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的市场背景分析(可口可乐市场背景分析)
摘要
提升农机机构管理服务能力是实现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湖北省县域农业机械化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各县(市)农机化管理服务建设情况尚可,且逐步朝专业性、社会性、经营性一体化趋势迈进,但不容忽视的是湖北农机机构管理服务仍存在区域间发展差距大、服务结构不均衡、体系不完善、机构不健全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针对上述瓶颈约束,需不断加强农机化管理服务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做好农机化管理服务规划,创新管理服务的新策略,协调各县域间的发展,提高农机化全域管理服务水平,进而实现全域农机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农机化管理与服务;区域经济;农民增收
一、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乡村振兴重要物质装备基础。近年来,湖北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在保持省域农机化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着重增加农机化装备,增强农机化水平。但随着农机化的发展,与其相对应的管理服务却存在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一方面体现在农机系统管理服务供给与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另外一方面区域间农机管理服务能力差距较大,尤其是表现为县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而这方面的研究也是相对滞后。此前,学界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农机化发展概况,包括农业机械的生产、研发、技术推广以及农机的区域差异等[1][2]。二是农机化对农业发展贡献的分析,包括农机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3][4]。三是对于农机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研究[5][6]。四是对于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的探讨[7]。综合来看,对于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农机化总体发展和建设方面,缺乏对于农机机构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具体研究,至于县域农机管理与服务层面的探讨尚属空白。基于此,本文将湖北省县域农机机构的管理服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08年至2020年《湖北农村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湖北农村统计年鉴》),分析湖北县域农机化机构管理服务的现状、制约因素及缘由,以期能为农机化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实现县域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二、湖北省农机化机构管理服务发展现状
农业发展在湖北省的产业基础中有着重要地位,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机化管理服务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真实、客观地了解湖北省各市、县、乡农机化管理服务现状,理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对于完善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提高湖北省农机化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农机化科学、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农机化总规模——机械种类多,数量大
截至2019年湖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515.7万千瓦,相对于2018年的4424.6万千瓦又有小幅增加,排名位于全国前列。国务院《关于全国农机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曾指出农业机械化不仅要在粮食生产中大量运用,还要因地制宜地运用到农、林、牧、副、渔各业。湖北省从实际生产出发,结合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全省的地势地貌,农业中以水稻生产为主,茶叶、油菜籽、玉米等农作物为辅,兼有林果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因此省内的农业机械种类齐全。统计显示,2018年拖拉机及配套机械拥有量达到3936597台,种植业机械5858495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2012901台,水产机械484222台,畜牧养殖机械503605台;相比2008年分别增加了1130160台、3440735台、384789台、260699台和203123台。并且2019年相较于2008年农业机械种类明显增多,包括新增加的农用航空器2782台和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1244台。这些农业机械在大种类下包含小类别再细分成更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机械,使得湖北省农机机械数量大、种类多、包含面全。数据对比显示湖北省近10年来农机机械增加明显,尤其是种植业机械大幅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3%,如南漳县2008年机动插秧机仅有178台,至2018年末已达2162台。农产品加工机械、渔业机械和畜牧养殖机械数量也在稳步增加,譬如大悟县2008年渔业机械只有25台,至2018年已达到920台,林果业机械更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农机产品数量的增加,农机机械在质量上的不断提高,反映了农机与农艺的进一步结合。同时,由于各县域地理环境不同存在地势差异,经济条件也不相同,发展的农业门类不尽相同,导致各县在农机机械种类和拥有量上存在较大差异。鄂西南地势以山脉为主,适宜发展经济作物,因此经济产物类机械较多,如恩施州鹤峰县拥有茶叶采摘机8450台、茶叶加工机械5486台,在省内达到总数第一,而水稻插秧机仅3台,没有播种机。鄂北以丘陵、平川为主,主要发展大田作物,因此农业机械中以大田作物类相关的机械为主,如随州市随县2019年拥有水稻插秧机5406台,播种机4644台。总体而言,随着农机机械质量的提高与工艺性的增强,湖北农业也随之发展,耕种、收获的质效都在稳步提升,各种畜牧、林业、渔业等副业也同步发展,农民收入得以增加。
(二)农机化管理服务对象——作业面积大,方式多
总体来看,目前湖北省农机化作业情况向好,全省农机化作业总面积从2008年的13711080公顷增加至2019年的2023045公顷。各县的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电灌溉面积、机绒植保面积和机收面积也在稳步提升。湖北农机化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全程机械化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都基本实现大面积机耕、机播与机收,极大地提高了省内农作物抢播抢收的速度,也节约了农作时间与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单项农机化作业的发展让深耕与少量精耕结合,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秸秆还田等农机化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作业的效率和质量,更为湖北省乡村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畜牧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得农业作业面扩大,提高了农产品产出率的同时,减轻了农村劳动力人力负担,有效缓解了省内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增加了农业产收。各县域还积极使用相应的农机机械发展自己的优势农业,如宜昌市秭归县和五峰自治县柑橘产业发达,因此在林果业采收运输方面依靠使用农机机械提高了柑橘的产出率;恩施富硒茶畅销国内,其中的绿林翠峰茶便是产自鹤峰县,鹤峰县广泛推广使用茶叶采摘机和茶叶加工机,目前已拥有省内最多的茶叶机械共14243台,使得当地的茶叶采摘及时、加工技术到位,茶叶产业蓬勃发展。
(三)农机化管理服务主体——机构与人员逐步增强
以2017年为例(注:从2018年开始不再公布农机化系统机构相关数据),该年年末农机化系统机构总数有1168个,其中农机管理机构数919个、工作人员2891人(含科技人员1692人);农机教育培训机构48个、工作人员616人;农机化科研机构3个、工作人员94人;农机试验鉴定机构1个、工作人员22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102个、工作人员1011人。相比2008年,湖北农机化系统机构总数增加了239.53%,管理机构增加了847.42%,且科研机构与试验鉴定机构均呈现突破式发展。由于各县经济水平与地理区域面积不一,机构数目与种类也有较大差异,但总体上省内的农机化管理服务组织机构逐步向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发展,服务范围扩大,服务机构增多,服务区域从省级到市级再到县级最后覆盖至乡。管理服务真正从农民出发,全面提供作业服务、农机维修、农机经销与农机供油,做到一切为基层服务,考虑到农民的文化水平,拖拉机驾驶员培训也在各县充分开展。随着管理服务组织机构的发展,相应的管理服务人员也在逐渐增加,各机构管理服务人员都有专属职能如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监理等,此外还有专门的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基层管理服务人员素质和能力逐步提高,各机构中专业的科研人员比重不断提升,省内的农机化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上述科研投入改善了农机机械的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拓宽了农业增收渠道,促进了湖北农业朝科学化、专业化发展。
(四)农机化管理服务内容——服务性与经营性并行
湖北省内各县提供的农机化服务主要有农机化培训、农机维修、农机鉴定和农机监理。当前全省农机化培训已从最初的培训技术人员扩大到全面覆盖培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监管人员和农机操作人员,其中以培训农机操作人员为主,以推动提高农机机械在农业中的使用率。与此同时,农机维修也逐步得到重视,至2019年底,湖北省已拥有农机维修厂及维修点5149个,及时维修将会减少由于农机机械闲置而对农作物耕收造成的影响,保证农民及时进行耕播收。推广鉴定证书、监理车辆和安全检测设备让农机鉴定和农机监理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农机化服务内容增多,服务体系逐渐完善。湖北省将提高农机化水平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必要之举,不断增加农机化总投入,截至2019年农机化总投入达到340099万元,相比于2008年增加了110716万元,包括一般行政事业支出、基本建设、科研、推广培训和农业机械购置。近年来各县在上述农机化项目的投入比例存在差异,如江陵县仅2017年农机化总投入便达到13926万元,居省内各县第一,但基本上全用于农业机械购置,科研甚至出现零投入;而红安县虽总投入仅有2248万元,却在科研和培训推广方面的投入超过了江陵县。在提供集体性、公益性的农机管理服务的同时,省内各市县也积极展开农机经营服务,加强农机销售、维修、燃油、售后等环节的服务,近10年来湖北省农机化总收入和利润都在逐年稳步增加,2019年实现总收入2586052万元,其中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到1962090万元,相比于2018年总收入增加了908810万元。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协会等组织通过经营服务,将各类农业机械广泛地运用到市县乡的农业生产中,逐渐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省内总体农机化经营效益情况良好,各地区县域利润总额相差较大,如2017年孝昌县利润额达到7500万元,而同属孝感市下辖的大悟县仅1157万元。
三、湖北省农机化机构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机管理服务机构不全面,人员配置不合理
目前湖北省对于农机研发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农机管理部门资金经费不足,农机服务机构的设置安排以及机构人员的配置不尽合理。农机化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多数县(市)只在县(市)本级设置管理机构,导致服务管理无法到达基层,如竹山县、远安县、秭归县、兴山县、五峰自治县、保康县、鹤峰县等都未在乡级设置农机化管理机构,无助于落实农机化服务。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中没有专设农机化大、中专培训,农机化管理服务学科仍然欠缺。农机化科研机构更是不足,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在省内基本上没有推行,省内农机试验鉴定机构从2008年至2017年仅增加1个且省内仅有1个,农机化服务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难以有效实施,制约了各县的农机化发展。农机专业化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户等农机服务机构和人员数量偏少质量参差不齐,农业机械的引进和使用无法及时推广;农机机械专业化协会、农机服务中介组织较少且难以发挥作用,致使乡村农业机械使用率不能快速提升。农机化培训人员中以农机操作人员为主体,农机技术人员次之,而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监理人员却占比较小。2017年共有445299名农机操作人员参与培训,相比于2008年增加了342290人,其中农机技术培训65018人次,农机管理培训有10308人次,农机监理仅3568人次,比2008年仅增加2560人次。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以拖拉机驾驶人员为主,缺少农用运输车驾驶人员,农机维修人员也与乡村农机拥有量不匹配,且农机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农机服务配套服务无法顺利进行,影响农机管理站管理服务工作效率。
(二)农机管理服务结构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协调
湖北省面积较大,且地势丰富拥有山地、丘陵与平原湖泊,省内各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地势地貌不同,造成了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的发展程度及水平不均衡,各县乡之间农机化服务不协调 。近年来,湖北省农机机械数量虽然在逐步增加,种类在逐渐扩大,但农业机械的发展结构和水平却不甚合理和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小型机械占主要部分,而大中型机械较少。动力机械较多,而相应的配套机械却较少,使得农业机械无法发挥最大效用。油汽油类农业机械居多,电动机类较少;简易低档次的机械较多,高性能的机械较少;种植业机械较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机械少;粮食作物的农业机械多,经济作物的农业机械少。机械的老化问题一定程度存在,维修和更新换代不及时。因此,农机管理服务发展结构与水平也随之呈现出不均衡,多以提供拥有中小额农机原值的农机化作业服务为主,而提供大额农机的农机化作业服务较少。其中2019年末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下的机构有5844个,而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只有2214个;提供专项维修较多,其中2017年共有专项维修点2616个,而提供一、二、三级维修的服务较少,一、二、三级维修点加总仅有1924个;农机化管理机构较多,2017年共有919个,相较于2008年增加了822个,而农机化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和安全监理机构较少,2017年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仅有48个,农机鉴定机构仅1个,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95个,农机安全监理机构102个,相比于2008年基本上没有增加;农机化投入以农业机械购置投入为主,2019年湖北省农机购置花费284462万元,比2008年多投入了263687万元,而基本建设、科研和推广培训投入较少,仅花费12330万元,只比2008年增加了20692万元。
此外,由于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水平,湖北省内各个城市、县城的农业机械发展与推广使用不均衡,农机管理服务也呈现出区域不协调。例如荆门市沙洋县201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13784.99千瓦,且种植业机械种类齐全,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18个,提供中小额、大额农机的农机化作业服务和二、三级维修服务,而襄阳市保康县201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434138.67千瓦,机械种类也稍显不足,缺乏深松机、免耕播种机、水稻直播机、割晒机等种植业机械,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仅24个,主要提供中小额农机原值的农机化作业服务为主,没有二级维修服务。各县管理服务机构和人员差别大,经济水平较好的平原市县农机、机构和人员多,管理服务范围广水平高,且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占有一定比例,偏远山区贫困县农机少,管理服务范围小、水平落后,管理服务机构、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欠缺。
(三)农机管理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机化管理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化市场,当前湖北农业机械化的市场还是以农户小规模购买小规模使用为主,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户以拥有中小额农机为主,还未形成农业机械的专业化使用与社会化服务的市场经营方式,管理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还有待发展。这就导致省内农机化的市场程度不高,管理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目前,湖北省的农机化管理服务主要集中在管理和安全监理,而教育培训、科研开发、试验鉴定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欠缺,如京山县、云梦县、大悟县等都缺乏农机教育培训服务,服务内容、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都还有待扩充。省内农机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型机械放置厂棚以及维修设备都不到位,农机维修厂三级维修点较多而专项点较少。农机供油站服务未设置到位,拖拉机驾驶培训还未全面普及,如郧西县、房县、孝昌县、监利县等都没有设置专项维修服务点,建始县、巴东县、团风县等都未提供拖拉机驾驶培训。各地区域性的集服务化、社会化、经营性于一体的农机服务中心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有所欠缺,农机服务成本稍高,农民负担加重。各乡、县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明显落后,不适应农业机械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此外,湖北农机化管理体系还停留在表面上的指导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队伍和管理手段;农机化培训教育体系还未落实到细节,培训的内容和机构没有统筹安排,培训混乱、重合,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有效使用率;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还未形成组织、企业、农户多方合作的局面,仍由科研技术机构为主导,农机、农艺结合性较差;农机化安全监理体系还停留在局部和表面,没有形成从源头开始的全程化监理。最后,农机化的管理服务保障机制也尚未完全形成,无法对各区域的农业机械售后服务进行保障,如房县仅有22个农机维修厂且缺乏二级维修点和专项维修点,竹山县拥有82个农机维修厂但缺乏三级维修点,秭归县甚至没有农机维修点,这使得当地农业机械维修机售后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组织机构以及系统人员无法做好统筹安排。农机化的管理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管理服务程度还较低,势力难以适应农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无法引导各县域农机化服务组织和机构规范经营、合理运作、科学服务。
四、提升湖北省农机化机构管理服务的策略
(一)加强农机化机构组织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当前,湖北省的农机化管理服务机构仍存在设置分配不合理、不全面等问题,因此要适当增加机构数量,拓宽机构服务范围,提高机构服务质量,持续推进各县域的农机化机构规范建设、诚信服务。统筹建设由市至县再到乡的农机化管理机构、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农机化科研机构,加大对各管理服务机构的建设培训力度,加强示范机构的动态监测,探索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服务标准和实施细则,促进各类管理服务机构规范运营、良好服务、创新发展,从而实现湖北省内县域农机化高质量服务全覆盖。此外湖北省的农机化服务组织和协会集社会化、服务化于一体的大部分还是自助、自治的组织,其建立时间较短,管理体系还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要加大给予这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政策支持及资金补贴的力度,加强对组织和协会的引导建设,促进合作社、农机大户等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跨区作业等,拓宽服务渠道与服务范围,继续培育“全托管”“跨区域”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服务,并配套建设维修、供油等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机化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农机化机构管理服务与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效配合。要继续完善管理服务机构人员和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大规模开展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管理服务培训和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对市县乡不同的管理服务机构的人员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培训,通过学历提升、业务培训、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将农机化管理、农机操作、农机设备维修以及农机研发创新等内容融入到培训工作中,引导他们进行全方位广泛的学习,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服务质量,提升自身素质。同时,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农业机械装备示范基地,培育会使用、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最终切实提高湖北省的农业机械化程度。
(二)优化农机化管理服务结构,协调区域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内各县农业机械的使用率虽有所提高,但农业机械结构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要将农机化发展融入农机化作业全程中去,从主要粮食作物到各种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到畜牧业、林果业、渔业,从生产种植到加工运输,研发推广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增加电动机类机械,扩展高性能的机械,改善机械的老化问题,及时维修和更新换代,同时积极推进新型绿色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农机化管理服务也要随之进行优化创新,增加提供大额农机及新型农机的推广服务、作业服务和专项维修服务;在农机化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农机化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和安全监理;农机化投入中提高基本建设、科研和推广培训的投入,不断完善农机化管理服务结构,推进服务朝多元化、多层次和全方位发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其次,要加紧开展适应湖北省内丘陵、山区、平原、湖泊并具有各县域特色的农业机械的研发与推广,鼓励农机研发、技术推广和安全监理等机构深入各县域开展调查研究,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农机化需求,提供符合当地需求的管理服务,有针对性地根据各县域实际情况加大服务投入力度。在经济发达地区以现有的管理服务机构和人员为基础,继续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在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增加管理服务机构数量及人员,提高服务素质,提供农业机械购买和维修的补贴,扶持农机服务协会和农机专业户,壮大农机经营规模,缩小与其他县域的农机化水平。此外,各县域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做好服务规划,找到创新发展的新举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农机全域服务水平,推进省内各地区协调发展。
(三)建立健全农机化管理服务机制,做好综合服务建设
创新农机化管理服务模式,处理好市场对农机的决定性资源配置和政府对农机扶持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助,服务为抓手,集研发、推广和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型农机化管理服务机制,引导农机化机构与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机配合,实现湖北省内管理服务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要加强农机化机构内的管理服务系统队伍建设,优化管理队伍,完善管理制度,深入指导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拓展培训内容,增加培训机构,将农机化培训教育体系落到实处。各管理服务机构、组织间要相互沟通、配合,各县域、乡镇之间也要合作学习,共同建立机构间、区域间的配合机制和管理服务系统间的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管理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导,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大组织经费扶持,形成政府机构、服务组织、企业、农户多方合作的局面,保证各项农机项目、农机服务得到有效实施,形成新型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同时,要做好农机化管理服务综合建设,积极将农机化管理服务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安全监督、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各项服务,引导各类新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规范农机服务市场,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推进农机服务向专业化发展。积极利用新媒体搭建农业管理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新型农机服务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利用各类网络平台提供农机技术培训、农机维修问题答疑、机构人员服务质量反馈等新型服务,提供更广泛便利的农机化服务,促进农机服务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周振,路玉彬.我国农业机械化道路探索与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5,(7).
[2] 周晶,陈玉萍,阮冬燕.地形条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影响——基于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3,(9).
[3] 王新利,赵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6).
[4] 罗锡文,廖娟,胡炼,臧英,周志艳.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学报,2016,(1).
[5] 郭如良,刘子玉,陈江华.农户兼业化、土地细碎化与农机社会化服务——以江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1).
[6] 宋海英,姜长云.农户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选择研究——基于8省份小麦种植户的问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5,(9).
[7] 周振,张琛,彭超,孔祥智.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来自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6,(2).
原文引用:伍海君,李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业机械化管理与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 以湖北省县域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服务为例,2021,(9):65-72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