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茶中提取硒的作用(硒的提取物)

硒宝 07-07 10:09 36次浏览

硒在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甲状腺功能、能量代谢、维持和保护心血管、生殖功能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硒与肿瘤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富硒茶中提取硒的作用(硒的提取物)-硒宝网

硒在人体内发挥生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硒蛋白来实现的,目前在人体内共发现了25种硒蛋白,而硒代半胱氨酸是已知25种硒蛋白的活性中心。

其中包括体内具有抗氧化性的含硒酶,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等。

除了抗氧化功能外,硒还被证实具有抗炎、抗病毒、调节情绪、预防老年痴呆等生理功能。

硒无法自身合成,需要通过日常膳食补充,而食物中的含硒量往往和动植物食品的生长环境土壤中的含硒量密切相关。

富硒茶中提取硒的作用(硒的提取物)-硒宝网

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膳食补充剂补充硒,硒的不同形态、人群的营养状况,都会影响硒在人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率。

无机硒

酵母硒

植物硒肽

(蔬菜)

存在形式

硒酸盐、

亚硒酸盐

硒代蛋氨酸

硒代半胱氨酸

人体利用率

稳定性

不好

安全性

较高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人体对植物硒肽,因其以硒蛋白的活性中心-硒代半胱氨酸为主要成分,不仅吸收率高于无机硒,在体内的利用率和活性均远高于以硒代蛋氨酸为主要形式的酵母硒,植物硒肽是安全有效的补硒方法之一。

目前,制备硒肽的来源很多,有富硒大豆、富硒玉米、富硒西蓝花、堇叶碎米荠等,因堇叶碎米荠是超聚硒植物,其含硒量也远高于富硒酵母、富硒大豆、富硒小麦[1]。

富硒茶中提取硒的作用(硒的提取物)-硒宝网

一篇发表在国际期刊的综述文章,总结了从富硒植物中分离出的含硒蛋白和硒肽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植物来源含硒蛋白或硒肽除了能满足人体对硒的营养需求,还能提供其他的健康益处,如抗氧化、抗高血压、抗炎、保肝和免疫调节等作用[2]。

富硒茶中提取硒的作用(硒的提取物)-硒宝网

#1

抗氧化

减缓衰老、抵抗炎症

我们人体在呼吸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过多自由基攻击细胞膜,产生机体损伤、加速衰老、导致某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阿尔兹海默症、癌症等[3]。抗氧化剂在维持机体平衡,改善人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硒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含硒酶的硒元素供体,可以通过提高酶的抗氧化活性,发挥抗氧化功能。

富硒茶中提取硒的作用(硒的提取物)-硒宝网

在各项研究中,也都证实了硒肽的抗氧化能力是优于其他含硒物质。

一项研究通过对恩施堇叶碎米荠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观察,并且将不同的提取物与等量富硒酵母、无机硒和非富硒多肽与无机硒的混合物进行了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结果发现,等量硒的情况下,碎米荠富硒多肽的抗氧化能力优于其他含硒物质,且有机硒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优于无机硒[4]。

一项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对堇叶碎米荠来源的植物硒肽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进行了评价,通过对有机硒含量、肽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硒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大于肽,并且,植物硒肽中,有机硒含量高的组,抗氧化能力也更强[5]。

#2

降血压

抑制血管紧张

近年来,陆续有研究从富硒螺旋藻、富硒大豆、富硒茶中分离出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的含硒肽,起到降血压的作用[1]。

#3

保护肝脏

降低肝癌风险、预防脂肪肝、抑制肝纤维化

第一份关于硒对动物具有营养作用的报告就是,硒可阻止大鼠肝坏死,保护肝脏健康[6]。

流行病学证据也表明高硒摄入能够有效降低肝癌的风险[7]。

对于其它肝脏疾病,植物硒肽也有着优秀的表现,如防止脂肪肝形成[8]、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防止肝炎发生[9];抑制肝纤维化并减少了肝纤维化的面积[10]。

#4

增强免疫力

增加体内的抗体水平,提高抗病毒能力

多项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植物硒肽在免疫调节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

植物硒肽不仅可直接调节免疫细胞,增强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吞噬作用,还可增加机体抗体水平,提高抗病毒能力[11,12]。

富硒茶中提取硒的作用(硒的提取物)-硒宝网

除了以上功能,植物硒肽还被证实了具有其它的生理功能,包括:预防重金属铅中毒、调节血糖水平等[13,14]。

■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1.贾蕾,向极钎,殷红清,何慧,侯焘.生物活性硒肽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 2020:1-14.

2.Zhang X, He H, Xiang J, Hou, T Selenium-Containing Proteins/Peptides from Plants: A Review on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J Agric Food Chem.2020;68(51):15061-1507

3.Rayman, Margaret P . The importance of selenium to human health.[J]. Lancet, 2000, 15 ;356(9225):233-41

4.杜朝东,朱松,于添,等.富硒碎米荠不同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9,035(004):174-178.

5.Zhu S, Du C, Yu T, Cong X, Liu Y, Chen S, Li Y.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Selenium-Enriched Peptides from the Protein Hydrolysate of Cardamine violifolia.[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9,84(12).

6.HATFIELD D L, TSUJI P A, CARLSON B A, et al. Selenium and selenocysteine: Roles in cancer, health, and development [J].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2014, 39(3):112-120. DOI: 10.1016/j.tibs.2013.12.007

7.YAKUBOV E, BUCHFELDER M, EYüPOGLU I Y, et al. Selenium Action in Neuro-Oncology [J].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2014,161(3):246-254.DOI:10.1007/s12011-014-0111-8

8.WANG F, CHEN X, ZHANG S, et al. Effects of Se-riched soybean peptide on antioxidant function in rats of fatty liver caused by high-fat diet [J]. Zhongguo ying yong sheng li xue za zhi= Zhongguo yingyong shenglixue zazhi=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14, 30(4): 339-342.

9.GUO D, ZHANG Y, ZHAO J, et al. Selenium-biofortified corn peptides: Attenuating concanavalin A—Induced liver injury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J]. Journal of Trace Element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2019, 51:57-64. DOI:10.1016/j.jtemb.2018.09.010

10.LIU W, HOU T, SHI W, et al. Hepatoprotective effects of selenium-biofortified soybean peptides on liver fibrosis induced by tetrachloromethane [J].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18, 50:183-191.DOI:10.1016/j.jff.2018.09.034

11.FANG Y, CHEN X, LUO P, et 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of Enzymatic Hydrolysates from Selenium-Enriched Rice Protein [J].JournalofFoodScience,2017,82(1-3):517-522.DOI:10.1111/1750-3841.13595

12.FANG Y, PAN X, ZHAO E, 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immunomodulatory selenium-containing peptides fromselenium-enriched rice protein hydrolysates [J]. FoodChemistry,2019,275:696-702.DOI:10.1016/j.foodchem.2018.09.115

13.董蕾. 大豆硒肽制备及其防治铅中毒作用研究 [D]; 湖南农业大学, 2009.

14.王程, 徐亚维, 李强, 等. 含硒 76 肽对小鼠血糖的影响及其抗氧化作用 [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7,38(5):321-325.

———— END ————