猪喂草给牛喂水并添草料;天黑时又是她吆喝鸡进笼给猪牛添夜料尔后烧火做饭还要烧水给一家老小洗澡,如此这般,已是夜深,母亲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持盏油灯,进里屋歇息去了。最“温馨”的影像是母亲在煤油灯前缝补衣裳在塘火前纳鞋底在桂花树下纺线绣枕头,最刻骨铭心的画面是她总是在推石磨。春夏秋冬,白昼夜晚,顾不得自个累不累、身子骨扛得住还是扛不住,她总是在推磨,磨顶上,是包谷,是麦子,是黄豆,推黄豆一定是给乡上或给学校打豆腐,一个豆腐五毛工钱,自个可落点豆碴给娃儿们充饥。这活儿多用大磨,大磨在屋外,搭不起磨棚,于是,母亲推磨时常被雨淋,较多时候,她是汗流如雨。母亲心脏不好,一干活就出汗,活一重,就汗湿衣襟。小时候,先是坐在母亲胸前的磨杠上,好玩,大一点,踮起脚尖帮她推磨,再大点就不让母亲抱磨杠了,去60里外读中学的日子里,每次出门前,我定要替母亲推磨,免得我离家半月,她推磨一推一天半夜的把她累着。我第一次用脚数推一斗包谷一斗麦打一个豆腐需要抱磨杠转多少圈、走多少步、用多少个时辰。我第一次发现:母亲推磨时脚下走的是一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圆形磨道,在这个“圆圈”上,母亲走了一生,从少女走成姑娘,从姑娘走成人妻,直至成为我的母亲……

记忆从悠远的历史里折回,我看见母亲又站在雨里,一手拿着一个破斗笠,一手提着一件破烂蓑衣,举目眺望,唤我回家,叮嘱我牵好牛,当心牛失脚掉到崖坡沟里了。

忽地眼前再现:大雨瓢泼,母亲牵着牛、扛着柴禾、背着背篓,背篓里满满地装着萝卜、红苕或是给猪娃们拔的嫩汪汪的青草;雷电交加,母亲拿着破伞,或是烂草帽,或是快散架了的蓑衣和斗笠,到河边桥头,接我回家,我早已淋得湿湿的凉凉的,母亲送的雨具,顿时使我暧和起来。母亲用同样的方法迎接雨中的父亲——犁田耙地的父亲、砍柴担挑的父亲、远行百里给儿女买药归来的父亲。记忆中,我和弟妹们在母亲的纸伞草帽斗笠蓑衣下慢慢长大,从瓦屋里走出,从深山盆地里走向山外世界。因为雨,因为家乡那完全不同于外边世界的雨,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是把母亲的影像与雨叠加,梦里,笔下,母亲在雨中打麦、跟犁沟播种、背着年幼的我和她的每一个儿女去学堂报名并在雨中等候我们上完课又背我们回家去。母亲吃饭时很少上桌,先是以为礼仪束缚,后知多半是因为桌上菜饭不够,面对饿狼般的儿女,母亲只好后吃、少吃,有时不吃,因为,锅里的饭食已被狼们吃光了。

雨中,母亲送我上小学。上学的路很远,背景全是山……雨中,母亲撑伞送我去上中学。中学的路更长、更远,要走大半天。我没让母亲送多远。雨越下越大,泥巴路越来越烂。来到河边,我走上木桥,回头望着母亲,无语,母亲说:去吧,快赶上同伴,免得迷路,免得走到天黑。说着,把提在她手里的竹筒给我,帮我挎在肩上。母亲嘱咐我这是半月的菜,可是要细法吃,是辣椒炒豆酱,下饭可香。雨更大了。我应声中走过木桥,来到河这边,回头看,大雨如注,雨丝模糊了母亲的面孔。我得赶路。我想哭。我戴着斗笠,母亲却淋在雨中,在我想大声呼喊她时,她转身走进深深的竹林里,身后,河边,水里,沙滩上,一群白鹭落下,飞起。我哭了。哽噎着。我一步一回头地走向上中学的路,朝东,又朝南,顺河上,路的深处是峡谷,已经被大雨织就的雨幕遮掩住……。

老荫茶

黄福海

过去,农村的老头儿和老太婆嗜好抽老旱烟,必不可缺少一壶在柴火的炉膛边冲泡、煨熬的酽酽的“老荫茶”。那泛着黑红黑红的茶汤,那氤氲着腾腾萦绕、弥漫的雾气,仿佛又把我带回到往日关于茶的记忆里……

由于工作的关系,印象中父亲年轻时经常下乡。那时候纸烟在中高山贫穷农村属稀罕之物,每走一家,老农会双手恭恭敬敬地捧上三匹自己栽种收获的旱烟叶子,端上一壶绿中泛红的老荫茶,说是喝了清热、解毒、降抽烟引起的燥火。这是人家的殷殷待客之道,父亲不好轻易拒绝,便接过来,也学着那样吞云吐雾起来。刚开始不适应,常常被呛得鼻脓口涎、咳嗽连连的,那些个老农赶紧叫“喝口茶,喝口茶”,说也奇怪,父亲立马就不咳了,于是渐渐地也就习惯了。说起抽旱烟这本经以及他所使用的“武器”,父亲可算是有点儿像日伪时期“侦辑队”的人,长短、大小铜头竹身的烟袋锅子三、四根,搁置在家里的五斗柜上,我们小孩子常常偷偷拿下来把玩,并学着父亲那样叭嗒、叭嗒的抽着空气。父亲自从学会抽烟后,烟瘾大的很,出于经济实惠又过瘾方面的考虑,常年抽旱烟,茶瘾也随着烟瘾愈来愈大了起来。所以每次几天下乡回来,父亲的挎包里总是会被塞满了发着刺鼻气味的旱烟叶子和三五包老乡送的略带中药的苦香、散发着青草气息的老荫茶。

我们这儿称呼的老荫茶并非百度上说的那种非茶非草的树叶子,而是正儿八经的茶树,与茶种是近亲,野生在背阴、凉爽、干燥的山洼野扒、乱草丛中,因此采摘、烘焙、制作均采用传统的手工制做方法,要炒、揉、搓、捻、晒或烘等等多道工序。老荫茶性凉、味甘,尤其是大冬天将茶罐煨在柴火炉灶或坑道旁,边喝边熬,经煮耐泡,特别“打水”,即冲泡多遍仍不失茶之本色。喝起来既苦又涩,有时似有一股浓浓的中草药味儿,但它是抽老旱烟人的心爱之物和必不可少的嗜好伴侣。抽旱烟时如果没有老荫茶来搭配和涮口,会口涎很多、满地乱吐,甚而神情恍惚、被烟熏倒。此茶可谓是功夫茶,当然喝这茶的人也必然要有“功夫”,否则亦会有被灌醉的感觉,尤其是空腹时,如若不甚喝多了此茶后,必然如同酒醉一般。

曾经少时在农村呆过许多年,那时候喝的茶都是大叶子片片,俗称“大碗儿茶”,没有现在的精致,更没有如今的档次和品味儿,可想而知其制作自然也极其简单、粗放。交供销社收购站的大白袋子装的干茶里,还常常能见到茶叶中夹带着土疙瘩,极不卫生,可见当时很随意的制茶环境,但在那时都普遍属于司空见惯的事。因此,那时候买供销社的茶,冲泡前养成的习惯是,必须要将茶叶在茶缸子里用沸水反复冲洗几次才沏上。

现如今,我们家乡的茶叶,经过几代专家和学者无数人研究、发现为富硒茶,并从此被冠之以美名“紫阳富硒茶”,自此弛名神州,近年来行销国内外,并且前不久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召开了隆重的紫阳茶产品及茶文化发布会。勿庸置疑,“老荫茶”土生土长于紫阳的大巴山中,自然也蕴含着富硒。据说微量元素“硒”,是人体必须且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富含有儿茶素、茶多酚、氨基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份,其中硒含量是最大的,其作用也是振奋人心的,富硒的功效有十大类,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防癌抗癌,二是对烟民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减轻肺癌的发生率。至此,我方明白已八十岁的父亲抽了三、四十年的旱烟身体却安然无恙。

身处紫阳,本人也喜欢喝茶,喝我们家乡地道的紫阳茶。往些年也学着大人喝过苦涩浓重的老荫茶,现在更多的时候是咂喝、品茗那带有栗香浓郁的毛尖、翠峰之类细茶。随着越来越精致、越来越高端的机制茶走进我们的生活,愈来愈怀念那原始、质朴的做茶工艺和充满乡土气息的“老荫茶”。有时也在莫名地思忖:许多的老手艺在慢慢离我们渐行渐远,总应该有一些什么传统的东西能够保留下去……

边城新语

李 冰

我当年一篇小小的短文《边城》,竟一语成真,叫响了“边城”,捧誉了白河。我也因此与白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再次来到白河。记忆中的边城,早已今非昔比,焕然一新,几乎见不到原始的旧貌了。白河的发展的确太快了,变化太大了,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了。特别是今日白河的新农村,更是一番前所未有的新景象。绿水青山,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尤美环境。这样天然的自然美境,搁谁都会为之心动。难怪边城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宜居之地。

当年,地区(市)一位领导干部,因工作需要,曾深入到白河腹地,回来后多次抒发感慨,认为白河的许多农村,屋后青山郁翠,门前一躺开阔的平地,脚下有清澈的小河缓缓流过,自然的村舍散落其间,山高水清,鸟语花香,鸡鸭牛羊,袅袅炊烟,好一派田园风光,世外桃源一般,简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梦想着自己能居住在这里该有多好?

后来,又有市作协主席张虹。从白河采风回来告诉我说:现在白河的新农村,建设得太漂亮,太漂亮了!你有机会真应该去看看。

那么,再去白河到底要看什么?看依山揽水的边地小城?看边城的新姿?看新农村的新气象?看大自然格外眷顾的山清水秀?还是看今昔变化?当然,都可以啊!必须的!不过,你在欣赏新景象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文化,否则,就无法通晓它的发展与变化。

其实,你只要去了,看了,哪怕随心所欲地随处走走,就会发现,如今的边城,到处都是风景,到处都会让你不由自主地驻足欣赏,流连忘返。这就是边城,这就是央视曾多次报道过的可读可点的白河。因此,走在白河的大地上,只要留心,用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的确如此,只要将生命融入边城的风景,必将留下美好的记忆。

这次来白河,心中的向往,终于如愿了。边城,一座灵动秀美的临江生态小城。山赠秀色,水送灵气,人添活力。在白河精神的润育中,更是日新月异,风光无限。说得直白一点,真是太美了。照此发展下去,边城的前景,简直不可限量。虽然谁也不知道它将来会美成什么样子?反正有白河精神在,边城只能越来越美好。

原来的老街不见了,唯桥儿沟这张原始小城的历史名片,旧貌新颜,古韵犹存,游人纷至,繁华依旧。

笔者以为,桥儿沟的历史,在边城的版图上,是需要铭记的,因为它是这个小城特有的历史遗存。它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标记,方位坐标,历史记忆,更是人们的心理期盼与历史期盼。这一点,边城人对自己的历史保护得非常到位,几近完美。这是边城人的自豪,值得敬佩。

山,是原来的山,水,是原来的水,人,还是原来的人,因为有了白河精神,原来并不起眼的小城,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变得越来越美,美得名声大振,让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那么,未来的边城会变成什么样子?未来的边城,任人展开想象的羽翼,咋样丰富都不会过分。那就让我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尽情地憧憬边城美好的未来。

美丽的边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看不尽的风景。它以其固有的魅力和穿透岁月的美丽,给边城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不管从什么角度,你都会欣赏到边城别样的美丽。

边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深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积淀,目前已经发现的被誉为“中华福地小武当”的庙山寨,以及张家大院、黄家大院等极具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及观赏价值的诸多景点中,群峰簇拥的庙山寨,已被开发为颇具规模的旅游景点。在这里,特别值得强调得是,处于群山之巅的庙山寨,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及其地质结构,造就了这片仙山圣土独有的白皮松。白皮松,庙山寨的生态瑰宝,镇山之宝,天下奇观,边城一绝。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到镇坪县发现的化龙石,成了镇坪县的镇县之宝。那么,白河的白皮松,会不会成为白河县的镇县之宝?除此之外,我相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潜藏着厚重的历史遗存,有待您的发现。

边城之美,如诗,如画,更像一篇充满哲思的美文,总能触动读者的神经,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与感动。这种美丽的感动,凝聚着边城人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心目中,边城,不但是边城人的伊甸园,更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

感谢边城人民,感谢边城人民的吃苦精神,感谢边城人民坚守和弘扬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边城白河,白河边城,二者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的同义语。行文至此,综合边城所有的美,归根结底,关键还是边城人的精神美。边城人,用边城精神不断地提升生命的质量。那种透过发展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那种脚踏实地,敢于吃苦,敢为人先,不满足现状,永不止步,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实干苦干精神,正体现出边城人对真正的生活意义的探寻和追求。

公开课(小小说)

张猛

老吴好久没这么郁闷了,他恨自己那张破嘴。

一切要从那节公开课说起。

那是全区一节语文公开课,新上任的局长要来听课,校领导早在一个月以前就开始准备,讲课的自然是最漂亮最会说的王老师,就连评课的五名老师也都指定好了,听课前她们就准备好了一千字以上的评课材料。

为这节课王老师真是煞费苦心,几周没逛街,起早贪黑上网搜教案查资料做课件,课文空白处都密密麻麻记满了字,这是一学期中备得最细致的一课。她在班里已经讲了两遍,就像彩排,哪些同学读课文哪些同学回答问题都做了精心安排,每个答案学生都一字不落地记到书上。学校等着她出彩呢,今年她就要评高级了。

她选的课文叫《心声》,讲的是一个叫京京的小男孩在公开课上读课文的故事,京京很喜欢读,但是老师却指定几名朗读最好的同学,结果读得好的同学却一时紧张读不出来,最后京京站起来声情并茂地读完课文,赢得一片掌声。

讲课那天,大教室里全是脑袋,中间是身穿校服的几十名同学,后面是正襟危坐的教育局领导以及前来听课的百余名教师,就连过道都坐满了人。

王老师在高高的讲台上滔滔不绝,就像演员在背台词,还不时挥挥手,那样子好像指挥千军万马,连眼睛都放着光。一张张雪亮的幻灯片在孩子们眼中闪烁,每个问题刚提出来立刻就会举起许多双手,“老师!”“老师!”有同学竟急切地站起来,课堂真是热闹极了。下课铃声响起,那振奋人心的总结也结束了。

评课时,此起彼伏都是赞美,什么气氛活跃善于启发啊,什么语言优美教态大方啊,甚至有人还编出几句顺口溜,听得人浑身直起鸡皮疙瘩。那几名指定的评课教师,口若悬河就像做报告,翻过一页还有一页,仿佛谁要说出一点不好谁就是愚蠢的就是不称职的。下面有人打起瞌睡,也有人举起手机一个转身溜了……

轮到老吴发言,他本不想说的,他怕自己说多了嘴就把不住门,可校长正用期待的眼神盯着他,谁叫他是教研组长呢?“王老师这节课非常成功,理念先进,富有激情……”他也像别人一样唱起赞歌来,评到最后,老吴还是没憋住,“我提一个小小的不足,‘书声琅琅’的‘琅’写错了,右边是‘良’不是‘朗’的左偏旁。”老吴说完,会议室立刻凝固了几秒钟,接着四周便响起一片议论声,局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长长地吐了一口烟,校长莫名的目光在老马身上停了很久,王老师脸上早已燃起一团火,头深深垂下去。

第二天,老吴刚进办公室还没等坐下,王老师就气势汹汹地冲进来,“老吴,你昨天啥意思?”“咋的了?”“你说咋的了?就你会写字啊!”说着“啪”地一拍桌子,茶杯盖被震翻两个。“你行你咋没上去讲呢?装啥啊?谁不知道谁啊……”王老师真是伶牙俐齿,那张嘴就像机关枪,疾风骤雨般的子弹向老吴横扫过来,他无处躲藏,甚至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

“不行,你得跟我找校长去,我问问,吴老师这么厉害你们怎么不安排他讲,非得让我出丑……”说着,就过来拽老吴,“你别拽我!”老吴胳膊只是轻轻一抡,王老师顺势一歪就倒在地上,竟然嗷嗷地抽起来。周围同事有过来掐人中的,有跑去找校长的,还有打120的……不知什么时候王老师的丈夫来了,身后跟着两个又高又猛的“茶壶盖”,进办公室就骂骂咧咧地问哪个是老吴,如果不是老吴跑得快,那可惨了。

因为一个词气晕的王老师在医院住了两周,费用是学校和老吴各拿一半,最后老吴又掏出五千元钱托人说和才算了事。

半年后,老吴辞去了教研组长,从此,他再没过听课,更没评过课。

我只要你的荒原(外一首)

张妍

不要玫瑰与青铜冶炼的火

不要修饰的词

不要身份证明的名望

我只要你的白色苍茫的荒原

不要空瓶子插枝的手

不要骏马镶金带银的龙套

不要社稷和粉色的绣楼陪衬

只要方言里喝露水的虫

把卵产在离生和死最近的地方

不要刻意用减法放缓的老

不要被捆绑功名的心

只要你草尖上的风

我可以脱下所有的布缕

回到一只蜗牛的床上

在一粒草籽上停顿

热爱你没有体温的荒原

写给自己的诗

十月十五的月亮很圆

多年前的这个夜晚是母亲的苦难

我是上帝宠爱的女儿

一页羊皮书,写下满满的祝福

命运是莫测的无垠之手

在未知的时辰中藏着疼痛的纹路

回望走过童年的路口

腼腆的少年眼神如水

十岁牵过的手,现在还能相扣

天使的靛蓝色之城、圆顶教堂

都指向星云密布的远古棋局

那时候,白莲花在小矮人的眼中闪烁

而我们,没有把故事写完

雨水

雨水获得了秋天的一生

她一滴一滴破碎,山河变冷

火焰熄灭,燃烧的背面

是潮湿的深井

雨水湿了大地,干皱的菊花

活了过来,铺满了山坡

草色还青,让我怀念起

童年的炊烟

雨下了好多天,看不到

夜空中的星星,看不到

交换的眼睛,也听不到

熟悉的声音,雨水

把一切都埋进土壤里

洗清了一切关系

富硒火焰茶的冲泡方法(火焰冲泡茶富硒方法是什么)-硒宝网

江边渔家美食发现征文大赛

地址:安康市龙舟园三号楼

订餐电话:

投稿邮箱:

美景与美食

黄开林

南宫山的俊秀,千层河的幽静,神河源的空旷,蜡烛山的险峻,加上岚河水上漂流的放松,已经成为游客心中的五张名片。

岚皋有美景,美景伴美食,这是天作之合,更是人间绝配。我这人好吃,一听说有好吃的,就来精神,就急不可耐。人活一世,连吃都不“好”,还能“好”什么?有人会说,还有好色。佛语中讲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这人实在,空话少说,空事不做,空头支票不开。挣钱不挣钱,先弄个肚儿圆。

别以为吃就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大到治国之道,小到人际往来,都离它不得。《道德经》里就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话。还有一句老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这就是说,只要与吃有关联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当《岚皋美食精粹》的清样送到我手中时,眼睛一亮:哇,这么多好吃的呀!这不但是好事,还是天大的好事。刘华弟要我在前面写几句话,不假思索,欣然同意,这就如同瓦楞缝隙里冒出来的炊烟,菜未上桌前窜出来的香气儿,我的文字赶在正文之前,占了先,等于坐了一回上席,不吃香也会跟着吃一回香了。

人老了就有毛病,老爱谈年轻时的饮食记忆。好汉不提当年勇,我算不得好汉,提提也无妨。

我喜欢羊肉,却不喜欢羊油炒菜,婆有办法,变戏法似的弄来核桃、花生、芝麻之类,包谷面炒酥一拌,说是羊油茶,饥荒年代,不亚于山珍海味。前几年到巴东,端来一钵,说是土家族名菜,我一尝,这不是饿饭时婆做的臭豆渣烩芥菜么?我上学时,遇上青黄不接,天天吃南瓜酸浆粑,婆叫我找来桐叶,嫩南瓜炒青椒,与浆粑一块包成三角,当成锅贴一样做,剥开叶片,其色墨绿如玉,其味鲜香无比。有一次,婆宣布下午吃肥肉,我们半信半疑,端上桌的却是煎得二面黄的冬瓜,上面撒了芝麻面,明知受骗,还说好吃。家里请了几个人做活,婆用石磨推了黄豆,和包谷米一起下锅,起黑早用小火慢慢熬煮,黄昏时才吃,那种醇香绵软,无法用文字形容,现在偶尔也在小吃摊点吃一碗,模样相似,却不是那个味儿。别人送来两升糯米,婆悄悄对我说,今天发狠做活路,中午“做神符”。把生腊肉切成小条,和淘洗过的糯米一同入锅,开锅后小火慢烹,锅盖一揭,香味四溢,尤其是锅巴,焦黄油亮,嚼起来脆响一片。母亲到仙人脚(老家草鞋垭的一个小地名)打猪草打回来一篮气味浓郁的树叶,生熟猪不吃,婆说是神仙树叶,洗净在开水锅里搅动,过滤冷却就成碧玉翡翠似的神仙豆腐,后来我写成专文,发在省报上,声名随之大振,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回随父亲到亲戚家去,主人连说好客没得好招待,忙上楼剔下一方腊排骨,剁成小截,清水干焖,吃起来原汁原味,香透肺腑。有一年,我在孟石岭一个叫九台的地方搞路线教育,女主人炒了一碗洋芋片,味道特别,我问了做法,说是放化猪油柴火干炒,起锅时浇上蒜汁即成。我这样如数家珍,津津乐道,犯了上了点年岁人的通病,逮住机会就口无遮拦,大放厥词,赶快打住。

人一生的口福之乐,也许都有定数,没吃到的不要眼浅,吃到的也不要炫耀,我之所以拉杂写了一些片断记忆,是受了这本小册子的启发。说实话,岚皋美食非常丰富,我提到的和这本书上写的,只不过凤毛麟角,难免挂一漏万。出专集也好,办烹饪学校也好,只是起了一个好头,真正叫抛砖引玉,放长线钓大鱼。这些年我也走过一些地方,如果没遇上好景致,吃一顿好的,也叫不虚此行。有时看到的美景早已忘记,品尝到的地方风味小吃却挥之不去,成为我笔下的文字或朋友聚会时的谈资。

好茶配好水,美景配美食。这叫葫芦配了当当,茶壶配了缸缸,西瓜配了暴牙腔。游历了岚皋美景,品尝到岚皋美食,这是锦上添花,是鱼与熊掌的兼得,这样的美事,相信所有的人都不会错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好吃,也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好吃。酒肉穿肠过,文字留心中,相信这本小书不会只是我一人叫好,在这纷繁的世间一定还会有另外的同好能与之共鸣,并掩卷回味,神不守舍,或许动步专程到岚皋一趟,不为养眼,专为暖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