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富硒茶的设计理念(紫阳富硒茶logo)

硒宝 07-08 10:25 52次浏览

各镇人民政府:

《紫阳县2022年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经巩固衔接办审核,现印发给你们,望抓好贯彻落实。

紫阳县农业农村局

2022年4月10日

紫阳县 2022 年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我县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紫阳富硒茶的设计理念(紫阳富硒茶logo)-硒宝网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关会议精神及县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一业突破多业兴,多措并举促增收”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主体带动能力;突出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提高农产品营销能力;强化技术培训,发挥科技支撑;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培育和提升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不断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不断拓宽群众致富渠道,为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将特色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城乡融合、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各方力量和政策聚焦,各种要素和服务聚集,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坚持突出特色。立足县域产业基础,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对跨区域相同或相近产业,合理布局、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实现差异化协调发展。坚持扶优扶强。突出培植主导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优势产品、区域品牌,扶持重点产业项目,打造优势产业链条,做大规模,提升层次,活跃县域经济全局。坚持开放合作。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高端人才,提高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坚持协调联动。推动构建责任协同、上下贯通、落实有力的责任体系,全力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 2022 年底,县域特色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一批名品名牌,打造一批名镇名村,推出一批名企名家,产业集聚度、市场占有率、辐射带动力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品牌影响力、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二、重点任务

突出区域特色,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做优做强做大特色产业。

(一)稳定发展粮蔬生产

紫阳富硒茶的设计理念(紫阳富硒茶logo)-硒宝网

1.落实粮食生产政策。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落实党政同责要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抛荒和“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完成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 4 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5.5 万亩,积极推广油菜、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种植,持续加大统防统治防控力度,降低重大病虫灾害,力争全年粮食丰产丰收。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58.5 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 10.6 万吨以上,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 9.3 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 1.06 万吨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县统计局配合,各镇落实)

2.发展壮大蔬莱产业。巩固发展原有基地,提升生产运营质量和效益。充分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严把选址关和质量关,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菜农”生产组织模式,进村入户宣传发动,线上线下开展技术培训,加快培育一批本地职业菜农。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和绿色、有机、富硒认证,大力发展蔬莱田间地头冷库和采后商品化处理场所及蔬莱加工产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镇)

(二)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按照“育龙头、强链主、搭平台、保要素、建集群”工作思路,主抓茶业,聚焦畜禽养殖、生态渔业、魔芋、食用菌、中药材、特色杂果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茶产业。继续大力实施茶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按照“转方式、强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持续实施“生态基地建管、龙头企业培优扶壮、市场主体科研创新、标准质量管控、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引领与市场拓展、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茶旅融合发展”八大工程,加大品牌推广和建设力度,推动紫阳富硒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全年完成新建茶园 0.3 万亩,低改茶园 3 万亩、茶园管护 5万亩,到 2022 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 25.6 万亩,茶产量 1 万吨。(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县茶业发展中心配合,各镇实施)

2.魔芋产业。以魔芋产业集群为牵引,推进实施种源建设、基地建设、营销建设、品牌打造、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到 2022 年底,全县魔芋面积稳定在 7.8 万亩、产量 10.2 万吨;培育航母型魔芋园区 2 个、市县级魔芋产业园区 3 个,建成魔芋精深龙头企业 1 个、初加工企业 2 个。(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各镇落实)

3.养殖产业。巩固提升猪牛羊鸡蜂五大优势产业,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禽,实现由传统的食粮畜禽为主向食粮食草动物并重的结构转变,提高牛羊规模化饲养水平,推动农作物秸秆青贮、过腹还田利用。到 2022年底,实现生猪饲养量稳定在 40.5 万头、牛饲养量 0.9 万头、羊饲养量 12.6 万只、家禽饲养量 148 万羽、蜂类饲养量 1.5 万桶。构建起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养殖结构更加优化、良繁体系更加完善、产品质量更加安全的畜牧业生产加工经营体系。(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各镇落实)

4.中药材产业。坚持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适生区域,在高桥、界岭、双桥、瓦庙、毛坝等镇适度发展厚朴、大黄、丹参、天麻、艾草、杜仲、云木香等药材。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配合全市共同打造“秦巴药谷”。到 2022 年底,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 22 万亩以上,产值达 0.8 亿元以上。(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卫健局分工负责,各镇落实)

5.生态渔业。在全面做好重点水域禁养、禁捕工作,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紫阳水资源,发展小流域流水养鱼,推广以大水面生态养殖为代表的“净水渔业”,稳步推广稻渔共养、池塘精养等模式。到 2022 年底,全县发展大水面养殖 0.9 万亩,流水养鱼 350 亩,水产品产量 6300 吨以上,产值 2.8 亿元以上,建成市级渔业养殖循环发展园 5 个。(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县水利局配合,各镇落实)

6.食用菌产业。优化区域布局,转变生产方式,推广先进模式,切实提升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水平,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生产,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到 2022 年底,培育 2 个重点食用菌经营主体,年产食用菌 460 万袋,产值达0.27 亿元以上。(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分工负责,各镇落实)

7.小众产业。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养蜂、猕猴桃、花椒、野油菜、核桃、蚕桑等一批符合市场特殊需求的特色产业。提高产业覆盖面,确保农户生产经营性收入能够稳定持续增长。(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分工负责,各镇落实)

(三)抓好产业人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1.重视产业人才引培。根据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过程中对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技术开发、产研结合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支持乡土人才发展,将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农户全部纳入实用技术培训范围,出台扶持政策每年招引适当数量的科研人才或技术顾问,坚持每年开展技术培训 15000 人次以上。(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人社局、县总工会、县妇联、团县委配合,各镇及各部门实施)

2.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到 2022年底,新增市级龙头企业 1 家以上,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 1 家。鼓励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积极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3.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抓好中央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项目实施,组织开展市级示范社和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评定监测,经营主体规范运行水平大幅提高,主体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明显增强。(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供销联社、县林业局)

4.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专业服务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产业化联合体、家庭农场联合会等社会组织的服务效能,完善菜单式托管、全程托管等托管模式。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体系,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和服务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五)抓好农业品牌提升

坚持品牌强农,在生产方面积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强化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对农产品开展产品溯源、质量追溯制度,抓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制度。(县市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分工负责,县经贸局、县供销联社配合,各镇落实)

(六)抓实消费带动帮扶

加强消费扶贫的统筹协调,切实做好中省驻紫、苏陕协作部门及 832 采购平台和工会采购的消费帮扶。发挥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骨干企业为平台,以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为载体,形成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县乡村振兴局牵头负责,县经贸局、县供销联社、县总工会、县妇联、团县委配合,各镇及各部门落实)

三、强化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把产业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调度、督导,形成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抓好试点示范

在全县范围内以村为单位全面推动产业发展,在形成“村村有产业”的基础上,每个乡镇都要抓好一个示范村,建设一批示范基地、示范项目、示范主体和示范园区,为全县产业振兴提供符合实际发展的路径和发展模式。

(三)强化要素保证

增强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对带动效果明显、产业发展稳定的社区工厂、帮扶车间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予以一定补助或奖励。强化金融与保险支持。积极支持脱贫户和“三类人群”的信贷需求,继续发挥再贷款的精准滴灌和正向激励作用,按规定办理扶贫再贷款展期。扩大涉农保险保障范围,实行费率优惠,减少自然灾害等风险给农户带来的损失,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驾护航。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励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订单生产、土地入股、托管经营、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形式开展合作,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和农户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契约意识,对承担项目的经营主体,约束其签订带动合同协议,通过法律手段提升产业合作、利益联结的稳定性,确保农户收益。

(四)坚持产业发展的市场导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和政策调控职能,推动建立产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合理协调的市场体系,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环境;妥善化解农产品供需矛盾,解决好农产品流通困难的问题;加强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和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及时调节农产品供需关系;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积极引导超市或企业与农民直接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和渠道。

(五)发挥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

积极与万企兴万村、常州对口帮扶力量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企业发挥资本优势、管理优势和对接市场的优势,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全力解决项目布局、产业孵化、帮联带动等问题,通过发展产业、对接市场等形式帮助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六)完善督导考核的工作机制

坚持把作风建设贯穿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全过程。建立定期督导机制。组建联合督查组,定期开展指导服务和督查巡查,推进产业振兴工作扎实开展。建立务实考核机制。将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及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考核指标,由注重工作过程考核转向注重成效考核,以严督实考倒逼工作按时高效完成。建立项目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定期检查评价、问题线索排查、责任追究等机制。强化对项目的评审论证、对承担主体的能力评估、对项目质量的抽查监管,建立高质量产业发展滚动项目库,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保障。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